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探究“热身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ny_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科学探究活动普遍存在环节零碎、浅尝辄止、时间紧促等现象。通过“热身活动”聚焦问题、完善环节,有助于探究活动的深入和完整。通过热“情”式活动,吸引注意,激发兴趣;通过热“行”式活动,操作练习,巩固技能;通过热“思”式活动,激活旧知,认知迁移。着力解决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堂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探究活动的连续性,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 科学探究 热身活动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过程。学生在探究体验中建构科学概念,形成科学态度,发展探究能力。然而,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却存在如下问题:首先,环节零碎,探究不顺。科学探究包括提问、猜测、讨论等诸多环节,课堂活动容易被割裂成碎片,每个环节都匆匆而过,但要舍去某些环节,过程就不完整,目标难以达成。其次,浅尝辄止,探究不深。环节零碎造成探究过浅,学生还没有弄明白老师布置的任务,就又开始新的活动,只能是“玩一玩”材料,走走过场。最后,时间紧促,探究不全。课上40分钟,需要各种准备和铺垫,真正留给探究的时间很短。当探究活动渐入佳境之时,下课铃声却不合时宜地响起,探究活动只能戛然而止。
  人们在做剧烈运动前,先进行强度较小的活动,为随后的剧烈运动做准备,以提高运动效率,降低受伤概率,此类活动被称为“热身活动”。科学探究的“热身活动”是指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利用3~5分钟时间展开的微型科学探究活动。它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梳理、迁移科学概念,整理学生思路,弱化学生对科学实验器材的关注度,为课堂后期探究活动奠定基础。本文以教科版教材为例,介绍小学科学探究“热身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一、热“情”式活动:吸引注意,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而言,“有趣”是吸引学生注意的重要条件。设置有趣的“热身活动”,可以驱动学生的探究欲望。
  1. 互动游戏,竞赛激趣
  互动式游戏深受学生的欢迎,很多学生看到实验器材后,就免不了想要动手先“探索”一番。“热身活动”可以利用学生乐于探究、喜欢竞赛的天性,让学生先“玩”起来,在互动游戏中渗透相关科学要求,以游戏吸引注意,以竞赛传递要求。如教授“弹簧测力计”前,让学生进行玩弹弓的游戏,把纸团弹射出去,比一比谁射得更远。学生在弹射纸团时,初步感知橡皮筋因受力大而变长。学生对橡皮筋受力大小、形变程度及弹性大小之间的关系有直观的感受,有利于后期相关教学活动的开展。

  2. 感受极限,现象激趣
  让学生去探索极限,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助推后续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如进行五年级“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时,橡皮泥小船由浮变沉过程中排开水量的变化是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探索橡皮泥小船的极限载重量,为理解排开水量与浮力的关系打基础。在“热身活动”中,往浮在水面上的塑料盒中放垫片,观察塑料盒由浮到沉的过程中水位的变化。当船下沉的一瞬间,学生能直观感受到水位的明显下降,产生很强的视觉冲击。学生之前普遍认为下沉物体的排开水量更大,“热身活动”中的观察结果与学生原有想法产生强烈冲突,有助于帮助学生突破认知枷锁。

  3. 巧設挫折,疑惑激趣
  学生在挑战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困难的任务时,不断遇到挫折,这有利于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胜心。科学教学中的一些原理和知识,在小学阶段难以厘清,需要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慢慢理解。对于此类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奇妙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为后续构建概念体系做铺垫。磁铁南北极的知识比较抽象,二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教师通过“热身活动”来铺设疑惑,效果明显。在教学“磁铁的两极”时,让学生利用环形磁铁,在地面上滚直线。这个任务看似简单,但由于环形磁铁受到磁场的作用,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完成。实验现象与学生的原有认知产生冲突,挫折经历强化了疑惑,学生对课堂的探究活动会更加专注,探究活动的效率也获得提高。
  二、热“行”式活动:操作练习,巩固技能
  小学科学探究环节多、活动碎、时间紧,学生通过“热身活动”可以提升技能水平,确保主体探究活动的有序进行。

  1. 工具操练,做好技能准备
  注意事项打断学生的探究过程,使探究环节碎裂,对探究活动的连续性产生影响。如进行四年级“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时,需要学生熟练使用秒表,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接触过秒表。四年级学生对于误差的概念认知有偏差,往往揪住数据的微小差异不放,但误差在秒表测量中是不可避免的。教师设计测反应时的“热身活动”,让学生先按下“开始”键,再迅速按下“结束”键,比一比谁的反应快。学生发现每次测出的时间都有细微的差异,很难测出相同的反应时。“热身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测试误差,也让学生熟悉了秒表的使用,保障课堂主体探究活动更为完整。
  2. 关注细节,强化操作标准
  细节问题的处理容易影响探究活动的进程和结果。如果对某些探究细节没足够重视,则容易导致实验失败。在三年级“溶解”相关内容的教学中,学生在搅拌液体时容易把水洒出来,造成实验结果出现偏差。教师可设置“热身活动”,让学生进行搅拌比赛,搅拌10圈,比一比谁碰到杯底和杯壁的次数少,以此强化搅拌的要求,避免搅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几分钟的活动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还对探究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前进行干预,提高了探究效率。   3. 聚焦难点,掌握操作方法
  在科学实验中,学生由于缺乏相关练习,操作不熟练,造成实验效果不理想,甚至是失败。教师可以借助“热身活动”进行精确指导,将各种有难度的操作提前进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为后续探究活动有序进行做准备。在进行五年级“摆的快慢”教学时,教师发现很多孩子不会打结,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将摆固定住,打结时还容易导致摆长出现偏差,影响实验结果。教师在探究前设置“热身活动”,让孩子们挑战如何将棉线快速固定在铁架台上。集中力量优先突破操作难点,后续的探究活动就变得顺畅了,学生的探究效率也得以提高。
  三、热“思”式活动:激活旧知,认知迁移
  激活扩散理论认为,不同概念之间具有的共同特征越多,概念间的关系就越密切,回忆时就越容易相互激活。教师可利用相应的“热身活动”,潜伏相似概念,为后续概念体系的构建做准备。
  1. 现象解释,激活相关旧知
  教师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来激活相关概念,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帮助学生聚焦相关问题,从而控制课堂节奏,提高课堂效率。如在三年级“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中,学生对于“占据空间”这个概念认知上有困难;五年级“浮力”中物体的排开水量是学生需突破的難点。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水中气球”的“热身活动”,通过给烧杯中的气球吹气,观察气球变大后杯中水位的变化。把现象直观呈现给学生,学生会不自觉地进行思维加工,进而聚焦问题。“热身活动”强调自然而然的思考过程,无须教师强调和示范,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激活相关旧知,为课堂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2. 同理替换,迁移相似认知
  认知迁移是学习的起点,也是概念建构的关键所在。设置相同原理的“热身活动”,可以将相似的认知方法迁移到主题探究活动中。如进行二年级“观察月相”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观四面树立的镜子,小组成员围绕镜子做环形运动,记录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现象。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的统一意见为后续模拟实验的展开提供了契机,探究活动的指向性更明显。
  3. 任务分解,突破探究难点
  突破难点是探究顺利进行的关键。难点往往是学生日常生活接触较少,或者与日常经验不一致的知识点,学生缺乏直观的感官经验,难以理解。在进行五年级“极昼和极夜”相关内容教学时,地轴倾斜、太阳直射等影响因素容易混淆在一起,干扰学生思维,导致模拟实验的探究效果不佳。教师可以设置“直射或斜射”的“热身活动”,利用手电筒照射桌面,直观感受光线直射时,照射面积小、光线强;光线斜射时,照射面积大、光线弱。在“热身活动”的基础上,学生容易突破认知难点,模拟实验操作也更顺畅。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设计各种“热身活动”,以微型探究活动推动主体探究活动,着力解决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堂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探究活动的连续性,效果显著。对“热身活动”的深入研究,能够改善课堂中的各种窘境,提升科学课堂的探究效率,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竞舟小学)
  责任编辑:赵继莹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 要】空间观念是学生数学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提升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数学教育教学的重难点。本文对小学生空间观念进行维度划分,借助系统的益智游戏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使其与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图形与几何部分内容有机结合,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合力提升小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学习实效。  【关键词】益智游戏课程 空间观念 小学数学 传统文化  基于数学教材内容梳理和数学课标的深度解读,结合小学生空间认知特
为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研究北京城市道路移动源CO2和大气污染物(CO、NOx、PM2.5)的协同减排效应。本文以2016年为基准年,建立CO2和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LEAP模型,设计三种政策情景,预测到2060年各类污染物排放量,并通过减排效应坐标系分析和减排弹性系数法研究不同措施下CO2和大气污染物的协同减排效应。结果显示,综合政策情景的减排作用最好,且协同减排效应最显著,但在2060年无法
“府学石学府”陈列的“洪武圣旨及学制碑”上“洪武二年……圣旨,今后立学……设科分教礼、乐、射、书、数……”的语句,不仅是明初“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政策的体现,也揭开了府学秉承孔孟之精华,将忠恕做人、诚敬任事之道,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之法,授于一代又一代学子的办学之路。文化视野是府学教育传承的“底色”,国际视野是府学教育前行的“地图”。  一、立足中华文化的“视野国际化教育计划”  学校课
期刊
【摘 要】基于深度学习的英语教材统整基于三大主题语境,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及学习能力,依托教材,科学使用多种教学资源,进行多维知识的整合和跨学科知识的融合。英语教材统整既帮助教师知悉教材的整体架构,又有效落实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深度学习 小学英语 教材统整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资源、环境和生态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三个关键词,也是地球系统科学的重要组成,但目前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上仍存在模棱两可的问题,给自然资源领域的科学发展和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带来了潜在不利影响,明晰其各自概念边界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三者内涵的基础上,对比了国内外关注视角、问题和需求的差异,并根据各自特征属性尝试构建了三者关系及判别图解模型。主要结论为:
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实现了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和传统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在智慧课堂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困难和疑惑。笔者针对安徽省蚌埠第二中学智慧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反思,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一、智慧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师层面  笔者调查发现,影响教师开展智慧课堂教学实践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担忧应用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会加重工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