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案头到场上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19gu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沪剧对赵树理小说《登记》进行改编后,1952年以《罗汉钱》为名在场上成功搬演。此次戏剧改编是在承继小说文本原有的戏剧性冲突的基础上,通过舞台上形象直观的塑造,使得主题进一步开拓,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罗汉钱》也因之成为沪剧的经典剧目。
  关键词:《登记》 沪剧《罗汉钱》 戏剧改编
  赵树理小说中被改编成戏剧搬上舞台进行演出的,当推《小二黑结婚》与《登记》两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的《小二黑结婚》戏现在已经极少上演。而以《登记》为蓝本的沪剧《罗汉钱》,1952年获得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二等奖后,评剧、秦腔、楚剧、粤剧、评弹等剧种曲艺群起效仿,大多依据沪剧本进行改编。《罗汉钱》也因之成为沪剧的经典剧目。此次戏剧改编的成功是在承继小说文本原有的戏剧性冲突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人物形象而获得的。
  一、戏剧性的继承与升华
  赵树理的小说在文学史上别具一格,这与他的创作主张有极大关系,他认为:“俗话说:‘说书唱戏是劝人哩!’这话是对的。我们写小说和说书唱戏一样(说评书就是唱小说),都是劝人的……说老实话,要不是为了劝人,我们的小说就可以不写。”{1}在赵树理看来,小说的功用目的与说书唱戏一样,故而《登记》发表于《说说唱唱》时被称为“评书体小说”。关于赵树理小说与戏曲曲艺的渊源关系,学者们多有讨论。《登记》能够被改编为戏剧,首先得益于小说文本的戏剧性。
  其一是小说结构的戏剧性,即结构上的双线发展。戏剧尤其是传奇经常是双线结构,力求情节曲折、丰富多变,避免平铺直叙。《登记》中亦为双线:明线为艾艾、燕燕等两对青年的自主恋爱,暗线为小飞蛾的包办婚姻。小说开头说明罗汉钱的制作、样式以及当地男青年喜欢口衔罗汉钱的习惯之后,引出艾艾的恋爱;由艾艾身上的罗汉钱勾起小飞娥的回忆——她二十多年前也因为罗汉钱引起了一段风波,在这场悲剧中又隐含着小飞娥婆婆的婚姻经历。利用“罗汉钱”这个信物,把两段婚姻故事交织在一起,彼此呼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明暗双线共同演绎了老中青三代女性(小飞娥婆婆、小飞娥、艾艾)的婚恋故事。
  其二是小说情节的戏剧性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的基本特征是自觉意志在其中发生作用的社会性冲突:人和人,个人和集体,一个集团和别的集团,个人或集团和社会或自然力量之间的对抗”{2}。冲突决定着行动的内容和方向,只有充分挖掘“戏剧冲突”,才能使参与的各个人物的行动不断发展下去。
  《登记》的戏剧冲突在于新旧婚姻观念之间的冲突。小说的主要冲突是村公所民事主任、五婶为首的老一辈与以艾艾、燕燕为代表的年轻一辈对婚姻的不同态度,村公所里“只要是父母主婚,谁去也写得出来;真正自由的除不给写还要叫检讨”。小飞娥与张木匠夫妻对待艾艾的婚事为小说的次要冲突之一,张木匠说:“人家说她(燕燕)招风,就指的是她跟小进的事,当然人家不给他们证明!”小飞蛾说:“我看村公所那些人也是些假正经,瞎挑眼!既然嫌咱艾艾的名声不好,这二年说媒的为什么那么多哩?民事主任为什么还托着五婶给他的外甥提哩?”燕燕与母亲及小进的个人矛盾是另一次要冲突。燕燕说:“我妈说:‘你不愿意我就死在你手!’我还说什么?”小进对着小晚故意说:“……瞎磨那些闲工夫有什么用处?回去叫你(小晚)爹花上几石米吧!有的是!”
  小飞娥在偷听五婶“打得过来”的话后促使她的思想转变,她想:“难道这挨打也得一辈传一辈吗?”燕燕充当艾艾、小晚的介绍人,以及在区上用计谋使五婶为自己说亲落空等情节使得两组次要冲突暂时有所缓解。但民事主任的反对、王助理员的反对,艾艾等年轻人与民事主任的几次正面交锋使婚姻观冲突加深,到“登记”时,冲突最为激烈,达到了顶点。直至《婚姻法》的颁布与区长的出现才让主要冲突得以解决。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张弛有致,很适合戏曲的改编。
  沪剧《罗汉钱》在继承上述戏剧性的同时{3},依据戏曲自身特点对原著进行了相应的情节改动,增加了第一场戏“闹元宵”。这场戏使舞台场面变得丰富多彩,众人欢乐热闹后,接着小飞娥独自一人登场,显示出她的冷清孤单。同时在这场戏中,主要人物全部出场,人物之间的关系、冲突在此基本交代清楚。如村长一出场:“张家庄上气象好,可惜美中有不足,就是男女混杂一团糟。应该是男是男来女是女,规规矩矩行正道,年轻男女搅一起,风气也要败坏了。”摆明自己的立场,看不惯青年男女在一起,注定会与年轻人发生冲突。五婶向小飞娥提亲时也说“要晓得村里纷纷在议论,都说你家艾艾不正经”,“只怪她常同小晚在一起,还有燕燕、王小进。年轻男女混杂不清,难免人家自要谈论,目前名声不大好听”。而小飞娥却认为:“五婶实在太多事,唠唠叨叨缠不清。艾艾平常无错处,为啥说她不正经,年轻姑娘爱热闹,这也是各人的喜爱各人的性。”三人在看待男女青年交往事情上,态度鲜明,其间的矛盾冲突让观众一目了然。
  二、主题的开拓
  赵树理讲自己创作的动机:“我在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了的问题,往往就变成所要写的主题。”{4}因此,他的作品中有许多是为配合国家方针政策实施而进行的创作。“我们写小说的意图虽说在于劝人,可是和光讲道理来劝人的劝法不同——我们是要借着评东家长、论西家短来劝人的。”{5}《登记》就是为配合我国第一部婚姻法的出台而作的一部评书体短篇小说,和国家文件不带感情色彩的话语表达不同,赵树理希望自己的小说比“文件”更生动具体,更易于被读者、听众接受。
  《登记》小说为宣传婚姻法而作,故事的重心落在“是否准予登记”这件事情上,人物为“事件”服务。赵树理将《婚姻法》实施的社会环境、遇到的阻碍、群众对于新政策的看法等问题融入小说中,主要叙述了一对追求自由恋爱和婚姻的青年艾艾和小晚,冲破包办婚姻的阻挠,在刚刚颁布的《婚姻法》的帮助下终于结合的故事。尤其通过小飞娥与艾艾这对母女两个时代、两种命运的对比,力图表现新婚姻制度的优越性。当然,小说也体现出与“文件”不大一致的地方。与《婚姻法》这一“文件”重在强调婚姻的法律效应相较,赵树理将婚姻的合法性建立在合情的(男女双方互有感情)基础之上。   沪剧《罗汉钱》在主题上进一步开拓。首先是直接以“罗汉钱”这一爱情信物为题,人物为“信物”安排,在戏剧改编时将男女双方互有感情强调出来。我国古代戏剧中类似的剧目不少,如《玉簪记》《荆钗记》等,故而熟悉戏曲的观众在看到《罗汉钱》这一剧目时,也会猜到演出内容大致与爱情婚姻相关。演出时,舞台上一方面展示了她们在爱情来临时的相似境遇。当小飞娥在确定地上的罗汉钱是女儿的罗汉钱时,“艾艾她罗汉钱何处得?倒叫人费猜疑?莫非她与娘同做一般事,说不定也是小方戒换来的罗汉钱?”演员演唱时在“莫非她”“说不定”处停顿,展示小飞娥迟疑、潜意识中的确定,然后连忙到床边掀开被角看女儿的手,到最后确定的过程,“果然是。姑娘啊,你走上了为娘一条路”。另一方面展现出母女二人对罗汉钱的重视程度,小飞娥感慨“为了这个罗汉钱,甜酸苦辣都尝遍”。艾艾在第二天醒来后“前房后房都寻遍”,找不到罗汉钱,“急得我来心不定,怎样好见小晚面?”抖被子、翻床铺,钻到床下找,甚至气得连饭都吃不下。由此足见她们对自己情感的珍视。
  二是宣传新《婚姻法》的同时,更为千万妇女的不幸婚姻鸣不平。小飞娥拥有爱情信物,却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父母命媒妁言”,另嫁他人,结果遭痛打,娘家归不得,被迫与有情人断绝往来,甚至在女儿婚事上还被族人当众翻出自己的陈年老账加以羞辱。小飞娥反复地追问:“我究竟犯了什么罪,为啥这样苦苦逼我不轻放?二十年来受尽凌辱吃尽苦,满腹辛酸向谁讲?”“母女俩究竟犯了什么罪,为啥苦苦逼我们进火坑?”区长进一步指出“像这样的妇女有多少,心爱之人不能嫁。只凭媒婆弄圈套,糊里糊涂嫁到夫家去。寻死寻活常吵闹,年年月月受煎熬”。由个人到整体,婚姻不得自己做主、不能为世人理解的悲剧,以及演员在舞台上的细腻表演,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更加同情这个不幸的群体。
  三、人物形象的丰满
  赵树理作品经常为人诟病的一点就是他的小说中鲜有心理描写,人物形象刻画不够细致深入,描写不够,叙述过多。竹内实就指出,赵树理的创作是一种客观现实主义,“客观现实主义描写人物时,不直接触及人物的内心世界,而是依据描绘人物身体的行动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6}。虽然小说《登记》中已经有了一些心理描写,尤其是小飞娥的,“她想如何如何”,但由第三人称“他者”讲述出来,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舞台演出中,以第一人称开口,将人物的感情、心理等各方面都直接、详细地呈现出来,立体感非常强。因此,《罗汉钱》舞台演出的形象性、直观性增加了人物塑造的丰满度,以小飞娥为最。
  小飞娥在《登记》中不是贯穿始终的人物,更不是主角。她是作为旧式婚姻制度的牺牲品、艾艾等年青女性可以自由恋爱的反衬而存在的,在完成“她”的历史使命后就退场了,在后半部分“不准登记”“谁该检讨”中基本没有露面,连艾艾、小晚举行婚礼时也没见她的身影。实际上,赵树理的小说作品中人物大多为事件服务,基本没有主角。
  而沪剧中,小飞娥全程参与,成为主角之一,并专门为她设置几场戏。元宵节观灯回来,小飞娥扶女儿上床休息后,此时舞台上相当于她一个人的独场戏。手心托着罗汉钱,感慨万分“罗汉钱呀,罗汉钱”,“可怜我受尽委屈难分说,眼泪倒流肚中咽,二十年日月不易过,这痛苦永生永世难忘记”。演员演唱时在“永生永世”处拖腔,并做短暂停顿,“难”再次拖腔。满腹辛酸之情在拖腔处表露无遗,“往日之事已过去,艾艾的事情在眼前”。听到女儿睡梦中叫“小晚”,“姑娘啊,你走上了为娘这条路,往后的日子苦黄连”。她一方面担忧女儿将来会像自己一样受情感煎熬,认命之中又有不甘,“难道看她走上这条伤心路?”于心不忍、迷茫无助、左右彷徨的心态在舞台上尽显无遗。
  小飞娥站在媒婆五婶给艾艾说的婆家——王老太屋门外时,舞台上将空间隔为两部分,一边是五婶与王老太,一边是小飞娥。听到人家说她的闲话“娘不正经女不正路”,小飞娥又惊又气,“真是狗眼看人低”。五婶教王老太整治她女儿时,她的伤口再次被撕开,“难道说受打受骂也传代,这条规矩啥人定?”对已有的婚姻制度进行质疑,“母女俩为啥命运都一样,这真是苦竹根头出苦笋”,不自觉地对自己的悲剧进行反思。听到不让女儿回娘家时,她压抑二十多年的怒火达到了顶点,“决不会嫁到你们王家做媳妇”。这是小飞娥思想开始转变的一个转折点。归家后,燕燕说“自己看对自称心,将来不会得怨爹娘”,“假使你反对这桩亲事另匹配,到将来一定会起祸殃。拿女儿推到地狱里,爹娘存的啥心肠?”燕燕权衡利弊的劝说和责问,让她下决心支持艾艾与小晚。虽然面对张木匠的埋怨、村里的风言风语,她不免有些怯弱,但在女儿面前,她很坚定“只要有你娘亲在,决不会让你吃苦受欺凌”。直到新《婚姻法》的公布,在区长的支持下,她才真正拨开云雾见天日:“想不到儿女婚姻事,政府也能来照应……我真想返老还童重做人。”小飞娥就是通过丈夫、五婶、女儿、燕燕等人物来完成了她的自我救赎。
  舞台上对小飞娥形象的塑造,美中不足的是她的情感经历在五婶与王助理员的对话中呈现出来,导演张骏祥认为,“远不及戏曲表演中常见的自我介绍方法(由小飞娥自行唱出自己的历史)更为经济简洁”{7}。总体来说,沪剧中的小飞娥形象要比小说中更完整深刻。此外,花言巧语的五婶、冰雪聪明的燕燕、直爽豪气的艾艾以及固执己见的村长通过舞台表演都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观众面前。
  总之,《罗汉钱》在《登记》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让原本引人入胜的小说锦上添花,将相对干涩的文字语言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表情、动作,配以恰当的音乐,成了一部沪剧经典之作。
  {1}⑤ 赵树理:《随〈下乡集〉寄给农村读者》,《赵树理全集》(第六卷),大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2} 谭霖生:《论戏剧性》,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7页。
  {3} 本文所论沪剧《罗汉钱》,指由宗华、文牧、幸之改编,1957年的戏曲电影《罗汉钱》,演员唱词、表演均出于此,为行文简洁,以下皆不出注。
  {4} 赵树理:《也算经验》,《赵树理文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4-125页。
  {6} 竹内实:《关于赵树理型的小说》,见中国赵树理研究会编:《赵树理研究文集·外国学者论赵树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93页。
  {7} 张骏祥:《导演沪剧〈罗汉钱〉所想到的》,《文艺报》1952年12月10日。
其他文献
摘 要:创作主体进行创作时不仅需要长期养气的过程,还需要神思涌现前段时间的对文思的促发,这一促发需要借助外物并以此为标记点,通过外力干预而促成兴奋的状态,使得创作主体进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创作境界。本文将结合材料中唐荆川创作时,借助酒力而促成的有如神助的创作状态,从对“助兴”的界定、“助兴”的方式和特点、创作主体的状态及达到的创作境界三个方面谈论“助兴”对创作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助兴 激发
期刊
摘 要:张枣的《祖国》以曲折婉转的语言表达形式,将久别故乡的游子归返故乡时复杂的情绪真实表达出来,深刻代表了一部分久居海外的华人回到祖国却近乡情更怯的五味陈杂心情。  关键词:张枣 《祖国》 家乡  《祖国》是张枣写于1996年的作品,反映了自己在回到家乡长沙过年的火车途中,对故乡,对祖国,一种油然而生的近乡情更怯的复杂情绪,这种复杂情绪一方面有张枣对自己久居国外远离家乡的自省,也有长时间与祖国故
期刊
摘 要:作为美国汉学家的杰出代表,史景迁凭借深厚的历史学功底,从丰富的历史资料中展开其汉学研究。著于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胡若望的疑问》中体现了史景迁对于17、18世纪中西异质文化交流的关注。史景迁借由书写胡若望在异国他乡的奇特遭遇体现东西方异质文化的碰撞与冲突,由此可以透过此书了解与探究史景迁对于异质文化交流之下所体现的深层思考。  关键词:史景迁 异质文化 胡若望的疑问  一、引言  作为一
期刊
摘 要:当知识分子不得不在象牙塔和社会政治之间做出抉择时,他们或逃遁于象牙塔而失声,或困囿于社会政治而狭隘,二择一的选择始终不能为知识分子找到出路。萨义德在《知识分子论》中给出“流亡”的选择,使知识分子得以平衡。乔伊斯的小说《死者》,塑造了加布里埃尔和艾弗丝小姐两个知识分子形象。小说开始他们分别做出了二择一的选择,而文本最后,加布里埃尔获得精神顿悟后选择“流亡”。和乔伊斯一样,加布里埃尔在“流亡”
期刊
摘 要:万历二十五年(1597),朝鲜使臣李睟光奉命出使大明,得以在北京与安南国正使冯克宽笔谈并诗歌酬唱。这是朝鲜与安南使臣在历史上的第一次深入交流,为16世纪东亚世界的外交大事。朝鲜与安南使臣都留有互相交流的文字记录,并带回各自的国家,使万里之遥的两国塑造彼此形象时的想象空间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李睟光 冯克宽 朝鲜 安南 诗文酬唱  1597年,朝鲜使臣李光奉命出使大明,遇到了前来谋求中国政
期刊
摘 要:作为乌托邦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回顾》通过对新旧波士顿的对比,不仅对19世纪末美国社会的弊端和城市病作了深刻批判,同时也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生态之城和正义之城。贝拉米对理想城市的想象为现代乌托邦文学和城市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话语资源。  关键词:《回顾》 乌托邦 城市病 理想城市  一、引言  在世界乌托邦文学史上,还没有一部作品像爱德华·贝拉米的《回顾》如此风靡一时,影响深远。该书于1888
期刊
摘 要:20世纪90年代,翟永明通过自己的探寻逐步走出80年的女性诗歌,实现自身创造力的突破与风格的转型,由自白话语下对女性内心世界的审视与探寻,转向叙事性话语下对社会现实生活的观照和对传统历史文化的反思。本文通过对其诗歌《轻伤的人,重伤的城市》的文本细读,试图探究翟永明在世纪末的节点通过诗的语言表达对这个时代的思考和对现代性的反思。  关键词:翟永明 《轻伤的人,重伤的城市》 文化反思  《轻伤
期刊
摘 要:《三体》以对爱情的质疑,对人性恶的发掘和演绎以及对人类道德自觉的追问乃至否定彻底颠覆和消解了既有的文学母题,这种对传统文学意义建构决然的背离和撕裂,以颠覆为开拓,以摧毁为创建,是重生之前的涅槃,也是更换全身衣服前的裸体,是灭世洪水,决绝的毁灭里蕴含着创世的悲悯。  关键词:《三体》 颠覆消解 开拓创建  俄国作家纳波科夫认为:“没有一件艺术品不是独创一个新天地”,他又说:“好的小说其实都是
期刊
摘 要:在美国女诗人狄金森的众多诗作中,其主角是昆虫的“声音”,《在夏季的鸟鸣之外》一诗便是如此。昆虫这种隐遁、无名族群发出的声音,是诗人隐匿、无名生活的写照,诗中“个体”消退,从“无名”之声建筑“无我”之境,也帮助诗人超越其狭小的生活和社会“空间”,构筑狄金森诗歌的独特诗性。  关键词:狄金森 诗歌 声音 昆虫 隐遁 “无名”  美国19世纪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生前深居简出,不为人知。随着其离世
期刊
摘 要:本文以“苏教版”五年级语文课文《水》为个案,对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握阅读重点进行了分析,语文课文可以通过画面再现、关键词把握、主题挖掘、读写迁移等方法把握其阅读重点,体味课文的美妙之处,发掘其深刻内涵。  关键词:《水》 语文教学 阅读重点  《水》是当代作家马朝虎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原题为《饿水》,作者描写了“缺水”“惜水”的故事,他从小生活的村子常年处在缺水之中,人们对水有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