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此外,它对二十世纪不同地区,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文化背景的思想文化整合重建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和影响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现主要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属性和特点,地方思想文化特点以及主张者的积极整合努力的综合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毛泽东思想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初衷是为了解决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的问题。成为民族解放运动的科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厚重,对周边地区影响深远。这些年代,每当引入外来文化,都被中华民族所吸收,最终发展成适合中华民族发展的思想文化。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当时又结合中国的国情。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革命实践和民族文化成功地结合起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本文着重对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实现了中国化的历史根源进行了简要的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属性和特点适应中国现实的迫切需要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理论在一个国家达到的程度取决于理论如何满足这个国家的需求。”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解决问题的最佳选择。虽然马克思主义是在20世纪40年代由两位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基础的伟大思想家创立的,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主要研究对象。但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开辟了理解事实的途径。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人们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观察新事物,研究新问题,指导行动。因此,马克思主义不仅可以成为解放西方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而且可以成为解放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最有力的思想武器。
作为一种异国情调的思想,在中国土地上扎根,开花结果,也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马克思主义是通过吸收和改造数千年来人类意识形态和文化发展的所有有价值成果而建立的最先进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系统。当然,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与世界各种优秀的思想文化有着亲和力。它是一个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开放和动态的思想体系。作为一个开放的体系,马克思主义一方面对新理解和新思想开放,并不排除一切合理理解和科学概念。相反,他们主张使用合理的理解和科学概念供我自己使用,向他们学习并补充它们。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对时代,对现实和实践都是开放的。
实践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并通过推广实践而发展起来。在实践中不断包含新问题和新结论,与时俱进,不失每个国家的特点。对此,恩格斯一再强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一种教条,而是一种方法,它不能提供现成的教条,而只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用于此类研究的方法。“列宁在指导俄国十月革命的斗争中也指出:“我们永远不会将马克思的理论视为不变的和神圣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为科学奠定基础。我们认为,对于俄罗斯社会主义者来说,马克思的理论需要独立研究,因为它只提供一般指导原则。这些原则的应用特别与英国的法国,德国的德国和俄罗斯的俄罗斯不同。”总之,马克思主义是一个需要不断发展和不断创新的理论。结合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马克思主义在不断吸取革命实践的新经验和国家文明精髓方面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这将不可避免地包含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后出现的新鲜经验。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开放性,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毫无保留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二、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联系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出生在西方的意识形态,无论其研究对象如何,它们都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截然不同。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明确的逻辑论证工具和严谨的理论体系。然而,二者在对立中又蕴藏着统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在哲学理论上具有共性或一致性。都认识到实践是认知路径中认知的来源,方式和目标。就其理论创造而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实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善于把握两者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特色方法论形成了,为毛泽东思想的整个思想体系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内涵上的异同,缩短了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的时空距离。它将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有机结合,为中国共产党人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观察問题及其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创造条件。因此,深厚的中国文化背景不仅成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障碍,而且增强了对马克思主义精髓的理解和把握。在《矛盾论》和《实践论》中,毛泽东利用中国传统哲学的“传统知识”命题和“实事求是”来表达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质。随着马克思主义新内涵赋予具有新科学含义的传统哲学范畴的新意义,二者形成了高度一体化的灵魂与血统。
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异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三,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努力。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有共同的要求和切入点,但这只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可能性。从可能性到现实性,离不开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代表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一方面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另一方面,对中国的现实和文化有着深入透彻的了解和理解,并且两方面有机结合。在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遇到的困难比俄共更多。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的革命比其他国家的革命更加困难和复杂。从对社会性质的判断,对各阶层地位的分析以及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方式来看,许多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着作中都没有现成的答案。
毛泽东率先树立榜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用民族思维方式和民族语言总结了中国革命经验。探索中国革命的规律,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新民主主义”等经典着作。创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论成果。学习马克思主义和解放教条主义思想解放,全党确立了与中国马克思主义“诚实与现实”的思想路线。在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各种消极因素,特别是教条主义不断斗争的过程中,毛泽东思想形成和成熟。
三、结语
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超越时空,成为中国民族解放的先行者。它取代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儒家文化的主流,成为中华民族新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出现,帮助传统民族文化适应现代需要,摆脱生存困境,成为国家文化创新的典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恩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马恩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1.
[3]列宁.《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
[4]张允熠.《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5]何萍,李维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论》.人民出版社.2002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毛泽东思想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初衷是为了解决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的问题。成为民族解放运动的科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厚重,对周边地区影响深远。这些年代,每当引入外来文化,都被中华民族所吸收,最终发展成适合中华民族发展的思想文化。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当时又结合中国的国情。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革命实践和民族文化成功地结合起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本文着重对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实现了中国化的历史根源进行了简要的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属性和特点适应中国现实的迫切需要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理论在一个国家达到的程度取决于理论如何满足这个国家的需求。”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解决问题的最佳选择。虽然马克思主义是在20世纪40年代由两位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基础的伟大思想家创立的,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主要研究对象。但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开辟了理解事实的途径。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人们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观察新事物,研究新问题,指导行动。因此,马克思主义不仅可以成为解放西方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而且可以成为解放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最有力的思想武器。
作为一种异国情调的思想,在中国土地上扎根,开花结果,也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马克思主义是通过吸收和改造数千年来人类意识形态和文化发展的所有有价值成果而建立的最先进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系统。当然,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与世界各种优秀的思想文化有着亲和力。它是一个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开放和动态的思想体系。作为一个开放的体系,马克思主义一方面对新理解和新思想开放,并不排除一切合理理解和科学概念。相反,他们主张使用合理的理解和科学概念供我自己使用,向他们学习并补充它们。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对时代,对现实和实践都是开放的。
实践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并通过推广实践而发展起来。在实践中不断包含新问题和新结论,与时俱进,不失每个国家的特点。对此,恩格斯一再强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一种教条,而是一种方法,它不能提供现成的教条,而只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用于此类研究的方法。“列宁在指导俄国十月革命的斗争中也指出:“我们永远不会将马克思的理论视为不变的和神圣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为科学奠定基础。我们认为,对于俄罗斯社会主义者来说,马克思的理论需要独立研究,因为它只提供一般指导原则。这些原则的应用特别与英国的法国,德国的德国和俄罗斯的俄罗斯不同。”总之,马克思主义是一个需要不断发展和不断创新的理论。结合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马克思主义在不断吸取革命实践的新经验和国家文明精髓方面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这将不可避免地包含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后出现的新鲜经验。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开放性,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毫无保留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二、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联系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出生在西方的意识形态,无论其研究对象如何,它们都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截然不同。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明确的逻辑论证工具和严谨的理论体系。然而,二者在对立中又蕴藏着统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在哲学理论上具有共性或一致性。都认识到实践是认知路径中认知的来源,方式和目标。就其理论创造而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实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善于把握两者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特色方法论形成了,为毛泽东思想的整个思想体系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内涵上的异同,缩短了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的时空距离。它将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有机结合,为中国共产党人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观察問题及其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创造条件。因此,深厚的中国文化背景不仅成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障碍,而且增强了对马克思主义精髓的理解和把握。在《矛盾论》和《实践论》中,毛泽东利用中国传统哲学的“传统知识”命题和“实事求是”来表达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质。随着马克思主义新内涵赋予具有新科学含义的传统哲学范畴的新意义,二者形成了高度一体化的灵魂与血统。
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异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三,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努力。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有共同的要求和切入点,但这只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可能性。从可能性到现实性,离不开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代表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一方面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另一方面,对中国的现实和文化有着深入透彻的了解和理解,并且两方面有机结合。在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遇到的困难比俄共更多。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的革命比其他国家的革命更加困难和复杂。从对社会性质的判断,对各阶层地位的分析以及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方式来看,许多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着作中都没有现成的答案。
毛泽东率先树立榜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用民族思维方式和民族语言总结了中国革命经验。探索中国革命的规律,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新民主主义”等经典着作。创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论成果。学习马克思主义和解放教条主义思想解放,全党确立了与中国马克思主义“诚实与现实”的思想路线。在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各种消极因素,特别是教条主义不断斗争的过程中,毛泽东思想形成和成熟。
三、结语
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超越时空,成为中国民族解放的先行者。它取代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儒家文化的主流,成为中华民族新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出现,帮助传统民族文化适应现代需要,摆脱生存困境,成为国家文化创新的典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恩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马恩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1.
[3]列宁.《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
[4]张允熠.《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5]何萍,李维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论》.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