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构造柱是二次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主体结构施工,构造柱的施工属于零星混凝土施工。构造柱对砌体结构的房屋而言,承载力提高不多,而变形能力却大大增加,可以提高砌体房屋的防倒塌能力。构造柱常见的质量缺陷主要有:胀模、夹渣、蜂窝麻面、孔洞等。本文分析了构造柱在结构中的作用,总结了构造柱的质量通病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指导实践,保证构造柱施工质量及砌体结构抗震性能。
关键词:构造柱;质量
1 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砌体中的构造柱增强了建筑物的整体性和稳定性,是加强建筑物抗震能力的重要措施。构造柱能够提升建筑物的稳定性,承担抗击剪力、抗震等重要作用,其成型质量至关重要。
多层砖混结构建筑的墙体中或者框架、剪力墙等结构体系的填充墙中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并与各层圈梁相连接,形成能够抗弯抗剪的空间框架,它是防止房屋倒塌的一种有效措施。构造柱的设置部位在外墙四角、错层部位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较大洞口两侧,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等。
2 目前构造柱施工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设计方面
1)构造柱的设置不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出现漏设和少设现象。如变形缝两侧的墙体未视作外墙而漏设构造柱。
2)构造柱未与圈梁连通形成封闭暗框架来约束砌体,而单独设置,起不到整体作用。
3)构造柱埋深不符合现行规范要求,规范规定构造柱应伸入室外地面以下500mm,或与埋深小于500mm的基础圈梁相连。
4)在砌体结构中,构造柱分为一般构造柱和承重构造柱,在设计过程中,一般构造柱不考虑构造柱单独承受荷载而视其承载力等同于砌体材料,其截面和配筋一般也是按照构造柱要求进行设计,但是在需要設置大空间房间的工程中,构造柱支承着横梁,这时构造柱就起着承重和抗震的双重作用,此时的构造柱可仅承受垂直荷载,不考虑水平地震力,通过框架内力计算来确定承重柱的截面尺寸及配筋。而实际工程中屡见这些工程不加计算而只按构造配筋。
2.2施工方面
1)现场支模加固
使用“步步紧”加固模板:“步步紧”活动卡头一端只能配合木方使用,与钢管配合使用时,卡具不能紧,振捣混凝土时容易松动,模板加固刚度难以保证。
铁丝加固:铁丝属于弹性材料,浇注混凝土过程中,铁丝会伸长,导致模板松动。
对拉螺栓加固:没按要求与钢管配合使用。
2)构造柱混凝土浇筑
构造柱混凝土一次灌注至顶,容易塞灰不密实,造成柱顶混凝土疏松。
3)模板拼缝不严
由于模板间接缝不严有间隙,混凝土浇筑时产生漏浆,混凝土表面出现蜂窝,严重的出现孔洞、露筋。
4)模板与砌体间有缝隙
砌体表面平整度虽达到8mm要求,但该标准远大于模板拼缝小于2mm的规定。砌体与模板之间有缝隙是影响构造柱外观质量的主因。
5)构造柱错位
由于未认真调整钢筋骨架,导致一层砌筑完毕而进行下层砌筑前放线时,发现下层柱偏移,而此时又无法修正回原位,便造成上下不贯通,轴线错位的现象在实际工程中经常出现。通过施工实践经验,产生构造柱错位的原因主要是:构造柱钢筋骨架倾斜,砌筑砖墙时砖墙随构造柱钢筋移动;在浇筑柱混凝土时,钢筋工不跟班作业或不认真调整钢筋的位置。另外在浇筑柱混凝土时,施工人员为图方便,往往将柱钢筋改变原有方向,这不仅使柱筋偏离原位置,而且也使钢筋的抗折、抗拉强度降低。
6)构造柱断层
根据新抗震规范7.3.2-2,沿墙高每隔500 mm 设2Φ6水平钢筋和Φ4分布短筋焊成钢筋网片,这样构造柱内的箍筋、墙体拉结筋、圈梁钢筋等交织在一起,如果钢筋绑扎又不规则的话,在浇筑混凝土时会阻碍混凝土的下落,而且浇筑圈梁构造柱的混凝土往往是一些级配不好的砂粒,里面难免混杂有大粒径的石子,这样就卡在中间下不去,造成断层。其原因还是管理不到位,没有引起有关各方的重视。
7)构造柱根部“夹渣”
为了加强构造柱与砌体的咬合力,保证带构造柱的组合墙的整体性,通常设计要求构造柱的施工“应先砌墙后浇柱”。但当本层墙体砌筑完之后,构造柱的根部往往有一些建筑垃圾如“废弃的砂浆、砖渣”等没有及时清理,等到下一工种木工支模时便埋在里面,而且又不容易被发现,浇筑混凝土后便在此形成“夹渣”现象。
3 针对以上问题的改进措施
3.1设计方面
设计人员应充分认识到构造柱的重要性,具备一定的抗震知识,认真学习研究现行抗震设计规范。如规范中“较大洞口”指不小于2.1m 的洞口;“大房间”指的是开间大于4.2m的房间;新增的楼梯间要设八根柱;在圈梁的设置上要注意规范中的“构造柱对应部位”强调圈梁要与构造柱形成封闭暗框架来提高墙体的整体性。
3.2施工方面
1)利用短方木制作卡具,改进加固方法:充分考虑现场工具化施工,同时有效保证加固刚度强度及稳定性,充分利用结构施工中剩下来的模板及方木,制作加固卡具。改用对拉螺栓与钢管加固:可以有效保证加固刚度及稳定性,但钢管需用量大,搬运不方便。需重新对
工人进行培训交底,学习使用新的加固工具。
2)用插条塞灰随塞随插方法灌注混凝土:可以保证柱顶混凝土密实度及外观质量,混凝土一次性浇筑完毕,拆模后无需再处理;现场对工人进行技术交底,对工人进行教育,提高质量意识。
3)在模板与砌体间粘贴海绵条,减少模板与砌体间的空隙:成本低、使用方便,速度快,同时有效减少空隙,但局部海绵条要加厚,在施工现场不时太好控制。提高砌体平整度:提高砌筑质量,施工员、质量员重新对工人交底提高砌体平整度;并严格要求操作人员在安装模板前,在砌体上按构件形状粘贴海绵条。
4)确保及时清出其内部杂物。首先木工模时应将构造柱内杂物全部清理干净,不可遗留碎砖、木屑、落地灰等杂物。其次应凿去表面松动不密实的混凝土然后用水清洗,再用素水泥浆或同等标号的水泥砂浆作结合层,最后再去浇灌混凝土。
5)砌筑砖墙时要准确留好构造柱的位置,不能使砖顶在钢筋上砌筑,而应使钢筋有足够的保护层厚度。留柱位置时,在底部弹线,往上砌“马牙”。“马牙”槎凹凸线均应相应上下垂直,最小处截面要满足构造柱的截面尺寸。首层砌筑完,即用经纬仪弹出构造柱的轴线即基准线,以上逐层吊上去。同时在浇筑柱砼时,先矫正构造柱筋的位置。施工机具不准碰撞柱根部模板或为方便施工随意弯折柱筋。根据规范要求在砖墙砌筑中,马牙槎应从柱脚开始先退后进,以保证柱脚为大断面。浇筑砼时,也不得将振捣棒触及柱钢筋,以防柱筋移位。
4 结术语
构造柱是改善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措施,它与圈梁共同作用约束了砖砌体的开裂,使裂缝不致进一步扩展,既使开裂也不致于倒塌,使之由很脆的材料组成的结构获得可观的抗变形能力。但还是出现了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大家去解决,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聂洪达.《房屋建筑学》
[2] 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
[3] 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作者单位:中建八局第四建设有限公司)
关键词:构造柱;质量
1 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砌体中的构造柱增强了建筑物的整体性和稳定性,是加强建筑物抗震能力的重要措施。构造柱能够提升建筑物的稳定性,承担抗击剪力、抗震等重要作用,其成型质量至关重要。
多层砖混结构建筑的墙体中或者框架、剪力墙等结构体系的填充墙中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并与各层圈梁相连接,形成能够抗弯抗剪的空间框架,它是防止房屋倒塌的一种有效措施。构造柱的设置部位在外墙四角、错层部位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较大洞口两侧,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等。
2 目前构造柱施工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设计方面
1)构造柱的设置不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出现漏设和少设现象。如变形缝两侧的墙体未视作外墙而漏设构造柱。
2)构造柱未与圈梁连通形成封闭暗框架来约束砌体,而单独设置,起不到整体作用。
3)构造柱埋深不符合现行规范要求,规范规定构造柱应伸入室外地面以下500mm,或与埋深小于500mm的基础圈梁相连。
4)在砌体结构中,构造柱分为一般构造柱和承重构造柱,在设计过程中,一般构造柱不考虑构造柱单独承受荷载而视其承载力等同于砌体材料,其截面和配筋一般也是按照构造柱要求进行设计,但是在需要設置大空间房间的工程中,构造柱支承着横梁,这时构造柱就起着承重和抗震的双重作用,此时的构造柱可仅承受垂直荷载,不考虑水平地震力,通过框架内力计算来确定承重柱的截面尺寸及配筋。而实际工程中屡见这些工程不加计算而只按构造配筋。
2.2施工方面
1)现场支模加固
使用“步步紧”加固模板:“步步紧”活动卡头一端只能配合木方使用,与钢管配合使用时,卡具不能紧,振捣混凝土时容易松动,模板加固刚度难以保证。
铁丝加固:铁丝属于弹性材料,浇注混凝土过程中,铁丝会伸长,导致模板松动。
对拉螺栓加固:没按要求与钢管配合使用。
2)构造柱混凝土浇筑
构造柱混凝土一次灌注至顶,容易塞灰不密实,造成柱顶混凝土疏松。
3)模板拼缝不严
由于模板间接缝不严有间隙,混凝土浇筑时产生漏浆,混凝土表面出现蜂窝,严重的出现孔洞、露筋。
4)模板与砌体间有缝隙
砌体表面平整度虽达到8mm要求,但该标准远大于模板拼缝小于2mm的规定。砌体与模板之间有缝隙是影响构造柱外观质量的主因。
5)构造柱错位
由于未认真调整钢筋骨架,导致一层砌筑完毕而进行下层砌筑前放线时,发现下层柱偏移,而此时又无法修正回原位,便造成上下不贯通,轴线错位的现象在实际工程中经常出现。通过施工实践经验,产生构造柱错位的原因主要是:构造柱钢筋骨架倾斜,砌筑砖墙时砖墙随构造柱钢筋移动;在浇筑柱混凝土时,钢筋工不跟班作业或不认真调整钢筋的位置。另外在浇筑柱混凝土时,施工人员为图方便,往往将柱钢筋改变原有方向,这不仅使柱筋偏离原位置,而且也使钢筋的抗折、抗拉强度降低。
6)构造柱断层
根据新抗震规范7.3.2-2,沿墙高每隔500 mm 设2Φ6水平钢筋和Φ4分布短筋焊成钢筋网片,这样构造柱内的箍筋、墙体拉结筋、圈梁钢筋等交织在一起,如果钢筋绑扎又不规则的话,在浇筑混凝土时会阻碍混凝土的下落,而且浇筑圈梁构造柱的混凝土往往是一些级配不好的砂粒,里面难免混杂有大粒径的石子,这样就卡在中间下不去,造成断层。其原因还是管理不到位,没有引起有关各方的重视。
7)构造柱根部“夹渣”
为了加强构造柱与砌体的咬合力,保证带构造柱的组合墙的整体性,通常设计要求构造柱的施工“应先砌墙后浇柱”。但当本层墙体砌筑完之后,构造柱的根部往往有一些建筑垃圾如“废弃的砂浆、砖渣”等没有及时清理,等到下一工种木工支模时便埋在里面,而且又不容易被发现,浇筑混凝土后便在此形成“夹渣”现象。
3 针对以上问题的改进措施
3.1设计方面
设计人员应充分认识到构造柱的重要性,具备一定的抗震知识,认真学习研究现行抗震设计规范。如规范中“较大洞口”指不小于2.1m 的洞口;“大房间”指的是开间大于4.2m的房间;新增的楼梯间要设八根柱;在圈梁的设置上要注意规范中的“构造柱对应部位”强调圈梁要与构造柱形成封闭暗框架来提高墙体的整体性。
3.2施工方面
1)利用短方木制作卡具,改进加固方法:充分考虑现场工具化施工,同时有效保证加固刚度强度及稳定性,充分利用结构施工中剩下来的模板及方木,制作加固卡具。改用对拉螺栓与钢管加固:可以有效保证加固刚度及稳定性,但钢管需用量大,搬运不方便。需重新对
工人进行培训交底,学习使用新的加固工具。
2)用插条塞灰随塞随插方法灌注混凝土:可以保证柱顶混凝土密实度及外观质量,混凝土一次性浇筑完毕,拆模后无需再处理;现场对工人进行技术交底,对工人进行教育,提高质量意识。
3)在模板与砌体间粘贴海绵条,减少模板与砌体间的空隙:成本低、使用方便,速度快,同时有效减少空隙,但局部海绵条要加厚,在施工现场不时太好控制。提高砌体平整度:提高砌筑质量,施工员、质量员重新对工人交底提高砌体平整度;并严格要求操作人员在安装模板前,在砌体上按构件形状粘贴海绵条。
4)确保及时清出其内部杂物。首先木工模时应将构造柱内杂物全部清理干净,不可遗留碎砖、木屑、落地灰等杂物。其次应凿去表面松动不密实的混凝土然后用水清洗,再用素水泥浆或同等标号的水泥砂浆作结合层,最后再去浇灌混凝土。
5)砌筑砖墙时要准确留好构造柱的位置,不能使砖顶在钢筋上砌筑,而应使钢筋有足够的保护层厚度。留柱位置时,在底部弹线,往上砌“马牙”。“马牙”槎凹凸线均应相应上下垂直,最小处截面要满足构造柱的截面尺寸。首层砌筑完,即用经纬仪弹出构造柱的轴线即基准线,以上逐层吊上去。同时在浇筑柱砼时,先矫正构造柱筋的位置。施工机具不准碰撞柱根部模板或为方便施工随意弯折柱筋。根据规范要求在砖墙砌筑中,马牙槎应从柱脚开始先退后进,以保证柱脚为大断面。浇筑砼时,也不得将振捣棒触及柱钢筋,以防柱筋移位。
4 结术语
构造柱是改善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措施,它与圈梁共同作用约束了砖砌体的开裂,使裂缝不致进一步扩展,既使开裂也不致于倒塌,使之由很脆的材料组成的结构获得可观的抗变形能力。但还是出现了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大家去解决,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聂洪达.《房屋建筑学》
[2] 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
[3] 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作者单位:中建八局第四建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