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陶行知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要求学校课程应以现存的社会生活情境为主要内容。教育就是学生生活本身,学生的课堂生活就是学生的成长。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进行生活化教学呢?具体的做法是: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课;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地理知识运用生活化;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以及“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地理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9-0104-02
一、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地理知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新知,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添新鲜感,从而使他们对地理学产生亲切感。例如,在学习"有关建筑物(民居)的朝向"这一知识点时,可从下面的问题入手:①我国古代得寺院和道观均建在深山密林之中,往往背靠青山,前临绿水,被民间认为是"风水宝地"。这是为何呢?②为什么"坐北朝南"的房子冬暖夏凉呢?这两个问题在我们的日产生活中会经常看到、感受得到的。而且,"风水"在大多数学生看来很神秘,很不可思议,到底它跟我们所学的地理知识有什么关系呢?学生们都急切想知道答案,学习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使得学生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因为生活的地理"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的地理"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生活的地理"实",有利于体现知识的价值;生活的地理"广",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
二、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背景中。从根本上说,学习地理是为了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在改造利用环境的同时,协调与它的关系,达到"天人合一",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在地理教学时,应密切关注周围的生活现象,并适时地引入课堂,探究其形成发展的地理原因。将地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自然科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然科学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自然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自然科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自然科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验生活。例如:让同学谈一谈炎炎夏日,走在柏油马路边与林间小路里的感觉;让家住山区的同学说一说夏日白天和夜间站在山顶的感觉;让去过海滨城市的同学谈对气温的感受等等,并引导学生用刚刚学过的热力环流知识去解析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学生比较易于理解和接受。在地理教学中,就应该把教学贴近生活作为一个支撑点,把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问题有机地结合到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解释、去探究、去发现、去创新,使地理课堂更好地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世界。例如,讲洋流--风海流的成因时,用生活体验创设情景:假如你现在站在公园的小溪边"一阵微风吹过,河面荡起涟漪"水波顺着风向流走了,在公园的美妙回忆中想象一下海风吹过海面海水会作定向流动...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下接受了風海流的成因。在讲解热力环流、高低气压形成时,用自行车轮胎打气过程来讲解高压形成过程,然后把轮胎阀门打开,一股气流快速地往外冲出并发出声音,这个来自生活的体验,形象生动的说明了风从高压吹向低压,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又如在讲解海陆热力差异时,可用烧红的铁块与一杯热开水来说明海陆降温的快慢,显得形象直观。
三、地理知识运用生活化
地理教学让学生获取关于人类生存环境的知识,了解地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应用,逐步形成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地理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已有地理知识去指导生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知识的力量。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由于缺乏某些的科学性认识,常会对相关地理学知识形成错误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实践要及地更正经验性错误,有利于加强教学效果。例如清晨人们到树林中去,认为那里空气清新,对身体非常有益。根据已学的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指出实际情况并非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树木虽然能制造氧气,但必须以光照为前提条件。在黑暗中,植物就不能制造氧气,为了维持生命活动,还要通过呼吸作用消耗大量的氧气。这样,经过一夜的呼吸消耗,使得树林中氧气含量大幅度下降,如果这时到树林中去锻炼,对身体是没有好处的。因此,晨练适宜在旷野中进行,树林中的晨练最好在太阳出来之后。在教学中指出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经验性错误,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活品质。
四、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地理课程具有实践性,人类对地理环境的正确认识来自于实践,并通过实践加以应用在地理教学中,力求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同步。课堂教学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习能力的主要形式,课外能巩固学生课堂学到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扩大学生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可组织学生到野外观察地形、地质和地貌,观察星象、测量地理经纬度、组织进行气象观测预报、人口调查、土地资源调查、环境污染调查等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使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增长才干,增强学生地理实践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高技能,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高中地理教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不仅要教给学生地理学知识,更要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素养,从而让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
参考文献
[1]周代许.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探讨[J].地理教学,2012,(12).
[2]潘竹娟.构建"认知停靠港",实现"有意义学习"[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06).
作者简介:马世杰,甘肃天水人,大学本科,地理科学专业,方向:师范类地理教育。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地理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9-0104-02
一、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地理知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新知,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添新鲜感,从而使他们对地理学产生亲切感。例如,在学习"有关建筑物(民居)的朝向"这一知识点时,可从下面的问题入手:①我国古代得寺院和道观均建在深山密林之中,往往背靠青山,前临绿水,被民间认为是"风水宝地"。这是为何呢?②为什么"坐北朝南"的房子冬暖夏凉呢?这两个问题在我们的日产生活中会经常看到、感受得到的。而且,"风水"在大多数学生看来很神秘,很不可思议,到底它跟我们所学的地理知识有什么关系呢?学生们都急切想知道答案,学习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使得学生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因为生活的地理"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的地理"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生活的地理"实",有利于体现知识的价值;生活的地理"广",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
二、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背景中。从根本上说,学习地理是为了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在改造利用环境的同时,协调与它的关系,达到"天人合一",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在地理教学时,应密切关注周围的生活现象,并适时地引入课堂,探究其形成发展的地理原因。将地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自然科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然科学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自然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自然科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自然科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验生活。例如:让同学谈一谈炎炎夏日,走在柏油马路边与林间小路里的感觉;让家住山区的同学说一说夏日白天和夜间站在山顶的感觉;让去过海滨城市的同学谈对气温的感受等等,并引导学生用刚刚学过的热力环流知识去解析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学生比较易于理解和接受。在地理教学中,就应该把教学贴近生活作为一个支撑点,把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问题有机地结合到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解释、去探究、去发现、去创新,使地理课堂更好地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世界。例如,讲洋流--风海流的成因时,用生活体验创设情景:假如你现在站在公园的小溪边"一阵微风吹过,河面荡起涟漪"水波顺着风向流走了,在公园的美妙回忆中想象一下海风吹过海面海水会作定向流动...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下接受了風海流的成因。在讲解热力环流、高低气压形成时,用自行车轮胎打气过程来讲解高压形成过程,然后把轮胎阀门打开,一股气流快速地往外冲出并发出声音,这个来自生活的体验,形象生动的说明了风从高压吹向低压,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又如在讲解海陆热力差异时,可用烧红的铁块与一杯热开水来说明海陆降温的快慢,显得形象直观。
三、地理知识运用生活化
地理教学让学生获取关于人类生存环境的知识,了解地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应用,逐步形成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地理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已有地理知识去指导生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知识的力量。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由于缺乏某些的科学性认识,常会对相关地理学知识形成错误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实践要及地更正经验性错误,有利于加强教学效果。例如清晨人们到树林中去,认为那里空气清新,对身体非常有益。根据已学的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指出实际情况并非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树木虽然能制造氧气,但必须以光照为前提条件。在黑暗中,植物就不能制造氧气,为了维持生命活动,还要通过呼吸作用消耗大量的氧气。这样,经过一夜的呼吸消耗,使得树林中氧气含量大幅度下降,如果这时到树林中去锻炼,对身体是没有好处的。因此,晨练适宜在旷野中进行,树林中的晨练最好在太阳出来之后。在教学中指出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经验性错误,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活品质。
四、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地理课程具有实践性,人类对地理环境的正确认识来自于实践,并通过实践加以应用在地理教学中,力求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同步。课堂教学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习能力的主要形式,课外能巩固学生课堂学到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扩大学生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可组织学生到野外观察地形、地质和地貌,观察星象、测量地理经纬度、组织进行气象观测预报、人口调查、土地资源调查、环境污染调查等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使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增长才干,增强学生地理实践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高技能,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高中地理教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不仅要教给学生地理学知识,更要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素养,从而让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
参考文献
[1]周代许.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探讨[J].地理教学,2012,(12).
[2]潘竹娟.构建"认知停靠港",实现"有意义学习"[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06).
作者简介:马世杰,甘肃天水人,大学本科,地理科学专业,方向:师范类地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