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合组织于2016年5月14日在日本仓敷市召开的七国教育部长会议上提交了《面向包容世界的全球化能力》报告,论述了全球化能力评估的维度。经合组织正致力将其纳入2018年PISA测评。基于该报告中对全球化能力定义、相关评估维度的阐述和分析,文章提出我国应加强教师培训,增强教师的全球化能力;加深学生全球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对全球问题的理解;补充学生的跨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跨文化知识的理解;通过案例研究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全球化能力。
关键词:全球化能力;评价;PISA;经合组织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间的联系不断增强,人们需要与来自不同学科、文化的人合作,理解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解决复杂的问题,并创造经济与社会价值。面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年轻一代需具备新的能力。多年来,教育界一直在讨论新形势下学生应具备哪些新的能力,以及如何培养这些能力,以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获得成功。
“全球化能力”这一概念能很好地解答了以上问题。2016年5月14日,经合组织向七国教育部长提交了一份题为《面向包容世界的全球化能力》(Global Competency for an Inclusive World)的报告。该报告首次提出了“全球化能力”评估[1]。经合组织计划将该评估纳入2018年PISA测评,评估学生的“全球化能力”。
一、全球化能力的定义
全球化能力是一个复杂的学习目标,可被分解为一些独立的、可测的学习目标[2]。经合组织将全球化能力的宏观范畴解析为“维度”,每个“维度”包含不同“成分”。经合组织指出,全球化能力是指能够批判地从多角度分析全球和跨文化问题的能力;是能够理解差异如何影响自己和他人的感知、判断和想法的能力;是能够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以开放、适宜、有效的方式和不同背景的人交流的能力。“开放”表示的是人们在交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对他人看法的敏感性和好奇心,以及与他人接触的意愿;“适宜”指人们因当前情境下的交流是按照所期待的文化规范进行而感到的满足;“有效”意味着人们在交流中能够达成他们的部分目标。
按照此定义,全球化能力有着多重维度,包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建立有效、相互尊重关系所需的三个维度:知识和理解力、技能、态度。因此,全球化能力所指代的内容既包含多种认知因素,又包含多种非认知因素。
二、全球化能力评估的维度
全球化能力的习得是一个终身的过程[3]。对于15岁学生,PISA建议从以下维度对其全球化能力进行评估(见图1)。
第一个维度是知识和理解力,指个体应具备相关知識和理解能力,应对全球化和跨文化发展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第二个维度是技能,代表个体为实现特定目标应具备的复杂的、组织良好的思维或行为能力,包括能够分析并进行批判性思考,以核对、评价信息与价值;能够与他人进行适当有效的沟通;能够理解他人的想法、信念及感觉,并从他人的视角看世界;能够调整自身思维、感觉或行为,以适应新要求和新环境。
第三个维度是态度,指个体在实现某个目标过程中所秉持的心态,包括对其他文化和国家的开放态度、对文化差异性的尊重态度、全球化意识,以及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态度。
态度基于价值观而形成。价值可定义为个体对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持有的总体信念。价值观超越具体的行为和语境,能够影响个体的态度、判断和行为。在全球化能力框架中,尊重他人的尊严和文化多样性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差异、相关信息,也是他们做出明智判断的重要参考之一。
三、认知项目测试内容和方式
2018年PISA测评旨在建立一个独立的复合量表来测量学生运用知识理解、认识关系和观点,以及批判地思考特定目标或跨文化问题的能力。该量表将主要建立在全球化能力的认知项目上,包括全球问题的知识和理解力、跨文化知识和理解力、分析和批判性思维三方面评估内容。知识、理解和批判性思维是紧密联系的,构成了学生的跨文化思维能力[4]。经合组织提倡用新建立的复合量表来测量这三个成分,测试时间为1个小时,平均分为500分,标准差为100。
(一)全球问题的知识和理解力
全球问题的知识和理解力意味着学生要熟悉一些跨越国界的重要问题(如气候变化、移民、贫困等),以及能够理解全球范围内的问题、趋势、体系的相互关系。
在全球化知识领域,尽管学生能接触适量的信息,但若仅仅被动地汲取这些信息而不理解其深层意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容易对其产生误解。
全球问题的知识和理解力无法仅靠事实性知识获得,还要通过发现不同信息的意义及它们间的联系而习得。较强的理解能力表现为灵活的思维,以及良好的学习、组织知识的能力。这种学习和组织知识的方式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认知方式。
(二)跨文化知识和理解力
跨文化知识和理解力可定义为学生对于跨文化交流和相关文化的知识和理解,包括关于自身文化、其他文化,以及各文化间异同的知识。作为理解他人的视角之一,跨文化理解能够帮助人们区别特性和共性,以及在跨文化语境下理解不同观点间的关联方式[5]。理解其他价值观,可以深化和改变自己的价值观,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接受它们。[6]
(三)分析和批判思维
分析思维是指运用有逻辑的、系统的和有序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理解文本每个要素的意义的能力,以及审查这些要素间的联系和差异的能力。
经合组织将在2018年PISA认知评估中通过让学生解决相关跨文化问题,评估学生运用知识、选择观点、分析和评价技能的能力。该评估内容包括各种需要不同种类知识和思维过程的任务。评估框架最终将会按照内容领域(如身份、文化、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情境(如校园关系等),以及需要的主要认知过程(如分析和批判思维)将任务进行分类。典型的评估单元会将一些案例作为题干,包括主要测试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理解能力的多项选择题,还包括让学生根据题干中的材料、知识或经验做出回答的开放性问题。 一些研究案例在国际化课堂中经常被用于教学。以案例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有逻辑地、系统地进行思考[7]。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案例研究,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堂情境中学会处理现实问题。此外,对案例的讨论和分析能够激发学生与每个案例相关的多种观点。案例研究分析也给学生提供了在评价争论中整合一般知识、技能与具体学科知识、技能的机会。[8]
通过分析学生案例研究的书面作答情况,可以获得学生对全球化、跨文化的理解力和分析技能的发展程度。案例研究应优先选择15岁学生熟悉的情境和题干材料,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测试项目。例如,一名14岁的秘鲁土著学生用古老的方言唱著名的歌曲,进而成为网络名人,而这种古老的方言在秘鲁一直遭受社会歧视。研究者可据此设计开放性问答题目,让学生思考这位少年积极保护本族语言和文化的动机,而相关多项选择题可以测试学生能否理解语言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的作用,以及主流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间的竞争。
四、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一)加强教师培训,增强教师的全球化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全球化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全球化能力。因此,在教师培训中,我国应增加有关全球问题、跨文化的内容,帮助教师跟进国际发展趋势,树立国际化理念。通过专题讲座、在职进修、出国培训等形式,拓展教师的国际视野,让教师了解世界各国文化,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在沟通与相互交流中丰富、发展自身的跨文化知识与能力。
(二)加深学生的全球问题意识和对全球问题的理解
全球问题主要涉及国际制度、主要历史事件和趋势,以及与全球主题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框架,如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健康(例如流行病)、人口增长、移民、空气污染、国际冲突、贫困、人口老龄化等。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思考、辩论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关注全球问题, 逐渐认同人类的普遍价值。
(三)补充学生的跨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跨文化知识的理解
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指出,“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包括: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为此,学校可以加强外语教学,开展跨文化教育,让学生深入了解世界各地文化的差异,促进不同文化的理解和交流;加強与社会文化团体的联系,邀请社会文化团体到学校开展各类文化演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推动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如跨国交流访学。
(四)通过案例研究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全球化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文本、多媒体技术提供跨文化交流案例,引导学生在思考、交流、讨论中逐步意识到不同文化的差异和特性,进而学会尊重、包容不同文化;尊重他人,学会倾听不同观点,学会参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观点。还可以通过让学生扮演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角色,让其更深入地体会不同文化,学习如何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交流和合作。
参考文献:
[1]OECD.OECD Proposes New Approach to Assess Young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Global Issues and Attitudes toward Cultural Diversity and Tolerance[EB/OL].http://www.oecd.org/pisa/aboutpisa/Global-competency-for-an-inclusive-world,2016-05-04.
[2][3]Deardorff D. K. Some Thoughts on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EB/OL]. https://illinois.edu/blog/view/915/113048,2014-05-15.
[4]Bok D. Our Underachieving Colleges: A Candid Look at How Much Students Learn and Why They Should be Learning More[M].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6.
[5][7]Doscher S.P. The Development of Rubrics to Measure Undergraduate Students’Global Awareness and Global Perspective: a Validity Study[D]. Florida: 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2012.
[6]Fennes H., K. Hapgood. Intercultural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Crossing Borders[M]. London: Cassell. 1997.
[8]Golich, V.L,Boyer M,Franko P.,Lamy,S.The ABCs of Case Teaching[R].Georgetown: Georgetown University,2000.
关键词:全球化能力;评价;PISA;经合组织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间的联系不断增强,人们需要与来自不同学科、文化的人合作,理解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解决复杂的问题,并创造经济与社会价值。面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年轻一代需具备新的能力。多年来,教育界一直在讨论新形势下学生应具备哪些新的能力,以及如何培养这些能力,以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获得成功。
“全球化能力”这一概念能很好地解答了以上问题。2016年5月14日,经合组织向七国教育部长提交了一份题为《面向包容世界的全球化能力》(Global Competency for an Inclusive World)的报告。该报告首次提出了“全球化能力”评估[1]。经合组织计划将该评估纳入2018年PISA测评,评估学生的“全球化能力”。
一、全球化能力的定义
全球化能力是一个复杂的学习目标,可被分解为一些独立的、可测的学习目标[2]。经合组织将全球化能力的宏观范畴解析为“维度”,每个“维度”包含不同“成分”。经合组织指出,全球化能力是指能够批判地从多角度分析全球和跨文化问题的能力;是能够理解差异如何影响自己和他人的感知、判断和想法的能力;是能够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以开放、适宜、有效的方式和不同背景的人交流的能力。“开放”表示的是人们在交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对他人看法的敏感性和好奇心,以及与他人接触的意愿;“适宜”指人们因当前情境下的交流是按照所期待的文化规范进行而感到的满足;“有效”意味着人们在交流中能够达成他们的部分目标。
按照此定义,全球化能力有着多重维度,包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建立有效、相互尊重关系所需的三个维度:知识和理解力、技能、态度。因此,全球化能力所指代的内容既包含多种认知因素,又包含多种非认知因素。
二、全球化能力评估的维度
全球化能力的习得是一个终身的过程[3]。对于15岁学生,PISA建议从以下维度对其全球化能力进行评估(见图1)。
第一个维度是知识和理解力,指个体应具备相关知識和理解能力,应对全球化和跨文化发展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第二个维度是技能,代表个体为实现特定目标应具备的复杂的、组织良好的思维或行为能力,包括能够分析并进行批判性思考,以核对、评价信息与价值;能够与他人进行适当有效的沟通;能够理解他人的想法、信念及感觉,并从他人的视角看世界;能够调整自身思维、感觉或行为,以适应新要求和新环境。
第三个维度是态度,指个体在实现某个目标过程中所秉持的心态,包括对其他文化和国家的开放态度、对文化差异性的尊重态度、全球化意识,以及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态度。
态度基于价值观而形成。价值可定义为个体对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持有的总体信念。价值观超越具体的行为和语境,能够影响个体的态度、判断和行为。在全球化能力框架中,尊重他人的尊严和文化多样性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差异、相关信息,也是他们做出明智判断的重要参考之一。
三、认知项目测试内容和方式
2018年PISA测评旨在建立一个独立的复合量表来测量学生运用知识理解、认识关系和观点,以及批判地思考特定目标或跨文化问题的能力。该量表将主要建立在全球化能力的认知项目上,包括全球问题的知识和理解力、跨文化知识和理解力、分析和批判性思维三方面评估内容。知识、理解和批判性思维是紧密联系的,构成了学生的跨文化思维能力[4]。经合组织提倡用新建立的复合量表来测量这三个成分,测试时间为1个小时,平均分为500分,标准差为100。
(一)全球问题的知识和理解力
全球问题的知识和理解力意味着学生要熟悉一些跨越国界的重要问题(如气候变化、移民、贫困等),以及能够理解全球范围内的问题、趋势、体系的相互关系。
在全球化知识领域,尽管学生能接触适量的信息,但若仅仅被动地汲取这些信息而不理解其深层意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容易对其产生误解。
全球问题的知识和理解力无法仅靠事实性知识获得,还要通过发现不同信息的意义及它们间的联系而习得。较强的理解能力表现为灵活的思维,以及良好的学习、组织知识的能力。这种学习和组织知识的方式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认知方式。
(二)跨文化知识和理解力
跨文化知识和理解力可定义为学生对于跨文化交流和相关文化的知识和理解,包括关于自身文化、其他文化,以及各文化间异同的知识。作为理解他人的视角之一,跨文化理解能够帮助人们区别特性和共性,以及在跨文化语境下理解不同观点间的关联方式[5]。理解其他价值观,可以深化和改变自己的价值观,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接受它们。[6]
(三)分析和批判思维
分析思维是指运用有逻辑的、系统的和有序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理解文本每个要素的意义的能力,以及审查这些要素间的联系和差异的能力。
经合组织将在2018年PISA认知评估中通过让学生解决相关跨文化问题,评估学生运用知识、选择观点、分析和评价技能的能力。该评估内容包括各种需要不同种类知识和思维过程的任务。评估框架最终将会按照内容领域(如身份、文化、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情境(如校园关系等),以及需要的主要认知过程(如分析和批判思维)将任务进行分类。典型的评估单元会将一些案例作为题干,包括主要测试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理解能力的多项选择题,还包括让学生根据题干中的材料、知识或经验做出回答的开放性问题。 一些研究案例在国际化课堂中经常被用于教学。以案例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有逻辑地、系统地进行思考[7]。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案例研究,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堂情境中学会处理现实问题。此外,对案例的讨论和分析能够激发学生与每个案例相关的多种观点。案例研究分析也给学生提供了在评价争论中整合一般知识、技能与具体学科知识、技能的机会。[8]
通过分析学生案例研究的书面作答情况,可以获得学生对全球化、跨文化的理解力和分析技能的发展程度。案例研究应优先选择15岁学生熟悉的情境和题干材料,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测试项目。例如,一名14岁的秘鲁土著学生用古老的方言唱著名的歌曲,进而成为网络名人,而这种古老的方言在秘鲁一直遭受社会歧视。研究者可据此设计开放性问答题目,让学生思考这位少年积极保护本族语言和文化的动机,而相关多项选择题可以测试学生能否理解语言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的作用,以及主流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间的竞争。
四、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一)加强教师培训,增强教师的全球化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全球化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全球化能力。因此,在教师培训中,我国应增加有关全球问题、跨文化的内容,帮助教师跟进国际发展趋势,树立国际化理念。通过专题讲座、在职进修、出国培训等形式,拓展教师的国际视野,让教师了解世界各国文化,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在沟通与相互交流中丰富、发展自身的跨文化知识与能力。
(二)加深学生的全球问题意识和对全球问题的理解
全球问题主要涉及国际制度、主要历史事件和趋势,以及与全球主题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框架,如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健康(例如流行病)、人口增长、移民、空气污染、国际冲突、贫困、人口老龄化等。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思考、辩论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关注全球问题, 逐渐认同人类的普遍价值。
(三)补充学生的跨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跨文化知识的理解
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指出,“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包括: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为此,学校可以加强外语教学,开展跨文化教育,让学生深入了解世界各地文化的差异,促进不同文化的理解和交流;加強与社会文化团体的联系,邀请社会文化团体到学校开展各类文化演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推动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如跨国交流访学。
(四)通过案例研究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全球化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文本、多媒体技术提供跨文化交流案例,引导学生在思考、交流、讨论中逐步意识到不同文化的差异和特性,进而学会尊重、包容不同文化;尊重他人,学会倾听不同观点,学会参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观点。还可以通过让学生扮演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角色,让其更深入地体会不同文化,学习如何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交流和合作。
参考文献:
[1]OECD.OECD Proposes New Approach to Assess Young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Global Issues and Attitudes toward Cultural Diversity and Tolerance[EB/OL].http://www.oecd.org/pisa/aboutpisa/Global-competency-for-an-inclusive-world,2016-05-04.
[2][3]Deardorff D. K. Some Thoughts on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EB/OL]. https://illinois.edu/blog/view/915/113048,2014-05-15.
[4]Bok D. Our Underachieving Colleges: A Candid Look at How Much Students Learn and Why They Should be Learning More[M].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6.
[5][7]Doscher S.P. The Development of Rubrics to Measure Undergraduate Students’Global Awareness and Global Perspective: a Validity Study[D]. Florida: 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2012.
[6]Fennes H., K. Hapgood. Intercultural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Crossing Borders[M]. London: Cassell. 1997.
[8]Golich, V.L,Boyer M,Franko P.,Lamy,S.The ABCs of Case Teaching[R].Georgetown: Georgetown University,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