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之以“米”,使其有物可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道理,要想作文必然就要“家中有米”。 “米”,就是写作素材,但是“米”从哪里来呢?我的具体做法是:
首先增加词汇量、语汇量。在这方面重在平时积累与储藏,每天早自习或其它适当时间抄写1——2条成语、1——2段四五十字的片断描写,并限时背诵。成语选取是较为常见的较为易懂的,片断描写包括春夏秋冬的景物描写、人物的音容笑貌和心理表情描写,还有各节假日、劳动的场面描写描写……这种做法既适应了初中生记忆力好的生理特点,也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和打好语文素养的基础是大有好处。经过一学期下来,学生的遣词造句、说话行文非比往昔了,要“刮目相看”。
其次是培养学生会观察事物,积累写作素材。有人说,生活是学习语文的另外一部教科书。“米”来自生活,生活就是写作的 “米仓”,在生活中材料是丰富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需要我们去观察、积累。”
第三是引导学生增加课外阅读,广泛吸取营养。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利用课外时间去广泛阅读报刊杂志材料,加以归纳整理,科学储存,建立起自己的写作材料“小仓库”。
二、引之以“序”,使其有文可仿
古人行文要求“有物有序”,使文章不仅要有充实的内容、丰富的材料,还要使结构上有条有理。为此我们有必要向学生介绍讲解有关作文的理论知识、写作方法与可靠的例文借鉴。这就是“序”。
首先结合具体的课文、单元作文训练的内容来向学生介绍某一方面或某一类型的文体知识,对照课文让学生自己归纳写作特点,使学生能够有较深入的理解把握,丰富了理性的认识。作文课时教会学生如何去审题,如何使立意角度选准、求变创新;如何去运用材料,由中心来选择和确定材料;如何合理安排清晰自然的写作顺序,如何列写作文的提纲等。
其次,适当为学生设计一些“规矩”。文章的某些格式是固定不变的,某类文体的要求,结构模式变化也是不大的。例如对记叙的对象为写人、写事、状物、绘景;,内容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六要素;数量为一人一事或一人多事;人称限制为一、二、三人称。又比如给材料的议论文的结构模式:引(引出材料,得出观点。)——议(承上启下,证明观点。)——联(联系实际,深化观点。)——结(总结照应,解决问题。)让学生掌握方法,去发挥行文。
第三,老师可以为学生作文而“下水”。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教师下水”的作用是:老师深知行文的甘苦,无论取材与布局、遣词与造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非常熟练,具有敏感,几乎不假思索,而且自然能左右逢源,这样的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点几句,全是最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学生只要用心领会,努力实践,作一回作文就有一回的进步。在实践教学中,势必老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运用学生的语言,反映学生的生活、学生的思想感情。同时文章要求思想内容进步健康,写作技巧值得借鉴,真正起到示范的效果。具体教学中要求学生一面对范文内容的仿写,一面对其形式的仿写。在内容上要学生在范文的启发下积极思考写出与之相关的新内容。例如写《春天里的校园》这篇作文时,由范文点拨启发,学生就能把握主旨,将自然界里的美好春色与校园里融融春意糅合起来,写出新意,克服其盲目性、随意性。在形式上仿写要求学生对范文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摹仿。这里的“仿写”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应当是边“仿”边“创”,“仿”中有“创”,先“仿”再“创”。最终目的还是要写出自己的有创新的好文章来。
三、引之以“练”,使其有获可收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对我们作文教学来说,也应如此。反对重讲轻练。精讲只把知识与方法交给学生,让其运用钥匙去开启知识宝库的大门,提高语文能力,在此关键在于训练。
作文训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有口头训练与书面训练,有课内训练与课外训练等。在课堂上较多的采用单项的口头训练或书面训练。例如上课前三分钟要求学生对今天的天气情况或外面某一自然景象进行简短描写,当然在此之前老师可以作适当的提醒:这些自然景象是怎样出现的,又是怎样变化的,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这些景象的变化?(如从声、色、形、力度、心理感受等方面);如何把点面描写结合起来。课后可以提出某些问题留给学生进行辩论,把结果写出来;课后还可以要求学生写一写日记(描写景物、记叙事情、介绍事物、发表自己见解与看法)。长此以往,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都得到培养、锻炼,作文水平也有显著提高。此外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训练,如关于文章的构思、谋篇、表达方式训练,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中心、语句、条理。
总之,要使学生能写一篇结构完整、条理清楚、中心明确、语句通畅的文章,确需要下一番功夫的。但只要按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切合实际地努力,我们学生的作文水平肯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道理,要想作文必然就要“家中有米”。 “米”,就是写作素材,但是“米”从哪里来呢?我的具体做法是:
首先增加词汇量、语汇量。在这方面重在平时积累与储藏,每天早自习或其它适当时间抄写1——2条成语、1——2段四五十字的片断描写,并限时背诵。成语选取是较为常见的较为易懂的,片断描写包括春夏秋冬的景物描写、人物的音容笑貌和心理表情描写,还有各节假日、劳动的场面描写描写……这种做法既适应了初中生记忆力好的生理特点,也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和打好语文素养的基础是大有好处。经过一学期下来,学生的遣词造句、说话行文非比往昔了,要“刮目相看”。
其次是培养学生会观察事物,积累写作素材。有人说,生活是学习语文的另外一部教科书。“米”来自生活,生活就是写作的 “米仓”,在生活中材料是丰富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需要我们去观察、积累。”
第三是引导学生增加课外阅读,广泛吸取营养。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利用课外时间去广泛阅读报刊杂志材料,加以归纳整理,科学储存,建立起自己的写作材料“小仓库”。
二、引之以“序”,使其有文可仿
古人行文要求“有物有序”,使文章不仅要有充实的内容、丰富的材料,还要使结构上有条有理。为此我们有必要向学生介绍讲解有关作文的理论知识、写作方法与可靠的例文借鉴。这就是“序”。
首先结合具体的课文、单元作文训练的内容来向学生介绍某一方面或某一类型的文体知识,对照课文让学生自己归纳写作特点,使学生能够有较深入的理解把握,丰富了理性的认识。作文课时教会学生如何去审题,如何使立意角度选准、求变创新;如何去运用材料,由中心来选择和确定材料;如何合理安排清晰自然的写作顺序,如何列写作文的提纲等。
其次,适当为学生设计一些“规矩”。文章的某些格式是固定不变的,某类文体的要求,结构模式变化也是不大的。例如对记叙的对象为写人、写事、状物、绘景;,内容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六要素;数量为一人一事或一人多事;人称限制为一、二、三人称。又比如给材料的议论文的结构模式:引(引出材料,得出观点。)——议(承上启下,证明观点。)——联(联系实际,深化观点。)——结(总结照应,解决问题。)让学生掌握方法,去发挥行文。
第三,老师可以为学生作文而“下水”。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教师下水”的作用是:老师深知行文的甘苦,无论取材与布局、遣词与造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非常熟练,具有敏感,几乎不假思索,而且自然能左右逢源,这样的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点几句,全是最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学生只要用心领会,努力实践,作一回作文就有一回的进步。在实践教学中,势必老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运用学生的语言,反映学生的生活、学生的思想感情。同时文章要求思想内容进步健康,写作技巧值得借鉴,真正起到示范的效果。具体教学中要求学生一面对范文内容的仿写,一面对其形式的仿写。在内容上要学生在范文的启发下积极思考写出与之相关的新内容。例如写《春天里的校园》这篇作文时,由范文点拨启发,学生就能把握主旨,将自然界里的美好春色与校园里融融春意糅合起来,写出新意,克服其盲目性、随意性。在形式上仿写要求学生对范文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摹仿。这里的“仿写”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应当是边“仿”边“创”,“仿”中有“创”,先“仿”再“创”。最终目的还是要写出自己的有创新的好文章来。
三、引之以“练”,使其有获可收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对我们作文教学来说,也应如此。反对重讲轻练。精讲只把知识与方法交给学生,让其运用钥匙去开启知识宝库的大门,提高语文能力,在此关键在于训练。
作文训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有口头训练与书面训练,有课内训练与课外训练等。在课堂上较多的采用单项的口头训练或书面训练。例如上课前三分钟要求学生对今天的天气情况或外面某一自然景象进行简短描写,当然在此之前老师可以作适当的提醒:这些自然景象是怎样出现的,又是怎样变化的,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这些景象的变化?(如从声、色、形、力度、心理感受等方面);如何把点面描写结合起来。课后可以提出某些问题留给学生进行辩论,把结果写出来;课后还可以要求学生写一写日记(描写景物、记叙事情、介绍事物、发表自己见解与看法)。长此以往,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都得到培养、锻炼,作文水平也有显著提高。此外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训练,如关于文章的构思、谋篇、表达方式训练,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中心、语句、条理。
总之,要使学生能写一篇结构完整、条理清楚、中心明确、语句通畅的文章,确需要下一番功夫的。但只要按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切合实际地努力,我们学生的作文水平肯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