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本是有诗意、有美感的,一堂成功的语文课能感染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热情,能教育学生的思想、改变学生的审美观,还能将学生引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实现语文教学的阶段或者终极目标。因此,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每一课,针对学生实际,根据文本,抓住每一个美点,认真处理好每一个教学环节,选择好教学方法,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惊奇感,回味感,满足感,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上进心,把学习兴趣转化为探索新知,勇于创新进取精神。
【关键词】小学语文 兴趣 创新 探索新知
创造是一种敏锐的直觉,是一种灵感。美育作为全面发展所特定的、协调统一发展的“五育”之一,在基础教育中是不可忽视的。在阅读教学中,这种精神活动是一种审美创造,本身感悟语言文字的过程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审美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用美学家朱光潜的话说:“每个人所能领悟到的境界都是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欣赏一首诗便是再创造一首诗”。所以我认为审美教学与创造思维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它是创造思维的纽带抑或是创造思维的桥梁。
一、体验意境美,引发创造冲动
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是文学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境界和情调。有些文学作品的意境是非常美妙的,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体验文章的意境美呢?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课文《月光曲》第九自然段就是 一个训练学生体验意境美的很好素材。我教学此片段时:①“读中品美”。侧重指导朗读的语气,情感的升华。“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越升越高……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了巨浪……”随着乐感的增强朗读的语调徐缓抒情——逐渐加强升高——高昂激越。朗读领悟《月光曲》的内容。②“赏中悟美”。我让学生边听配乐录音范度读,边看幻灯片。要求学生完全进入剧中角色状态,把自己作为皮匠,更深入地领会作者借皮匠的联想所表现出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内容和境界、情调。情景交融、扣人心弦,使学生宛如身临其境,切身欣赏,感受片段中美的意境。
二、感受情感美,发掘创造潜能
情感美是审美活动的又一特征,也是语文教材固有的特点。充满炽热的感情更是人特有的本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情感被压抑,创造能力被扼杀,一种本该释放的能量被牢牢捆死。“施教之功,贵穷未然”,在走了漫长的路途之后,我们似乎发现教学中欲发掘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创造能力,激发情感不失为一良剂。“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本质力量”。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谁也不能忽视情感的作用,而如今又是情感的时代,情感更是须臾不可少。那么,要提高学生感受情感的效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自身内心体验的程度,即把自己的生活经历最大限度地融入到作者所提供的对象中感受喜怒哀乐;另一方面提供强有力的外因刺激可助燃情感之火。不仅仅是激情语言描述,哪怕是一种细微的动作都充满灵性,即不论教师的言语行为,还是非言语行为都应充满炽热的情感,做到以情激情,以情换情,达到课堂教学的情感美,艺术美。
三、享受语言美、追求创造乐趣
人们常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高尔基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可见,文学与语言是不可须臾分离的,难怪语言往往被视为文学的生命。语言美是每一篇优秀作品的共性。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存在于每首诗词,每则寓言、童话,每篇记叙文、散文、说明文之中。语言美的形式主要有:语言的整齐美,语言的抑扬美、语言的回环美、语言的参差美,语言的风格美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文章的学习兴趣,是增强学生审美感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教学的形式美和内涵美,都能给学生以美感,激发求知欲望。
如在教学《荷花》课时,我在学生面前展现一幅荷花图,并设计了一项练习,“我( )地看着荷花”。要完成这一练习,学生势必要看着图,体现“我”看荷花的心情神态。他们说:“我入神地看着荷花”。“我深情地看着荷花” ……随即我启发学生的想象,仿佛自己也来到荷花池边,把画中的花看成池中花,也这么入神地,深情看着。同时还放了一段和课文内容相应的音乐,让学生凭借音乐的艺术形象感知图画中“物体”的形象,理解教材中的语言形象。音乐声起,学生凝神视之,细细地体察,美滋滋地品味着,充分运用想象和联想,使感知表象分外丰富。学生说:“我仿佛觉得荷花突然长高了”。“我好像闻到了荷花的清香”,“我还觉得河水丁咚丁咚地为荷花伴奏呢” ……虽然,学生已入情入境和审美对象——荷花产生了“共鸣”。美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也得到了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海燕;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小学语文教学参考,2012年第3期;
[2]张鑫桐,田苗苗,小学语文审美教学,中国科技教育研究杂志,2011年第4期;
[3]李志成;小学语文分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小学语文教与学,2011年第4期;
[4]邱海姿;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小学语文教学通讯》2012年第5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兴趣 创新 探索新知
创造是一种敏锐的直觉,是一种灵感。美育作为全面发展所特定的、协调统一发展的“五育”之一,在基础教育中是不可忽视的。在阅读教学中,这种精神活动是一种审美创造,本身感悟语言文字的过程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审美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用美学家朱光潜的话说:“每个人所能领悟到的境界都是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欣赏一首诗便是再创造一首诗”。所以我认为审美教学与创造思维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它是创造思维的纽带抑或是创造思维的桥梁。
一、体验意境美,引发创造冲动
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是文学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境界和情调。有些文学作品的意境是非常美妙的,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体验文章的意境美呢?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课文《月光曲》第九自然段就是 一个训练学生体验意境美的很好素材。我教学此片段时:①“读中品美”。侧重指导朗读的语气,情感的升华。“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越升越高……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了巨浪……”随着乐感的增强朗读的语调徐缓抒情——逐渐加强升高——高昂激越。朗读领悟《月光曲》的内容。②“赏中悟美”。我让学生边听配乐录音范度读,边看幻灯片。要求学生完全进入剧中角色状态,把自己作为皮匠,更深入地领会作者借皮匠的联想所表现出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内容和境界、情调。情景交融、扣人心弦,使学生宛如身临其境,切身欣赏,感受片段中美的意境。
二、感受情感美,发掘创造潜能
情感美是审美活动的又一特征,也是语文教材固有的特点。充满炽热的感情更是人特有的本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情感被压抑,创造能力被扼杀,一种本该释放的能量被牢牢捆死。“施教之功,贵穷未然”,在走了漫长的路途之后,我们似乎发现教学中欲发掘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创造能力,激发情感不失为一良剂。“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本质力量”。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谁也不能忽视情感的作用,而如今又是情感的时代,情感更是须臾不可少。那么,要提高学生感受情感的效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自身内心体验的程度,即把自己的生活经历最大限度地融入到作者所提供的对象中感受喜怒哀乐;另一方面提供强有力的外因刺激可助燃情感之火。不仅仅是激情语言描述,哪怕是一种细微的动作都充满灵性,即不论教师的言语行为,还是非言语行为都应充满炽热的情感,做到以情激情,以情换情,达到课堂教学的情感美,艺术美。
三、享受语言美、追求创造乐趣
人们常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高尔基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可见,文学与语言是不可须臾分离的,难怪语言往往被视为文学的生命。语言美是每一篇优秀作品的共性。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存在于每首诗词,每则寓言、童话,每篇记叙文、散文、说明文之中。语言美的形式主要有:语言的整齐美,语言的抑扬美、语言的回环美、语言的参差美,语言的风格美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文章的学习兴趣,是增强学生审美感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教学的形式美和内涵美,都能给学生以美感,激发求知欲望。
如在教学《荷花》课时,我在学生面前展现一幅荷花图,并设计了一项练习,“我( )地看着荷花”。要完成这一练习,学生势必要看着图,体现“我”看荷花的心情神态。他们说:“我入神地看着荷花”。“我深情地看着荷花” ……随即我启发学生的想象,仿佛自己也来到荷花池边,把画中的花看成池中花,也这么入神地,深情看着。同时还放了一段和课文内容相应的音乐,让学生凭借音乐的艺术形象感知图画中“物体”的形象,理解教材中的语言形象。音乐声起,学生凝神视之,细细地体察,美滋滋地品味着,充分运用想象和联想,使感知表象分外丰富。学生说:“我仿佛觉得荷花突然长高了”。“我好像闻到了荷花的清香”,“我还觉得河水丁咚丁咚地为荷花伴奏呢” ……虽然,学生已入情入境和审美对象——荷花产生了“共鸣”。美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也得到了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海燕;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小学语文教学参考,2012年第3期;
[2]张鑫桐,田苗苗,小学语文审美教学,中国科技教育研究杂志,2011年第4期;
[3]李志成;小学语文分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小学语文教与学,2011年第4期;
[4]邱海姿;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小学语文教学通讯》201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