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黄霉素治疗扁平苔藓二例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au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我们用灰黄霉素治疗2例扁平苔藓,均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例1女,42岁,因上睑、颈部紫红色丘疹、瘙痒1年,加重2月,于1991年11月住院.1990年9月患者双上睑不明原因出现米粒大紫红色丘疹,伴瘙痒.拟诊银屑病.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稍有好转.1991年9月,皮疹泛发躯于、四肢,瘙痒加重.体检;各系统检查无异常;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正常.皮肤科情况:双侧颊粘膜灰白色网状条纹,躯干、四肢、手背有密集或散在粟粒至绿豆大紫红色丘疹,部分融合为小斑块,表面可见Wickham纹.发、甲无异常.组织病理:角化过度,棘层变厚,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层炎症细胞浸润.临床诊断;扁平苔藓.

其他文献
免疫组化、电镜及流式细胞计数对15例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皮肤活检标本进行了研究。15例中13例免疫组化染色对抗S100蛋白、花生凝集素反应阳性,对抗Mac387和溶菌酶反应阴性;3例CD1免疫组化染色均呈阳性;3例电镜观察1例示Birbeck颗粒;10例DNA含量流式细胞仪测定6例为异倍体,DNA指数为1.380.32,增殖指数为38.69%。检测结果表明:本病皮损中病理组织细
甲真菌病占皮肤真菌感染的30%,占自然人群发病率的2%~5%.为了观察伊曲康唑短程、间歇冲击疗法治疗甲真菌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我们于1993年11月至1994年卫卫月应用比利时杨森公司生产的伊曲康唑胶囊,进行了为期1年的临床观察.
用一种新的免疫组化技术标记的抗生蛋白链菌素-生物素连接系统对24例银屑病患者皮损及10例正常人表皮中的表皮生长因子进行了免疫组化研究.结果表皮生长因子阳性染色细胞主要分布于棘层和颗粒层.银屑病患者表皮生长因子阳性表达率为75%.表皮生长因子阳性表达率及阳性细胞密度在静止期与进行期之间及初发病例与复发病例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
糠秕孢子菌是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的病原菌.在直接镜检时,镜下散在圆形均质的蓝色反光脂肪滴易与之混淆.我们经过多年的多种镜检方法对比研究,得出一个比较理想的方法,现报告如下.
期刊
期刊

期刊
自1992年4月~8月,我们应用电离子治疗仪,治疗各类皮肤病、宫颈炎、腋臭等20种疾患,临床上取得满意疗效,现将其中12种计1752例的有关资料综合报告如下.
期刊
期刊
期刊
为了改进麻风联合化疗方案,研究了新的抗麻风杀菌药物二甲胺四环素,氟嗪酸和氨苯砜,利福平组合的三种联合治疗方案的抗麻风杆菌效果。采用动力法投药,裸鼠在接种麻风杆菌后84~179天治疗。实验结果表明,0.01%二甲胺四环素+0.001%氨苯砜;二甲胺四环素+氨苯砜+0.05%氟嗪酸;二甲胺四环素+氨苯砜+0.01%利福平联合方案均有协同作用和明显的抗菌活性。3联优于2联。3联中以二甲胺四环素+氨苯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