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接触公共关系策划大赛,细算下来已经是十年前。2011年,学校举办了第二届公共关系策划大赛,当时大一的我带着热情跟同学组队参加了比赛。但那时候我们对公共关系这门学科没有任何的基礎,只能通过查阅资料自学完成策划案,居然获得了二等奖。现在回头看看当时的策划方案真的很稚嫩,但是老师们却给予了我们很大的鼓励。也正是在这次比赛上,我认识了之后给了我很多珍贵人生教诲的良师益友——张景云老师。
经过这次比赛后,与公共关系结缘的我也逐渐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跟随老师学习了专业学科知识体系后,又参加了学校举办的第三届公关大赛,并在张老师的指导下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时间转眼到了大三,在选择专业时我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了对口的市场营销专业。同时我们也信心满满地报名参加了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公共关系大赛。经过一个暑假的打磨,我们提交了作品,最终取得了三等奖。当时我以为这个成绩会为我参加公关大赛划上句号,但没想到我们的故事还没有结束。
由于读研究生期间学习比较忙,我起初决定“淡出”公关大赛。2015年春天,学校举办了第五届公关策划大赛,作为“前浪”,我又动了参赛的念头,想比试比试看本科同学们的成长与进步。结果果然让我们感到非常欣慰,得益于学校的学科重视和老师们的教学成果,不论专业知识体系还是创意发挥,本科的同学们已经比当时的我们更加优秀。2015年暑假,我再次组队冲击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公共关系策划大赛,这是我在校期间最后一次组队参赛,不过只取得了二等奖的成绩。虽然没有获得过全国大赛一等奖始终是我的一个遗憾,但我明白只要努力了就是对自己交上了一份圆满的答卷。
从大一到研究生毕业,公关大赛伴随我度过了整个大学生活。感谢公关大赛让我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拓宽了我的眼界和思维,帮助我不断成长。虽然现在我不直接从事公共关系行业的工作,但很多思维与技能在工作中都能用得上。可以说,公关大赛带给我心性的磨砺和成长是最可贵的,因为参加大赛不仅需要热情、激情,还需要韧性、毅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公关大赛,让我的思想插上翅膀,尽情在创意的天空中翱翔。通过参加大赛,还加深了我们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大赛前后,我们会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文案,仔细打磨每一个细节,至臻完善;通过参加公关大赛,我们对接到企业,能够提前“看”到行业实践中的需求和发展趋势。通过公共关系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濡染,我们在自觉不自觉中以“公关人”的思维方式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超越自我,在一个个突破中不断成长。
教师手记:
从2002年开始对公关策划案感兴趣,并与于涛老师合作出版了《100个成功的公关策划》一书后,我在教学中一直在探索如何进行“三个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学校与企业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并开展实践教学,尝试让学生们自己做文案。
起先是参加全国大学生公共关系策划大赛,为了在全国赛事取得更好成绩,我们提前在学校“练兵”,举办院级和校级公关大赛。侯玉龙同学组建的团队主要参加了这两个赛事。在参赛过程中,学生们的学习更加主动积极,常常会产生出其不意的新鲜创意,让我们看到了学生当中蕴藏的巨大智力资源。不少作品虽然获奖等级还不够理想,但这个学习的过程给了学生不少磨砺。
2015年以来,我们又结合科研项目,进行策划型原案例的探索,鼓励学生对接企业一线,根据实际需求创作文案,产生了系列成果。实际上,策划型原案例的起源,依然是早先的类似中国大学生公共关系策划大赛这样的选题型文案。在筹备出版《策划型原案例模式构建与应用:品牌?营销?公关策划案及评析》一书时,侯玉龙团队的2个文案入选,一个是选题型文案,一个是根据策划型原案例做的文案。当我联系到他,希望就其中几个地方进行修改的时候,他欣然同意,并在百忙之中修改文案,这一点特别可贵,值得学习。
(作者简介:侯玉龙: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本科(2010-2014年)和硕士(2014-2016年)。张景云: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专项:“混合式案例开发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NO.2020YJG03)
说明:
1.中国大学生公共关系策划大赛后来更名为“中国大学生公共关系策划创业大赛”。
2.北京工商大学公关策划大赛早期为商学院院级赛事,第三届后升级为校级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