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儿子去我的小时候

来源 :莫愁·家教与成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q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子小睿已经11岁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身上的稚气和可爱将会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心智的成熟,行动的果敢。身为母亲的我,深感欣慰,但是儿子身上也有许多令人皱眉的小问题,例如不珍惜劳动成果,不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遇事爱钻牛角尖……于是,我决定带他去我的小时候———
  
   感受种豆得豆,收获成功的喜悦
  
  我的老家责任田旁边有一块20平米左右的小空地,那时家里责任田多,我爸爸便把这块小空地“承包”给了我,在我上学之余,全盘负责这块地的收种。种什么,怎么种,全是自己拿主意,于是,在季节变更的时候,我也像个小大人似的,用小钉耙把土块弄小弄匀,郑重地洒下种子,浇水,除草……一步也不敢落下,当时的我是心生怨恨的,但也从中体验到父母的辛劳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喜悦,算是明白了父亲的一番良苦用心。现在长大了,我依旧承包着这块责任田。
  在征得儿子同意后,我又把这块地给了儿子。一直在城里长大的儿子,看到地上摇曳生姿的蔬菜,泥土下露出的土豆,兴奋得满脸通红,欣然接受了任务。刚开始的时候儿子是很投入的,我和他先用镰刀把土豆的叶子割下来,然后用小铁锹把土豆小心翼翼地挖出来,在挖第一个土豆时由于太心急,把一个大土豆劈成了两半,儿子急了,连连埋怨自己不小心,要知道土豆可是儿子的最爱啊!
  随着地上的土豆越堆越多,儿子的干劲越来越足,很快就完成了土豆的收获,看着地上的土豆,儿子动起了“小心思”:“妈妈,这块地的产权是归我所有吧?”“是啊!”我随口答应了他。“哦,那就是这些土豆都归我所有了!”“那可不行,这些土豆是妈妈种下去的,施肥、浇水、除虫是外公帮着干的,你说这些土豆该给谁呢?”儿子低下了头,“那当然是给外公和妈妈……”外公指导儿子把土豆分成了三份:妈妈的菜园,妈妈播种,得三分之一的土豆;外公打理菜园,得三分之一的土豆;儿子挖土豆有功,也得三分之一的土豆。儿子把这些土豆都当宝贝一样收着,遇到要好的朋友就说:“这可是我自己辛苦劳动换来的土豆,以后我还要种更多的土豆……”
  每到周末,儿子就缠着我们回乡下的老家,因为他要管理自己的菜园。有一次,天气干旱,菜园子里地很干,儿子决定到河里去弄些水上来浇,这对他来说有些难,本来我想拖个自来水管过来,但转念一想,这也未尝不是一次锻炼的机会。于是我找来两个旧的油漆桶,我们俩一起到旁边的鱼塘里去弄水,我负责到鱼塘边把水舀到桶里,儿子负责运输,刚开始,他总嫌我水装得太少,叫我把水装满。可我把水装满后,水总是溢出来,把我们的“运输通道”都弄湿了,儿子差点摔个大跟头。儿子摸着自己的屁股,感慨万分:“真是欲速则不达啊!”
  看着那些蔬菜都喝饱了水,儿子撑着自己的小脑袋,美滋滋地说:“我太有成就感了!”菜园子里总是给儿子好多惊喜,碧绿的黄瓜,红红的西红柿,伏在地上的小草莓,像灯笼一样的辣椒……不时的,外公就将儿子的“劳动成果”带到城里来,儿子吃着他的那些“劳动成果”,别提多美了。他爸爸问他:“你以前不是不喜欢吃西红柿吗?现在怎么吃啦?”儿子挺直小胸脯,说:“那可是我付出了心血亲自种出来的,绝对绿色环保!”
  
  回忆多味童年,胸怀感恩的情愫
  
  除了带儿子管理菜园子之外,我还带儿子去我小时候的学校,看着以前低矮潮湿现在已经变成养鸡场的学校,儿子似乎不太相信这就是妈妈以前的学校,没有日光灯,没有电风扇,没有水泥地,没有升旗的地方,没有像样的操场……儿子问我:“妈妈,你就是在这里把毛笔字练得很好的吗?”“妈妈,你就是在这里看了好多好多的童话故事书吗?”“妈妈,你就是从这里读书读到师范学校的吗?”我郑重地告诉他:“是的,这就是妈妈读书的第一所学校。在这里,妈妈学会了怎么去学习,从书籍中发现了另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一直努力学习,就是想有一天能走出校门到更广阔的世界去。”
  从母校步行回家的路上,和儿子讲起我上学时的事情:每天放学回家,我们总是和一个同村的老师同行,他总是给我们讲各种稀奇古怪的故事,说到关键时刻,快到家了,缠着问老师结局,老师总是笑眯眯地说:“欲知后来如何,请待下回分解!”把我们的胃口吊得足足的,急切盼望着第二天的到来,一点都不觉得半小时的步行路程是苦或是累,就是这样,这位老师帮我推开了生活的另一扇窗户……儿子若有所思,说,“妈妈,以前我总是埋怨你不能早些来学校接我,真的不应该……其实我也可以像你一样去挑战一下自己!”
  带儿子去我的小时候,不是要儿子重新吃我吃过的苦,而是要让他去感受生活的滋味不是只有甜,它还有酸、苦、辣……生活是多滋多味的,我们不能决定生命中的一些因素,但我们可以决定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只要积极地面对,生活终会露出我们期待的微笑。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朱璐[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美国有科研部门研究发现,常听音乐能改变儿童的容貌,使孩子变漂亮。   我们知道,喜、怒、哀、乐都是通过接受外界的资讯而产生的,即资讯通过耳、眼等器官传递到大脑,大脑再经过处理指派面部某个部位的神经发生变化。常接收悲伤、恐惧、惊吓等不愉快的资讯,与常接收喜悦、欢乐等愉快的资讯比较,儿童面部的某些肌肉有着根本的差别。因为大脑神经使面部某些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久而久之愉快或悲伤的面部表情难以褪去而固
期刊
从小到大,我们都在接受孔融让梨的教育,大的要让小的,一直到今天,我们还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孩子。但孩子能接受吗?    不恰当的回答    因为你比弟弟大,所以你得让他!    这个“因为……所以”的句式并没有真正解决孩子心中的疑问,你仍然没有告诉他,为什么我得让比我小的。每个孩子都觉得自己是父母心中最重要的人,但为什么在某些时候,父母会偏帮了别人呢?    因为小弟弟不懂事,你懂事嘛,所以你就让让他
期刊
2011年11月16日,甘肃庆阳超载校车与运煤货车发生相撞,事故导致21人死亡。时隔不到一个月的12月12日,江苏徐州丰县首羡镇再次发生一起接送小学生车辆侧翻事故,造成15名学生死亡。一时间,校车安全问题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政府的反应足够迅速,于12月11日出台了《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并在全社会征求意见。12月15日公安部召开加强校车交通安全管理视频会议,会议决定允许校车在公交专用车
期刊
父母从怀孕时就开始很关注宝宝的智力问题,谁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更聪明一些。要挖掘孩子的智力,还得知道哪些时期是孩子智力发展的飞跃期。   第一次在第5周左右时,机体器官迅速成熟,所有感官都开始工作。例如,他开始在哭的时候流眼泪,或者用微笑来表示高兴,他还不时地对周围发生的一切进行观察和聆听,对气味和动静作出明显的反应。   第二次在第8周左右时,婴儿发现周围环境原来并非固定不变,而是由活动的具体的
期刊
我确信每个小孩身上都有一个大人,每个大人身上都有个小孩。所忙的事情虽不一样,但内心里是一样,凭借爱与空气过活。   女儿一诺有奇怪而美丽的语言,有次折了朵花给我,说:“别打开,里面关着一只蝴蝶。”  她还说:“去蚂蚁家,是否要先敲敲门?”  女儿对绘画有热情,说画画的时候一拿起黄色的笔,浑身都热起来;我坐在广场上看她溜冰,她一路溜过来,把换下的旅游鞋整齐地摆在我的脚旁,说:“妈妈,鞋子要放好,就好
期刊
爱的误区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忽视孩子的地位、轻视孩子合法权益的事屡见不鲜,这实际上是走入了爱的误区,分析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误区一:干涉孩子的自主发展  自主发展是儿童生命和发展权的重要体现。但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的一切都是属于父母的,孩子干什么都得听父母的。因此,他们常常不考虑孩子的意愿,想当然地为孩子规划他们的未来,强制性地对孩子进行超负荷的定
期刊
这个世界上还真有这样一种工作,没有人给你发薪水,也没有人考核你的工作绩效,可是,当你不愿意干的时候,你还辞不了。  我说的是做父母。  如果把养育儿女当成一种职业,不知道家长有没有想到过辞职。  我们家有一位,已经幻想过无数次的辞职,也实施过短暂的辞职,均以失败告终。  这位想辞职的人是我的先生,他想辞去的工作是再也不要陪女儿学琴了。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听到正在女儿练琴的当口,音乐戛然而止,然后是
期刊
孩子画画喜欢用黑色,怎么回事?  安徽合肥市一家长来信咨询:我儿子4岁多,最近发现他画的画突然比以前退步许多,无论画什么,都是几笔线条,而且色彩暗淡,喜欢用黑色。以前不是这样的,虽然画的东西不是很像,但老师总表扬他色彩用得非常丰富而且鲜艳。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答:1、在4岁左右,儿童开始对自己画出的图画赋予事物的名称。通常,儿童并不是先有主题再作画,而是画完后再赋予意义的。这时,儿童对作品所赋
期刊
匹诺曹,童话里那个一说谎鼻子就会变长的小木偶。听着匹诺曹的故事长大的孩子,一说谎就会担心自己的鼻子。可是,为什么孩子们还会忍不住说谎呢?是因为孩子们发现就算说了谎,鼻子也不会变长,还是有其他原因呢?    一封家长的来信  徐老师:  您好!我是陆小睿的妈妈。  这次的期中考试成绩,小睿对我们全家人说了一个弥天大谎。直到昨天,我们还都以为,她的各科成绩如下:语文99.5、数学100、英语96。当然
期刊
她在成就儿子学业的同时,也开启了自己崭新的人生———    另类!清洁工妈妈辞职陪读    44岁的刘力清原是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纺织厂工人。1990年,他和同厂的女工王凤英结婚,第二年有了儿子刘智。1998年国营纺织厂改制,刘力清夫妇双双下岗。随后,刘力清在孝感麻糖厂找了份理货员的工作,王凤英则应聘进一家酒店做清洁工。  刘力清夫妇将人生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刘智身上。可入学后,刘智的学习成绩一直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