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文课首先要上成文字課,语文老师是文字老师。而今日之语文课“唯不关注文字”。因此,文字的漠视造成现今语文教育的舍本逐末。这也是造成现今语文教育漏洞百出的最重要的原因。
关键词: 语文教育 不协调性 庄严化 模式化
新语文教育主张回归两个传统:一是回归五四“新文化”精神的传统,一是回归五四前民族语文教育根本方法的传统。我们在语文教育路上失了太多的根本,如今,必须呼唤中国语文教育的根本。
造成现今语文教育漏洞百出的最重要的原因,究其根底,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一、语文教育的不协调性
(一)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不统一
什么是语文?据《语文新课标》所载,既是交际工具,又承载人类文化,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二者孰轻孰重?许多人认为一个生活在自己母语环境中的人,生下来至多三年就会用这个工具,再上几年学,认识几个字,这个工具就能用得得心应手,于是,就更加注重语文的文化性。再加上现今语文教育中评价系统的单一化、固定化与语言文字多向性的不符,导致语文教师“文字自轻”意识根深蒂固,视文字的工具性如无物,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忽视文字之“本”,唯关注内容、主题、哲理、情节、结构、作者等,语文课成为历史课、思想课、音乐课等。这些老师以巧补拙,却美其名曰:“注重人文”,“加强科学融合”,“为学生精神奠基”。而现今语文教材的编排,则完全忽视了语言文字之本,重载道轻文本,只关注语文教育的人文精神。殊不知,语文的本体就是语言文字,语文教育必须走在“文字”的路上,否则就会走向自我消亡的悬崖,建立起虚无缥缈、无处觅迹的空中楼阁。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深刻的相关性,因其“深刻”,不能离开人文讲语文,因其相关,而非相同,更不能因人文而取代语文教育的“文字之本”。
(二)听、说、读、写的不协调
目前,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和文学教育出现强调过了头、主次倒置、追求形式的倾向,严重削弱了学生的语文基础。语文教育,主要是语言教学,就是培养出听说读写的能力来,而现行之教育自“五四”之后,崇尚西术,破传统,不再诵读,不再写文,教师滔滔讲析,使得语文教学以听为主,忽略读、写,尤其是写。写,问题最大,课堂无写:一无写字,二无写句,三无写作。宣扬人文,传承文化,但却把我们中国最大的传统——汉字,给遗弃了。写字为书写之规范,练字之精达。现今语文教学中无一正规的汉字教学课,讲求只要能写得让人认识就可以。现今语文试卷,字,满目疮痍,得的却是高分。它的艺术性失了,它的厚重性失了,它的体温失了,它的生命失了,它的动感失了,只剩下他的工具性了。悲哉,汉字。写句,现今教育只剩下听写句子,问提式的解析和远离生活让课堂中的句子变得冷冰冰。随意让学生说一句简单的话,就会使学生忐忑不安,从而远离语文的趣味性。写作,无需多言,调查先进大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不言而喻,文章博大精深,真正体现语文精神,它本是人之天性。写作是表达的延伸,因写作本非痛苦,而是一种倾吐的快乐,是人的普通生活状态。而它除了一周偶尔的作文练习,再无一套系统的教法。可知当今教育的缺陷性,使得母语失去了主导地位。
二、语文教育的庄严化
现今语文教育,说的是“崇高的话”,写的是“有意义的事”,所有一切的主题是“健康积极向上”,我一直信奉这一至高无上的“真理”,深信不疑,现在做语文老师了,仍然用这种方法扼杀者孩子们纯真、朴实的天性。像许多老师一样,在写作时,我循循善诱,殚精竭虑,绞尽脑汁,作着姿态,把文体向着“理想”、“爱国”、“崇高”“积极”等方面拔高,唯独不敢忠实于自己的情感、学生的情感,不敢忠实于自己的精神、学生的情感,紧绷着,把样子做足。总之,我们耳提面命地告知学生,必须升华,必须昂扬,必须写正面,写光明,写本质,写精神追求,不能写物质追求,不能写消极退步。难道我们的生活中只有快乐,只有关怀,只有爱,而没有丑恶、冷酷的一面?韩军说,让孩子带着希望感受到绝望,追求真实的自由的个性。我说追求真文真字,否则,字虚了何来真人。
三、语文教育的模式化
首先,语文教育中的形式化问题,语文考试中的标准化试题,使教师、学生的语言表达、情感殆尽,创造性思维、独立思维丧失,缺失语文教育的人文主义内核和艺术韵味,从而在本质上残害语文教育的真实个性,从而残害语言文字。诚如韩军老师说,文字是肉做的,有体温,有生命,有动感。而这些在当今的语文教育中却荡然无存。在课堂教学方面,注重知识,肢解或割裂了美文,破坏了审美意境的浑然统一。其次,从考试标准到评估标准,完全摒弃了审美内核,标注化数字答案,使语言表达的多形式异化为正误和是非的不同,从而折损了语言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压抑了孩子,扼杀了潜能。感性的文字陷入了理性的课堂教学之中,使孩子对语文教学失了兴趣,远离了语文。
关键词: 语文教育 不协调性 庄严化 模式化
新语文教育主张回归两个传统:一是回归五四“新文化”精神的传统,一是回归五四前民族语文教育根本方法的传统。我们在语文教育路上失了太多的根本,如今,必须呼唤中国语文教育的根本。
造成现今语文教育漏洞百出的最重要的原因,究其根底,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一、语文教育的不协调性
(一)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不统一
什么是语文?据《语文新课标》所载,既是交际工具,又承载人类文化,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二者孰轻孰重?许多人认为一个生活在自己母语环境中的人,生下来至多三年就会用这个工具,再上几年学,认识几个字,这个工具就能用得得心应手,于是,就更加注重语文的文化性。再加上现今语文教育中评价系统的单一化、固定化与语言文字多向性的不符,导致语文教师“文字自轻”意识根深蒂固,视文字的工具性如无物,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忽视文字之“本”,唯关注内容、主题、哲理、情节、结构、作者等,语文课成为历史课、思想课、音乐课等。这些老师以巧补拙,却美其名曰:“注重人文”,“加强科学融合”,“为学生精神奠基”。而现今语文教材的编排,则完全忽视了语言文字之本,重载道轻文本,只关注语文教育的人文精神。殊不知,语文的本体就是语言文字,语文教育必须走在“文字”的路上,否则就会走向自我消亡的悬崖,建立起虚无缥缈、无处觅迹的空中楼阁。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深刻的相关性,因其“深刻”,不能离开人文讲语文,因其相关,而非相同,更不能因人文而取代语文教育的“文字之本”。
(二)听、说、读、写的不协调
目前,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和文学教育出现强调过了头、主次倒置、追求形式的倾向,严重削弱了学生的语文基础。语文教育,主要是语言教学,就是培养出听说读写的能力来,而现行之教育自“五四”之后,崇尚西术,破传统,不再诵读,不再写文,教师滔滔讲析,使得语文教学以听为主,忽略读、写,尤其是写。写,问题最大,课堂无写:一无写字,二无写句,三无写作。宣扬人文,传承文化,但却把我们中国最大的传统——汉字,给遗弃了。写字为书写之规范,练字之精达。现今语文教学中无一正规的汉字教学课,讲求只要能写得让人认识就可以。现今语文试卷,字,满目疮痍,得的却是高分。它的艺术性失了,它的厚重性失了,它的体温失了,它的生命失了,它的动感失了,只剩下他的工具性了。悲哉,汉字。写句,现今教育只剩下听写句子,问提式的解析和远离生活让课堂中的句子变得冷冰冰。随意让学生说一句简单的话,就会使学生忐忑不安,从而远离语文的趣味性。写作,无需多言,调查先进大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不言而喻,文章博大精深,真正体现语文精神,它本是人之天性。写作是表达的延伸,因写作本非痛苦,而是一种倾吐的快乐,是人的普通生活状态。而它除了一周偶尔的作文练习,再无一套系统的教法。可知当今教育的缺陷性,使得母语失去了主导地位。
二、语文教育的庄严化
现今语文教育,说的是“崇高的话”,写的是“有意义的事”,所有一切的主题是“健康积极向上”,我一直信奉这一至高无上的“真理”,深信不疑,现在做语文老师了,仍然用这种方法扼杀者孩子们纯真、朴实的天性。像许多老师一样,在写作时,我循循善诱,殚精竭虑,绞尽脑汁,作着姿态,把文体向着“理想”、“爱国”、“崇高”“积极”等方面拔高,唯独不敢忠实于自己的情感、学生的情感,不敢忠实于自己的精神、学生的情感,紧绷着,把样子做足。总之,我们耳提面命地告知学生,必须升华,必须昂扬,必须写正面,写光明,写本质,写精神追求,不能写物质追求,不能写消极退步。难道我们的生活中只有快乐,只有关怀,只有爱,而没有丑恶、冷酷的一面?韩军说,让孩子带着希望感受到绝望,追求真实的自由的个性。我说追求真文真字,否则,字虚了何来真人。
三、语文教育的模式化
首先,语文教育中的形式化问题,语文考试中的标准化试题,使教师、学生的语言表达、情感殆尽,创造性思维、独立思维丧失,缺失语文教育的人文主义内核和艺术韵味,从而在本质上残害语文教育的真实个性,从而残害语言文字。诚如韩军老师说,文字是肉做的,有体温,有生命,有动感。而这些在当今的语文教育中却荡然无存。在课堂教学方面,注重知识,肢解或割裂了美文,破坏了审美意境的浑然统一。其次,从考试标准到评估标准,完全摒弃了审美内核,标注化数字答案,使语言表达的多形式异化为正误和是非的不同,从而折损了语言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压抑了孩子,扼杀了潜能。感性的文字陷入了理性的课堂教学之中,使孩子对语文教学失了兴趣,远离了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