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们常说:“没有美育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任何人都知道艺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个人的修养。但是现在的学前音乐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如课本选曲、社会关注程度、教学法和对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我们的目的并不是把幼儿培养成为歌唱家、舞蹈家、演奏家,而是从基础教育开始培养幼儿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我们的教育应从单纯的唱走向多元化,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切实以务实求真为基础,这样我们的音乐教育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功。
[关键词]当代;学前教育;音乐教育;教法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47-0172-01
21世纪已经不再允许我们使用过时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了,为了适应世界的变化,适应当代幼儿的发展变化,我们的音乐教学是否也应该发生某些变化呢?当代学前音乐教育存在哪些弊病?针对弊病应作如何改进?课堂是传授音乐的最佳的地方,我们工作在教学一线的老师们应该让孩子们乘着歌声的翅膀飞翔在音乐的上空。
一、学前音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课本选材不适合。一首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让处在音乐干涸期的流行乐坛为之一震,成为当年春晚的一个亮点。《老鼠爱大米》以其诙谐、风趣的歌词和简单明朗的旋律走进了万户千家。而我们的音乐课本呢?有多少歌曲是现在的幼儿所喜欢的呢?这也并不是说我们的课本过时了,也不是说让我们的课本完全的改版成通俗歌曲曲谱。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歌曲因其大众化正被更多的非音乐专业的听众所接受。因此,选取近年优秀的歌曲到学前音乐课本是完全有必要的。而对于现存音乐课本中的优秀的歌曲应予以保留,虽然这些歌曲离我们的生活渐渐变得遥远。但是,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是人类精神的宝贵财富之一,我们有必要并且很有必要将传成下去,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二是音乐创作资源匮乏。众所周知,儿童歌曲的创作后的利润是非常的低,而创作一首流行音乐,再经过包装,它的利润将成倍增长。因此,当今乐坛总趋势是创作儿童歌曲的作家越来越少,而创作流行音乐的作家却是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可悲的局面,不知道那些整天高喊着“一切为了孩子们”的专家作何感想,连让孩子们唱的音乐都没有,还谈什么素质教育?现在的学前音乐教材中所选歌曲竟然还是那些70-90年代的儿童歌曲,而近年的虽为数不多却也不乏优秀的儿童歌曲却没有或几乎没有选入现在的教材,更别提音乐界的一些最新成果的展示。一方面是优秀歌曲的数量无法保证,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们的教材更新时间根本无法保证,造成了我国学前音乐教育外部设施的缺乏,使我国的广大地区的音乐教育形同虚设。这是我国的各级官员们特别是打着“孩子至高”应旗号的人们应该认真检讨反思的。
三是音乐教学观念滞后。我们进行学前的音乐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很难回答却也很好回答的问题。为了孩子,为了提高孩子们的艺术素养。但是,通过这种填压式的方式真能提高孩子的艺术素养?答案是否定的。很多音乐教师都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们爱音乐却不爱音乐课,这恐怕是世界上最滑稽却又最伤悲的事了。这主要是传统滞后的教育观念造成的,那种先练打節奏,接着唱音符,然后读歌词,最后填歌词的老套教学法以不能再适应如今的音乐教学,老师一本正经的严肃认真的教学恐怕也是收效甚微,机械、呆板的训练方式使如今的渐渐适应快餐文化的孩子们感到厌倦。因此,音乐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二、对策分析与探讨
认识到了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如何改良我们的音乐教学法呢?偶尔在洪啸音乐教育网站看到音乐教学法一栏,其中愉快音乐教学法就在其中。所谓愉快音乐教学法,其实就是教师通过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幼儿始终在轻松愉快、欢乐活泼的状态下进行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那么,愉快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体系能否担当起这个历史重任,扮演这个重要角色呢?我个人觉得很有可能。以下是本人在教学中的粗浅的经验,仅供参考。
(一)鼓励幼儿参与,享受成功喜悦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与教育氛围,尽可能地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师生互动中寻找快乐。不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的幼儿,是不可能获得审美愉悦的体验的。音乐在很大程度上是个“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只由教师口头传授,而没有幼儿的亲身参与和体验,哪怕是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技巧,幼儿也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所以我们应该尽量把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个有利于幼儿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包括音乐欣赏活动、音乐表现活动、音乐创作活动等,同时将有关的音乐知识糅合到音乐活动中,让幼儿顺带学习。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应该是充当策划人和欣赏者的角色而不是裁判员或评委,很多幼儿能够做到的事情,教师一定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干,让他们在失败中总结教训,在成功种享受喜悦。
(二)注重审美体验,紧扣音乐核心
音乐教育应该淡化教育活动中那种赤裸裸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情感。”音乐美,即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音乐基础教育的核心在审美。音乐就必须:以情感人,以美育人。而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音乐教师受传统教学体系的影响动辄就是进行节奏训练、听觉训练等等,这种机械操练枯燥无味,幼儿缺乏审美体验,最后导致厌学在所难免。所以教师的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求选择立意美、情景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的歌曲或乐曲进行教学。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的什么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地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幼儿必然也会受到同化而主动去体验审美。
(三)摆脱教学程式,不搞形式主义
过去的音乐教学因为存在太多的教学程式,故而就像裹了脚的女人,走起路来特别费劲。幼儿必须按照那种桌凳横竖对齐的座位坐;音乐课要么一唱到底、要么一听到底、要么一讲到底;歌曲教学的三部曲是:一旋律二颂词三唱歌;诸如此类屡见不鲜。音乐活动需要什么样的座位,我们就把他整理成什么样,甚至可以把凳子撤了席地而坐。音乐课完全可以像做游戏,把我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巧妙地穿插到游戏活动中。同学们达成共识后,紧接着就让幼儿跟着音乐的节奏走起来,并用各自的动作、表情来配合乐曲的进行,幼儿的动作五花八门、情态各异,有的边走边拍手、有的模仿背着小军鼓的样子边走边击、有的三五成群跳上了集体舞,热闹非凡。狂欢之后,问到他们什么是进行曲,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和行走节奏吻合的乐曲。问他们这首曲子有什么特点,他们给出的答案也比较准确。
幼儿只要有快乐相伴,他们就一定能在广阔无垠的音乐天空自由翱翔,我们的音乐课也一定会变成他们心中神圣的殿堂。正所谓:乐海无涯乐作舟!
参考文献:
[1] [参考文献]:教育部基教司的《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
[2] [参考文献]: 曹理 2002:《音乐教育学的探索》[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增刊.
[3][参考文献]: 陈琪2004:《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音乐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O](中国音乐学院研究部硕士学位论文).
[4][参考文献]: 谢嘉幸 2005:《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综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音乐与表演版》2005年第3期.
[关键词]当代;学前教育;音乐教育;教法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47-0172-01
21世纪已经不再允许我们使用过时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了,为了适应世界的变化,适应当代幼儿的发展变化,我们的音乐教学是否也应该发生某些变化呢?当代学前音乐教育存在哪些弊病?针对弊病应作如何改进?课堂是传授音乐的最佳的地方,我们工作在教学一线的老师们应该让孩子们乘着歌声的翅膀飞翔在音乐的上空。
一、学前音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课本选材不适合。一首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让处在音乐干涸期的流行乐坛为之一震,成为当年春晚的一个亮点。《老鼠爱大米》以其诙谐、风趣的歌词和简单明朗的旋律走进了万户千家。而我们的音乐课本呢?有多少歌曲是现在的幼儿所喜欢的呢?这也并不是说我们的课本过时了,也不是说让我们的课本完全的改版成通俗歌曲曲谱。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歌曲因其大众化正被更多的非音乐专业的听众所接受。因此,选取近年优秀的歌曲到学前音乐课本是完全有必要的。而对于现存音乐课本中的优秀的歌曲应予以保留,虽然这些歌曲离我们的生活渐渐变得遥远。但是,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是人类精神的宝贵财富之一,我们有必要并且很有必要将传成下去,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二是音乐创作资源匮乏。众所周知,儿童歌曲的创作后的利润是非常的低,而创作一首流行音乐,再经过包装,它的利润将成倍增长。因此,当今乐坛总趋势是创作儿童歌曲的作家越来越少,而创作流行音乐的作家却是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可悲的局面,不知道那些整天高喊着“一切为了孩子们”的专家作何感想,连让孩子们唱的音乐都没有,还谈什么素质教育?现在的学前音乐教材中所选歌曲竟然还是那些70-90年代的儿童歌曲,而近年的虽为数不多却也不乏优秀的儿童歌曲却没有或几乎没有选入现在的教材,更别提音乐界的一些最新成果的展示。一方面是优秀歌曲的数量无法保证,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们的教材更新时间根本无法保证,造成了我国学前音乐教育外部设施的缺乏,使我国的广大地区的音乐教育形同虚设。这是我国的各级官员们特别是打着“孩子至高”应旗号的人们应该认真检讨反思的。
三是音乐教学观念滞后。我们进行学前的音乐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很难回答却也很好回答的问题。为了孩子,为了提高孩子们的艺术素养。但是,通过这种填压式的方式真能提高孩子的艺术素养?答案是否定的。很多音乐教师都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们爱音乐却不爱音乐课,这恐怕是世界上最滑稽却又最伤悲的事了。这主要是传统滞后的教育观念造成的,那种先练打節奏,接着唱音符,然后读歌词,最后填歌词的老套教学法以不能再适应如今的音乐教学,老师一本正经的严肃认真的教学恐怕也是收效甚微,机械、呆板的训练方式使如今的渐渐适应快餐文化的孩子们感到厌倦。因此,音乐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二、对策分析与探讨
认识到了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如何改良我们的音乐教学法呢?偶尔在洪啸音乐教育网站看到音乐教学法一栏,其中愉快音乐教学法就在其中。所谓愉快音乐教学法,其实就是教师通过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幼儿始终在轻松愉快、欢乐活泼的状态下进行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那么,愉快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体系能否担当起这个历史重任,扮演这个重要角色呢?我个人觉得很有可能。以下是本人在教学中的粗浅的经验,仅供参考。
(一)鼓励幼儿参与,享受成功喜悦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与教育氛围,尽可能地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师生互动中寻找快乐。不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的幼儿,是不可能获得审美愉悦的体验的。音乐在很大程度上是个“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只由教师口头传授,而没有幼儿的亲身参与和体验,哪怕是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技巧,幼儿也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所以我们应该尽量把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个有利于幼儿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包括音乐欣赏活动、音乐表现活动、音乐创作活动等,同时将有关的音乐知识糅合到音乐活动中,让幼儿顺带学习。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应该是充当策划人和欣赏者的角色而不是裁判员或评委,很多幼儿能够做到的事情,教师一定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干,让他们在失败中总结教训,在成功种享受喜悦。
(二)注重审美体验,紧扣音乐核心
音乐教育应该淡化教育活动中那种赤裸裸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情感。”音乐美,即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音乐基础教育的核心在审美。音乐就必须:以情感人,以美育人。而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音乐教师受传统教学体系的影响动辄就是进行节奏训练、听觉训练等等,这种机械操练枯燥无味,幼儿缺乏审美体验,最后导致厌学在所难免。所以教师的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求选择立意美、情景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的歌曲或乐曲进行教学。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的什么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地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幼儿必然也会受到同化而主动去体验审美。
(三)摆脱教学程式,不搞形式主义
过去的音乐教学因为存在太多的教学程式,故而就像裹了脚的女人,走起路来特别费劲。幼儿必须按照那种桌凳横竖对齐的座位坐;音乐课要么一唱到底、要么一听到底、要么一讲到底;歌曲教学的三部曲是:一旋律二颂词三唱歌;诸如此类屡见不鲜。音乐活动需要什么样的座位,我们就把他整理成什么样,甚至可以把凳子撤了席地而坐。音乐课完全可以像做游戏,把我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巧妙地穿插到游戏活动中。同学们达成共识后,紧接着就让幼儿跟着音乐的节奏走起来,并用各自的动作、表情来配合乐曲的进行,幼儿的动作五花八门、情态各异,有的边走边拍手、有的模仿背着小军鼓的样子边走边击、有的三五成群跳上了集体舞,热闹非凡。狂欢之后,问到他们什么是进行曲,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和行走节奏吻合的乐曲。问他们这首曲子有什么特点,他们给出的答案也比较准确。
幼儿只要有快乐相伴,他们就一定能在广阔无垠的音乐天空自由翱翔,我们的音乐课也一定会变成他们心中神圣的殿堂。正所谓:乐海无涯乐作舟!
参考文献:
[1] [参考文献]:教育部基教司的《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
[2] [参考文献]: 曹理 2002:《音乐教育学的探索》[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增刊.
[3][参考文献]: 陈琪2004:《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音乐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O](中国音乐学院研究部硕士学位论文).
[4][参考文献]: 谢嘉幸 2005:《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综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音乐与表演版》200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