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产业升级已是刻不容缓,而制造业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又在短期内是难以改善的。产业集群由于内部企业所具有的集中性和相关性使得其具备建立政策性融资平台以发挥其规模金融意义的可能。且一些具体的金融策略更是能在集群内部发挥有效作用。
关键词:产业集群;融资困境;政策性融资平台;制造业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1-0179-02
引言
金融风暴所引发的中国经济问题是中国内在已有的问题,目前中国的经济困难从根本上讲是中国制造业身处困境的表现。
郎咸平教授曾经用一个“6+1”的工业链条模型来解释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尴尬。特别是金融风暴以来外需锐减导致了中国以出口为导向的制造业深受重创,考虑到欧美经济短期内无法恢复,及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可持续,产业升级已经是留给中国制造业唯一的出路了。而产业升级对于企业而言则意味着巨大的资金需求。这对于国企而言这从来就都不是问题,而对于吸收着中国大部分就业,代表着最高效率的中小企业而言却是一个难题。如何对中小企业的产业升级进行金融支持?在当下我们已经到了不得不去解决该问题的时候了。
一、制造业融资难题分析
首先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制造业融资困难的原因。其实这个问题不是单纯什么金融问题或企业自身问题,而是代表着中国制造业主力的民营企业处在一个不平等经济体制而产生的问题。短期内这种制度不可能转变,我们只能指望政府能主动为夹缝求生存的茫茫民企求得一条融资正途,使得中国经济能再次起飞。
1.我们先从企业自身来分析。法人治理结构是沟通企业与投资者的桥梁,目前在大部分制造业企业治理结构不健全,进一步也造成了财务管理混乱,基于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便压抑对其融资。当然这种影响是相互的,不利的融资环境也压抑了企业建立和改善治理结构的冲动。另外,制造企业资产存量相对不足而无法难于提供与贷款相对应的抵押,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其实这方面国家并非没有作为,中国已有为数不少的城市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体系和风险投资体系,但这些制度涉及为企业争取到的融资额也只是杯水车薪。
2.跳出企业的视野,我们看到则是中国金融系统过于单一的问题。银行垄断了中国大部分金融资源,而当初为“银政剥离”而采取商业银行市场化的结果却是银政的第二轮结合。而这新一轮结合直接导致了惊人的“挤出效应”,2009年上半年的7.37万亿创纪录贷款的流向主要是国有企业和有政府担保的项目,作为中国经济发动机的制造企业实质上并没受多少支持。
将视野跳出银行系统,中国股市也不过是国企的专场,即使是刚推出的创业板也不可能为中国海量的制造业企业输血。前央行副行长吴晓灵曾提及建立多层次金融体系以满足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指出这才能使自身规模小、融资期限要求灵活的制造企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融资渠道。而要完成这个想法最关键的就是金融体系市场化,风险大不该是阻碍资金流向中小企业的说辞,投资本身就是风险,只要解决了制度完善和利率决定这两个问题,市场的力量自然会将老百姓的存款输送到中小企业手里。但当前利率非市场化从根本上已经堵死了这种可能,要想建立服务于中小制造企业的金融体系暂时还得靠政府包办,而在各地制造业产业集群上搭建一个合格的政策性融资平台便是一则的良策。
二、制造业产业集群的金融意义
所谓的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组成的群体。而是政策性融资平台是指由政府组织,具有定向性及优惠性质的金融系统。如何利用产业集群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建立一个政策性融资平台来解决集群内企业融资问题。
产业集群政策性融资平台具备以下的运营特点:首先是担保方式,这其中有多家金融机构进行层层担保,这主要解决集群内企业的增信问题;其次是金融补贴,典型的如代偿基金的建立,这是以补充金融机构利益的方式来调动其积极性;最后是系统内分工的优势,这首先带来必要的金额监督,其次带来整个系统的稳定性。接下来文章将主要分析该平台如何合理利用产业集群的特点以发挥作用:
1.首先产业集群企业本身的集中性、同质性及相关性,加上政府机构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和金融机构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数量的集中再加上同质性则为系统内的金融机构了解集群内某个行业的整体信息及个别企业的相对信息提供了可能。而相关性体现在集群内部的产业链上,这为进一步了解企业具体到销售前景或者是成本控制提供可靠的信息。此外,层层担保也有利于信息交流和来自金融机构及政府机构的监控。
2.该系统极大地实现了信用增级,分别体现了风险分散和利率补偿的作用。这里有两条线,第一条在金融机构上,中小银行提供贷款,担保公司为其担保,大型金融机构再为前两者进行再担保。第二条线体现在政府代偿基金上,其建立本身就是为了降低项目贷款的风险,使其和既定低利率相匹配。今年的北京高端制造业投融资服务平台的成功,证明了代偿基金在融资平台中的重要作用。
三、制造业产业集群融资平台的策略
下面从制度、创新及监督等方面针对该种融资平台提供一些务实的建议:
1.当地的行业协会或工业促进局应该是此类融资平台的策划人,因为他们对制造企业及其金融状况有着充足了解。作为策划人首先应设法得到政府(如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因为该工程涉及整合多方资源,且耗时较长,需要“一把手”的强力推动及维持。这首先要求策划人做出一份漂亮的GDP增长报告以打动领导。此外,还要组建一个协调有各方利益及工作的组织委员会。
此外,任何金融创新往往要健全配套的法规,否则常常伴随着负面的套利现象而导致金融工具不能按照预期效果发挥作用。今年4月份北京财政局主导出台了《北京市高端制造业担保代偿资金管理办法》就有力地支持了其代偿基金发挥应有的功效,对其他平台的建设起了示范作用。如该法规对于担保抵质押物的规定,对重点支持领域的具体规定,对年担保费率上限的规定等都对其他同为制造业产业集群融资平台法规建设具备很好的借鉴意义。
2.首先是金融上的创新。先说信用评级问题,短时间内建立可靠的公司治理来规避信息不对称是不现实的,只能另辟他径。如对于产业集群内部是同质性制造企业的产业集群而言,横向比较至少能为集群内部的企业做出指标排序以达到信用评级的作用,具体指标应该是对企业产量、成本、技术工艺或财务指标如现金流量、资金周转率等的综合评定。其次由于集群内部存在着产业链条上具备相关性的企业,我们仍然能从贯穿产业集群的产业链条中找到如何对链条上的企业进行相对信用评级的方法。最典型的就是对链条上下级需求分析以得出企业产品销售量及成本数据,以此对一些财务数据进行一些测算。
在具体金融业务方面,最基本应建立“见担即贷”的绿色通道。此外,如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工业名牌担保贷款”和“供应链贷款”等创新融资服务都很有现实意义。其中前两者涉及专利及工艺鉴定,需要行业协会建立一个详尽客观的评价系统,而“供应链贷款”其实质是在对同一产业链建立一个“信用共同体”,对于产业集群而言,由于同一产业链的企业在地理上临近,数量上的集中及产销衔接密切都提高了信息透明度,只要发挥集群内部信息优势就能切实做到信用增级。
在常规业务上笔者认为可以多开发动产质押融资,把质押设定在动产上的担保权益。参考中国的《担保法》可知,相比于抵押,质押由于实施了转移占有,担保物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能够得到有效保障,担保物权更容易实现,因此,无论是对于银行还是对于企业,动产质押都是一种较为合适的融资担保方式。虽然存货消化早已是解决,但当前中国的企业存货量据统计仍高达5.5万亿,特别对于制造业而言是具备很大的空间,也有利于发挥集群内的规模优势。
3.最后关于监督的问题主要针对以下三个方面:集群内部企业在享受优惠的同时是理应承担起信息全面披露的责任。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政府机构,都应对集群内部企业的负债比率、现金流情况及销售情况拥有更多的知情权,当然这是建立在对信息保密的基础上。特别是对于担保代偿基金管理机构而言,作为非市场主体参与金融活动应该制定一套严格的贷款担保项目申请信息披露体系。还有就是对于担保公司贷款担保的监督,担保公司虽为市场主体,但大多已经沦落为企业撬动银行贷款的工具,在发挥其专长对企业贷款条件进行调查上已经失去了动力。为了避免产业集群内部出现“次贷”,有必要对于协议加入产业集群的担保公司业务规模进行限制,比如也设资金担保费率上限等。对于代偿基金,个人认为其使用应该直接跟项目挂钩,特别应该向技术创新项目倾斜。在监督方面应事前事后审查并重,且担保代偿基金管理委员会不应该是唯一的审查机构,因为这难保其独立性,笔者建议成立独立专家小组另外审查企业申报的项目,审核原则主要集中在项目的真实性和可行性。
结束语
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涉及到了国计民生早已是刻不容缓。而中国制造业企业里目前不缺动力、方向和人才,缺的是鼓励机制和融资支持,特别是融资支持。中国此前的商业银行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中国距离建立全面而多层次金融体系尚有距离。再加上利率改革停滞不前,注定了吸纳绝大部分金融资源的国有大商行不会垂青中小制造业企业,而是把大多资金输送给效率低下的国企和重复投资的政府融资平台里面,造就典型的“马太效应”。 这在制造业既滋生了产能过剩,又阻碍了升级换代。
在产业集群条件下的建立政策性融资平台是对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是一种创新,但也只是治标之策。根本上的出路在于政府放开对金融行业的垄断地位。这涉及进一步市场化中的门槛、定价权及竞争环境方面的问题。但考虑到20年来各级政府借助金融资源强行推动经济增长的国情,要让政府放手推动增长的金融利器,这又谈何容易呢?
参考文献:
[1]刘世锦.中国产业集群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8.
[2]王勇,何国华.平台融资与中小企业信用增级[J].经济管理,2007,(20).
[3]王晓霞.金融危机下的中国产业集群升级策略[J].企业活力,2009,(4).
[4]袁兴超.构建中小企业社区融资平台问题的探讨[J].黄山学院学报,2007,(2).[责任编辑 安世友]
关键词:产业集群;融资困境;政策性融资平台;制造业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1-0179-02
引言
金融风暴所引发的中国经济问题是中国内在已有的问题,目前中国的经济困难从根本上讲是中国制造业身处困境的表现。
郎咸平教授曾经用一个“6+1”的工业链条模型来解释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尴尬。特别是金融风暴以来外需锐减导致了中国以出口为导向的制造业深受重创,考虑到欧美经济短期内无法恢复,及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可持续,产业升级已经是留给中国制造业唯一的出路了。而产业升级对于企业而言则意味着巨大的资金需求。这对于国企而言这从来就都不是问题,而对于吸收着中国大部分就业,代表着最高效率的中小企业而言却是一个难题。如何对中小企业的产业升级进行金融支持?在当下我们已经到了不得不去解决该问题的时候了。
一、制造业融资难题分析
首先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制造业融资困难的原因。其实这个问题不是单纯什么金融问题或企业自身问题,而是代表着中国制造业主力的民营企业处在一个不平等经济体制而产生的问题。短期内这种制度不可能转变,我们只能指望政府能主动为夹缝求生存的茫茫民企求得一条融资正途,使得中国经济能再次起飞。
1.我们先从企业自身来分析。法人治理结构是沟通企业与投资者的桥梁,目前在大部分制造业企业治理结构不健全,进一步也造成了财务管理混乱,基于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便压抑对其融资。当然这种影响是相互的,不利的融资环境也压抑了企业建立和改善治理结构的冲动。另外,制造企业资产存量相对不足而无法难于提供与贷款相对应的抵押,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其实这方面国家并非没有作为,中国已有为数不少的城市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体系和风险投资体系,但这些制度涉及为企业争取到的融资额也只是杯水车薪。
2.跳出企业的视野,我们看到则是中国金融系统过于单一的问题。银行垄断了中国大部分金融资源,而当初为“银政剥离”而采取商业银行市场化的结果却是银政的第二轮结合。而这新一轮结合直接导致了惊人的“挤出效应”,2009年上半年的7.37万亿创纪录贷款的流向主要是国有企业和有政府担保的项目,作为中国经济发动机的制造企业实质上并没受多少支持。
将视野跳出银行系统,中国股市也不过是国企的专场,即使是刚推出的创业板也不可能为中国海量的制造业企业输血。前央行副行长吴晓灵曾提及建立多层次金融体系以满足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指出这才能使自身规模小、融资期限要求灵活的制造企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融资渠道。而要完成这个想法最关键的就是金融体系市场化,风险大不该是阻碍资金流向中小企业的说辞,投资本身就是风险,只要解决了制度完善和利率决定这两个问题,市场的力量自然会将老百姓的存款输送到中小企业手里。但当前利率非市场化从根本上已经堵死了这种可能,要想建立服务于中小制造企业的金融体系暂时还得靠政府包办,而在各地制造业产业集群上搭建一个合格的政策性融资平台便是一则的良策。
二、制造业产业集群的金融意义
所谓的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组成的群体。而是政策性融资平台是指由政府组织,具有定向性及优惠性质的金融系统。如何利用产业集群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建立一个政策性融资平台来解决集群内企业融资问题。
产业集群政策性融资平台具备以下的运营特点:首先是担保方式,这其中有多家金融机构进行层层担保,这主要解决集群内企业的增信问题;其次是金融补贴,典型的如代偿基金的建立,这是以补充金融机构利益的方式来调动其积极性;最后是系统内分工的优势,这首先带来必要的金额监督,其次带来整个系统的稳定性。接下来文章将主要分析该平台如何合理利用产业集群的特点以发挥作用:
1.首先产业集群企业本身的集中性、同质性及相关性,加上政府机构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和金融机构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数量的集中再加上同质性则为系统内的金融机构了解集群内某个行业的整体信息及个别企业的相对信息提供了可能。而相关性体现在集群内部的产业链上,这为进一步了解企业具体到销售前景或者是成本控制提供可靠的信息。此外,层层担保也有利于信息交流和来自金融机构及政府机构的监控。
2.该系统极大地实现了信用增级,分别体现了风险分散和利率补偿的作用。这里有两条线,第一条在金融机构上,中小银行提供贷款,担保公司为其担保,大型金融机构再为前两者进行再担保。第二条线体现在政府代偿基金上,其建立本身就是为了降低项目贷款的风险,使其和既定低利率相匹配。今年的北京高端制造业投融资服务平台的成功,证明了代偿基金在融资平台中的重要作用。
三、制造业产业集群融资平台的策略
下面从制度、创新及监督等方面针对该种融资平台提供一些务实的建议:
1.当地的行业协会或工业促进局应该是此类融资平台的策划人,因为他们对制造企业及其金融状况有着充足了解。作为策划人首先应设法得到政府(如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因为该工程涉及整合多方资源,且耗时较长,需要“一把手”的强力推动及维持。这首先要求策划人做出一份漂亮的GDP增长报告以打动领导。此外,还要组建一个协调有各方利益及工作的组织委员会。
此外,任何金融创新往往要健全配套的法规,否则常常伴随着负面的套利现象而导致金融工具不能按照预期效果发挥作用。今年4月份北京财政局主导出台了《北京市高端制造业担保代偿资金管理办法》就有力地支持了其代偿基金发挥应有的功效,对其他平台的建设起了示范作用。如该法规对于担保抵质押物的规定,对重点支持领域的具体规定,对年担保费率上限的规定等都对其他同为制造业产业集群融资平台法规建设具备很好的借鉴意义。
2.首先是金融上的创新。先说信用评级问题,短时间内建立可靠的公司治理来规避信息不对称是不现实的,只能另辟他径。如对于产业集群内部是同质性制造企业的产业集群而言,横向比较至少能为集群内部的企业做出指标排序以达到信用评级的作用,具体指标应该是对企业产量、成本、技术工艺或财务指标如现金流量、资金周转率等的综合评定。其次由于集群内部存在着产业链条上具备相关性的企业,我们仍然能从贯穿产业集群的产业链条中找到如何对链条上的企业进行相对信用评级的方法。最典型的就是对链条上下级需求分析以得出企业产品销售量及成本数据,以此对一些财务数据进行一些测算。
在具体金融业务方面,最基本应建立“见担即贷”的绿色通道。此外,如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工业名牌担保贷款”和“供应链贷款”等创新融资服务都很有现实意义。其中前两者涉及专利及工艺鉴定,需要行业协会建立一个详尽客观的评价系统,而“供应链贷款”其实质是在对同一产业链建立一个“信用共同体”,对于产业集群而言,由于同一产业链的企业在地理上临近,数量上的集中及产销衔接密切都提高了信息透明度,只要发挥集群内部信息优势就能切实做到信用增级。
在常规业务上笔者认为可以多开发动产质押融资,把质押设定在动产上的担保权益。参考中国的《担保法》可知,相比于抵押,质押由于实施了转移占有,担保物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能够得到有效保障,担保物权更容易实现,因此,无论是对于银行还是对于企业,动产质押都是一种较为合适的融资担保方式。虽然存货消化早已是解决,但当前中国的企业存货量据统计仍高达5.5万亿,特别对于制造业而言是具备很大的空间,也有利于发挥集群内的规模优势。
3.最后关于监督的问题主要针对以下三个方面:集群内部企业在享受优惠的同时是理应承担起信息全面披露的责任。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政府机构,都应对集群内部企业的负债比率、现金流情况及销售情况拥有更多的知情权,当然这是建立在对信息保密的基础上。特别是对于担保代偿基金管理机构而言,作为非市场主体参与金融活动应该制定一套严格的贷款担保项目申请信息披露体系。还有就是对于担保公司贷款担保的监督,担保公司虽为市场主体,但大多已经沦落为企业撬动银行贷款的工具,在发挥其专长对企业贷款条件进行调查上已经失去了动力。为了避免产业集群内部出现“次贷”,有必要对于协议加入产业集群的担保公司业务规模进行限制,比如也设资金担保费率上限等。对于代偿基金,个人认为其使用应该直接跟项目挂钩,特别应该向技术创新项目倾斜。在监督方面应事前事后审查并重,且担保代偿基金管理委员会不应该是唯一的审查机构,因为这难保其独立性,笔者建议成立独立专家小组另外审查企业申报的项目,审核原则主要集中在项目的真实性和可行性。
结束语
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涉及到了国计民生早已是刻不容缓。而中国制造业企业里目前不缺动力、方向和人才,缺的是鼓励机制和融资支持,特别是融资支持。中国此前的商业银行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中国距离建立全面而多层次金融体系尚有距离。再加上利率改革停滞不前,注定了吸纳绝大部分金融资源的国有大商行不会垂青中小制造业企业,而是把大多资金输送给效率低下的国企和重复投资的政府融资平台里面,造就典型的“马太效应”。 这在制造业既滋生了产能过剩,又阻碍了升级换代。
在产业集群条件下的建立政策性融资平台是对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是一种创新,但也只是治标之策。根本上的出路在于政府放开对金融行业的垄断地位。这涉及进一步市场化中的门槛、定价权及竞争环境方面的问题。但考虑到20年来各级政府借助金融资源强行推动经济增长的国情,要让政府放手推动增长的金融利器,这又谈何容易呢?
参考文献:
[1]刘世锦.中国产业集群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8.
[2]王勇,何国华.平台融资与中小企业信用增级[J].经济管理,2007,(20).
[3]王晓霞.金融危机下的中国产业集群升级策略[J].企业活力,2009,(4).
[4]袁兴超.构建中小企业社区融资平台问题的探讨[J].黄山学院学报,2007,(2).[责任编辑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