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石窟造像艺术之旅

来源 :焦点·风土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ssc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迹散步
  从目前考古调查所获知的信息来看,西藏石窟的分布地域主要在藏南谷地和藏西高原一带。藏南地区的石窟有拉萨市药王山查拉路甫石窟、岗巴县乃甲切木石窟、拉孜木扎山石窟、曲松县洛村及拉日石窟等;藏西地区有东嘎·皮央石窟、丁穹拉康石窟、吉日地点石窟等20余座绘制有精美壁画的石窟。
  药王山摩崖造像:药王山位于拉萨市内,乘坐市内的车到江苏路上,从这里的一条小巷子走进去就是药王山的后门,查拉路甫石窟就开凿于东麓的鲁甫岩寺。
  岗巴县乃甲切木石窟:从拉萨坐4个多小时的汽车到达日喀则地区,转乘汽车到岗巴县,再租车去乃甲切木石窟所在地——岗巴县昌龙乡纳加村。
  拉孜木扎山石窟:拉孜县位于日喀则地区中部,从日喀则出发3个小时的车程便可抵达拉孜县。
  血拼指南
  查拉路甫石窟号称吐蕃第一窟,位于窟内东面的一佛二弟子二菩萨5尊造像,极具吐蕃艺术风格。造像广额方面,鼻梁高挺,表情安详,肩宽腰细,身穿袒裸右肩的大衣,头戴加以珍珠、宝石等嵌饰的五部如来佛冠,其造像艺术风格带有浓厚的印度犍陀罗艺术风格。查拉路甫石窟寺开凿于松赞干布时期,是西藏吐蕃王朝早期的石窟.
  岗巴县乃甲切木石窟,窟内佛像均为在崖壁上雕凿出大致轮廓,抹泥成型,属石胎泥塑造像方法,造像笔触大气,刀工洗炼,风格古朴,带有明显的犍陀罗艺术风格,开凿于吐蕃时期。
  拉孜石窟位于日喀则地区拉孜县拉孜镇的木扎山上,开凿于藏传佛教前弘期,是西藏现存较少的古代文化遗存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宗教研究价值。
其他文献
供天的祭品  “印度有一个地方,可以把惊叹、神往和费解集于一身,这就是卡久拉霍!”这是去过那里的人对它的评价。  卡久拉霍原本安排在行程的第16天,恰逢那时我要去新加坡参加一个会议,便和印度使馆帮助我们安排行程的老师商量,可否不去?  “不去太可惜了,那是个著名的性爱神庙群落,她是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她建筑雕刻艺术的壮观,可是举世无双!”老师遗憾地说。  而后有幸,因要避开周一博物馆的闭馆日,
期刊
与冯骥才先生同处一座城市是幸运的,因为他对这座城市的文化关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感染你辐射你,令你思索令你牵挂令你感动,令你与这座名叫天津的城市心脉相通,就如同替你接通了与这座城市的地气,哪怕你一度离开这座城市,哪怕你与这座城市远隔千山万水,依然能够通过他的文章、绘画和行动,感受着他的这种文化关爱——我无法知道别人的感受,至少我自己对此是深有感触的。  (一)  认识冯骥才先生首先是从读文开始。可
期刊
隆冬时节,即便是南方的深圳,也稍稍传来一些料峭的寒意。但“创意12月”却唤起了鹏城艺术家和百万民众参与文化创意互动的无比的热情。  2010年12月20日下午3时,一个汇集鹏城书法家们的艺术灵感,一场集中体现艺术家的激情与创意又别具特色的书法艺术展——“深圳第二届创意书法展”在深圳大芬美术馆隆重举行开幕式。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研究院执行院长曾来德、世界华人艺术家协会主席一墨、广东雀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期刊
我成了一棵树,一棵萌生着茂密绿叶的菩提树。  在我生长的旅程中,潜藏着许许多多有关佛陀造像艺术的生命记忆,她们在我的怀抱里栖息,在我的树荫下静修,在我的身体内盛放,更在我每一片绿叶上歌唱美的圣歌:“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树一菩提,一叶一如来。双手握无限,刹那是永恒……”这一树一花一世界的欢乐,是我的欢乐;这河流、大地、飞禽走兽的有限,正是我艺术创造的无限,也是我永恒的追求。  我是艺术,因而我
期刊
寻觅佛教造像艺术的真谛,是我一生的追求。  西藏,这个在地域上最接近佛陀诞生之地的圣地,早在公元7世纪后半叶就吸收了印度佛教艺术。当时,南亚、中南亚和唐王朝的文化交流空前频繁,促使佛教艺术从印度和汉地传入西藏,因此,西藏的石窟造像艺术鲜明地体现了印度笈多风格身材修长,薄衣透体的特征。  时至今日,藏传佛教的西藏依然传承着印度佛学的精神。  这次,有幸得到西藏佛教研究会的邀请,再次走进这片神秘的土地
期刊
西藏石窟犹如散落在高原之上的璀璨之星,连缀成一道绵延不绝的历史文化长廊,展现着西藏古代佛教石窟寺的辉煌艺术成就及丰富精神内涵。  这次,为做中国石窟造像艺术专题,我们肩负使命走进这片神秘的土地。前往日喀则地区的藏传佛教前弘期的拉孜石窟所在地——拉孜镇西端的木扎山腰,探寻印度佛教造像艺术在西藏留下的印迹。  汽车行驶在中尼公路上,疾驰而过,尘土飞扬,路两边宽阔的农田扑面而来,这肥沃的土地养育着雅鲁藏
期刊
迎接我们的吉木萨尔县领导早早就在公路边等着。我们下车后,握手,问候,很亲热的样子。我想继续赶路,他们说,到路边人家吃点东西罢。我不好拒绝,入乡随俗——也许,他们一大早出来,连早饭都来不及吃。  附近戈壁滩上只有两间小屋。吉木萨尔是蒙古语,但小店的主人不是蒙古人,而是哈萨克牧民。路边的小屋很洁净,外间是做饭的地方,里屋有一张大炕。我们都上了炕,盘腿坐下。一会儿,奶茶上来了,还有水煮羊肉。大家吃得很高
期刊
汽车行驶在宽阔的戈壁滩上,带着飞扬的尘土,向着远处一座馒头形的泥砂岩小山直奔而去。小山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成鸡爪式的板状土林,乃甲切木石窟就开凿在土林的立面上,与山脚下的乃村相隔不远。石窟山脚下有6个白色的“擦康”,远方是白皑皑的康钦甲布雪山,雪山半山腰有著名的曲登尼玛寺。据藏文经书记载,公元8世纪中叶,印度高僧莲花生应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之请,到西藏传播密教,返回印度时路经此地,在此修行并为牧人传授
期刊
扎叶巴石窟,位于拉萨市达孜县帮堆乡,因坐落于叶巴沟而得名,始建于西藏吐蕃时期。这里又是西藏四大隐修地之一。 藏族有谣谚曰:“西藏灵地在拉萨,拉萨灵地在叶巴;到了拉萨不去叶巴,等于做件新衣忘了做领子。”查叶巴以岩洞和寺院为一体,峭壁之上凿岩架屋,又叠屋成寺,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洞窟与圣地构成分散式寺院群。扎叶巴石窟最有特色的是修行洞,最为有名的是法王洞,据传松赞干布常在此闭关修行,山中有白色神羊,给
期刊
新疆虽然没有西藏与印度接壤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丝绸之路却把菩提最先带到新疆。  在梵音弥漫的岁月,新疆石窟的造像艺术风格是不断变化的。作为佛教传入中国后开凿的第一个石窟--克孜尔石窟,承袭了印度犍陀罗造像特有的艺术风格,其石窟造像头部较长,卷发垂肩,形体短壮,与3世纪的犍陀罗雕塑很相近;克孜尔壁画中的裸体形象,很明显也是受到印度和希腊文化的影响,但龟兹艺术家们只接受了裸体这一形式,在创作风格中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