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通过对我市幼儿园现阶段和未来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实际需求的调研,结合我市、我院当前学前师资培养实际,构建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的科学评价体系。方法 设计问卷调查表,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各级各类在校学生展开调查;调查我市部分公办、民营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者和保教人员;设计各种评价表,再通过实习实训加以检验。结果 全面推行在校学习与实习实训交互持续进行,使学生得以尽早进入职业角色,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各种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结论 建立实习实训的常态机制,推行在校学习与实习实训交互式进行,建立学生实习实训成长信息反馈制。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习能力;实习实训;评价机制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现有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方法和评价体系仍然沿袭过去师范教育的传统模式,具体表现为重书本知识,轻技能培养;重理论灌输,轻实践体验;重结论性评价,轻过程性测评,教学与实践严重脱离。针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培养的特殊性和当前社会对高文化、高素质幼儿教师的需求现状,本课题小组设计问卷调查表,在我市选择多所公办及民营幼儿园开展调研,对学前教育专业各级各类在校学生展开调查及面对面座谈,为本课题改进学前教育专业原有培养模式与评价机制的探索提供依据。
一、 资料与方法
(一) 资料
课题小组力求运用科学的方法和适宜的途径,对学前教育活动的有关要素进行价值判断。首先,我们通过系统学习,努力从理论层面上实现本专业教育教学与实习实训的有机结合,促进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调研中,我们采用了集体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上网查阅理论专著、阅读学前教育相关刊物,学习本专业的教育教学理论,了解学科前沿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向,并撰写教育随笔,积累教育方法,用以指导自己的探究活动。我们查阅的资料主要有:《幼儿园活动教程》《教育与职业》《高职院校质量管理新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前卫生学》《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指导》《儿童心理及教育儿童之方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来自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声音》等。
其次,课题组成员多次参加教育系专业建设研讨会,深入探讨了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形势及政策、课程建设、专业技能实践、教学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就业现状分析等课题,为本课题重新架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能力与评价机制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和方法。
第三,课题组采取“走下去,请上来”的方法,构建课题交流平台。积极组织课题组老师深入幼儿园观摩教学、交流参观,实地调研本专业教育目标与学科内容之间的潜在关系;也特别聘请汉中市幼儿园院长、高级教师全程参与课题组的研讨活动,为课题的深入展开提供第一手资料。课题组老师同时还担任本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班主任、指导老师,经常深入幼儿园实际教育教学之中,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听课评课,与幼儿园领导、老师、学生交流座谈,将学科教学与幼儿园实际工作紧密结合。
(二) 方法
1. 研究的对象
在我市公办及民营幼儿园中选择约240名幼教工作者开展调研,掌握当前就业市场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基本能力及综合素质的要求,并和园方共同探讨学生实习实训中各种能力的评价考核办法,研究其可行性,完善操作规程。各调研单位反映出的情况大致一样,我们抽取了较有代表性的汉中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作为样本进行数据分析。
对学前教育专业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职业认知、个人综合能力、自我评价等情况。调查结果真实地反映了本专业学生的职业认知及实(见)习幼儿园对本专业学生的要求。
2. 操作程序及方法
設计问卷调查表,内容涉及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前需知识储备、选择本专业的原因分析以及对本专业的期望等,对我院2010、2011、2012级学前教育专业在校学生展开调查,归类、整理、统计各类调研数据。共调查7班,约200名学生,此项调查结果反映出学生当前的真实水平及存在的问题,课题组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了制约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学习缺乏动力、兴趣低、自觉性差,知识储备少,学习习惯差,学习能力弱等。
调查我市部分公办、民营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者和保教人员,了解他们对本专业学生的评价和要求。由课题组成员组织指导,让参加幼儿园实习实训的学生参与调查。共调查11个幼儿园,共计240多名幼儿教师,调查结果反映出本专业学生在实习实训中的真实水平及存在的问题,课题组认为制约学生实习实训能力的主要因素是:教育实践次数少、时间太短,缺乏持续性;缺乏对学生在校内、校外的实践指导;基本功训练不足,实(见)习能力不够;学生缺乏内生性的动力,自觉性、主动性都较差等等。
两项调查结果为本课题的进一步深入奠定了基础。
二、 结果和分析
(一) 基本情况
课题组在收集资料、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的模式进行了反思。结果表明:
1. 学生方面
高职学生起点较低,知识积累少,学习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既没有实践经验,又没有抚养照顾学前儿童的人生体验;在时间短、投入少的情况下,学生难以深入到幼儿园教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实习实训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无法产生对幼儿教育的认知度和亲和力,学生的潜能难以挖掘。
2. 学校方面
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评价体系忽视了幼儿教师培养的专业性和特殊性,缺乏培养的针对性,抽象的理论知识难以和鲜活的教学实践联系起来,实习过程缺乏精细的安排、有力的指导、合理的反馈,也未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因而学生难以快速进入职业角色。学生难以实现本专业与幼儿园的无缝对接,与社会所需要的优质幼儿师资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新型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评价机制的构建势在必行。
2012年3月,课题组根据多年教育教学及实践经验,结合学生实际,在省级期刊《科技信息》发表了课题研究论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模式探究》,该文立足于当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现状,分析了现有模式存在的问题,对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提出了新的模式,初步探究了符合学生实际的教育实践的新方法。 接着,课题组对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的评价机制进行了进一步探索,定期召集小组成员开展探究活动,根据对调研资料和问卷表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参考国内国际资料,结合市场需求及学生实际,分析研究、多方沟通,通过教育实践进行检验,在实践运用的基础上对测评方案进一步细化、修改和考量,提出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评价机制的构建的初步解决策略。2012年6月,课题小组将研究的最终成果形成论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及评价机制的构建》在省级期刊《课外阅读》上发表。
(二) 调查结果
1. 教育实践模式的构建
数据分析表明,制约学生学习能力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学习意愿、动力和兴趣、知识储备量、认知方式等。针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培养的特殊性和当前社会对高文化、高素质幼儿教师的需求现状,课题组在教育实践模式方面提出的解决策略有:
(1)建立参加教育实践的学生——幼儿园——幼儿班级——幼儿的常态联系机制;
(2)改进原有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切实增加实习实训次数;确保每学年教育实践时间不少于一个月;
(3)全面推行在校学习与教育实践交互持续进行;增强实习实训的指导力度,强调增强幼儿园指导老师对学生的长期关注指导;
(4)建立学生教育实践成长信息反馈制,由带队老师和幼儿园指导老师、幼儿、幼儿家长对学生的教育实践进行全方位综合评价;
(5)重视学生对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积累。对学生教育资源积累的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价。
2. 评价机制的构建
在评价机制的构建方面,针对初中起点的五年制学生和高中起点的三年制大专学生,课题组首先对学生各科成绩的权重进行了重新分配,其中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占40%,基本功训练占30%,教育实践占30%。把对基本功训练的考核评价放在教育实践中去考量,即教育实践实际占到了60%。其次,突出评价的过程性特色,评价的重点在于考查学生对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积累、对所负责的幼儿的了解熟悉程度和表现出的责任意识、与幼教工作者、幼儿家长沟通的情况、幼儿成长档案的建立和完成情况等等。
三、 总结
(一) 结果分析
本课题设计的各种评价表以及提出来的观点立足于专业实际,操作性强,便于统计、分析、修改、细化,调研所涉及的内容都经过实地考察,数据报表来源有据可查,原始资料完整、齐全。
在本課题所倡导的理念下,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情境中的主角,与实习实训学校——实习实训班级——儿童个人之间建立起长期有效的联系机制,这就使学生得以尽早确定职业定位,进入职业角色,思考如何对自己所负责的儿童进行长期教育,以此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强化了实习实训的力度。
本课题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新的评价机制。该评价机制主要有以下特色:
1. 以幼儿园保教工作为出发点,围绕保教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等,再以强烈的任务动机为驱动,促使学生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占有和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完成既定任务。
2. 以生动鲜活的实地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保教工作的全过程。通过创设或者利用各种现实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进行学习和认知,从而产生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变飞跃。
3. 改变了传统的“常模参照评价”或“标准参照评价”,淡化以纸笔为主的测验和考试,突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评价贯穿于学生学习实践的各个环节之中。
4. 评价不是最终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以评价促学、以评价促教、教学相融、教学相长,一方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促使学前教育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同时促进学院改进人才培养机制和管理机制,以适应新的形势。
5. 新的评价机制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高度重视见习实习,突出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锻炼,使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并具有综合素质的现代幼教人才。
6. 新评价机制可操作性强,对我省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及相关兄弟院校具有一定的借鉴指导作用,同时为我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 待完善问题
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有以下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主要是:
1. 实习实训虽然每学期都在进行,但由于担心影响教学进度的完成,学生实习实训的时间不够,放得不开,力度不大;
2. 课堂教学的情景设计如何走向生活化、课堂练习设计如何与幼儿园的保教工作联系起来还有待提高;
3. 对课堂中学生学习评价研究程度不够;
4. 对学生的教育实践过程的指导怎样能更细致些,由实践到理论的再提高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更佳效果。
(三) 后期设想
1. 继续抓好理论学习,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2. 继续坚持每周一次的集体研讨,探究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教学实例,解决存在的疑惑,交流经验,加强集体研讨的力度。
3. 切实抓好课题研究的管理,继续深入系统地开展课题研究,并对课题研究状况进行认真及时地总结和调整;
4. 优化教学体系,加强听课、评课,实(见)习的管理。每学期课题组教师之间互相听课评课不少于10节,参研人员依照课题研究新构建的教学模式,对每位教师的课题研究课从环节、过程、师生地位角色、学生学习方式、参与达成状态、课堂效果等诸方面进行评课;确保成果展示要具体,实(见)习报告、教学案例、教学故事、学生作品和经验总结等要详实。
5. 继续坚持与幼儿园的长效联系。
6. 随时积累整理课题研究中的过程性资料,为保证资料的完整性,搜集的资料由专人负责,以便于归纳整理。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习能力;实习实训;评价机制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现有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方法和评价体系仍然沿袭过去师范教育的传统模式,具体表现为重书本知识,轻技能培养;重理论灌输,轻实践体验;重结论性评价,轻过程性测评,教学与实践严重脱离。针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培养的特殊性和当前社会对高文化、高素质幼儿教师的需求现状,本课题小组设计问卷调查表,在我市选择多所公办及民营幼儿园开展调研,对学前教育专业各级各类在校学生展开调查及面对面座谈,为本课题改进学前教育专业原有培养模式与评价机制的探索提供依据。
一、 资料与方法
(一) 资料
课题小组力求运用科学的方法和适宜的途径,对学前教育活动的有关要素进行价值判断。首先,我们通过系统学习,努力从理论层面上实现本专业教育教学与实习实训的有机结合,促进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调研中,我们采用了集体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上网查阅理论专著、阅读学前教育相关刊物,学习本专业的教育教学理论,了解学科前沿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向,并撰写教育随笔,积累教育方法,用以指导自己的探究活动。我们查阅的资料主要有:《幼儿园活动教程》《教育与职业》《高职院校质量管理新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前卫生学》《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指导》《儿童心理及教育儿童之方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来自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声音》等。
其次,课题组成员多次参加教育系专业建设研讨会,深入探讨了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形势及政策、课程建设、专业技能实践、教学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就业现状分析等课题,为本课题重新架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能力与评价机制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和方法。
第三,课题组采取“走下去,请上来”的方法,构建课题交流平台。积极组织课题组老师深入幼儿园观摩教学、交流参观,实地调研本专业教育目标与学科内容之间的潜在关系;也特别聘请汉中市幼儿园院长、高级教师全程参与课题组的研讨活动,为课题的深入展开提供第一手资料。课题组老师同时还担任本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班主任、指导老师,经常深入幼儿园实际教育教学之中,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听课评课,与幼儿园领导、老师、学生交流座谈,将学科教学与幼儿园实际工作紧密结合。
(二) 方法
1. 研究的对象
在我市公办及民营幼儿园中选择约240名幼教工作者开展调研,掌握当前就业市场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基本能力及综合素质的要求,并和园方共同探讨学生实习实训中各种能力的评价考核办法,研究其可行性,完善操作规程。各调研单位反映出的情况大致一样,我们抽取了较有代表性的汉中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作为样本进行数据分析。
对学前教育专业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职业认知、个人综合能力、自我评价等情况。调查结果真实地反映了本专业学生的职业认知及实(见)习幼儿园对本专业学生的要求。
2. 操作程序及方法
設计问卷调查表,内容涉及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前需知识储备、选择本专业的原因分析以及对本专业的期望等,对我院2010、2011、2012级学前教育专业在校学生展开调查,归类、整理、统计各类调研数据。共调查7班,约200名学生,此项调查结果反映出学生当前的真实水平及存在的问题,课题组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了制约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学习缺乏动力、兴趣低、自觉性差,知识储备少,学习习惯差,学习能力弱等。
调查我市部分公办、民营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者和保教人员,了解他们对本专业学生的评价和要求。由课题组成员组织指导,让参加幼儿园实习实训的学生参与调查。共调查11个幼儿园,共计240多名幼儿教师,调查结果反映出本专业学生在实习实训中的真实水平及存在的问题,课题组认为制约学生实习实训能力的主要因素是:教育实践次数少、时间太短,缺乏持续性;缺乏对学生在校内、校外的实践指导;基本功训练不足,实(见)习能力不够;学生缺乏内生性的动力,自觉性、主动性都较差等等。
两项调查结果为本课题的进一步深入奠定了基础。
二、 结果和分析
(一) 基本情况
课题组在收集资料、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的模式进行了反思。结果表明:
1. 学生方面
高职学生起点较低,知识积累少,学习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既没有实践经验,又没有抚养照顾学前儿童的人生体验;在时间短、投入少的情况下,学生难以深入到幼儿园教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实习实训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无法产生对幼儿教育的认知度和亲和力,学生的潜能难以挖掘。
2. 学校方面
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评价体系忽视了幼儿教师培养的专业性和特殊性,缺乏培养的针对性,抽象的理论知识难以和鲜活的教学实践联系起来,实习过程缺乏精细的安排、有力的指导、合理的反馈,也未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因而学生难以快速进入职业角色。学生难以实现本专业与幼儿园的无缝对接,与社会所需要的优质幼儿师资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新型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评价机制的构建势在必行。
2012年3月,课题组根据多年教育教学及实践经验,结合学生实际,在省级期刊《科技信息》发表了课题研究论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模式探究》,该文立足于当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现状,分析了现有模式存在的问题,对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提出了新的模式,初步探究了符合学生实际的教育实践的新方法。 接着,课题组对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的评价机制进行了进一步探索,定期召集小组成员开展探究活动,根据对调研资料和问卷表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参考国内国际资料,结合市场需求及学生实际,分析研究、多方沟通,通过教育实践进行检验,在实践运用的基础上对测评方案进一步细化、修改和考量,提出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评价机制的构建的初步解决策略。2012年6月,课题小组将研究的最终成果形成论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及评价机制的构建》在省级期刊《课外阅读》上发表。
(二) 调查结果
1. 教育实践模式的构建
数据分析表明,制约学生学习能力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学习意愿、动力和兴趣、知识储备量、认知方式等。针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培养的特殊性和当前社会对高文化、高素质幼儿教师的需求现状,课题组在教育实践模式方面提出的解决策略有:
(1)建立参加教育实践的学生——幼儿园——幼儿班级——幼儿的常态联系机制;
(2)改进原有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切实增加实习实训次数;确保每学年教育实践时间不少于一个月;
(3)全面推行在校学习与教育实践交互持续进行;增强实习实训的指导力度,强调增强幼儿园指导老师对学生的长期关注指导;
(4)建立学生教育实践成长信息反馈制,由带队老师和幼儿园指导老师、幼儿、幼儿家长对学生的教育实践进行全方位综合评价;
(5)重视学生对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积累。对学生教育资源积累的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价。
2. 评价机制的构建
在评价机制的构建方面,针对初中起点的五年制学生和高中起点的三年制大专学生,课题组首先对学生各科成绩的权重进行了重新分配,其中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占40%,基本功训练占30%,教育实践占30%。把对基本功训练的考核评价放在教育实践中去考量,即教育实践实际占到了60%。其次,突出评价的过程性特色,评价的重点在于考查学生对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积累、对所负责的幼儿的了解熟悉程度和表现出的责任意识、与幼教工作者、幼儿家长沟通的情况、幼儿成长档案的建立和完成情况等等。
三、 总结
(一) 结果分析
本课题设计的各种评价表以及提出来的观点立足于专业实际,操作性强,便于统计、分析、修改、细化,调研所涉及的内容都经过实地考察,数据报表来源有据可查,原始资料完整、齐全。
在本課题所倡导的理念下,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情境中的主角,与实习实训学校——实习实训班级——儿童个人之间建立起长期有效的联系机制,这就使学生得以尽早确定职业定位,进入职业角色,思考如何对自己所负责的儿童进行长期教育,以此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强化了实习实训的力度。
本课题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新的评价机制。该评价机制主要有以下特色:
1. 以幼儿园保教工作为出发点,围绕保教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等,再以强烈的任务动机为驱动,促使学生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占有和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完成既定任务。
2. 以生动鲜活的实地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保教工作的全过程。通过创设或者利用各种现实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进行学习和认知,从而产生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变飞跃。
3. 改变了传统的“常模参照评价”或“标准参照评价”,淡化以纸笔为主的测验和考试,突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评价贯穿于学生学习实践的各个环节之中。
4. 评价不是最终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以评价促学、以评价促教、教学相融、教学相长,一方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促使学前教育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同时促进学院改进人才培养机制和管理机制,以适应新的形势。
5. 新的评价机制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高度重视见习实习,突出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锻炼,使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并具有综合素质的现代幼教人才。
6. 新评价机制可操作性强,对我省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及相关兄弟院校具有一定的借鉴指导作用,同时为我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 待完善问题
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有以下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主要是:
1. 实习实训虽然每学期都在进行,但由于担心影响教学进度的完成,学生实习实训的时间不够,放得不开,力度不大;
2. 课堂教学的情景设计如何走向生活化、课堂练习设计如何与幼儿园的保教工作联系起来还有待提高;
3. 对课堂中学生学习评价研究程度不够;
4. 对学生的教育实践过程的指导怎样能更细致些,由实践到理论的再提高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更佳效果。
(三) 后期设想
1. 继续抓好理论学习,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2. 继续坚持每周一次的集体研讨,探究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教学实例,解决存在的疑惑,交流经验,加强集体研讨的力度。
3. 切实抓好课题研究的管理,继续深入系统地开展课题研究,并对课题研究状况进行认真及时地总结和调整;
4. 优化教学体系,加强听课、评课,实(见)习的管理。每学期课题组教师之间互相听课评课不少于10节,参研人员依照课题研究新构建的教学模式,对每位教师的课题研究课从环节、过程、师生地位角色、学生学习方式、参与达成状态、课堂效果等诸方面进行评课;确保成果展示要具体,实(见)习报告、教学案例、教学故事、学生作品和经验总结等要详实。
5. 继续坚持与幼儿园的长效联系。
6. 随时积累整理课题研究中的过程性资料,为保证资料的完整性,搜集的资料由专人负责,以便于归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