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语教学是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字、句、段、篇”教学的桥梁和纽带,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亦是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基础。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词语教学往往处于“鸡肋”地位,它的教学过程通常还是“三步曲”——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词义。我们长时间使用机械的教学方法和灌输的手段,会使词语教学变得陈旧呆板,单调无味,从而导致学生对课堂学习失去兴趣。特别是小学低段教学,识字量特别大,它是积累词汇,为写句、段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因此,低段词语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词语教学,让我们的学生在词语学习过程中有收获、有提升,从而提高词语教学的实效性呢?以下是我对词语教学现状的分析和对策的思考:
一、词语教学现状之我见
现象一:主体缺失
现象二:脱离语境
现象三:缺乏整合
现象四:学“无”致用
二、词语教学操作之我思
既然我们发现了词语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那么,我们就应该好好反思,想想我们该如何进行词语教学,让我们的学生在词语学习过程中有收获、有提升,体现词语教学的有效性呢?
思考一:关注学情,凸显主体
古人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的观点。朱熹也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一切教学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了解学生心中的“疑惑”,作为教学的起点。词语教学亦是如此,了解学生的原点和最近发展区,作为教学的起点。
最近听一位老师在其执教的《最大的“书”》一课中,也是这样做的:(学生通读课文后)师:你们认为哪些词语比较难读呢?我们来交流一下。接着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在投影仪上随机出示词条。学生真实地呈现了文章中需要我们教学的词语。例如:难读的字音“地质勘探队员”;难以理解的“雨痕”、“波痕”等等。这位老师让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她的生本意识,整个词语教学源自学生,而且让我们准确地了解了孩子的最近发展区,这就是我们展开教学的起点。词语教学亦是如此。
思考二:设置情境,想象画面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在词语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想象来读词语,让词语和学生们的精神世界联系起来。这样,词语才不会被忘记,才容易被提取,被运用。在《两只鸟蛋》一课中“焦急不安”是重点词语,孩子们要真正从内心去体会鸟妈妈的焦急不安是比较难的。一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让孩子们想象鸟妈妈回家不见了它的宝贝——两只鸟蛋,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有孩子说:鸟妈妈会扇着翅膀到处寻找自己的宝贝,它会边飞边喊自己宝贝的名字;有孩子说:鸟妈妈会用向自己周围的邻居打听自己孩子的下落,没有消息时鸟妈妈是多么的焦急难过啊;还有孩子说:鸟妈妈会一边飞一边伤心地喊:“孩子!孩子!我的孩子!你在哪里?谁抱走了我的孩子,快还给我!”一句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让孩子们感受到了鸟妈妈的“焦急不安”,连老师也不禁皱起眉头替鸟妈妈焦急起来。孩子们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感受到什么叫做焦急不安。孩子们在课堂上尽情地想,入境地读,既读出了词语的内涵又读出了自己的情感。这时候,从他们口中读出的词语不再是一个个冰冷的文字,而是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了。
一位老师在教学一下年级《识字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冰雪融化、泉水丁冬、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请同学自己读读这组词语。(学生读词语)
师:好,现在请一个同学来读。(正音后鼻音的生字:莺、冰、丁、争、鸣)
师:同学们,咱们中国的语言,很美很美,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请你再去读读其中的一些你最有感觉的词语,你的脑子里会出现怎么样的画面来呢?(学生再读词语。)
师:好,现在谁来说说,读着哪个词语,你脑子里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
生:读着“柳绿花红”,我好像看到了春天到了,公园里的柳树发芽了,芽绿绿的,小小的,桃花也开了,红红的一片。
师:真美!来,现在你再来读读这个词语,把你的感觉读出来。
生:柳绿花红。
生:我读着“百鸟争鸣”这个词语,仿佛看到了很多鸟在树林里飞行,耳边传来不少鸟的叫声。
生:我读着“泉水丁冬”这个词语,仿佛来到了一条小溪边,看着泉水向前流,听着小溪唱着好听的歌,我忍不住伸手去摸摸它。
师:你一定是想起了自己在溪边的情景吧!多美的感觉啊,你把这样的感觉融进去,读读这个词语,一定会更美。(生读词语)
师:读着其它的词语,你的脑子里一定会出现不同的画面。请把最有感觉的这个词语读给大家听听。
看这个教学案例的时候,我不禁被孩子们的回答所感染。我想,这些孩子正因为经常读词语联想画面,才会有今天这样的表现。有一天,当他们来到“柳树发芽了,芽绿绿的,小小的,桃花也开了,红红的一片”这样的地方时,他们一定会想起“柳绿花红”这个词语吧!
可见,在语言环境下理解词语,在情境创设中理解词语,在联想画面中理解词语,会让学生体会到词语背后蕴藏的心情、情境、画面,真正理解词语的内涵,终生难忘。
思考三:整合信息,联系呼应
1、词语与词语的联系
每一篇课文的词语与词语之间往往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细细剥开,会发现词语的理解竟是这样简单,词语之间的联系竟是那样密切。《最大的“书”》一课中,学生交流难读的词语,交流“煤炭”、“铁矿”这两个词语时,老师用实物投影出示这两个词语,指导读准,并引导说:煤炭、铁矿都是祖国的——。生:宝藏。师:宝藏的 藏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读zàng,一起读一读。(生齐读)师:课文中寻找宝藏的叔叔就是“地质勘探队员”。指导学生读准“地质勘探队员”。老师在研读课文的时候,发现了词语与词语间的联系,利用这种联系,不露痕迹地设计这一环节,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煤炭”、“铁矿”、“宝藏”、“地质勘探队员”这些平时学生很少接触到的词语。
思考四:结合文本,语言训练
语言是民族的根,小学语文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这个工具的能力。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更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思考,一定能在词语中找到合适的训练点,使学生大有收获。
结语: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一个词语就是一首诗,一个词语就能引发一段美妙的想象,为此,我们让学生在会读的基础上,更要让学生读出词的画面、词的意蕴。让一个个干瘪枯燥的文字,变成一个个形象鲜活的生命符号,他们将无痕地植入学生内心的深处,难以忘怀。
一、词语教学现状之我见
现象一:主体缺失
现象二:脱离语境
现象三:缺乏整合
现象四:学“无”致用
二、词语教学操作之我思
既然我们发现了词语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那么,我们就应该好好反思,想想我们该如何进行词语教学,让我们的学生在词语学习过程中有收获、有提升,体现词语教学的有效性呢?
思考一:关注学情,凸显主体
古人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的观点。朱熹也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一切教学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了解学生心中的“疑惑”,作为教学的起点。词语教学亦是如此,了解学生的原点和最近发展区,作为教学的起点。
最近听一位老师在其执教的《最大的“书”》一课中,也是这样做的:(学生通读课文后)师:你们认为哪些词语比较难读呢?我们来交流一下。接着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在投影仪上随机出示词条。学生真实地呈现了文章中需要我们教学的词语。例如:难读的字音“地质勘探队员”;难以理解的“雨痕”、“波痕”等等。这位老师让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她的生本意识,整个词语教学源自学生,而且让我们准确地了解了孩子的最近发展区,这就是我们展开教学的起点。词语教学亦是如此。
思考二:设置情境,想象画面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在词语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想象来读词语,让词语和学生们的精神世界联系起来。这样,词语才不会被忘记,才容易被提取,被运用。在《两只鸟蛋》一课中“焦急不安”是重点词语,孩子们要真正从内心去体会鸟妈妈的焦急不安是比较难的。一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让孩子们想象鸟妈妈回家不见了它的宝贝——两只鸟蛋,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有孩子说:鸟妈妈会扇着翅膀到处寻找自己的宝贝,它会边飞边喊自己宝贝的名字;有孩子说:鸟妈妈会用向自己周围的邻居打听自己孩子的下落,没有消息时鸟妈妈是多么的焦急难过啊;还有孩子说:鸟妈妈会一边飞一边伤心地喊:“孩子!孩子!我的孩子!你在哪里?谁抱走了我的孩子,快还给我!”一句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让孩子们感受到了鸟妈妈的“焦急不安”,连老师也不禁皱起眉头替鸟妈妈焦急起来。孩子们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感受到什么叫做焦急不安。孩子们在课堂上尽情地想,入境地读,既读出了词语的内涵又读出了自己的情感。这时候,从他们口中读出的词语不再是一个个冰冷的文字,而是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了。
一位老师在教学一下年级《识字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冰雪融化、泉水丁冬、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请同学自己读读这组词语。(学生读词语)
师:好,现在请一个同学来读。(正音后鼻音的生字:莺、冰、丁、争、鸣)
师:同学们,咱们中国的语言,很美很美,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请你再去读读其中的一些你最有感觉的词语,你的脑子里会出现怎么样的画面来呢?(学生再读词语。)
师:好,现在谁来说说,读着哪个词语,你脑子里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
生:读着“柳绿花红”,我好像看到了春天到了,公园里的柳树发芽了,芽绿绿的,小小的,桃花也开了,红红的一片。
师:真美!来,现在你再来读读这个词语,把你的感觉读出来。
生:柳绿花红。
生:我读着“百鸟争鸣”这个词语,仿佛看到了很多鸟在树林里飞行,耳边传来不少鸟的叫声。
生:我读着“泉水丁冬”这个词语,仿佛来到了一条小溪边,看着泉水向前流,听着小溪唱着好听的歌,我忍不住伸手去摸摸它。
师:你一定是想起了自己在溪边的情景吧!多美的感觉啊,你把这样的感觉融进去,读读这个词语,一定会更美。(生读词语)
师:读着其它的词语,你的脑子里一定会出现不同的画面。请把最有感觉的这个词语读给大家听听。
看这个教学案例的时候,我不禁被孩子们的回答所感染。我想,这些孩子正因为经常读词语联想画面,才会有今天这样的表现。有一天,当他们来到“柳树发芽了,芽绿绿的,小小的,桃花也开了,红红的一片”这样的地方时,他们一定会想起“柳绿花红”这个词语吧!
可见,在语言环境下理解词语,在情境创设中理解词语,在联想画面中理解词语,会让学生体会到词语背后蕴藏的心情、情境、画面,真正理解词语的内涵,终生难忘。
思考三:整合信息,联系呼应
1、词语与词语的联系
每一篇课文的词语与词语之间往往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细细剥开,会发现词语的理解竟是这样简单,词语之间的联系竟是那样密切。《最大的“书”》一课中,学生交流难读的词语,交流“煤炭”、“铁矿”这两个词语时,老师用实物投影出示这两个词语,指导读准,并引导说:煤炭、铁矿都是祖国的——。生:宝藏。师:宝藏的 藏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读zàng,一起读一读。(生齐读)师:课文中寻找宝藏的叔叔就是“地质勘探队员”。指导学生读准“地质勘探队员”。老师在研读课文的时候,发现了词语与词语间的联系,利用这种联系,不露痕迹地设计这一环节,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煤炭”、“铁矿”、“宝藏”、“地质勘探队员”这些平时学生很少接触到的词语。
思考四:结合文本,语言训练
语言是民族的根,小学语文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这个工具的能力。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更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思考,一定能在词语中找到合适的训练点,使学生大有收获。
结语: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一个词语就是一首诗,一个词语就能引发一段美妙的想象,为此,我们让学生在会读的基础上,更要让学生读出词的画面、词的意蕴。让一个个干瘪枯燥的文字,变成一个个形象鲜活的生命符号,他们将无痕地植入学生内心的深处,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