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群体·典型

来源 :美与时代·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tong8595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影视剧时代美学精神的内核,一方面体现在对于民族传统文化与人文情思的主体性认同,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当下时代文化发展趋势主体性与创造性的回应。中国影视艺术只有进入一个整体综合的新阶段,才能孕育希望,酝酿辉煌,才能在“无代”的综合中强化个性的创作,迎来一个群星璀璨、百花盛开的影视新世纪。
  关键词:时代;群体;女子图鉴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资助课题(2018GGJS204)研究成果。
  自20世纪90年代文化消费主义盛行至今,面对全球化的挑战,面对电视剧文化产业的重组,诸如“拒绝深刻”和种种“泛娱乐化”的迹象也日渐显明,甚至出现了某些平庸、媚俗的低格调倾向,更甚者还出现了“娱乐至死”的倾向。当文化与资本结盟,我们应当坚持在感官与精神之间取得某种平衡。“生存与媚俗”构成了一个文化的悖论。电视剧作为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显然不应当被无限膨胀或无限夸大,更重要的是,它作为文化产品的精神价值,才是影视美学探究的核心。
  近期,由优酷出品的两部反映中国都市题材的京沪版“女子图鉴”系列剧,已登录优酷网、HD全佳台等数字媒体播放平台,一经推出,就获得了媒体与观众的热议和点赞。中国版“女子图鉴”改编自亚洲热门IP剧《东京女子图鉴》,顶着“洋IP”改编剧、小成本、软色情、蹭IP等标签,原本并不是今年中国影视剧市场最看好的作品。然而,该剧自上线优酷以来,却凭借其引发的“北上广”青年群体的“陈可们”情感共鸣刷爆了各大社交网络的话题榜,成为横贯4-5月份网剧界的话题担当,网络点击量也持续走高。
  一部影视剧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如准确的视角、好的立意、紧凑的情节,等等。然而网媒时代下,情感共鸣式的复合型审美却成为了判断一部好剧的重要标准。可以肯定,京沪版“女子图鉴”系列剧就是这样一部复合型审美形态的作品,该剧的复合型审美特征离不开创作者对用户圈层画像的精准预测,更重要的还是来自高本土化内容、“女权觉醒”社会情绪的正确判断、“北奔”话题的强输出,以及励志成长价值观所引发的情感共鸣,等等。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京沪版“女子图鉴”系列剧在时代美学、群体认同、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塑造等方面进行审美融合中的大胆尝试做出适当的解读。
  一、时代美学探索,用现实主义精神照亮荧幕
  如果说每个时代都有能够代表这个时代精神的标识物,那么,影视艺术无疑是最能代表当今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风气的标识物之一。影视剧最具具象性精华、最具理知性情绪记忆的时代美学特性,又恰恰是社会风尚最具象征意味的风向标。
  影视剧时代美学精神的内核,一方面体现出对于民族文化传统与人文情思的主体性认同,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当下时代文化发展趋势主体性与创造性的积极回应。近两年,“洋IP”改编剧大行其道,该类剧虽然在宣传效果上轰动一时,但在收视率和网播量上却屡屡以折戟为结局收尾。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正是其在内容创作过程中忽视了中国观众的本土化审美特性,缺乏本土化审美改造的力度和深度,从而让观众感觉不伦不类,难以产生代入感。“女子图鉴”系列剧虽然改编自日本网络剧《东京女子图鉴》,但是却通过“模式引进”的理念实现了人物和情节在聚焦当下社会文化的嬗变及大众文化的心理热点上的原创。所以更加符合主流群体文化消费与个体认知的审美选择,从而形成了契合时代文化的对应性与和谐性,实现了“洋IP”在本土化过程中的突破。
  我们以《北京女子图鉴》为例,该剧在策划时就非常明确地被定义为是反映都市题材的“话题剧”。通过话题意义汇聚了时代的焦点和都市女性的痛点,如第二集“懂得饭局文化才能融进北京圈子”所反映的“办公室文化”,到第十四集“我嫁给了北京男人”所反映的婆媳关系及地域歧视、第十五集“结婚并不意味着你能拥有房产证的另一半”所反映的归属感等问题。这些尖锐的话题折射出了当代都市女性的生存现状及独立自主的时代观念,同时还为快节奏的戏剧推进和时代风貌的展示做了主题铺垫。
  从话题性来审视该剧,《北京女子图鉴》带给观众的触动往往最为直接和深刻。这些话题像是一部百科全书,直观剖白了关于“北奔”女性的职场生存法则、婚恋观、价值观、消费观、交友观,以面试、办公室政治、饭局、相亲、同学会等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典型场景为依托,更易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增加代入感。
  时代与生活总是日新月异、变动不居,都市题材影视剧就是时代焦点与社会矛盾的显微镜。因此它的创作既要“沉”于生活,沉得下去,又要善于感应时代脉搏的震荡和激变,敏锐而又慧眼独具地去发现、捕捉并把握新鲜的时代信息和形象,坚守人文关怀,突出艺术个性。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高扬起一股自主创新的时代锐气,提升中国影视剧在美学精神主体性上的自觉。
  二、面对受众需求,赋予艺术形象以群体的穿透力
  社会群体生活是人们的基本生存方式,法国思想家卢梭在其浪漫主义小说《新爱洛伊丝》中描述了这种生存状态:“在我感受到的所有事物中,没有一样能够抓住我的心,但它们却搅乱了我们情感,使我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和应当归属的对象。”时代发展所带来的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必然会搅乱每个人的内心,让一些思想者感到惊险、刺激、促不设防。只有当个体处于群体之中时,群体成员所共有的价值、态度和行为方式才会显现出积极的增强作用。反之,当一个社会的群体认同感普遍缺失的时候,就会让浮躁成为社会的现实,骚动和不安成为社会的常态。因此,群体认同感的建构往往可以起到重建社会价值秩序的积极作用。
  近两年来,国内影视剧创作虽呈现出回归现实题材的强有力态势,但有的劇集披着“现实题材”外衣却游离于生活之外,本质上依然是消费主义文化催生下的泡沫剧。“女子图鉴”系列剧作为大众消费的文化产品,不仅是时代的、社会的、思想的产物,还是真实的、艺术的、群体的存在,作品所描述的以陈可和罗海燕为代表的都市女性,她们在爱情中抉择、在职场上的沉浮以及在生活上所遭遇的难题,都是我们身边的现实。正如该剧出品人药军所说:“《北京女子图鉴》是个非常接地气的剧,同时是一部镜像剧,每个人都能在这部剧中找到你自己。”   “女子图鉴”系列剧的闪光点正是在于其正面、直接而又生动地描绘了“都市白领”的阶层概念,反映了中国社会日益壮大的都市白领在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上的群体认同。
  这种群体认同首先体现在对“个人奋斗”的表达上。小说中的陈可和罗海燕都没有背景、受过较好的教育,原本可以回家乡过上安逸稳定的生活,却要留在大城市,“立志成为上海那10%的人”,无不体现了她们对于北上广都市白领在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上的狂热认同。
  “女子图鉴剧”虽然穿插讲述了女主们的恋爱经历,但主要聚焦的却是都市女性群体努力奋斗、实现自我价值的成长故事。主人公们和大多数在北京、上海奔跑奋斗的普通女性一样,她们在爱情中抉择、在职场上沉浮、在生活上不断遭遇难题,但仍然选择勇敢面对。她们身上所传递出的勇往直前、励志向上等品质,既深切符合了当下都市女性的人生姿态,又为众多“北奔”“南漂”的陈可们和罗海燕们树立了人格美学的典范。
  与此同时,这种群体认同还体现在对于“职场”的迷思与认同上。该剧对微观的“职场”场景做了生动具体的展示,同时还建构了该群体对于职场的迷思与认同。职场的逻辑与法则框定了白领群体的思想和行动,也是都市白领群体认同的重要基础和来源。都市女性在职场中的“成功”主要表现为职位的提升及相应的薪水猛增,从陈可最初的职场小白完美逆袭而为精英女魔头,从罗海燕初入比特斯AE至奥威的AD,从月薪的温饱到小资,无不体现了高职务、高薪水对成功界定的约定俗成性。
  然而,陈可和罗海燕们对于钱和权的追求又是有理性而有度的。即使在她们职业生涯发展进程中不同时期的职位要求、薪水期待不同,但成功的进阶无不基于深思熟虑和精密的计算,并细致地体现在为达成目标而采取的种种策略上,目标一旦确定则全力以赴。剧中陈可拿到于杨的单子,既充分发挥了以情感致勝的职场智慧,为自己导演了一场哭戏,又充分发挥了娇楚可怜的女性特点,可以说是其职业生涯进程得以成功逆袭的漂亮一仗。罗海燕的职业晋升机会,得益于她从全新房地产宣传策略角度所提出的“引凤筑巢”提案。这份提案借用了2017年国内房地产营销的经典案例,却为受众诠释了“都市白领”群体对于全新生存理念的重新界定,住什么房子并不重要,和什么人在一起生活才重要。因此,最年轻时尚的社交圈、最优秀的朋友、价值观相同的恋人、最与时俱进的环境等,无不彰显了典型中产阶级的群体审美特征。
  “女子图鉴”系列剧像是一部都市白领的“浮世绘”,通过聚焦平凡女孩陈可、罗海燕“北奔”“南漂”的人生经历,折射出了当代都市独立女性的真实生活风貌,及受众对该群体在个人奋斗和职场迷思中的价值认同,剧中所描绘的关于成长、爱情、职场、生活等多个问题,都能引发人们对当下现实生活的共鸣。因此,该剧因在引发观众寻找、安慰、鼓励正在为梦想奋斗的自己上具有了某种群体意义上的广谱性,又被誉为职场教科书、励志剧,其正向价值观不容忽视。
  三、典型归来,以人物性格揭示丰厚的社会与美学底蕴
  立人物要远比造话题更重要。恩格斯曾给现实主义下过一个经典的定义,他认为现实主义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就要求文艺作品能够通过人物形象塑造,正确反映出历史发展和现实运动的倾向性,从而预言社会的发展,推动人民改变世界的进步活动。
  《北京女子图鉴》以小城姑娘陈可怀揣梦想、执意北上为开篇,在不断地经历选择和被选择中,她诚实面对内心深处的欲望,勇于面对更迭和得失,最终坚定了追求独立和梦想的脚步。《上海女子图鉴》为我们讲述了一无所有的大学毕业生罗海燕,怀揣坚定目标,在诱惑和困境中逆流向上,最终成为站在城市中心的独立女性故事。
  无论是《北京女子图鉴》中的陈可,还是《上海女子图鉴》中的罗海燕,又或是顾映真、斯嘉丽等艺术形象。这样一个个鲜活而又与时代共脉搏的艺术典型,来自于北上广都市白领群体中的任一个。但在美学意义层面,她们往往又呈现出某种典型的意义。陈可和罗海燕们作为典型的意义,在于她们打破了当下年轻人重物欲、重享受等群体形象的刻板模式,陈可和罗海燕体现了集体无语下励志向上的精神风采,她们经历过各种各样的爱情、各式各样的生活,却依然在自我追求的道路上保持一种自主性。陈可和罗海燕形象所富有的人性、人情及鲜活的生命气息,令人不禁为之动容而且记忆深刻。即使是剧中出现的女性配角,如上海本地娇小姐Kate,也是性格突出的典型人物,她在职场里能力突出,但是却以嫁个好男人为唯一目标,并在追求家庭个人幸福上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Kate人物形象的塑造仿佛揭示了某种被升华出的新伦理、新道德风尚的审美意味。
  在当前影视剧创作整体文化素质偏于浮躁、浮夸的市场氛围里,“女子图鉴”系列剧所塑造的两位女子形象可能并不是最“恰如其分”的描写,但是她们在对当下社会现实特征的把握和寻找自我人格的进程上,却做出了符合历史发展的积极选择。“女子图鉴”系列剧在美学探索上,特别标举以诗意的现实主义来穿透理想与现实,在一定意义上可谓实现了一次呼唤典型归来的艺术革命,一次突出并强化电视剧文化品位和美学精神的艺术革命。
  四、结语
  随着新技术的产生及新艺术样式的发现,影视艺术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化现象。美国心理学家皮耶茨从全息思维理论的角度指出:“文化中的一切东西都是相互关联,纵横绞结的。每一点东西都反映在其余的一切东西之中。”文化的整体综合性走势,本质上代表的是人类思维和现代科学的整体综合化发展,它必然会对影视艺术整体综合美学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前,影视工作者们已经注意到,中国影视艺术进入到了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我们姑且把它称作是“无代期”。今天的影视艺术越来越综合化,同时也越来越个性化,甚至出现了通俗剧、艺术剧、主流剧与非意识形态剧等各种影视样式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融合的局面。“无代期”会给影视艺术带来新的痛点,要好剧还是要热剧,要品质还是要流量,似乎成为摆在当下影视创作者面前的一道永恒难题。作为一部翻拍自热门日剧的国产网剧作品,京沪版“女子图鉴”虽然热度不高、颇受争议,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但是其在主流剧、通俗剧、艺术剧的美学建构中进行了整体综合的大胆尝试,却是难能可贵的,这是国产影视剧走向品质化的必经之路。中国影视艺术只有进入一个整体综合的新阶段,才能孕育希望,酝酿辉煌,才能在“无代”的综合中强化个性的创作,迎来一个群星璀璨、百花盛开的影视新世纪。
  参考文献:
  [1]卢梭.新爱洛依思[M].何三雅,李平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李丽,硕士,河南大学民生学院副教授。
其他文献
摘 要:袁运生的造型观念受到了中西艺术各方的影响,兼具中国传统审美及西方审美趣味, 其壁画作品结合了西方绘画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的用线技法,构图饱满,人物传神,造型曲线优美,用笔巧妙,色彩浓丽却不艳俗,极具形式美感,体现了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对生活敏锐的洞察力。他的壁画作品个人风格强烈,融入了他的主观情感与个人生活体验。以袁运生的壁画作品《泼水节·生命的赞歌》为例,从人物动态设计、人物身体特征的艺术
期刊
作者简介:   鐘楠,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画(人物方向)。
期刊
摘 要:明代画坛上,沈周成就极高,他是吴门画派的创始人,对后代画家影响极大。在四十岁以前,沈周的画作为盈尺小幅,笔法细劲,人称“细沈”;中年后画作拓为大幅,笔墨坚实豪放,人称“粗沈”。《庐山高图》就是这两种风格兼具的代表。此作品堪称沈周的经典之作,是他转型时期的代表作。《庐山高图》中的技法纯熟,笔墨浑厚,多处体现了牛毛皴、披麻皴与解索皴等皴法的巧妙融合。对沈周《庐山高图》中笔墨技法的运用进行探析具
期刊
摘 要:纵观张晓刚各个时期的作品,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大家庭”系列。这一系列的油画作品承载了那个特殊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反映出大背景下群体的盲目性。而荒木经惟几乎是用充斥着色情暴力美学意味的摄影作品来挑衅我们的视觉系统。他们二人用不同的艺术语言和方式,表达着对群体时代人们的盲从、麻木与冷漠现象的批判。  关键词:群体时代;张晓刚;荒木经惟;暴力美学  一、《大家庭》与群体时代的精神暴力  张晓刚出
期刊
摘要:在晚清民国时期的画坛中有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他的书法、诗词和篆刻造诣颇深,绘画风格独树一帜,在书画圈和收藏界被公认为是无人不晓的画坛巨擘。他就是20世纪初杰出的海派书画大家——吴昌硕先生。无论是从吴昌硕自身的绘画艺术水准还是从他的作品在市场流通中的价格走向来看,他能够受到海内外收藏大家的青睐,那绝对是无可厚非的。而单论吴昌硕先生的绘画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独辟蹊径,那也是前无古人的。但在内行
期刊
摘 要:《洛神赋图》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东晋顾恺之根据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所作,是我国诗画结合的典范。画作以描绘曹植与洛神之间的故事为主线,以描绘人物为主,是一幅优秀的人物画作。这幅画还有一个独特的意义便是,它是中国山水画的雏形,大规模的山川景物在人物画中描绘,这在之前是很难出现的。《洛神赋图》中的山水比例历来被后人所诟病,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就对魏晋时期的山水画评论:“其画山水
期刊
摘 要:纵观郑惠生先生的学术路径,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开阔的历史视野是其突出的特点。郑惠生先生在多年批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文艺学批评”的理论主张:它作为实践,是一种以文艺学为批评对象的科学活动;作为理论,是对文艺学批评实践活动的科学研究;就任务而言,它要探索文艺学的特性和规律,揭示文艺学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以此来促进文艺学的健康发展。郑惠生先生所倡导的“文艺学批评”主张可以从三个方面作出深入探
期刊
摘 要:近年来,伴随网络“吃播热潮”的过度娱乐化、商业化导致审丑消费主义乱象。以“吃播丑象”为切入点,从理论研究的角度阐释丑的本质、梳理审丑的历史渊源,并在大众文化的视野下分析当前网络吃播的审丑异化现象及其特征与成因,树立正确审丑观,最终“化丑为美”。  关键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审丑观;网络吃播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语境下的大众文化
期刊
摘 要:作为国内进行实验电子音乐以及电脑编程作曲的最早探索者之一,王长存常用自己对声音的理解表达对世界的看法。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鲜明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尤其是在声音领域,他致力打破原有秩序,重塑新的价值,深入声音文本从而展现其对生命的探索。从其个展《逻辑的感觉》入手,以后现代主义视角,通过对展品的解读,能够更好地分析王长存风格的独特艺术形式。  关键词:王长存;后现代主义;声音艺术  王长存是国
期刊
摘 要:纵观明初书坛,风格单调,基本不出台阁体藩篱。明人《李梦阳等十三家行书屋舟篇》则表明了明初台阁体的消亡趋势,是作在明代的书法作品中尤为特殊,充分体现了个性解放的审美特质,可视作吴门书派的先声。吴门书派经沈周、吴宽、李应祯等至文征明、祝枝山才基本形成风气,但其形成过程并不局限于吴中这个狭小的区域,很多苏州周边乃至京师的书家都对吴门书派的形成与流行起到了关键作用。  关键词:台阁体;个性;吴门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