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中常会遇到这样一些外来务工者,他们生活在我们这个城市的最低层,要为每日的生计辛勤奔波。他们大多敏于行而讷于言,不善与人侃侃而谈。但有时却能以精湛的寥寥数语,道出某种生活哲理,叫你又感慨又佩服。
去年冬天,我外出采访。在路过一幢28层的商务大楼时,忽觉天空有水滴溅落。抬头一看,原来是几个外地的小伙子在清洗大楼的外墙。他们长索系腰,悬在半空,先用清洗液涂抹墙面,用长柄刷刷出污垢,再用水管逐层冲洗。
趁他们休息时,我凑上前与他们的头儿开始简短的交谈。
问:“你们……刷这么高的楼,吊在半空,怕不怕?”
答:“嘿!怕啥?只怕没饭吃!”
问:“你们……啥时候学的这行当?”
答:“哼,学啥?生活一逼,啥都学会了!”
两句回答,简短有力,干脆利落,语气轻蔑,像是在发泄心中的怨恨,又像是在嘲笑我的无知,一时把我呛得无言以对。平心而论,虽似答非答,但其中对“怕”和“学”的解释,却比一般礼节性的回答更胜一筹。因这精炼的答复既表呢如此危险的操作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手段,又揭示了干这一行的艰辛和无奈。
我一时无语,这头儿忽从怀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名片塞给我,渴求似地问:“先生,您有路吗?能介绍活儿吗?我们明天就没活儿干了!”原来,全市这类清洗公司有100多家,激烈的竞争迫使他们不得不到处揽活。这直白的举动,恳切的言词,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我曾在一家民营企业打工。中午,我们20多人的午餐由一个安徽外来妹操持。她手脚勤快,中午总能煮出一大锅饭,炒出五、六样小菜。一天,打菜给我时,我指名要一些刚出锅的油爆虾,她莞而一笑拒绝。我恼羞成怒,众人也忿忿不平,于是引起争执。
我:“你……为啥不给我虾?”
她:“这是专为老总准备的。”
我:“咦,一样的工作午餐,你怎么弄出了两种待遇?”
她:“这有啥好说的!我们这是私营企业,一家一当都是老板的,我们都在为他打工,中午其实就是在他家厨房里吃饭,不是吗?老总多吃一盆虾有啥好计较的?今天各位能凑在一起吃饭,也是一种缘分,明天还不知在哪吃呢!”
一番话说得我和众人哑口无言又心服口服,特别是“中午其实就在他家的厨房里吃饭”这句精妙的比喻既点明了大伙儿的身份,又揭示了私营企业的性质。这几句犀利又入情入理的真言立刻化解了一场争执,也让这个安徽妹子令人刮目相看。如今,“在他家的厨房里吃饭”这句话仍深深印在我脑海里,成了我和众多打工者凡事都保持心态平和的“经典名句”。
有一天晚上,我和妻子外出散步,路经一家废品收购店。店主是一对小夫妻,听口音是外乡人,正在饭桌上为一块大排骨互相谦让着。
夫:“孩他妈,这块大排该你吃。你光吃青菜,哪有奶水喂孩子?”
妻:“不,该你吃,成天干这么重的活,不吃点肉哪有力气?”
夫:“我不是为你呀,是为咱孩子,你奶水多了,才能让咱孩子长得壮实。”
妻:“你吃了,身体壮了,不就能挣更多的钱让我吃排骨,让咱的孩子更壮实?”
最后丈夫无奈,将大排轻咬一小口后,用筷重重压在妻的饭碗上。妻让步了,彼此相视一笑。
咀嚼这小夫妻的对话,我很感动。双方的谦让都有理,却又难以说服对方,因为,夫妻原本就是一个融洽的整体,孩子又是共同的后代。几句对白,句句温馨体贴,表明了他们正在享受贫贱夫妻的恩爱和幸福。
我有一个亲戚,那年来沪应聘一家公司,但面试后落选。因身边仅有的一点钱只够买一张次日返多的火车票。几经恳求,这公司的经理答应让他在一个破仓库里住一晚。
半夜,电闪雷鸣;他忽被惊醒。只见仓库的空地上堆放着许多尚未拆封的纸箱,就连忙找出一块巨大的篷布将纸箱全都盖住。须臾,暴雨倾盆而下。
次日一大早,经理带着一帮人心急火燎地赶到仓库,当他发现纸箱里价值100多万元的电子配件均完好无损时,激动得紧紧握住他的手。
经理问:“你……怎会帮我遮盖货物?你只是一个落选者,这里并不是你的公司呀!”
他答:“在我们乡下,半夜下雨,男人一定得爬起来看看自家的打谷场、庭院,该遮盖的一定要遮盖得严严实实。”
原来,我这亲戚虽只在这破仓库暂住一晚,却出于本能,无意中把这仓库当成了自家的庭院。这一问一答中,问者是好奇,加上由衷的感激;答者则用淳朴的语言,讲了一个必须遵循的家规,衬托出他可贵的人品。经理在感慨之余,当场宣布录用这小伙子。
这一个个位卑者的真言、真心和真情,都真实地反映出他们质朴的心态和待人处世时的高尚境界。收集它们,细细品味,不仅能获得做人的道理,还能净化自己的心灵。
去年冬天,我外出采访。在路过一幢28层的商务大楼时,忽觉天空有水滴溅落。抬头一看,原来是几个外地的小伙子在清洗大楼的外墙。他们长索系腰,悬在半空,先用清洗液涂抹墙面,用长柄刷刷出污垢,再用水管逐层冲洗。
趁他们休息时,我凑上前与他们的头儿开始简短的交谈。
问:“你们……刷这么高的楼,吊在半空,怕不怕?”
答:“嘿!怕啥?只怕没饭吃!”
问:“你们……啥时候学的这行当?”
答:“哼,学啥?生活一逼,啥都学会了!”
两句回答,简短有力,干脆利落,语气轻蔑,像是在发泄心中的怨恨,又像是在嘲笑我的无知,一时把我呛得无言以对。平心而论,虽似答非答,但其中对“怕”和“学”的解释,却比一般礼节性的回答更胜一筹。因这精炼的答复既表呢如此危险的操作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手段,又揭示了干这一行的艰辛和无奈。
我一时无语,这头儿忽从怀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名片塞给我,渴求似地问:“先生,您有路吗?能介绍活儿吗?我们明天就没活儿干了!”原来,全市这类清洗公司有100多家,激烈的竞争迫使他们不得不到处揽活。这直白的举动,恳切的言词,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我曾在一家民营企业打工。中午,我们20多人的午餐由一个安徽外来妹操持。她手脚勤快,中午总能煮出一大锅饭,炒出五、六样小菜。一天,打菜给我时,我指名要一些刚出锅的油爆虾,她莞而一笑拒绝。我恼羞成怒,众人也忿忿不平,于是引起争执。
我:“你……为啥不给我虾?”
她:“这是专为老总准备的。”
我:“咦,一样的工作午餐,你怎么弄出了两种待遇?”
她:“这有啥好说的!我们这是私营企业,一家一当都是老板的,我们都在为他打工,中午其实就是在他家厨房里吃饭,不是吗?老总多吃一盆虾有啥好计较的?今天各位能凑在一起吃饭,也是一种缘分,明天还不知在哪吃呢!”
一番话说得我和众人哑口无言又心服口服,特别是“中午其实就在他家的厨房里吃饭”这句精妙的比喻既点明了大伙儿的身份,又揭示了私营企业的性质。这几句犀利又入情入理的真言立刻化解了一场争执,也让这个安徽妹子令人刮目相看。如今,“在他家的厨房里吃饭”这句话仍深深印在我脑海里,成了我和众多打工者凡事都保持心态平和的“经典名句”。
有一天晚上,我和妻子外出散步,路经一家废品收购店。店主是一对小夫妻,听口音是外乡人,正在饭桌上为一块大排骨互相谦让着。
夫:“孩他妈,这块大排该你吃。你光吃青菜,哪有奶水喂孩子?”
妻:“不,该你吃,成天干这么重的活,不吃点肉哪有力气?”
夫:“我不是为你呀,是为咱孩子,你奶水多了,才能让咱孩子长得壮实。”
妻:“你吃了,身体壮了,不就能挣更多的钱让我吃排骨,让咱的孩子更壮实?”
最后丈夫无奈,将大排轻咬一小口后,用筷重重压在妻的饭碗上。妻让步了,彼此相视一笑。
咀嚼这小夫妻的对话,我很感动。双方的谦让都有理,却又难以说服对方,因为,夫妻原本就是一个融洽的整体,孩子又是共同的后代。几句对白,句句温馨体贴,表明了他们正在享受贫贱夫妻的恩爱和幸福。
我有一个亲戚,那年来沪应聘一家公司,但面试后落选。因身边仅有的一点钱只够买一张次日返多的火车票。几经恳求,这公司的经理答应让他在一个破仓库里住一晚。
半夜,电闪雷鸣;他忽被惊醒。只见仓库的空地上堆放着许多尚未拆封的纸箱,就连忙找出一块巨大的篷布将纸箱全都盖住。须臾,暴雨倾盆而下。
次日一大早,经理带着一帮人心急火燎地赶到仓库,当他发现纸箱里价值100多万元的电子配件均完好无损时,激动得紧紧握住他的手。
经理问:“你……怎会帮我遮盖货物?你只是一个落选者,这里并不是你的公司呀!”
他答:“在我们乡下,半夜下雨,男人一定得爬起来看看自家的打谷场、庭院,该遮盖的一定要遮盖得严严实实。”
原来,我这亲戚虽只在这破仓库暂住一晚,却出于本能,无意中把这仓库当成了自家的庭院。这一问一答中,问者是好奇,加上由衷的感激;答者则用淳朴的语言,讲了一个必须遵循的家规,衬托出他可贵的人品。经理在感慨之余,当场宣布录用这小伙子。
这一个个位卑者的真言、真心和真情,都真实地反映出他们质朴的心态和待人处世时的高尚境界。收集它们,细细品味,不仅能获得做人的道理,还能净化自己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