我国中小企业形成路径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来源 :中国集体经济·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6006601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在曲折中不断发展,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从经济学的理论角度分析,中小企业的形成和繁荣发展有着深厚的理论依据。文章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实践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形成的四种路径。
  关键词:中小企业;形成路径
  
  我国中小企业一般指那些固定资产低于1000万元,年营业额数百万至数千万元,企业员工不足500人的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获得了长远发展,已经成为支持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增加劳动就业率的重要力量。通过对中小企业形成路径的研究,可以总结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经验,进而有助于政府和社会采取更多措施来扶持中小企业,鼓励和帮助个人创业,使我国中小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的形成发展历程
  
  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中小企业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这一阶段,乡镇企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根据1995年全国工业企业普查资料,全国中型工业企业达到10983个,小型工业企业达到了102332个,中小型企业数量合计占到企业总数的99.68%。在这些中小企业的增长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我国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1978年全国乡及乡以上的中小型企业3440万家,1995年增加到了5691万家,数量上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
  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很多地方性中小企业由于资金、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缺陷,在发展上遭遇了瓶颈。随即我国政府在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大而积极的调整,于2003年1月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在资金支持、创业支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社会服务等方面为中小企业保驾护航,使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有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巨大提高,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据统计,1999年我国拥有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61301家,到2002年只剩41125家,平均每年减少6725家。这部分退出的国有企业大部分改制为非公有制中小企业。1999年我国集体工业企业42585家,到2002年只剩下27477家,平均每年减少5036家。这些企业中的绝大部分也加入了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行列。此外,各类外商投资企业的迅猛增长,也加速了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预计到2010年我国非国有中小企业在工业领域所创造的GDP中的比重有可能上升到40%,而就业水平超过60%。
  
  二、中小企业形成的理论分析
  
  对中小企业问题,理论界早有研究,尤其是西方的经济学界对该问题研究的更为详细。具体到关于中小企业形成的理论的研究,却不多见。本文从以下角度分析中小企业的形成。
  (一)交易费用和最佳规模理论角度看中小企业的形成
  从交易费用的角度看,企业的规模不可能无限制的扩大,企业的边界是企业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在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所花费的成本,这一边界就限定了企业规模的大小。罗纳德·科斯认为,由于企业和市场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替代,因此企业边界企业和市场的均衡决定,即企业的边界存在于企业内的边际组织费用与市场边际交易费用相等处,也就是企业交易费用与组织费用二者之和的最小处。一般而言,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交易费用递减,组织费用递增,故此两种费用之和最小处的企业规模不一定很大,中小企业同样可以达到最佳规模。美国经济学家罗宾逊也认为,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会被企业规模扩大所导致的管理费用的增加及管理效率的降低而抵消。他认为所谓的最佳规模是指企业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长期平均费用最低的规模,也是指利润率、利润额、附加价值额、人均附加价值生产率等为最高的规模。这样的规模未必是大规模。中小企业只要规模适度就能够存在和发展。
  (二)社会分工理论和企业集群理论角度看中小企业的形成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论证了分工对工厂的决定性作用,分工是工厂形成的原因,工厂的规模的大小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日本学者太田一郎将经济部门分为集中型部门和分散型部门,前者往往需要大型设备或巨额投资或产品易标准化且量大品种少,较适合大企业经营;后者则往往是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或是与大企业相关的生产资料加工、零部件生产等部门,较适合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马歇尔提出了“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的观点。他认为,内部规模经济是由单个企业内部的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率形成的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由众多相互联系的企业集中在特定地方所产生的规模经济。他用外部规模经济来说明中小企业集群为什么存在,他认为生产或销售同类产品的企业或存在着产业关联的上、中、下游企业集中于特定的地方会使专门人才、专门机械、原材料产生很高的使用效率,而这种使用效率是处于分散状态下的企业所不能达到的,这种高效率形成了外部规模经济,从而促使中小企业集中在一起,形成了中小企业集群。
  (三)技术创新理论角度看中小企业的形成
  从技术创新的角度看,创新并不与企业规模的增长成正比,而且许多企业随着规模的扩大,常常会由于组织的僵化出现活力的衰退,这就使许多中小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得以形成并发展壮大。阿科斯和奥德斯对1982年美国34个创新最多的行业中不同规模企业的创新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论是:随着集中程度的提高,企业的创新趋于下降。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大企业的创新优势比较明显;而在产业成长的早期,创新和熟练劳动力的使用相对较重要的行业,以及近于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创新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抵消中小企业内在成本劣势,有效地帮助其进入一个行业,并提高其创新的活力。
  (四)市场缝隙理论角度看中小企业的形成
  针对美国研究开发型即风险企业的广泛发展,霍兰德在《中小企业的未来》一书中指出,市场与技术变化的不断相互作用,尽管使资源和经济力量向巨大企业集中,但因为要弥补大规模生产和大量流通之间的缝隙,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机会,所以对于许多领域,在相对参加自由的动态经济之中,某一领域大企业的巨大性与其它领域中小企业的存在绝不矛盾。只要生产、流通和市场技术适应市场扩大的需要而不断进化,企业合并与分化的交互作用就会继续为中小企业创造出发展的机会。中小企业可充分发挥“产品差异化”形成的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力,寻找市场的“缝隙”。由于技术革新与市场的动态结合所导致的服务经济化和科技创新的发展,为中小企业带来新的缝隙市场,结果,大企业越来越大,小企业越来越多。
  
  三、我国中小企业的主要形成模式
  
  通过以上理论分析,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近三十年的发展实践,不难看出我国中小企业大致有四种形成路径。
  (一)集群互补型的形成路径
  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分析由于进行社会化大生产规模越来越大,需要不同企业间的分工和合作,大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中小企业“精专特”优势,获取中小企业专业化生产的高品质零配件与营销服务,中小企业则通过大企业的“定单”获得了稳定的市场与竞争力,可以在保持柔性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外部现有资源,迅速扩张。同时,中小企业之间也可以互相展开合作,以一个较具规模的企业群和产业集群获得集体竞争优势来开拓市场或对抗大企业。集群化不仅通过长期持续交易所建立的信赖合作关系,为企业节约了交易成本、新产品开发的时间和费用以及中小企业信息收集成本和销售成本,同时提高了中小企业经营的稳定性。
  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来看,由于我国城市规模的扩大,许多外资企业来华寻求商业机会以及我国国有企业开始抛弃“大而全”的发展模式,很多地方的中小企业凭借为大城市、大企业或者为外商提供服务或产品配套,获得“订单”形成发展起来,并随着本地区中小企业的集聚和相互之间分工合作的紧密,最终走上了产业化、集群化发展的路子。
  (二)资源成本型的形成路径
  资源成本路径是指利用掌握的资源或更低的交易成本来形成中小企业。
  按照企业基础资源理论,一个企业拥有的资源不仅仅是指自然资源,还应该包括社会资源、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物、财力资源以及知识和智力资源等方面,而交易成本则涵盖了交易费用和制度成本等方面的因素。企业拥有的资源和要素禀赋是企业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比较优势,这些资源或禀赋有利于中小企业打破进入壁垒,并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很多地方自然资源丰富,这些都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原料资源、人力资源和产品消费市场。政府则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则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资源,并降低交易成本。很多中小企业就是靠着这些资源制度比较优势形成发展起来的。
  (三)技术技能型的形成路径
  技术技能型发展路径是指中小企业的创业者通过技术创新、技术开发或技能掌握等方式来开创中小企业。
  改革开放后,技术引进、技术改良和技术创新是我国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主要形成路径。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科技政策,扶持、鼓励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这些都促进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更重要的是,我国中小企业现阶段的技术创新主要受到市场需求的调节,所以技术创新的需求特别旺盛,而且,技术创新的回报使科技人才乐于参与技术创新。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来源以及技术创新大多来自于创业者的个人或者几个人技术研究和开发,他们将个人的技术成果和自己创办的企业结合起来,在经受了市场“惊险的一跳”后,形成了自己的中小企业。在我国现阶段中小企业的形成过程中,也有很多是通过掌握一定的技能后开始创业的。比如近年来出现的打工人员返乡创业现象,很多正是由于这些打工人员在原来的工作过程中掌握了相应的技能,才返乡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创办起中小企业。在城市中,也有很多人经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某种技能证明后,如通过司法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获得从业资质、能力后,自己开始创办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小型服务企业。
  (四)市场创新型的形成路径
  市场创新型路径是指中小企业的创业者,凭借自身的知识技术或经验,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观察市场的变化,由此发现潜在的能够创造利润的商业机会或市场需求,进而通过抓住市场机会或满足市场需求而形成中小企业的路径。
  从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实际来看,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市场的刚刚放开,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市场领域还存在着大量的市场“缝隙”,很多中小企业正是看中了这一市场机会,取得了发展的先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趋势日益明显,市场上产品或服务的更新换代也速度非常快,迅速变化的市场向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对个人和中小企业来说,消费者新的需求的出现以及产品、服务产品的每一次改进创新都是一次创业或发展的良机。例如,市场上出现的提供手机美容、两小时阳光干洗等产品或服务的中小企业都是通过了市场创新,发现前在市场机会或进而发展起来的。
  值得注意的是,四种形成路径只概括了我国中小企业形成的主导路径。我国很多中小企业并不是单一的借助上述某一种途径形成的。在中小企业的形成过程中往往结合几种对自身发展有利的途径和方式。政府和社会在制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时,创业者进行创业时,都应结合本地区或创业者本身的优势和特点选择适当的路径来形成和发展中小企业。
  
  参考文献:
  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890)(中译本)[M].商务印书馆,1965.
  2、杨小凯.企业理论的新发展[J].经济研究,1994(7).
  3、杨瑞龙等.现代非主流企业理论评述[J].天津社会科学,1999(6).
  4、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
其他文献
期刊
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改革做出了系统部署,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要取得深化改革的全面胜利,我们必须做到临
摘要:市场营销观念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迁而演进。尽管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营销观念是企业营销观念最深刻的一次根本性变革,但由于其自身的缺陷而逐渐受到批判,如今涌现出许多新的观点,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是“竞争中心论”,而“竞争中心论”却又给人一种矫枉过正的感觉。文章在对上述两种代表性观点批评与吸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营销哲学——“三角博弈论”,认为正确的营销哲学应该是“企业—消费者”范式与“企
今年是香港回归20周年的大日子,值得回顾一下香港经济过去20年的发展情况。纵使香港经济于回归初期曾受到资产泡沫、亚洲金融风暴和非典疫情等挑战,但香港凭借“一国两制”和
期刊
2017年4月21日,第五届中国航天质量论坛暨2015—2016年中国航天质量奖颁奖大会在北京召开.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徐强,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潘旭东,两大
期刊
摘要:成本管理作为现代项目管理的核心,是衡量一个项目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文章从搞清程序、把握原则和综合平衡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于项目管理人员抓好项目成本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项目;成本管理;程序;原则;平衡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竞争的白炽化,成本(费用)管理已经成为现代项目管理的核心。项目的成本(项目管理过程中所发生各种费用的总和)是每一个成功项目经理必须关注的环节,如何
一、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新问题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和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后,在经济加快发展的形势下,国企在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安定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给企业的稳定和保驾护航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和新的课题。  由于我国已经实行市场经济,竞争成为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主体,行政机构和经济体制却仍处于改革发展过程中,企业安全保卫工作还未真正从计划经济融入市场经济体
期刊
摘要:文章从分粥的故事出发,以制度经济的三方面基本内涵为出发点,对“分粥故事”进行制度经济学思考,最后得出结论:制度在约束人们行为的时候,间接的约束比直接的约束应用更普遍,其效果也更好;微观动机导致宏观行为,在激励机制设计中,要么设计一个付酬机制,要么设计一个负付酬机制,这样才能保证代理人努力工作;制度是针对每一个人来制定的,好的制度是把每一个人都想象成最坏的人来制定的。  关键词:分粥故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