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沪剧对赵树理小说《登记》进行改编后,1952年以《罗汉钱》为名在场上成功搬演。此次戏剧改编是在承继小说文本原有的戏剧性冲突的基础上,通过舞台上形象直观的塑造,使得主题进一步开拓,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罗汉钱》也因之成为沪剧的经典剧目。
关键词:《登记》 沪剧《罗汉钱》 戏剧改编
赵树理小说中被改编成戏剧搬上舞台进行演出的,当推《小二黑结婚》与《登记》两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的《小二黑结婚》戏现在已经极少上演。而以《登记》为蓝本的沪剧《罗汉钱》,1952年获得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二等奖后,评剧、秦腔、楚剧、粤剧、评弹等剧种曲艺群起效仿,大多依据沪剧本进行改编。《罗汉钱》也因之成为沪剧的经典剧目。此次戏剧改编的成功是在承继小说文本原有的戏剧性冲突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人物形象而获得的。
一、戏剧性的继承与升华
赵树理的小说在文学史上别具一格,这与他的创作主张有极大关系,他认为:“俗话说:‘说书唱戏是劝人哩!’这话是对的。我们写小说和说书唱戏一样(说评书就是唱小说),都是劝人的……说老实话,要不是为了劝人,我们的小说就可以不写。”{1}在赵树理看来,小说的功用目的与说书唱戏一样,故而《登记》发表于《说说唱唱》时被称为“评书体小说”。关于赵树理小说与戏曲曲艺的渊源关系,学者们多有讨论。《登记》能够被改编为戏剧,首先得益于小说文本的戏剧性。
其一是小说结构的戏剧性,即结构上的双线发展。戏剧尤其是传奇经常是双线结构,力求情节曲折、丰富多变,避免平铺直叙。《登记》中亦为双线:明线为艾艾、燕燕等两对青年的自主恋爱,暗线为小飞蛾的包办婚姻。小说开头说明罗汉钱的制作、样式以及当地男青年喜欢口衔罗汉钱的习惯之后,引出艾艾的恋爱;由艾艾身上的罗汉钱勾起小飞娥的回忆——她二十多年前也因为罗汉钱引起了一段风波,在这场悲剧中又隐含着小飞娥婆婆的婚姻经历。利用“罗汉钱”这个信物,把两段婚姻故事交织在一起,彼此呼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明暗双线共同演绎了老中青三代女性(小飞娥婆婆、小飞娥、艾艾)的婚恋故事。
其二是小说情节的戏剧性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的基本特征是自觉意志在其中发生作用的社会性冲突:人和人,个人和集体,一个集团和别的集团,个人或集团和社会或自然力量之间的对抗”{2}。冲突决定着行动的内容和方向,只有充分挖掘“戏剧冲突”,才能使参与的各个人物的行动不断发展下去。
《登记》的戏剧冲突在于新旧婚姻观念之间的冲突。小说的主要冲突是村公所民事主任、五婶为首的老一辈与以艾艾、燕燕为代表的年轻一辈对婚姻的不同态度,村公所里“只要是父母主婚,谁去也写得出来;真正自由的除不给写还要叫检讨”。小飞娥与张木匠夫妻对待艾艾的婚事为小说的次要冲突之一,张木匠说:“人家说她(燕燕)招风,就指的是她跟小进的事,当然人家不给他们证明!”小飞蛾说:“我看村公所那些人也是些假正经,瞎挑眼!既然嫌咱艾艾的名声不好,这二年说媒的为什么那么多哩?民事主任为什么还托着五婶给他的外甥提哩?”燕燕与母亲及小进的个人矛盾是另一次要冲突。燕燕说:“我妈说:‘你不愿意我就死在你手!’我还说什么?”小进对着小晚故意说:“……瞎磨那些闲工夫有什么用处?回去叫你(小晚)爹花上几石米吧!有的是!”
小飞娥在偷听五婶“打得过来”的话后促使她的思想转变,她想:“难道这挨打也得一辈传一辈吗?”燕燕充当艾艾、小晚的介绍人,以及在区上用计谋使五婶为自己说亲落空等情节使得两组次要冲突暂时有所缓解。但民事主任的反对、王助理员的反对,艾艾等年轻人与民事主任的几次正面交锋使婚姻观冲突加深,到“登记”时,冲突最为激烈,达到了顶点。直至《婚姻法》的颁布与区长的出现才让主要冲突得以解决。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张弛有致,很适合戏曲的改编。
沪剧《罗汉钱》在继承上述戏剧性的同时{3},依据戏曲自身特点对原著进行了相应的情节改动,增加了第一场戏“闹元宵”。这场戏使舞台场面变得丰富多彩,众人欢乐热闹后,接着小飞娥独自一人登场,显示出她的冷清孤单。同时在这场戏中,主要人物全部出场,人物之间的关系、冲突在此基本交代清楚。如村长一出场:“张家庄上气象好,可惜美中有不足,就是男女混杂一团糟。应该是男是男来女是女,规规矩矩行正道,年轻男女搅一起,风气也要败坏了。”摆明自己的立场,看不惯青年男女在一起,注定会与年轻人发生冲突。五婶向小飞娥提亲时也说“要晓得村里纷纷在议论,都说你家艾艾不正经”,“只怪她常同小晚在一起,还有燕燕、王小进。年轻男女混杂不清,难免人家自要谈论,目前名声不大好听”。而小飞娥却认为:“五婶实在太多事,唠唠叨叨缠不清。艾艾平常无错处,为啥说她不正经,年轻姑娘爱热闹,这也是各人的喜爱各人的性。”三人在看待男女青年交往事情上,态度鲜明,其间的矛盾冲突让观众一目了然。
二、主题的开拓
赵树理讲自己创作的动机:“我在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了的问题,往往就变成所要写的主题。”{4}因此,他的作品中有许多是为配合国家方针政策实施而进行的创作。“我们写小说的意图虽说在于劝人,可是和光讲道理来劝人的劝法不同——我们是要借着评东家长、论西家短来劝人的。”{5}《登记》就是为配合我国第一部婚姻法的出台而作的一部评书体短篇小说,和国家文件不带感情色彩的话语表达不同,赵树理希望自己的小说比“文件”更生动具体,更易于被读者、听众接受。
《登记》小说为宣传婚姻法而作,故事的重心落在“是否准予登记”这件事情上,人物为“事件”服务。赵树理将《婚姻法》实施的社会环境、遇到的阻碍、群众对于新政策的看法等问题融入小说中,主要叙述了一对追求自由恋爱和婚姻的青年艾艾和小晚,冲破包办婚姻的阻挠,在刚刚颁布的《婚姻法》的帮助下终于结合的故事。尤其通过小飞娥与艾艾这对母女两个时代、两种命运的对比,力图表现新婚姻制度的优越性。当然,小说也体现出与“文件”不大一致的地方。与《婚姻法》这一“文件”重在强调婚姻的法律效应相较,赵树理将婚姻的合法性建立在合情的(男女双方互有感情)基础之上。 沪剧《罗汉钱》在主题上进一步开拓。首先是直接以“罗汉钱”这一爱情信物为题,人物为“信物”安排,在戏剧改编时将男女双方互有感情强调出来。我国古代戏剧中类似的剧目不少,如《玉簪记》《荆钗记》等,故而熟悉戏曲的观众在看到《罗汉钱》这一剧目时,也会猜到演出内容大致与爱情婚姻相关。演出时,舞台上一方面展示了她们在爱情来临时的相似境遇。当小飞娥在确定地上的罗汉钱是女儿的罗汉钱时,“艾艾她罗汉钱何处得?倒叫人费猜疑?莫非她与娘同做一般事,说不定也是小方戒换来的罗汉钱?”演员演唱时在“莫非她”“说不定”处停顿,展示小飞娥迟疑、潜意识中的确定,然后连忙到床边掀开被角看女儿的手,到最后确定的过程,“果然是。姑娘啊,你走上了为娘一条路”。另一方面展现出母女二人对罗汉钱的重视程度,小飞娥感慨“为了这个罗汉钱,甜酸苦辣都尝遍”。艾艾在第二天醒来后“前房后房都寻遍”,找不到罗汉钱,“急得我来心不定,怎样好见小晚面?”抖被子、翻床铺,钻到床下找,甚至气得连饭都吃不下。由此足见她们对自己情感的珍视。
二是宣传新《婚姻法》的同时,更为千万妇女的不幸婚姻鸣不平。小飞娥拥有爱情信物,却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父母命媒妁言”,另嫁他人,结果遭痛打,娘家归不得,被迫与有情人断绝往来,甚至在女儿婚事上还被族人当众翻出自己的陈年老账加以羞辱。小飞娥反复地追问:“我究竟犯了什么罪,为啥这样苦苦逼我不轻放?二十年来受尽凌辱吃尽苦,满腹辛酸向谁讲?”“母女俩究竟犯了什么罪,为啥苦苦逼我们进火坑?”区长进一步指出“像这样的妇女有多少,心爱之人不能嫁。只凭媒婆弄圈套,糊里糊涂嫁到夫家去。寻死寻活常吵闹,年年月月受煎熬”。由个人到整体,婚姻不得自己做主、不能为世人理解的悲剧,以及演员在舞台上的细腻表演,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更加同情这个不幸的群体。
三、人物形象的丰满
赵树理作品经常为人诟病的一点就是他的小说中鲜有心理描写,人物形象刻画不够细致深入,描写不够,叙述过多。竹内实就指出,赵树理的创作是一种客观现实主义,“客观现实主义描写人物时,不直接触及人物的内心世界,而是依据描绘人物身体的行动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6}。虽然小说《登记》中已经有了一些心理描写,尤其是小飞娥的,“她想如何如何”,但由第三人称“他者”讲述出来,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舞台演出中,以第一人称开口,将人物的感情、心理等各方面都直接、详细地呈现出来,立体感非常强。因此,《罗汉钱》舞台演出的形象性、直观性增加了人物塑造的丰满度,以小飞娥为最。
小飞娥在《登记》中不是贯穿始终的人物,更不是主角。她是作为旧式婚姻制度的牺牲品、艾艾等年青女性可以自由恋爱的反衬而存在的,在完成“她”的历史使命后就退场了,在后半部分“不准登记”“谁该检讨”中基本没有露面,连艾艾、小晚举行婚礼时也没见她的身影。实际上,赵树理的小说作品中人物大多为事件服务,基本没有主角。
而沪剧中,小飞娥全程参与,成为主角之一,并专门为她设置几场戏。元宵节观灯回来,小飞娥扶女儿上床休息后,此时舞台上相当于她一个人的独场戏。手心托着罗汉钱,感慨万分“罗汉钱呀,罗汉钱”,“可怜我受尽委屈难分说,眼泪倒流肚中咽,二十年日月不易过,这痛苦永生永世难忘记”。演员演唱时在“永生永世”处拖腔,并做短暂停顿,“难”再次拖腔。满腹辛酸之情在拖腔处表露无遗,“往日之事已过去,艾艾的事情在眼前”。听到女儿睡梦中叫“小晚”,“姑娘啊,你走上了为娘这条路,往后的日子苦黄连”。她一方面担忧女儿将来会像自己一样受情感煎熬,认命之中又有不甘,“难道看她走上这条伤心路?”于心不忍、迷茫无助、左右彷徨的心态在舞台上尽显无遗。
小飞娥站在媒婆五婶给艾艾说的婆家——王老太屋门外时,舞台上将空间隔为两部分,一边是五婶与王老太,一边是小飞娥。听到人家说她的闲话“娘不正经女不正路”,小飞娥又惊又气,“真是狗眼看人低”。五婶教王老太整治她女儿时,她的伤口再次被撕开,“难道说受打受骂也传代,这条规矩啥人定?”对已有的婚姻制度进行质疑,“母女俩为啥命运都一样,这真是苦竹根头出苦笋”,不自觉地对自己的悲剧进行反思。听到不让女儿回娘家时,她压抑二十多年的怒火达到了顶点,“决不会嫁到你们王家做媳妇”。这是小飞娥思想开始转变的一个转折点。归家后,燕燕说“自己看对自称心,将来不会得怨爹娘”,“假使你反对这桩亲事另匹配,到将来一定会起祸殃。拿女儿推到地狱里,爹娘存的啥心肠?”燕燕权衡利弊的劝说和责问,让她下决心支持艾艾与小晚。虽然面对张木匠的埋怨、村里的风言风语,她不免有些怯弱,但在女儿面前,她很坚定“只要有你娘亲在,决不会让你吃苦受欺凌”。直到新《婚姻法》的公布,在区长的支持下,她才真正拨开云雾见天日:“想不到儿女婚姻事,政府也能来照应……我真想返老还童重做人。”小飞娥就是通过丈夫、五婶、女儿、燕燕等人物来完成了她的自我救赎。
舞台上对小飞娥形象的塑造,美中不足的是她的情感经历在五婶与王助理员的对话中呈现出来,导演张骏祥认为,“远不及戏曲表演中常见的自我介绍方法(由小飞娥自行唱出自己的历史)更为经济简洁”{7}。总体来说,沪剧中的小飞娥形象要比小说中更完整深刻。此外,花言巧语的五婶、冰雪聪明的燕燕、直爽豪气的艾艾以及固执己见的村长通过舞台表演都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观众面前。
总之,《罗汉钱》在《登记》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让原本引人入胜的小说锦上添花,将相对干涩的文字语言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表情、动作,配以恰当的音乐,成了一部沪剧经典之作。
{1}⑤ 赵树理:《随〈下乡集〉寄给农村读者》,《赵树理全集》(第六卷),大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2} 谭霖生:《论戏剧性》,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7页。
{3} 本文所论沪剧《罗汉钱》,指由宗华、文牧、幸之改编,1957年的戏曲电影《罗汉钱》,演员唱词、表演均出于此,为行文简洁,以下皆不出注。
{4} 赵树理:《也算经验》,《赵树理文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4-125页。
{6} 竹内实:《关于赵树理型的小说》,见中国赵树理研究会编:《赵树理研究文集·外国学者论赵树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93页。
{7} 张骏祥:《导演沪剧〈罗汉钱〉所想到的》,《文艺报》1952年12月10日。
关键词:《登记》 沪剧《罗汉钱》 戏剧改编
赵树理小说中被改编成戏剧搬上舞台进行演出的,当推《小二黑结婚》与《登记》两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的《小二黑结婚》戏现在已经极少上演。而以《登记》为蓝本的沪剧《罗汉钱》,1952年获得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二等奖后,评剧、秦腔、楚剧、粤剧、评弹等剧种曲艺群起效仿,大多依据沪剧本进行改编。《罗汉钱》也因之成为沪剧的经典剧目。此次戏剧改编的成功是在承继小说文本原有的戏剧性冲突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人物形象而获得的。
一、戏剧性的继承与升华
赵树理的小说在文学史上别具一格,这与他的创作主张有极大关系,他认为:“俗话说:‘说书唱戏是劝人哩!’这话是对的。我们写小说和说书唱戏一样(说评书就是唱小说),都是劝人的……说老实话,要不是为了劝人,我们的小说就可以不写。”{1}在赵树理看来,小说的功用目的与说书唱戏一样,故而《登记》发表于《说说唱唱》时被称为“评书体小说”。关于赵树理小说与戏曲曲艺的渊源关系,学者们多有讨论。《登记》能够被改编为戏剧,首先得益于小说文本的戏剧性。
其一是小说结构的戏剧性,即结构上的双线发展。戏剧尤其是传奇经常是双线结构,力求情节曲折、丰富多变,避免平铺直叙。《登记》中亦为双线:明线为艾艾、燕燕等两对青年的自主恋爱,暗线为小飞蛾的包办婚姻。小说开头说明罗汉钱的制作、样式以及当地男青年喜欢口衔罗汉钱的习惯之后,引出艾艾的恋爱;由艾艾身上的罗汉钱勾起小飞娥的回忆——她二十多年前也因为罗汉钱引起了一段风波,在这场悲剧中又隐含着小飞娥婆婆的婚姻经历。利用“罗汉钱”这个信物,把两段婚姻故事交织在一起,彼此呼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明暗双线共同演绎了老中青三代女性(小飞娥婆婆、小飞娥、艾艾)的婚恋故事。
其二是小说情节的戏剧性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的基本特征是自觉意志在其中发生作用的社会性冲突:人和人,个人和集体,一个集团和别的集团,个人或集团和社会或自然力量之间的对抗”{2}。冲突决定着行动的内容和方向,只有充分挖掘“戏剧冲突”,才能使参与的各个人物的行动不断发展下去。
《登记》的戏剧冲突在于新旧婚姻观念之间的冲突。小说的主要冲突是村公所民事主任、五婶为首的老一辈与以艾艾、燕燕为代表的年轻一辈对婚姻的不同态度,村公所里“只要是父母主婚,谁去也写得出来;真正自由的除不给写还要叫检讨”。小飞娥与张木匠夫妻对待艾艾的婚事为小说的次要冲突之一,张木匠说:“人家说她(燕燕)招风,就指的是她跟小进的事,当然人家不给他们证明!”小飞蛾说:“我看村公所那些人也是些假正经,瞎挑眼!既然嫌咱艾艾的名声不好,这二年说媒的为什么那么多哩?民事主任为什么还托着五婶给他的外甥提哩?”燕燕与母亲及小进的个人矛盾是另一次要冲突。燕燕说:“我妈说:‘你不愿意我就死在你手!’我还说什么?”小进对着小晚故意说:“……瞎磨那些闲工夫有什么用处?回去叫你(小晚)爹花上几石米吧!有的是!”
小飞娥在偷听五婶“打得过来”的话后促使她的思想转变,她想:“难道这挨打也得一辈传一辈吗?”燕燕充当艾艾、小晚的介绍人,以及在区上用计谋使五婶为自己说亲落空等情节使得两组次要冲突暂时有所缓解。但民事主任的反对、王助理员的反对,艾艾等年轻人与民事主任的几次正面交锋使婚姻观冲突加深,到“登记”时,冲突最为激烈,达到了顶点。直至《婚姻法》的颁布与区长的出现才让主要冲突得以解决。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张弛有致,很适合戏曲的改编。
沪剧《罗汉钱》在继承上述戏剧性的同时{3},依据戏曲自身特点对原著进行了相应的情节改动,增加了第一场戏“闹元宵”。这场戏使舞台场面变得丰富多彩,众人欢乐热闹后,接着小飞娥独自一人登场,显示出她的冷清孤单。同时在这场戏中,主要人物全部出场,人物之间的关系、冲突在此基本交代清楚。如村长一出场:“张家庄上气象好,可惜美中有不足,就是男女混杂一团糟。应该是男是男来女是女,规规矩矩行正道,年轻男女搅一起,风气也要败坏了。”摆明自己的立场,看不惯青年男女在一起,注定会与年轻人发生冲突。五婶向小飞娥提亲时也说“要晓得村里纷纷在议论,都说你家艾艾不正经”,“只怪她常同小晚在一起,还有燕燕、王小进。年轻男女混杂不清,难免人家自要谈论,目前名声不大好听”。而小飞娥却认为:“五婶实在太多事,唠唠叨叨缠不清。艾艾平常无错处,为啥说她不正经,年轻姑娘爱热闹,这也是各人的喜爱各人的性。”三人在看待男女青年交往事情上,态度鲜明,其间的矛盾冲突让观众一目了然。
二、主题的开拓
赵树理讲自己创作的动机:“我在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了的问题,往往就变成所要写的主题。”{4}因此,他的作品中有许多是为配合国家方针政策实施而进行的创作。“我们写小说的意图虽说在于劝人,可是和光讲道理来劝人的劝法不同——我们是要借着评东家长、论西家短来劝人的。”{5}《登记》就是为配合我国第一部婚姻法的出台而作的一部评书体短篇小说,和国家文件不带感情色彩的话语表达不同,赵树理希望自己的小说比“文件”更生动具体,更易于被读者、听众接受。
《登记》小说为宣传婚姻法而作,故事的重心落在“是否准予登记”这件事情上,人物为“事件”服务。赵树理将《婚姻法》实施的社会环境、遇到的阻碍、群众对于新政策的看法等问题融入小说中,主要叙述了一对追求自由恋爱和婚姻的青年艾艾和小晚,冲破包办婚姻的阻挠,在刚刚颁布的《婚姻法》的帮助下终于结合的故事。尤其通过小飞娥与艾艾这对母女两个时代、两种命运的对比,力图表现新婚姻制度的优越性。当然,小说也体现出与“文件”不大一致的地方。与《婚姻法》这一“文件”重在强调婚姻的法律效应相较,赵树理将婚姻的合法性建立在合情的(男女双方互有感情)基础之上。 沪剧《罗汉钱》在主题上进一步开拓。首先是直接以“罗汉钱”这一爱情信物为题,人物为“信物”安排,在戏剧改编时将男女双方互有感情强调出来。我国古代戏剧中类似的剧目不少,如《玉簪记》《荆钗记》等,故而熟悉戏曲的观众在看到《罗汉钱》这一剧目时,也会猜到演出内容大致与爱情婚姻相关。演出时,舞台上一方面展示了她们在爱情来临时的相似境遇。当小飞娥在确定地上的罗汉钱是女儿的罗汉钱时,“艾艾她罗汉钱何处得?倒叫人费猜疑?莫非她与娘同做一般事,说不定也是小方戒换来的罗汉钱?”演员演唱时在“莫非她”“说不定”处停顿,展示小飞娥迟疑、潜意识中的确定,然后连忙到床边掀开被角看女儿的手,到最后确定的过程,“果然是。姑娘啊,你走上了为娘一条路”。另一方面展现出母女二人对罗汉钱的重视程度,小飞娥感慨“为了这个罗汉钱,甜酸苦辣都尝遍”。艾艾在第二天醒来后“前房后房都寻遍”,找不到罗汉钱,“急得我来心不定,怎样好见小晚面?”抖被子、翻床铺,钻到床下找,甚至气得连饭都吃不下。由此足见她们对自己情感的珍视。
二是宣传新《婚姻法》的同时,更为千万妇女的不幸婚姻鸣不平。小飞娥拥有爱情信物,却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父母命媒妁言”,另嫁他人,结果遭痛打,娘家归不得,被迫与有情人断绝往来,甚至在女儿婚事上还被族人当众翻出自己的陈年老账加以羞辱。小飞娥反复地追问:“我究竟犯了什么罪,为啥这样苦苦逼我不轻放?二十年来受尽凌辱吃尽苦,满腹辛酸向谁讲?”“母女俩究竟犯了什么罪,为啥苦苦逼我们进火坑?”区长进一步指出“像这样的妇女有多少,心爱之人不能嫁。只凭媒婆弄圈套,糊里糊涂嫁到夫家去。寻死寻活常吵闹,年年月月受煎熬”。由个人到整体,婚姻不得自己做主、不能为世人理解的悲剧,以及演员在舞台上的细腻表演,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更加同情这个不幸的群体。
三、人物形象的丰满
赵树理作品经常为人诟病的一点就是他的小说中鲜有心理描写,人物形象刻画不够细致深入,描写不够,叙述过多。竹内实就指出,赵树理的创作是一种客观现实主义,“客观现实主义描写人物时,不直接触及人物的内心世界,而是依据描绘人物身体的行动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6}。虽然小说《登记》中已经有了一些心理描写,尤其是小飞娥的,“她想如何如何”,但由第三人称“他者”讲述出来,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舞台演出中,以第一人称开口,将人物的感情、心理等各方面都直接、详细地呈现出来,立体感非常强。因此,《罗汉钱》舞台演出的形象性、直观性增加了人物塑造的丰满度,以小飞娥为最。
小飞娥在《登记》中不是贯穿始终的人物,更不是主角。她是作为旧式婚姻制度的牺牲品、艾艾等年青女性可以自由恋爱的反衬而存在的,在完成“她”的历史使命后就退场了,在后半部分“不准登记”“谁该检讨”中基本没有露面,连艾艾、小晚举行婚礼时也没见她的身影。实际上,赵树理的小说作品中人物大多为事件服务,基本没有主角。
而沪剧中,小飞娥全程参与,成为主角之一,并专门为她设置几场戏。元宵节观灯回来,小飞娥扶女儿上床休息后,此时舞台上相当于她一个人的独场戏。手心托着罗汉钱,感慨万分“罗汉钱呀,罗汉钱”,“可怜我受尽委屈难分说,眼泪倒流肚中咽,二十年日月不易过,这痛苦永生永世难忘记”。演员演唱时在“永生永世”处拖腔,并做短暂停顿,“难”再次拖腔。满腹辛酸之情在拖腔处表露无遗,“往日之事已过去,艾艾的事情在眼前”。听到女儿睡梦中叫“小晚”,“姑娘啊,你走上了为娘这条路,往后的日子苦黄连”。她一方面担忧女儿将来会像自己一样受情感煎熬,认命之中又有不甘,“难道看她走上这条伤心路?”于心不忍、迷茫无助、左右彷徨的心态在舞台上尽显无遗。
小飞娥站在媒婆五婶给艾艾说的婆家——王老太屋门外时,舞台上将空间隔为两部分,一边是五婶与王老太,一边是小飞娥。听到人家说她的闲话“娘不正经女不正路”,小飞娥又惊又气,“真是狗眼看人低”。五婶教王老太整治她女儿时,她的伤口再次被撕开,“难道说受打受骂也传代,这条规矩啥人定?”对已有的婚姻制度进行质疑,“母女俩为啥命运都一样,这真是苦竹根头出苦笋”,不自觉地对自己的悲剧进行反思。听到不让女儿回娘家时,她压抑二十多年的怒火达到了顶点,“决不会嫁到你们王家做媳妇”。这是小飞娥思想开始转变的一个转折点。归家后,燕燕说“自己看对自称心,将来不会得怨爹娘”,“假使你反对这桩亲事另匹配,到将来一定会起祸殃。拿女儿推到地狱里,爹娘存的啥心肠?”燕燕权衡利弊的劝说和责问,让她下决心支持艾艾与小晚。虽然面对张木匠的埋怨、村里的风言风语,她不免有些怯弱,但在女儿面前,她很坚定“只要有你娘亲在,决不会让你吃苦受欺凌”。直到新《婚姻法》的公布,在区长的支持下,她才真正拨开云雾见天日:“想不到儿女婚姻事,政府也能来照应……我真想返老还童重做人。”小飞娥就是通过丈夫、五婶、女儿、燕燕等人物来完成了她的自我救赎。
舞台上对小飞娥形象的塑造,美中不足的是她的情感经历在五婶与王助理员的对话中呈现出来,导演张骏祥认为,“远不及戏曲表演中常见的自我介绍方法(由小飞娥自行唱出自己的历史)更为经济简洁”{7}。总体来说,沪剧中的小飞娥形象要比小说中更完整深刻。此外,花言巧语的五婶、冰雪聪明的燕燕、直爽豪气的艾艾以及固执己见的村长通过舞台表演都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观众面前。
总之,《罗汉钱》在《登记》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让原本引人入胜的小说锦上添花,将相对干涩的文字语言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表情、动作,配以恰当的音乐,成了一部沪剧经典之作。
{1}⑤ 赵树理:《随〈下乡集〉寄给农村读者》,《赵树理全集》(第六卷),大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2} 谭霖生:《论戏剧性》,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7页。
{3} 本文所论沪剧《罗汉钱》,指由宗华、文牧、幸之改编,1957年的戏曲电影《罗汉钱》,演员唱词、表演均出于此,为行文简洁,以下皆不出注。
{4} 赵树理:《也算经验》,《赵树理文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4-125页。
{6} 竹内实:《关于赵树理型的小说》,见中国赵树理研究会编:《赵树理研究文集·外国学者论赵树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93页。
{7} 张骏祥:《导演沪剧〈罗汉钱〉所想到的》,《文艺报》1952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