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某些物体的长短。本节课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作为今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地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1.Flash多媒体课件童话故事《小老鼠修桥》、动态尺子。
2.铅笔、橡皮、回形针、硬币、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作业纸、两根长短不同的小棒、纸条、卷尺、皮尺、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一)媒体创设情境,引出长度单位
1.情境导入
师: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
(课件呈现伴有欢快音乐的童话故事)在老鼠王国里有一座小桥。有一天,一阵狂风把小桥的一根扶手吹断了。没有扶手多危险呀!这可怎么办呢?小老鼠准备用木头再做一根扶手。
师:小朋友,这根扶手有多长呢?让我们帮小老鼠来量一量好吗?
[点评] 课件设计了一个生动活泼的童话故事:小桥、流水、草地、野花、村落,几只小老鼠聚集在小桥旁,摇头摆尾似乎在讨论什么。一幅鲜活的画面和着欢快的音乐呈现在学生面前,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孩子们的学习兴致油然而生。
2.操作感知,用不同的测量工具量相同的物体
师:在你们每人的课桌上,都有一根和扶手同样长的铅笔,我们就把这枝铅笔当做小老鼠要做的“扶手”,请小朋友两人一组,选用信封里的工具进行测量,测量时一定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而且要放平摆直。
[点评] 操作前教师说明要求,不仅是管理课堂的有效策略,也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避免学生没有操作目标、盲目乱动,也有效地保证了教学时间。
生操作,选用橡皮、回形针、硬币、小正方体等测量“扶手”长度。
师:谁来说说,你测量的“扶手”有多长?
生1:我量的“扶手”有5块橡皮那么长。
生2:我量的“扶手”比8个硬币少一些。
生3:我量的“扶手”比7个回形针多一些。
生4:我量的“扶手”有17个小正方体那么长。
……
师:看到这些测量结果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同样长的“扶手”,为什么量出来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生:因为我们选用的工具有的长、有的短,所以结果不一样。
[点评] 学具的开放性决定了学习效果的开放性,开放的学习效果生成了新的课程资源,这使学生充满了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3.观察感悟,用不同的测量工具量不同的物体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女生把头向后转(师操作,男生观察),男生再向后转(师操作,女生观察)。
师:你们刚才看到了什么?
女生:我看到老师用一根小木棒测量纸条的长度,一共量三次,小纸条有小棍三根那么长。
男生:我们看到的也是这样。
师:猜一猜,男生和女生谁看到的纸条长?
众生(异口同声):同样长。
师出示纸条并比较(两张纸条一长一短):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先是满脸疑惑,继而静心沉思):可能是刚才老师用来测量纸条的小棒长短不一样吧?
师出示两根小木棍(长度的确不同):你们的判断非常正确!看来,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就要用一个统一的工具作标准,这样才准确。
[点评] 游戏量纸条,一猜一比,再次使学生产生问题冲突,孩子们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骤增。
4.设置问题情境,提出学习问题
师:下面,我们就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作为工具,量一量物品的长度。拿出桌上的作业纸看谁填得又准又快。(生看图填数后反馈)
师:如果我们要测量文具盒、课桌或黑板的长度,你还会用小正方形去量吗?
生:不会,那样太麻烦。
师:我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才能既准确方便,又能得到统一的结果呢?
生:尺子。
[点评] 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体验到必须寻求一种规范的测量工具,才能更好地进行测量。新知的产生水到渠成。
(二)借助媒体,认识尺子及厘米
1.认识尺子
师:下面咱们就来认识尺子。请大家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尺子上有很多线,有的长,有的短。
(课件呈现尺子上的刻度线。)
师:这些长短不同的线叫刻度线。
生:尺子上有很多数字。
(课件依次呈现:尺子上的数字0、1、2、3……)
师:请小朋友自己按顺序读读这些数。(生自由读数)
师:大家看,尺子最左端的数是几?
生:是0。
师:猜猜看,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课件闪烁“0”)
生: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师:对,0对着这条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它叫“0刻度”。(课件闪烁“0刻度”)
师:你们还发现什么了?
生:尺子上还有字母“cm”。
师:“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在量较短的物体时,通常用厘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厘米。(板书:认识厘米)
2.建立1厘米的空间感
师:看着尺子,根据你的经验,说一说1厘米有多长?
生:从0刻度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师点击课件演示)
师:找找看,尺子上还有哪段也是1厘米长呢?
生:从刻度1到刻度2(师点击课件反馈)
生:从刻度2到刻度3(师点击课件反馈)
……
[点评] 动态课件清晰明了,为学生能迅速、准确地认识尺子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也为学生建立1厘米的空间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长。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下面请小朋友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
生:我衣服扣子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小方块的每条边的长度是1厘米。
师:请大家都伸出小手用尺子比一比,你哪个手指的宽度最接近1厘米。(生测量手指宽度)
师: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吗?(生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生闭眼想像)
[点评] 从观察尺子上、屏幕上1厘米的长,到寻找身边物体1厘米的长,再到用手比划空中1厘米的长,最后到想像头脑中1厘米的长,循序渐进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有利于学生空间感的建立。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么2厘米有多长?
生1:从0刻度到刻度2那么长。
生2:从刻度3到刻度5也是2厘米。
……
师:5厘米呢?
生:从0刻度到刻度5那么长。
……
师:8厘米呢?请用手势打出。(生打手势表示出8厘米的长度)
(三)用厘米量
1.估计几厘米
师:请拿起桌上的粉纸条,估计一下,它大约有几厘米?
生估算猜测后回答。
2.量几厘米
师:这张纸条究竟有几厘米呢?请大家用尺子量一量。量完后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测量的?(生测量纸条的长度)
师:谁愿意到前边来,一边测量,一边介绍测量方法。
一生边演示边介绍量法,其他同学评价。
师:请同学们按照刚才的测量方法,赶紧帮小老鼠量出“扶手”的长度吧!
生测量“扶手”长度。
师:这根“扶手”有多长?
生:比17厘米多一些。
生:比18厘米少一些。
生:17厘米零6丝。
师(微笑着抚摸他的头):不是零6丝而是零6毫米。毫米是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以后我们还要学习。
师:有了大家的帮助,小老鼠知道了木棍的长度,很快做好了“扶手”。看来,这把小小的尺子用途还真大。下面每人选择2~3种自己喜欢的物体量量它们的长度。(生测量后汇报)
[点评] 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体验,直接感受,在测量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和能力。在测量之前,引导学生进行估测,培养了学生的数学估测意识。
(四)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厘米量,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老师想请你们帮个忙:前几天,老师去做一条裤子,需要知道腰一圈的长度,可用直尺怎么量都不方便,大家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用毛线先绕着腰围一圈,再量毛线的长度。
生:用软尺量。
师:对呀!我怎么没想到呢?其实,人们为了测量方便,不仅发明了直尺,还发明了卷尺、皮尺、三角尺等(出示实物)。在生活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尺子进行测量。
[点评] 开放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各种尺子,拓展学生的视野。
(五)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谈收获和体会。
师:其实长度单位除了厘米和我们刚提到的毫米之外,还有很多,如果想知道的话,课下看看书或问问爸爸妈妈。回家后,请大家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种尺子。还可以用尺子测一测家中物品的长度。
[点评]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全课小结向生活延伸,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点评
1.多媒体的合理使用,提高了课堂效率
教师在引入环节借助远教网络资源的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画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处于一种我要学、我想学的自主状态,为本节课的后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认识尺子和厘米的环节,教师又借助媒体,清晰地呈现尺子的结构,表现单位厘米的长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能够形象直观地获取知识。多媒体在课堂中的恰当运用,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具多样性、直观性和情境性,充分发挥了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使学生从一个被动的“听课者”成为了一个学习过程的“参与者”,进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问题情境的创设,便于产生问题冲突
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教师尽可能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产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内驱力。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学习长度单位,不仅要掌握计量单位厘米的意义,还要经历长度单位的产生过程。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先让学生应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并描述物体的长度,得到一些模糊的不同的数据,进而利用这些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进行比较分析,产生认知冲突,初步感受到没有统一的标准给测量带来的不便,从而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教学活动的设计,利于学生亲身体验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经历过程比得到结果更重要。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去感知、去体验。在长度单位的学习中,学生主要经历了三个实践活动:一个是借助身边的工具测量并描述物体的长度(用橡皮、方块、曲别针等物体测量铅笔的长度);第二个是用多种方法描述1厘米的长度,建立表象(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第三个是应用直尺的知识测量物体的长度,拓展到实际生活(用尺子测量出纸条、铅笔的长度等)。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和体会到的方法策略灵活地解决问题,亲历了过程,不仅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三维”目标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4.课堂资源的捕捉,凸显生命活力
开放的数学课堂强调数学课程资源在师生互动中动态生成,这样的学习过程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进而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使课堂充满生机。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利用身边的物体引导学生猜想、测量、列举,产生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如在导课环节,学生用不同的学具测量铅笔的长度得到了很多不同的数据;在感受1厘米长度的环节,学生讲到衣服扣子长1厘米,裙子边宽1厘米,手指的宽度约1厘米等等),教师及时捕捉这些资源,直面学生、直面课堂,一点点引导、点拨,通过分析、比较,让孩子们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生自然兴致盎然,沉浸在数学探索的乐趣之中。
(作者单位: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实验小学)
(点评人: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实验小学 毕显琴)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地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1.Flash多媒体课件童话故事《小老鼠修桥》、动态尺子。
2.铅笔、橡皮、回形针、硬币、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作业纸、两根长短不同的小棒、纸条、卷尺、皮尺、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一)媒体创设情境,引出长度单位
1.情境导入
师: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
(课件呈现伴有欢快音乐的童话故事)在老鼠王国里有一座小桥。有一天,一阵狂风把小桥的一根扶手吹断了。没有扶手多危险呀!这可怎么办呢?小老鼠准备用木头再做一根扶手。
师:小朋友,这根扶手有多长呢?让我们帮小老鼠来量一量好吗?
[点评] 课件设计了一个生动活泼的童话故事:小桥、流水、草地、野花、村落,几只小老鼠聚集在小桥旁,摇头摆尾似乎在讨论什么。一幅鲜活的画面和着欢快的音乐呈现在学生面前,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孩子们的学习兴致油然而生。
2.操作感知,用不同的测量工具量相同的物体
师:在你们每人的课桌上,都有一根和扶手同样长的铅笔,我们就把这枝铅笔当做小老鼠要做的“扶手”,请小朋友两人一组,选用信封里的工具进行测量,测量时一定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而且要放平摆直。
[点评] 操作前教师说明要求,不仅是管理课堂的有效策略,也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避免学生没有操作目标、盲目乱动,也有效地保证了教学时间。
生操作,选用橡皮、回形针、硬币、小正方体等测量“扶手”长度。
师:谁来说说,你测量的“扶手”有多长?
生1:我量的“扶手”有5块橡皮那么长。
生2:我量的“扶手”比8个硬币少一些。
生3:我量的“扶手”比7个回形针多一些。
生4:我量的“扶手”有17个小正方体那么长。
……
师:看到这些测量结果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同样长的“扶手”,为什么量出来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生:因为我们选用的工具有的长、有的短,所以结果不一样。
[点评] 学具的开放性决定了学习效果的开放性,开放的学习效果生成了新的课程资源,这使学生充满了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3.观察感悟,用不同的测量工具量不同的物体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女生把头向后转(师操作,男生观察),男生再向后转(师操作,女生观察)。
师:你们刚才看到了什么?
女生:我看到老师用一根小木棒测量纸条的长度,一共量三次,小纸条有小棍三根那么长。
男生:我们看到的也是这样。
师:猜一猜,男生和女生谁看到的纸条长?
众生(异口同声):同样长。
师出示纸条并比较(两张纸条一长一短):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先是满脸疑惑,继而静心沉思):可能是刚才老师用来测量纸条的小棒长短不一样吧?
师出示两根小木棍(长度的确不同):你们的判断非常正确!看来,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就要用一个统一的工具作标准,这样才准确。
[点评] 游戏量纸条,一猜一比,再次使学生产生问题冲突,孩子们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骤增。
4.设置问题情境,提出学习问题
师:下面,我们就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作为工具,量一量物品的长度。拿出桌上的作业纸看谁填得又准又快。(生看图填数后反馈)
师:如果我们要测量文具盒、课桌或黑板的长度,你还会用小正方形去量吗?
生:不会,那样太麻烦。
师:我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才能既准确方便,又能得到统一的结果呢?
生:尺子。
[点评] 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体验到必须寻求一种规范的测量工具,才能更好地进行测量。新知的产生水到渠成。
(二)借助媒体,认识尺子及厘米
1.认识尺子
师:下面咱们就来认识尺子。请大家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尺子上有很多线,有的长,有的短。
(课件呈现尺子上的刻度线。)
师:这些长短不同的线叫刻度线。
生:尺子上有很多数字。
(课件依次呈现:尺子上的数字0、1、2、3……)
师:请小朋友自己按顺序读读这些数。(生自由读数)
师:大家看,尺子最左端的数是几?
生:是0。
师:猜猜看,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课件闪烁“0”)
生: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师:对,0对着这条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它叫“0刻度”。(课件闪烁“0刻度”)
师:你们还发现什么了?
生:尺子上还有字母“cm”。
师:“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在量较短的物体时,通常用厘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厘米。(板书:认识厘米)
2.建立1厘米的空间感
师:看着尺子,根据你的经验,说一说1厘米有多长?
生:从0刻度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师点击课件演示)
师:找找看,尺子上还有哪段也是1厘米长呢?
生:从刻度1到刻度2(师点击课件反馈)
生:从刻度2到刻度3(师点击课件反馈)
……
[点评] 动态课件清晰明了,为学生能迅速、准确地认识尺子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也为学生建立1厘米的空间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长。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下面请小朋友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
生:我衣服扣子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小方块的每条边的长度是1厘米。
师:请大家都伸出小手用尺子比一比,你哪个手指的宽度最接近1厘米。(生测量手指宽度)
师: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吗?(生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生闭眼想像)
[点评] 从观察尺子上、屏幕上1厘米的长,到寻找身边物体1厘米的长,再到用手比划空中1厘米的长,最后到想像头脑中1厘米的长,循序渐进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有利于学生空间感的建立。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么2厘米有多长?
生1:从0刻度到刻度2那么长。
生2:从刻度3到刻度5也是2厘米。
……
师:5厘米呢?
生:从0刻度到刻度5那么长。
……
师:8厘米呢?请用手势打出。(生打手势表示出8厘米的长度)
(三)用厘米量
1.估计几厘米
师:请拿起桌上的粉纸条,估计一下,它大约有几厘米?
生估算猜测后回答。
2.量几厘米
师:这张纸条究竟有几厘米呢?请大家用尺子量一量。量完后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测量的?(生测量纸条的长度)
师:谁愿意到前边来,一边测量,一边介绍测量方法。
一生边演示边介绍量法,其他同学评价。
师:请同学们按照刚才的测量方法,赶紧帮小老鼠量出“扶手”的长度吧!
生测量“扶手”长度。
师:这根“扶手”有多长?
生:比17厘米多一些。
生:比18厘米少一些。
生:17厘米零6丝。
师(微笑着抚摸他的头):不是零6丝而是零6毫米。毫米是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以后我们还要学习。
师:有了大家的帮助,小老鼠知道了木棍的长度,很快做好了“扶手”。看来,这把小小的尺子用途还真大。下面每人选择2~3种自己喜欢的物体量量它们的长度。(生测量后汇报)
[点评] 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体验,直接感受,在测量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和能力。在测量之前,引导学生进行估测,培养了学生的数学估测意识。
(四)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厘米量,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老师想请你们帮个忙:前几天,老师去做一条裤子,需要知道腰一圈的长度,可用直尺怎么量都不方便,大家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用毛线先绕着腰围一圈,再量毛线的长度。
生:用软尺量。
师:对呀!我怎么没想到呢?其实,人们为了测量方便,不仅发明了直尺,还发明了卷尺、皮尺、三角尺等(出示实物)。在生活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尺子进行测量。
[点评] 开放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各种尺子,拓展学生的视野。
(五)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谈收获和体会。
师:其实长度单位除了厘米和我们刚提到的毫米之外,还有很多,如果想知道的话,课下看看书或问问爸爸妈妈。回家后,请大家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种尺子。还可以用尺子测一测家中物品的长度。
[点评]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全课小结向生活延伸,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点评
1.多媒体的合理使用,提高了课堂效率
教师在引入环节借助远教网络资源的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画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处于一种我要学、我想学的自主状态,为本节课的后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认识尺子和厘米的环节,教师又借助媒体,清晰地呈现尺子的结构,表现单位厘米的长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能够形象直观地获取知识。多媒体在课堂中的恰当运用,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具多样性、直观性和情境性,充分发挥了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使学生从一个被动的“听课者”成为了一个学习过程的“参与者”,进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问题情境的创设,便于产生问题冲突
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教师尽可能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产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内驱力。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学习长度单位,不仅要掌握计量单位厘米的意义,还要经历长度单位的产生过程。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先让学生应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并描述物体的长度,得到一些模糊的不同的数据,进而利用这些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进行比较分析,产生认知冲突,初步感受到没有统一的标准给测量带来的不便,从而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教学活动的设计,利于学生亲身体验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经历过程比得到结果更重要。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去感知、去体验。在长度单位的学习中,学生主要经历了三个实践活动:一个是借助身边的工具测量并描述物体的长度(用橡皮、方块、曲别针等物体测量铅笔的长度);第二个是用多种方法描述1厘米的长度,建立表象(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第三个是应用直尺的知识测量物体的长度,拓展到实际生活(用尺子测量出纸条、铅笔的长度等)。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和体会到的方法策略灵活地解决问题,亲历了过程,不仅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三维”目标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4.课堂资源的捕捉,凸显生命活力
开放的数学课堂强调数学课程资源在师生互动中动态生成,这样的学习过程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进而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使课堂充满生机。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利用身边的物体引导学生猜想、测量、列举,产生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如在导课环节,学生用不同的学具测量铅笔的长度得到了很多不同的数据;在感受1厘米长度的环节,学生讲到衣服扣子长1厘米,裙子边宽1厘米,手指的宽度约1厘米等等),教师及时捕捉这些资源,直面学生、直面课堂,一点点引导、点拨,通过分析、比较,让孩子们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生自然兴致盎然,沉浸在数学探索的乐趣之中。
(作者单位: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实验小学)
(点评人: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实验小学 毕显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