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与课件应用这一课题,从问题的提出、解决的方法、理论依据、目前现状直至前景展望,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和研究,结合教学实际就现实状况下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好课的理念是什么作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对其它学科也具有借鉴价值。
关键词:课件;整合;积件;多媒体;好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7)03-10885-02
1 引言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多方面的發展和成长;课件是电化教学的主体,它以形象、直观、图文并茂、影音俱全而深受广大师生欢迎,课堂教学与课件应用若整合得当,则可以提高效率,相得益彰,从而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
2 问题的提出
2.1 时效性与个体差异性的矛盾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不同于文化基础课,也不同于一般的专业理论课,教师既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又需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经验,讲课时,实际操作演示占有很大的比例。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形成了接受能力快慢、接受容量大小不同的事实;课堂环境的变化也会使学生注意力会有所偏移;但实操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往往时过境迁,个体未掌握的知识点不可能再一一回顾,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层次化要求也不可能完美的满足。虽然富有经验的教师会注意把握而尽力避免这种现象,但教育学及心理学揭示,这是一种客观存在。如何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问题,使学生变被动型的学习为投入型的学习,在教学教法中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合理进行课件与教材内容的整合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2.2 整合的基础
课件与教材内容要想整合的好,达到预期目的,下面四个步骤是关键:①吃透教材,做好设计铺垫。充分的阅读理解教材是第一步,只有吃透教材,掌握各章节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作用,才能够讲好所要讲的每节内容,前后联系,融会贯通,信息技术课也不例外;②搜集资料、积件,为课件的设计做准备。这一步的工作实际上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日常的资料收集、积累。我们之所以强调教师要熟悉教材,就是因为与之相关的大量的资料的收集,要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而不可能用到了,再去找,这资料包括上网查找的图片、音乐、文本、软件,书面收集的照片、文本,光碟、影碟等,凡是与教学有关的、有用的,都需注意收集保存下来,并分门别类保存于“积件库”和“资料库”中。另一方面则是针对特定的一节课,围绕所学内容在积件库内查找有无合适的积件,并有针对性地去寻找、补充所需资料和材料。条件成熟时可联机共享,建立一套完善的可共享的库资源,提高效率;③课件制作软件的掌握。课件的制作首先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要求教师对课件软件的功能、使用方法能熟练掌握,可用以制作课件的软件很多,应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前提是以能满足教学需求为标准,并尽力尽快掌握较先进的软件平台;④学生情况分析及设计思路、目标。
3 课件制作与整合
课件制作与整合是一件系统工程。课件在教学中的作用和角色可以是一种演示工具、也可以是一种交互工具,但如何最终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高级认知工具,并带动教育教法的全面革新,促进学习形态由低投入(被动型)转向高投入(主动型),则是我们最终奋斗的目标。笔者在进行课件设计时,结合了演示和交互反馈功能,除去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思路,同时还考虑了练习和计算机辅助测验功能的设计,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这种个别辅导式教学和个别自由化学习方式,也是对学生自我尊重心态是个满足,虽然教学仍然以“知识”为中心,但因学生有丰富的和软件“亲密”接触的机会,能较大的提高对学习的积极性,作为此时的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在其遇到技术障碍或学习难题时,要及时给予辅导和帮助。此种设计形式,计算机软件还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替代,如:出题、评定学生成绩等等。
4 课堂教学的实施
我们引入课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课件是一个老师教学最好的补充,也是其教学思路的最好展现,课件的使用,最大程度地降低了教师的板书时间,提高了讲课效率。同时课件可以集文字、表格、图像、声音于一体,在最短时间内给学生以最大的信息量和感官冲击,较之常规教学,它有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深受学生欢迎。目前我校信息技术课开设在多媒体教室,人手一PC机并实现了局域联网,通过一台教师主控机联机授课,实现了讲课、练习实时进行,并可外接互联网,为上好课提供了物质平台。但怎样才能上好课,最大限度地发挥课件的效力,在现有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框架结构的限制下,应着重考虑下面两点:
4.1 树立正确的“好课”观念。
(1)“好课”应该是有着良好教学效果的“效果课”。课堂是学生求知、进取、成长的主要阵地。学生的很多时间都是在课堂里度过的。所以,不论授课的方式怎样变,不论用计算机教学还是在教室上课,一节好课首先应该是让学生学到知识和取得效果的课,为此,计算机课要充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来扩展知识的空间,通过图片、视频展示等功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书本上不能概括的知识,要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和丰富的信息化学习资源所构成的学习环境,实现师生交互,同学间合作,使学生的感觉逐渐从“被牵着鼻子走”变成“张开思维的翅膀”,逐渐从被动的思考转化为主动的思考,把原来的由教师满堂灌的学习方式,改为在计算机课件平台上实现交流互动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环境下学习,让学生在丰富的信息化资源的条件下,去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需要学习的知识,总之,好的计算机教学首先应该是“有效教学”、 “高效教学”,所以一节好的计算机教学课首先就应该是“效果课”。
(2)“好课”应该是“科学课”。此处的“科学”指应该符合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既然是“好课”,就要有触动师生心弦的精彩之处,就要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给学生带来学习效果。既然如此,“好课”一定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智发展特点,一定要符合学情、班情、校情甚至是国情。总之,“好课”的本质应该是“科学课”。那些课堂效果不太好的“课”,其教学行为的背后,一定有理念乃至理论方面的深层次原因,一定有悖于“情”、悖于“理”的地方。 这对我们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是一个检验。
(3)“好课”应该是“创新课”。在当前信息化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好课”还应该是“创新课”。教师要不断求新、求进,不断进行自我扬弃,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不断实验和探索,不断提高计算机水平、教学质量。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师生应该伴随着课堂一起成长。
4.2 课堂教学
好的构思、好的课件是上好一节多媒体信息技术课的前提。多媒体教学有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教学中可实现声、光、影的播放,将一些我们无法目睹的实物和背景资料以影片、图像方式展现出来,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课件又具体直观地展示了教学的内容和教师的思路;实物展台可使最后一排的学生也能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到实际物体,加上熟练的微机操作演示和控制,如果能够运用得法,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一节课将会上得十分精彩,但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仪器、设备、软件的正确使用和熟练切换。我们以一节“Word2000下的编缉操作”为例,为上好这节课,一位老师设计并录入了演示文本,制作好了精美的“电子教案”——课件,对整节课进行了精心的编排和构思,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准备,但他恰恰忽视了一点,对设备熟悉不够,在课件和演示操作切换时,出现了失误,导致演示操作无法实现,从而打乱了整节课的编排,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要想上好一节多媒体课,不但要做好上述三步,还要注意正确掌握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熟悉所用软件,在课前对软件间的切换操作要熟悉在先,避免不必要的失误。
(2)调节课堂节奏,调动学习气氛。同其它课一样,多媒体计算机课也存在课堂节奏的控制,学习气氛的调动问题。一节课要想精彩,就应该有高潮有低谷,有张有弛,避免平铺直叙。仍以“Word下的编辑操作”一节课为例,在讲“插入”操作时,首先我们给出了一个完整的文本,内有图片、动画、边框、底纹修饰、表格和艺术字处理,与原有的纯文本对比,学生自然而然产生好奇,这些图片、修饰是怎样被编辑入文本的?从而引起兴趣,激发起第一个高潮点。这时教师即时设疑,以课件形式进行解惑,在告之答案的基础上用微机进行实际操作演示,随后安排学生练习,给学生一个理解和实践的机会,一张一弛。根据学生作题情况,即时发现问题,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以演示操作形式集中解答,总结强化,再引入下一个疑难点……。对同一问题,因为有不同的实现途径,在课件讲解、操作演示和练习时,可能会有循环往复,这其中就存在着分层次教学的设计,不同的学生,需要掌握不同的方法,有些特殊技巧一点而过,不再演示强调,给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以满足尖子生“拔高”需求。这其中实例和练习的设计十分重要,是调动学习气氛的又一个切入点,好的实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好的练习则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巩固所学知识点。
5 结束语
目前,国内很多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已经开始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探索,围绕以知识为中心向以资源为中心、以学为中心的转变而进行的教学观念、教学设计的改革,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目标。在此阶段中整个教学对资源是开放的,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内的知识时可以获得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学生在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种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组织者。学生能力将由信息获取和分析,上升为信息分析和加工,进而提高到具备协作、探索和创新能力。展望未来课堂教学,前途广阔,任重道远。这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尽艰辛的过程,作为教师中的一员,特别是计算机教师,我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教育教学上开辟出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刘儒德.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M].北京师范大学,1997.
[2]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M].中央电化教育馆,2001.
[3]何克抗.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与21世紀的教育革新[M].论著选摘,2000.
[4]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M].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课件;整合;积件;多媒体;好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7)03-10885-02
1 引言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多方面的發展和成长;课件是电化教学的主体,它以形象、直观、图文并茂、影音俱全而深受广大师生欢迎,课堂教学与课件应用若整合得当,则可以提高效率,相得益彰,从而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
2 问题的提出
2.1 时效性与个体差异性的矛盾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不同于文化基础课,也不同于一般的专业理论课,教师既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又需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经验,讲课时,实际操作演示占有很大的比例。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形成了接受能力快慢、接受容量大小不同的事实;课堂环境的变化也会使学生注意力会有所偏移;但实操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往往时过境迁,个体未掌握的知识点不可能再一一回顾,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层次化要求也不可能完美的满足。虽然富有经验的教师会注意把握而尽力避免这种现象,但教育学及心理学揭示,这是一种客观存在。如何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问题,使学生变被动型的学习为投入型的学习,在教学教法中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合理进行课件与教材内容的整合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2.2 整合的基础
课件与教材内容要想整合的好,达到预期目的,下面四个步骤是关键:①吃透教材,做好设计铺垫。充分的阅读理解教材是第一步,只有吃透教材,掌握各章节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作用,才能够讲好所要讲的每节内容,前后联系,融会贯通,信息技术课也不例外;②搜集资料、积件,为课件的设计做准备。这一步的工作实际上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日常的资料收集、积累。我们之所以强调教师要熟悉教材,就是因为与之相关的大量的资料的收集,要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而不可能用到了,再去找,这资料包括上网查找的图片、音乐、文本、软件,书面收集的照片、文本,光碟、影碟等,凡是与教学有关的、有用的,都需注意收集保存下来,并分门别类保存于“积件库”和“资料库”中。另一方面则是针对特定的一节课,围绕所学内容在积件库内查找有无合适的积件,并有针对性地去寻找、补充所需资料和材料。条件成熟时可联机共享,建立一套完善的可共享的库资源,提高效率;③课件制作软件的掌握。课件的制作首先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要求教师对课件软件的功能、使用方法能熟练掌握,可用以制作课件的软件很多,应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前提是以能满足教学需求为标准,并尽力尽快掌握较先进的软件平台;④学生情况分析及设计思路、目标。
3 课件制作与整合
课件制作与整合是一件系统工程。课件在教学中的作用和角色可以是一种演示工具、也可以是一种交互工具,但如何最终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高级认知工具,并带动教育教法的全面革新,促进学习形态由低投入(被动型)转向高投入(主动型),则是我们最终奋斗的目标。笔者在进行课件设计时,结合了演示和交互反馈功能,除去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思路,同时还考虑了练习和计算机辅助测验功能的设计,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这种个别辅导式教学和个别自由化学习方式,也是对学生自我尊重心态是个满足,虽然教学仍然以“知识”为中心,但因学生有丰富的和软件“亲密”接触的机会,能较大的提高对学习的积极性,作为此时的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在其遇到技术障碍或学习难题时,要及时给予辅导和帮助。此种设计形式,计算机软件还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替代,如:出题、评定学生成绩等等。
4 课堂教学的实施
我们引入课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课件是一个老师教学最好的补充,也是其教学思路的最好展现,课件的使用,最大程度地降低了教师的板书时间,提高了讲课效率。同时课件可以集文字、表格、图像、声音于一体,在最短时间内给学生以最大的信息量和感官冲击,较之常规教学,它有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深受学生欢迎。目前我校信息技术课开设在多媒体教室,人手一PC机并实现了局域联网,通过一台教师主控机联机授课,实现了讲课、练习实时进行,并可外接互联网,为上好课提供了物质平台。但怎样才能上好课,最大限度地发挥课件的效力,在现有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框架结构的限制下,应着重考虑下面两点:
4.1 树立正确的“好课”观念。
(1)“好课”应该是有着良好教学效果的“效果课”。课堂是学生求知、进取、成长的主要阵地。学生的很多时间都是在课堂里度过的。所以,不论授课的方式怎样变,不论用计算机教学还是在教室上课,一节好课首先应该是让学生学到知识和取得效果的课,为此,计算机课要充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来扩展知识的空间,通过图片、视频展示等功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书本上不能概括的知识,要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和丰富的信息化学习资源所构成的学习环境,实现师生交互,同学间合作,使学生的感觉逐渐从“被牵着鼻子走”变成“张开思维的翅膀”,逐渐从被动的思考转化为主动的思考,把原来的由教师满堂灌的学习方式,改为在计算机课件平台上实现交流互动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环境下学习,让学生在丰富的信息化资源的条件下,去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需要学习的知识,总之,好的计算机教学首先应该是“有效教学”、 “高效教学”,所以一节好的计算机教学课首先就应该是“效果课”。
(2)“好课”应该是“科学课”。此处的“科学”指应该符合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既然是“好课”,就要有触动师生心弦的精彩之处,就要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给学生带来学习效果。既然如此,“好课”一定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智发展特点,一定要符合学情、班情、校情甚至是国情。总之,“好课”的本质应该是“科学课”。那些课堂效果不太好的“课”,其教学行为的背后,一定有理念乃至理论方面的深层次原因,一定有悖于“情”、悖于“理”的地方。 这对我们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是一个检验。
(3)“好课”应该是“创新课”。在当前信息化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好课”还应该是“创新课”。教师要不断求新、求进,不断进行自我扬弃,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不断实验和探索,不断提高计算机水平、教学质量。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师生应该伴随着课堂一起成长。
4.2 课堂教学
好的构思、好的课件是上好一节多媒体信息技术课的前提。多媒体教学有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教学中可实现声、光、影的播放,将一些我们无法目睹的实物和背景资料以影片、图像方式展现出来,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课件又具体直观地展示了教学的内容和教师的思路;实物展台可使最后一排的学生也能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到实际物体,加上熟练的微机操作演示和控制,如果能够运用得法,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一节课将会上得十分精彩,但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仪器、设备、软件的正确使用和熟练切换。我们以一节“Word2000下的编缉操作”为例,为上好这节课,一位老师设计并录入了演示文本,制作好了精美的“电子教案”——课件,对整节课进行了精心的编排和构思,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准备,但他恰恰忽视了一点,对设备熟悉不够,在课件和演示操作切换时,出现了失误,导致演示操作无法实现,从而打乱了整节课的编排,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要想上好一节多媒体课,不但要做好上述三步,还要注意正确掌握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熟悉所用软件,在课前对软件间的切换操作要熟悉在先,避免不必要的失误。
(2)调节课堂节奏,调动学习气氛。同其它课一样,多媒体计算机课也存在课堂节奏的控制,学习气氛的调动问题。一节课要想精彩,就应该有高潮有低谷,有张有弛,避免平铺直叙。仍以“Word下的编辑操作”一节课为例,在讲“插入”操作时,首先我们给出了一个完整的文本,内有图片、动画、边框、底纹修饰、表格和艺术字处理,与原有的纯文本对比,学生自然而然产生好奇,这些图片、修饰是怎样被编辑入文本的?从而引起兴趣,激发起第一个高潮点。这时教师即时设疑,以课件形式进行解惑,在告之答案的基础上用微机进行实际操作演示,随后安排学生练习,给学生一个理解和实践的机会,一张一弛。根据学生作题情况,即时发现问题,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以演示操作形式集中解答,总结强化,再引入下一个疑难点……。对同一问题,因为有不同的实现途径,在课件讲解、操作演示和练习时,可能会有循环往复,这其中就存在着分层次教学的设计,不同的学生,需要掌握不同的方法,有些特殊技巧一点而过,不再演示强调,给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以满足尖子生“拔高”需求。这其中实例和练习的设计十分重要,是调动学习气氛的又一个切入点,好的实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好的练习则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巩固所学知识点。
5 结束语
目前,国内很多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已经开始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探索,围绕以知识为中心向以资源为中心、以学为中心的转变而进行的教学观念、教学设计的改革,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目标。在此阶段中整个教学对资源是开放的,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内的知识时可以获得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学生在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种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组织者。学生能力将由信息获取和分析,上升为信息分析和加工,进而提高到具备协作、探索和创新能力。展望未来课堂教学,前途广阔,任重道远。这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尽艰辛的过程,作为教师中的一员,特别是计算机教师,我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教育教学上开辟出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刘儒德.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M].北京师范大学,1997.
[2]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M].中央电化教育馆,2001.
[3]何克抗.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与21世紀的教育革新[M].论著选摘,2000.
[4]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M].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