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里拿着新教材,大多数同行可能都和我一样不知所措,于是带着许多问题走进专家讲堂,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眼花潦乱,学生讨论回答问题的精彩纷呈,教师点拨引导的恰如其分,使人茅塞顿开,好像一下子领悟到了新教材新教法的真谛。但是当自己学着专家的样子试着上一堂课时便发现效果并不是那么理想,其原因就在于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误区,从而严重地制约着学生的视野,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常发挥。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片面地模仿专家教法,忽视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
摒弃以前机械的模仿与重复的教学方法,代之以亲历数学活动,从而理解数学知识,这是一件说起来非常容易,想起来非常美好,做起来却非常困难的事情。例如分组讨论,现行班级人数多且学生基础有好有差,智力有好有坏,差异太大,有些简单问题,成绩好的学生一看就会,这样其他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甚至有些还没开始思考,答案就已出来了。有些复杂一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成绩好的学生可能只顾自己独立思考或动手,与此同时中等或中等以下学生不知如何去思考、去动手,根本谈不上亲历数学活动。我认为由于教学的条件与教学对象不同,专家课堂教学的模式及方法只能作为参考和借鉴,不能原样照搬照套,要根据所教班级的实际有选择性的运用和发挥。
二、片面地强调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忽视学生的自主独立的思维和分析
在教学工作中,有些老师是先当编剧后当导演,备课时可谓是精心设计,不但是设计好了教学内容,而且设计好了要提的问题,甚至设计好了这个问题由谁来回答,千方百计地把学生一步步地装入自己精心设计好的圈套之中,从表面上看课堂教学很顺利效果很好,殊不知对学生的学习极为不利。其一,老师的点拨和引导代替了学生自主地分析和思考,长期下去会产生一种隋性,当学生遇到问题需要独立去解决时缺乏信心而不知所措;二是由于老师对提出的问题设计得过于完整,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得到充分地暴露而及时地纠正,造成上课一听就懂,课后一做就错的不良后果:三是不当的点拨和引导,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各自富有个性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致使解决问题的方法单一发散思维受到了限制,因此点拨和引导时要选择好适当的时间和空间:在学生经过充分地思考而没有任何解决问题的途径时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在学生思路陷入歧途时进行点拨和引导(重在分析这种方法错误的原因);在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过于繁琐时(在肯定学生方法的同时)适当的点拨和引导。
三、片面地强调巧思妙解,忽视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的训练
在数学教学中,对于某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往往不是唯一的,有时某种特殊的方法还显得特别地简单,因此有些教师会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巧妙构思,以期产生教学上的捷径。其实这种教学对学生极为不利。
1 “巧思妙解”是在特定的条件下的一种特殊的解法,它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变换一个条件或一个简单的结论,就会使之完全失去了这种解决问题的效果,因此它的实用范围一般都比较特殊,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
2 片面地强调题目的巧思妙解,必然会冲淡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的挖掘和相应的训练。其实基本的思想方法才是解决问题的通法,具有普遍性,指导性,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理应首先追求其通法——基本思想方法,而并非“巧思妙解”。
3 从学生的学习心理上看,过多地强调“巧思妙解”,就会使学生对较为复杂的基本方法产生厌倦心理,也就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对基本的思想方法的训练和掌握,甚至当学生遇到方法比较复杂的问题时,会错误地认为有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没有找到,从而对这种唯一的但比较复杂的方法失去信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摆正“巧思妙解”与“基本的思想方法”之间的关系,加强对基本的思想方法的训练,在基本方法已熟练的基础上,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特殊思路,这样才能避开这一误区。
四、片面地追求知识的运用,忽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
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总是认为成绩好就是会考试、会解题,于是老师拼命地讲题,学生拼命地做题,而把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形成过程置于一边。翻开新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是每一个新的知识点都是从生活实际的需要而导入,然后逐步地探究而形成的。教材的这种编排除了让学生明白数学是来源于生活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公式或定理所适用的环境,使用公式或定理时必需满足的条件,便于对公式或定理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对公式或定理的使用方法和范围的扩展从而对它进行创造性地运用和发挥。实践证明只有学生对公式和定理的发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有了清楚的认识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否则只能是照搬、照套不能进行创造性地运用和发挥。
“教有法而无定法”是我最欣赏的一句话。专家的方法虽好但不能死搬硬套,传统的方法虽然陈旧也并非一无是处,关键是要联系学生实际,掌握好时间和空间,把握好分寸,以“有效性”为原则,千万不要陷入数学教学的误区。
一、片面地模仿专家教法,忽视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
摒弃以前机械的模仿与重复的教学方法,代之以亲历数学活动,从而理解数学知识,这是一件说起来非常容易,想起来非常美好,做起来却非常困难的事情。例如分组讨论,现行班级人数多且学生基础有好有差,智力有好有坏,差异太大,有些简单问题,成绩好的学生一看就会,这样其他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甚至有些还没开始思考,答案就已出来了。有些复杂一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成绩好的学生可能只顾自己独立思考或动手,与此同时中等或中等以下学生不知如何去思考、去动手,根本谈不上亲历数学活动。我认为由于教学的条件与教学对象不同,专家课堂教学的模式及方法只能作为参考和借鉴,不能原样照搬照套,要根据所教班级的实际有选择性的运用和发挥。
二、片面地强调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忽视学生的自主独立的思维和分析
在教学工作中,有些老师是先当编剧后当导演,备课时可谓是精心设计,不但是设计好了教学内容,而且设计好了要提的问题,甚至设计好了这个问题由谁来回答,千方百计地把学生一步步地装入自己精心设计好的圈套之中,从表面上看课堂教学很顺利效果很好,殊不知对学生的学习极为不利。其一,老师的点拨和引导代替了学生自主地分析和思考,长期下去会产生一种隋性,当学生遇到问题需要独立去解决时缺乏信心而不知所措;二是由于老师对提出的问题设计得过于完整,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得到充分地暴露而及时地纠正,造成上课一听就懂,课后一做就错的不良后果:三是不当的点拨和引导,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各自富有个性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致使解决问题的方法单一发散思维受到了限制,因此点拨和引导时要选择好适当的时间和空间:在学生经过充分地思考而没有任何解决问题的途径时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在学生思路陷入歧途时进行点拨和引导(重在分析这种方法错误的原因);在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过于繁琐时(在肯定学生方法的同时)适当的点拨和引导。
三、片面地强调巧思妙解,忽视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的训练
在数学教学中,对于某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往往不是唯一的,有时某种特殊的方法还显得特别地简单,因此有些教师会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巧妙构思,以期产生教学上的捷径。其实这种教学对学生极为不利。
1 “巧思妙解”是在特定的条件下的一种特殊的解法,它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变换一个条件或一个简单的结论,就会使之完全失去了这种解决问题的效果,因此它的实用范围一般都比较特殊,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
2 片面地强调题目的巧思妙解,必然会冲淡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的挖掘和相应的训练。其实基本的思想方法才是解决问题的通法,具有普遍性,指导性,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理应首先追求其通法——基本思想方法,而并非“巧思妙解”。
3 从学生的学习心理上看,过多地强调“巧思妙解”,就会使学生对较为复杂的基本方法产生厌倦心理,也就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对基本的思想方法的训练和掌握,甚至当学生遇到方法比较复杂的问题时,会错误地认为有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没有找到,从而对这种唯一的但比较复杂的方法失去信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摆正“巧思妙解”与“基本的思想方法”之间的关系,加强对基本的思想方法的训练,在基本方法已熟练的基础上,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特殊思路,这样才能避开这一误区。
四、片面地追求知识的运用,忽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
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总是认为成绩好就是会考试、会解题,于是老师拼命地讲题,学生拼命地做题,而把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形成过程置于一边。翻开新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是每一个新的知识点都是从生活实际的需要而导入,然后逐步地探究而形成的。教材的这种编排除了让学生明白数学是来源于生活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公式或定理所适用的环境,使用公式或定理时必需满足的条件,便于对公式或定理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对公式或定理的使用方法和范围的扩展从而对它进行创造性地运用和发挥。实践证明只有学生对公式和定理的发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有了清楚的认识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否则只能是照搬、照套不能进行创造性地运用和发挥。
“教有法而无定法”是我最欣赏的一句话。专家的方法虽好但不能死搬硬套,传统的方法虽然陈旧也并非一无是处,关键是要联系学生实际,掌握好时间和空间,把握好分寸,以“有效性”为原则,千万不要陷入数学教学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