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乐学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学生只要乐学,就能做到主动学习,他的个性就能得到充分发展。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呢?这是我们广大教师长期思考的一个核心问题。为此,我们要想办法创设一种愉快的教学氛围,在师生心境愉快,情感融洽的情况下,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尝试成功的体验,以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标。课堂中要让学生动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课堂中来,关注学生的体验,营造快乐学习的氛围。下面就浅谈一下自己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的几点体会:
1.注重新课的激趣引入,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心理学研究表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各种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情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研究、注意学生的学习欲望、情趣需要,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引起他们的学习乐趣,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情感,从而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入,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教材与学生的距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融洽师生情感,活跃课堂,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新知,发展思维、培养情操。比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在日常生活中你们在哪见到过圆?为什么车轮是圆的,车轴应按在车轮的什么地方?我们经常看到的下水井井盖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而不设计成正方形呢?有了这样的激趣引入,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圆的特征,多种感官积极投入, 通过动手操作(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逐步发现圆的特征,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真所谓:“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真浓;课结束,趣犹存。”
学贵有思,思贵有疑。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的,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都应该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那么学生的终身受用的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地建构起来了。小学阶段,向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成为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的主要素材。新课标要求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要实施好这一目标,教师首先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心去呵护学生创新的一切灵性。因为,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课堂上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在学习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学习动向、动手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敏性。只要学生能动脑筋想出不同的解答方法,教师就要及时肯定,哪怕他的方法不简便,甚至不可取,也要肯定他的这种认真钻研的精神。比如:我在教学一年级的退位减法(34-8)的口算方法时,我班一名同学想到了这样的口算方法:先算10-8=2,再算24+2=26;另一位同学想到的方法是:先算34-4=30,再算30-4=26;而大部分同学想到了这样的方法:先算14-8=6,再算20+6=26;前两位同学的方法虽然不常用,但他们能想出来,就说明他们爱动脑筋,思维灵活。我首先肯定了他们的方法,并希望同学们向他们学习,做一名爱动动脑的好孩子。这两位学生当时很高兴,同学们向他们投去了羡慕的目光。从此以后,他们对数学越来越感兴趣了,数学课堂上总是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因此,教师的一句肯定的话,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应不吝惜表扬的话语,想办法激发和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是应该是人人成功、个个发展的教育,因而必须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使每个学生适应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其最大限度的发展。
3.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率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增加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小组、小组与小组、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机会,学生获得的表现机会要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多得多,并注重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他们动口、动手、动脑、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在课堂中要落实“互动”,就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具体做到:
(1)参与的时间要充分。要切切实实把教师的活动时间压下去,教师点拨指导的质量要上去。
(2)参与的形式要多样,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应当优化组合。
(3)要参与教学全过程。学生的课堂参与不仅是在教师指导下去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还应当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上参与教学定向、反馈评价、课堂总结。
(4)参与的时机要恰当。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提供最恰当的参与时机。例如,当学生最初接触新教材,发现新知识同他们的认识经验有很大的距离时,就会有困惑,就有参与提问的欲望;当学生学习中有了收获,常常会有参与表达的冲动;当学生的认识有分歧,与教师的判断有差距时,常常是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课堂参与的极好时机。
4.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设桥梁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探究学习了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回家应用已学知识算一算:
(1)爸爸喝茶的杯子容积是多少毫升? (2)1立方厘米的水重1克,爸爸一天喝多少斤水?“斤和公斤”虽不是表示质量的国际单位,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所以在教学质量单位“千克与克”时,有必要教给学生:1千克=1公斤=2斤,1斤=10两,1斤=500克,这样学生才能搞清市制单位和国际单位的联系,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另外,我们在教学土地面积单位时,很有必要把“亩”与“平方米”,“公顷”与“亩”之间的进率作为课外知识补充给学生,这样家在农村的孩子就能计算出自家的地有多少亩,校园占地多少亩。不至于初、高中毕业了连自家的地有多少亩不会算,让家长失望,孩子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
如果我们能把日常生活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作为课外数学知识补充给学生,学生就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何乐而不为呢?
教为学服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材内容要适当布置一些实践作业。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针对学生平时不节约用水的现象,可布置这样的作业:自来水管的内直径是2厘米,水的流速是每秒10厘米,如果你在洗手时,忘记了关水龙头,等妈妈发现时已经10分钟了。
(1)请你算一算:10分钟 浪费了多少立方厘米的水?
(2)每立方厘米的水重1克,10分钟浪费了多少千克水?(得数保留整数)
(3)如果一个人一天需5千克水,10分钟浪费的水大约够几个人喝一天?通过练习,既巩固了已学知识,又增长了实践经验,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数学能力与生活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训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真正认识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5.改变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课堂上不仅可以教师评价学生,也可以学生评价老师、学生评价学生、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等等,改变过去由教师包办评价的倾向。在教师评价学生时,要以期待和亲切的目光激励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和勇气。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通过激励性评价,使各个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并不断完善自我,不断取得进步,才是评价的最终目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评价手段为学生创造民主、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总之,以学生为主体,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组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以欣赏的目光看待学生,期待学生进步,人人获得必要的数学,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收稿日期:2013-08-24
1.注重新课的激趣引入,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心理学研究表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各种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情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研究、注意学生的学习欲望、情趣需要,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引起他们的学习乐趣,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情感,从而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入,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教材与学生的距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融洽师生情感,活跃课堂,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新知,发展思维、培养情操。比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在日常生活中你们在哪见到过圆?为什么车轮是圆的,车轴应按在车轮的什么地方?我们经常看到的下水井井盖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而不设计成正方形呢?有了这样的激趣引入,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圆的特征,多种感官积极投入, 通过动手操作(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逐步发现圆的特征,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真所谓:“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真浓;课结束,趣犹存。”
学贵有思,思贵有疑。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的,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都应该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那么学生的终身受用的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地建构起来了。小学阶段,向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成为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的主要素材。新课标要求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要实施好这一目标,教师首先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心去呵护学生创新的一切灵性。因为,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课堂上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在学习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学习动向、动手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敏性。只要学生能动脑筋想出不同的解答方法,教师就要及时肯定,哪怕他的方法不简便,甚至不可取,也要肯定他的这种认真钻研的精神。比如:我在教学一年级的退位减法(34-8)的口算方法时,我班一名同学想到了这样的口算方法:先算10-8=2,再算24+2=26;另一位同学想到的方法是:先算34-4=30,再算30-4=26;而大部分同学想到了这样的方法:先算14-8=6,再算20+6=26;前两位同学的方法虽然不常用,但他们能想出来,就说明他们爱动脑筋,思维灵活。我首先肯定了他们的方法,并希望同学们向他们学习,做一名爱动动脑的好孩子。这两位学生当时很高兴,同学们向他们投去了羡慕的目光。从此以后,他们对数学越来越感兴趣了,数学课堂上总是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因此,教师的一句肯定的话,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应不吝惜表扬的话语,想办法激发和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是应该是人人成功、个个发展的教育,因而必须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使每个学生适应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其最大限度的发展。
3.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率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增加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小组、小组与小组、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机会,学生获得的表现机会要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多得多,并注重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他们动口、动手、动脑、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在课堂中要落实“互动”,就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具体做到:
(1)参与的时间要充分。要切切实实把教师的活动时间压下去,教师点拨指导的质量要上去。
(2)参与的形式要多样,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应当优化组合。
(3)要参与教学全过程。学生的课堂参与不仅是在教师指导下去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还应当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上参与教学定向、反馈评价、课堂总结。
(4)参与的时机要恰当。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提供最恰当的参与时机。例如,当学生最初接触新教材,发现新知识同他们的认识经验有很大的距离时,就会有困惑,就有参与提问的欲望;当学生学习中有了收获,常常会有参与表达的冲动;当学生的认识有分歧,与教师的判断有差距时,常常是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课堂参与的极好时机。
4.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设桥梁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探究学习了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回家应用已学知识算一算:
(1)爸爸喝茶的杯子容积是多少毫升? (2)1立方厘米的水重1克,爸爸一天喝多少斤水?“斤和公斤”虽不是表示质量的国际单位,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所以在教学质量单位“千克与克”时,有必要教给学生:1千克=1公斤=2斤,1斤=10两,1斤=500克,这样学生才能搞清市制单位和国际单位的联系,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另外,我们在教学土地面积单位时,很有必要把“亩”与“平方米”,“公顷”与“亩”之间的进率作为课外知识补充给学生,这样家在农村的孩子就能计算出自家的地有多少亩,校园占地多少亩。不至于初、高中毕业了连自家的地有多少亩不会算,让家长失望,孩子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
如果我们能把日常生活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作为课外数学知识补充给学生,学生就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何乐而不为呢?
教为学服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材内容要适当布置一些实践作业。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针对学生平时不节约用水的现象,可布置这样的作业:自来水管的内直径是2厘米,水的流速是每秒10厘米,如果你在洗手时,忘记了关水龙头,等妈妈发现时已经10分钟了。
(1)请你算一算:10分钟 浪费了多少立方厘米的水?
(2)每立方厘米的水重1克,10分钟浪费了多少千克水?(得数保留整数)
(3)如果一个人一天需5千克水,10分钟浪费的水大约够几个人喝一天?通过练习,既巩固了已学知识,又增长了实践经验,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数学能力与生活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训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真正认识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5.改变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课堂上不仅可以教师评价学生,也可以学生评价老师、学生评价学生、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等等,改变过去由教师包办评价的倾向。在教师评价学生时,要以期待和亲切的目光激励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和勇气。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通过激励性评价,使各个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并不断完善自我,不断取得进步,才是评价的最终目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评价手段为学生创造民主、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总之,以学生为主体,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组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以欣赏的目光看待学生,期待学生进步,人人获得必要的数学,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收稿日期:2013-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