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创造天赋需要不断地开发。传统的教学,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被动地、无奈地接受教师的“输液”,本能地、机械地记忆所学的知识。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最根本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师要用心创造精彩的数学课堂,要充分利用学生兴趣、新奇的特点,使学生逐步达到因趣生疑、因疑发问、因问求解,促使学生不断地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是思维的开端,是学生探究的动力。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有着较强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使学生产生“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与思维进入最佳状态。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漂亮的图片创设情境,讲故事引入:在一个炎热的夏季,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飞来飞去地捉蚊子,忽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好像要故意妨碍小蜻蜓捉蚊子,小蜻蜓用圆溜溜的大眼睛瞪了它好几次,可小蝴蝶就是不肯离开。小蜻蜓生气地问:“你干嘛绕着我飞来飞去啊?没看到我正在忙吗?”小蝴蝶却不慌不忙地笑着说:“别生气嘛!我们可是一家人呢!”小蜻蜓横眉竖眼地回答道:“谁跟你是一家人啊!你看看我们哪里像一家人呀?”“不信是吗?好,走吧!我带你去找我们家族的成员!”小蜻蜓半信半疑地跟在小蝴蝶的后面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不一会儿它们来到一棵大大的枫树下,小蝴蝶摘下其中一片枫树叶,说:“看,在图形王国里我们跟它也是一家人!”小蜻蜓大笑起来说:“哈哈!你不要骗我啦!我们三个怎么可能是一家人呢!”听到这里,90%的学生也跟着附和说:“是啊!它们不可能是一家人!”此时,我趁机问:“同学们,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小蝴蝶究竟有没有骗小蜻蜓呢?”“太想啦!”“那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轴对称图形》。”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情境导入,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从而主动去探究轴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这样创设情境,不仅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也顺利地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学新课做好了坚实的铺垫。
二、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资源,优化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使用的是粉笔、黑板。有人戏言:一支粉笔走天下。这种单调的教学手段,大大制约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又由于小学生上课精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如果总按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进行讲、练,学生会感到厌烦,不利于掌握新知识。而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不仅可以将图像、声音和文字有机结合起来,而且还可以制成动画充分呈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让小学生对精彩的动画故事,奇妙的图像变化,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的好奇心一旦发展成认知兴趣就会马上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愿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什么是面积》时,用多媒体播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情境:狮王今天要给山羊和狐狸各封一块地,其中一块地是长方形的,另一块是正方形的。忠实的山羊让狐狸先选,狡猾的狐狸赶紧选了正方形那块地。课件出示问题:狐狸能占到便宜吗?学生大胆猜测,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此时再用多媒体动画通过剪、拼或者画格子等各种形象的方法直观地比较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大小,使学生轻易得出应该长方形的面积比较大。这时再给学生播放狐狸懊悔万分的动画,让学生体会到狐狸虽然狡猾,但由于遇问题没有认真地思考、分析,结果还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通过多媒体播放一系列精彩的动画,把学生的注意力深深吸引住了,使学生不由自主参与到童话情境中。整节课下来学生都情绪高涨,不仅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也对本节课的重、难点理解得相当透彻,真正达到了高效率的课堂教学。
三、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模式”
一题多题是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也是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源泉。因此课堂上要善于挖掘学生心灵深处的创新,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我给大家举一个一题多解的例子,题目是来自2014年小学数学毕业检测试题(一)中的其中一道解决问题:货车和客车同时从甲乙两站相向而行,当货车走完全程的■时,正好和客车相遇。已知客车每小时行45千米,货车从甲站到乙站需要24时,求甲乙两站相距多少千米?评讲试卷的时候,我叫学生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其中有一名学生的解题思路是这样的:先求出货车行完全程的■需要多少小时,也即是货车和客车的相遇时间。列式为:24×■=9(时),再算出相遇时客车行了多少千米,列式为:45×9=405(千米),接着找405千米的对应分率,列式为:1-■=■,最后求出全程:405÷■=648(千米);另一名学生的解题思路稍有不同,其中第一步和第三步跟上面的思路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他求的是客车走完全程要多少小时,列式为:9÷■=14.4(时),最后再求出全程,列式为:45×14.4=648(千米)。当我评价这两位学生的解题思路非常好时,有一位平时成绩不是很拔尖也不勤于举手发言的学生就不服气了,说自己还有第三种解法,我实时对这名学生给予表扬并鼓励他说出第三种方法,思路如下:首先抓住货车和客车同时出发到相遇,所用的时间是相同的,也即是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是成正比例的,所以路程比和速度比是相等的。相遇时货车行了全程的■,则客车行了全程的■,路程比是■:■,化简为3:5,这也是速度比,其中客车的速度是45千米,客车的速度可以看作为5份,这样就可以先求出一份速度是多少,列式为:45÷5=9(千米),再求出货车的速度,3×9=27(千米),最后求出全程:24×27=648(千米)。这名学生話音刚落,全班不由自主地响起热烈的掌声。在那一瞬间,我看到了那位学生流出了激动的泪水,这泪水来自于同学们的肯定,也来自于他敢于挑战别人的勇气。我相信他以后在学习方面肯定会跨上一个新的台阶,而且这节课也会永远留在他的脑海中。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目中的具体条件,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通过变换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就可以发现新方法,制订新策略,长期坚持这样的方法训练,学生一定能产生浓厚的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乐学、好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挖掘生活素材,实现数学价值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兴趣是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最大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创设生活化情境,挖掘学生身边随处可见、富有情趣的生活素材,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小学数学教育真正回归于学生生活中,使数学学习真正与学生生活交融,实现教学氛围生活化。这样,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曾听过县一小的一位老师在教学《10的分与合》时,设计了文具店购物的情境。妈妈给你10元钱,让你买自己喜欢的物品,你应该付多少钱?营业员应该找回多少钱?然后出示各种文具的价格:
小朋友看到这么多文具兴趣很高,都积极地寻找自己喜欢的物品,个个俨然“购物高手”:我想买1元的铅笔,请找我9元;我没有水彩笔了,要买8元的水彩笔,请找我2元;还有小朋友说要买3元的小刀和7元的橡皮泥,不用找钱给我了;甚至有人说我要买2元的直尺、3元的小刀和2元的橡皮,找我3元;更有小朋友说要买5支铅笔和1本笔记本,正好用完……这样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又调动了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积极性,真正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五、力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为数学课堂“添油加醋”
我们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教师要积极寻找“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且及时给予不同形式的鼓励与表扬,使其不断增强积极向上的信心和勇气,变“我不行”成为“我能行”。对于孩子们在课堂上良好的表现,要力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会活力无限,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如在测试时,对于那些进步非常快的学生,我会奖励他们一面小红旗;对于成绩非常优异的学生,我会奖励他们一朵小红花。有时在做练习之际我还主动凑到“学困生”的面前跟他们说上几句悄悄话,就这小小的举动会让他们自豪万分,也会让其他同学投来羡慕不已的目光;当学生付出努力得到丰硕的成果时我常说:“真不错”、“棒极了”、“你太厉害啦”、“你真了不起”、“我喜欢你”、“聪明星”、“智多星”、“火眼金睛”……每當学生听到我各种各样的评价,心里都乐滋滋的,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提高了,就会更进一步地去发现问题,发挥前所未有的想象力,从而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这样就能极大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责任编辑罗峰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是思维的开端,是学生探究的动力。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有着较强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使学生产生“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与思维进入最佳状态。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漂亮的图片创设情境,讲故事引入:在一个炎热的夏季,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飞来飞去地捉蚊子,忽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好像要故意妨碍小蜻蜓捉蚊子,小蜻蜓用圆溜溜的大眼睛瞪了它好几次,可小蝴蝶就是不肯离开。小蜻蜓生气地问:“你干嘛绕着我飞来飞去啊?没看到我正在忙吗?”小蝴蝶却不慌不忙地笑着说:“别生气嘛!我们可是一家人呢!”小蜻蜓横眉竖眼地回答道:“谁跟你是一家人啊!你看看我们哪里像一家人呀?”“不信是吗?好,走吧!我带你去找我们家族的成员!”小蜻蜓半信半疑地跟在小蝴蝶的后面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不一会儿它们来到一棵大大的枫树下,小蝴蝶摘下其中一片枫树叶,说:“看,在图形王国里我们跟它也是一家人!”小蜻蜓大笑起来说:“哈哈!你不要骗我啦!我们三个怎么可能是一家人呢!”听到这里,90%的学生也跟着附和说:“是啊!它们不可能是一家人!”此时,我趁机问:“同学们,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小蝴蝶究竟有没有骗小蜻蜓呢?”“太想啦!”“那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轴对称图形》。”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情境导入,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从而主动去探究轴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这样创设情境,不仅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也顺利地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学新课做好了坚实的铺垫。
二、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资源,优化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使用的是粉笔、黑板。有人戏言:一支粉笔走天下。这种单调的教学手段,大大制约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又由于小学生上课精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如果总按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进行讲、练,学生会感到厌烦,不利于掌握新知识。而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不仅可以将图像、声音和文字有机结合起来,而且还可以制成动画充分呈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让小学生对精彩的动画故事,奇妙的图像变化,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的好奇心一旦发展成认知兴趣就会马上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愿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什么是面积》时,用多媒体播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情境:狮王今天要给山羊和狐狸各封一块地,其中一块地是长方形的,另一块是正方形的。忠实的山羊让狐狸先选,狡猾的狐狸赶紧选了正方形那块地。课件出示问题:狐狸能占到便宜吗?学生大胆猜测,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此时再用多媒体动画通过剪、拼或者画格子等各种形象的方法直观地比较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大小,使学生轻易得出应该长方形的面积比较大。这时再给学生播放狐狸懊悔万分的动画,让学生体会到狐狸虽然狡猾,但由于遇问题没有认真地思考、分析,结果还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通过多媒体播放一系列精彩的动画,把学生的注意力深深吸引住了,使学生不由自主参与到童话情境中。整节课下来学生都情绪高涨,不仅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也对本节课的重、难点理解得相当透彻,真正达到了高效率的课堂教学。
三、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模式”
一题多题是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也是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源泉。因此课堂上要善于挖掘学生心灵深处的创新,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我给大家举一个一题多解的例子,题目是来自2014年小学数学毕业检测试题(一)中的其中一道解决问题:货车和客车同时从甲乙两站相向而行,当货车走完全程的■时,正好和客车相遇。已知客车每小时行45千米,货车从甲站到乙站需要24时,求甲乙两站相距多少千米?评讲试卷的时候,我叫学生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其中有一名学生的解题思路是这样的:先求出货车行完全程的■需要多少小时,也即是货车和客车的相遇时间。列式为:24×■=9(时),再算出相遇时客车行了多少千米,列式为:45×9=405(千米),接着找405千米的对应分率,列式为:1-■=■,最后求出全程:405÷■=648(千米);另一名学生的解题思路稍有不同,其中第一步和第三步跟上面的思路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他求的是客车走完全程要多少小时,列式为:9÷■=14.4(时),最后再求出全程,列式为:45×14.4=648(千米)。当我评价这两位学生的解题思路非常好时,有一位平时成绩不是很拔尖也不勤于举手发言的学生就不服气了,说自己还有第三种解法,我实时对这名学生给予表扬并鼓励他说出第三种方法,思路如下:首先抓住货车和客车同时出发到相遇,所用的时间是相同的,也即是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是成正比例的,所以路程比和速度比是相等的。相遇时货车行了全程的■,则客车行了全程的■,路程比是■:■,化简为3:5,这也是速度比,其中客车的速度是45千米,客车的速度可以看作为5份,这样就可以先求出一份速度是多少,列式为:45÷5=9(千米),再求出货车的速度,3×9=27(千米),最后求出全程:24×27=648(千米)。这名学生話音刚落,全班不由自主地响起热烈的掌声。在那一瞬间,我看到了那位学生流出了激动的泪水,这泪水来自于同学们的肯定,也来自于他敢于挑战别人的勇气。我相信他以后在学习方面肯定会跨上一个新的台阶,而且这节课也会永远留在他的脑海中。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目中的具体条件,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通过变换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就可以发现新方法,制订新策略,长期坚持这样的方法训练,学生一定能产生浓厚的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乐学、好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挖掘生活素材,实现数学价值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兴趣是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最大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创设生活化情境,挖掘学生身边随处可见、富有情趣的生活素材,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小学数学教育真正回归于学生生活中,使数学学习真正与学生生活交融,实现教学氛围生活化。这样,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曾听过县一小的一位老师在教学《10的分与合》时,设计了文具店购物的情境。妈妈给你10元钱,让你买自己喜欢的物品,你应该付多少钱?营业员应该找回多少钱?然后出示各种文具的价格:
小朋友看到这么多文具兴趣很高,都积极地寻找自己喜欢的物品,个个俨然“购物高手”:我想买1元的铅笔,请找我9元;我没有水彩笔了,要买8元的水彩笔,请找我2元;还有小朋友说要买3元的小刀和7元的橡皮泥,不用找钱给我了;甚至有人说我要买2元的直尺、3元的小刀和2元的橡皮,找我3元;更有小朋友说要买5支铅笔和1本笔记本,正好用完……这样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又调动了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积极性,真正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五、力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为数学课堂“添油加醋”
我们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教师要积极寻找“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且及时给予不同形式的鼓励与表扬,使其不断增强积极向上的信心和勇气,变“我不行”成为“我能行”。对于孩子们在课堂上良好的表现,要力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会活力无限,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如在测试时,对于那些进步非常快的学生,我会奖励他们一面小红旗;对于成绩非常优异的学生,我会奖励他们一朵小红花。有时在做练习之际我还主动凑到“学困生”的面前跟他们说上几句悄悄话,就这小小的举动会让他们自豪万分,也会让其他同学投来羡慕不已的目光;当学生付出努力得到丰硕的成果时我常说:“真不错”、“棒极了”、“你太厉害啦”、“你真了不起”、“我喜欢你”、“聪明星”、“智多星”、“火眼金睛”……每當学生听到我各种各样的评价,心里都乐滋滋的,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提高了,就会更进一步地去发现问题,发挥前所未有的想象力,从而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这样就能极大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责任编辑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