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中应避免的可预见性反应

来源 :交际与口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wy8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过这样一则故事:宋朝大文毫苏东坡喜欢参禅,一日参禅有悟,于是提笔将感悟写了下来,自己觉得得意,想要与人分享,便派人过江送给友人佛印禅师。苏东坡这样写道:八风吹不动。佛印看罢微微一笑,提笔给苏东坡写了回复:放屁!
  等送信的回来后,苏东坡见佛印如此无礼,便亲自登门找佛印理论。来到佛印处,佛印见苏东坡脸拉得那么长,也不做声,只是拿出了早已写好的字条给苏东坡看。苏东坡看完后,却是转怒为羞。佛印这样写道: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
  为什么佛印能提前写好给苏轼的答复呢?因为佛印想试试苏东坡“八风吹不动”的定力,看他会不会过江来讨说法。果然苏东坡按捺不住,过江找佛印理论来了。苏东坡过江讨说法的行为就是典型的可预见性反应。
  有这样一位高僧,他平素喜养兰花,对兰花备加珍视,一日外出有事,临行前特嘱弟子们照料好兰花。可是在他走后,一个毛手毛脚的小沙弥不慎将花架碰翻了,兰花摔了一地。等老僧回来后,众僧犯难了,不知该如何向师父交待,生怕师父听后会气坏了身子。当一个弟子非常委婉地把这件事告诉师父后,不料老僧笑笑说“我养兰花呢,一来是为供佛;二来是自己欣赏兰花的高尚品格,但是养兰花绝不是拿来生气的。”
  到底是高僧,在逆心事面前,就没有做出可预见性的反应,没有像弟子们预想的那样会生气发火。因为高僧内心有了一种非凡的定力,有了一个恒定的温度,所以才不会在外界因素的干扰下有所波动。
  佛印写下羞辱人的“放屁”两个字做为给苏东坡的回信,想检验一下苏东坡是否有自己所说的“八风吹不动”的定力,并无恶意,只不过是个善意的玩笑。不过现实中有很多人,正是利用你会做出可预见性的反应,设个套让你来钻,以此达到他的目的。
  一家公司的财务科主管,权力欲望很大,总想连办公室主任的位置兼并,对新来的办公室主任横竖看不惯,便鼓动办公室一员工,要他以工作安排不合理为由与新上任的这个主任发生摩擦,他们合计,办公室主任一准会发火,只要他一光火,他们就有了在老总面前投诉他的理由,刚到任的他又没有根基,稍有不慎就会惹得老总讨厌,很容易将他辞退。因为一件小事,办公室主任果然与他的科员大吵了一架。这事被财务主管大肆渲染并加工,便有了整垮新来的这个主任的材料。后来被辞退的主任知道了这个情况后,后悔不已,因为他轻易掉进了人家给他设计的圈套,他做出了可预见性的反应,可以说是自食苦果。
  意大利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大师帕卡尼尼在一次有人恶搞他时,就没有做出可预见性反应,没有让对手的计谋得逞,反而赢得了观众更热烈的掌声和赞美。事情是这样的,在一次演出时,有人成心跟帕卡尼尼过意不去,在他上场前把他得心应手的小提琴换掉了。面对这一突发事件,大师如实地对观众说:就在刚才,有人把我的琴换掉了,可是我将用手中的这把不甚好的琴为朋友们奏出更加美妙的乐曲,因为我相信音乐不只是在琴上而是在演奏者的心中。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没有令这位杰出的艺术家陷入难堪的境地,反而激发了大师对演奏投入了更多的激情。一曲终了,掌声雷动。
  我们可以想象,当演奏大师操起那把陌生的提琴时,他那镇定自若的神态,心里就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地拿起琴弓,自如地发挥着自己出众的琴技,奉献着自己的非凡的才华。大师用比琴技更高超的东西,征服了现场的每一位观众。观众听得如醉如痴,一曲终了,回过神来的观众掌声大大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场演出。观众是用掌声向这位大师献上了最诚挚的崇敬之情。试想,如果帕卡尼尼做出可预见性的反应,愤然摔琴,罢演这一场音乐会,也许不仅不会获得观众掌声,而且有可能从此就会名誉扫地,不会成为一代大师了。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像帕卡尼尼那样,面对已发生的不顺心的情况,不做可预见性反应,这样不但中不了对手的计,还有可能从中挖掘出更大的利益来。不做可预见性反应,不仅显示了一个人的胸襟和气度,更表现出一个人的成熟。
其他文献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拿了2元钱。这个故事说明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会引起人们心理的极不耐烦或反抗,这种现象被称为“超限效应”
期刊
“读书自然能明理”似乎已是中国人思想中历来的定则,但我却认为未必如此。  自从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开创了中国经典文化以来,中国人读书已经两千多年了!读的书可谓五花八门,种类繁多。然而究竟我们需要读的是什么书,需要明的又是什么理呢?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武断地说“读书一定能明理”。我以为,读对的书才能明对的理,要有选择,可贵的是有自己的选择。  盲目的泛读,上世纪初的20、30年代,中国的文人们,维新的
期刊
【案例】    孙家仁和白洁丽郎才女貌,是一对人见人羡的热恋情侣。可是外人不知道的是,两个人经常为一些小事吵架。  圣诞夜,两个人高高兴兴地在西餐厅吃大餐。家仁大大咧咧地抄起汤勺就大吃起来,洁丽怒道:“你这人,会不会吃西餐啊?饿死鬼投胎啊?你讲点礼仪好不好?”这番话引来服务员的注目礼,家仁尴尬地笑笑。  为了讨好洁丽,家仁叉起一个大虾想喂到洁丽嘴里,谁料掉在洁丽新买的白毛衣上。洁丽火了:“你搞什么
期刊
另类口才  男子“河东狮吼”?    ●安徒生很简朴,常戴着破旧的帽子在大街上行走。有个行路人嘲笑他:“你脑袋上边的那个玩意儿是什么?能算是帽子吗?”安徒生回敬道:“你帽子下边的那个玩意儿是什么?能算是脑袋吗?”  ●爱因斯坦很喜欢卓别林主演的电影。一次他写信赞扬卓别林说:“全世界的人都能理解你的幽默、含蓄,你确实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卓别林回信说:“世界上只有很少人能理解你的‘相对论’可你仍然是
期刊
对于明星或偶像的追逐过后,冷静下来的我们也许可以说,我们曾经以为自己爱上了“国学”,可实际上,那不过是我们与“国学”的一场艳遇。    “国学”忽然成了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词儿,这在网络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简直是一个“异数”。  无巧不成书的是,当年国学大师章太炎等人创办国学杂志,距今正好一个世纪。  虽然隔着整整一百年的辛苦路,却相映成趣。  这一拨“国学热”,始作俑者大概是央视的百家讲坛,接连捧
期刊
想到要在大众面前演讲或是在公司会议上做发言,不由自主开始紧张起来,心跳加速、双手发抖、全身冒冷汗。一走上台,脑子一片空白,说话结结巴巴,想赶快结束这场噩梦。对许多人来说,紧张就像是挥之不去的阴影,总在最关键的时刻让人铸下大错,与成功擦肩而过。当这种情况出现时,如何尽快消除呢?下面几种方法会使你受益:    1.转移焦点    过度紧张的原因来自于心里的恐惧,害怕自己看起来很愚蠢、害怕自己显得可笑、
期刊
美国有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将他的学生分成了三组,对第一组表示信任并予赞美与鼓励;对第二组采取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的态度;對第三组则不断给予批评。试验表明,被经常鼓励的第一组进步最快,总是挨批的第三组有些进步,而被漠视的第二组则在原地踏步。  另一位心理学家为了教会他的学生重视他人,信任他人,经常要求学生们站起来在课堂上当着大家的面表扬某一个同学。这种练习不仅使全班学生感到愉快,而且使他们
期刊
毕业后,我很顺利地进了一家单位。然而事实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单位里人际关系复杂,同事之间勾心斗角。这一点,我实在难以忍受。我不明白,单位里的每个人为什么总是把个人利益看得那么重,他们总是太个人主义。工作方面,我常常和他们产生分歧,为此我们总会争论不休。他们对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子也不屑一顾。我曾经和几个同事为工作争吵过,他们常常把我当成小孩子来看待。复杂的人际关系使我感到厌烦,这方面我一点都不擅长。
期刊
Story1、“我爱你”的方式    老约翰永远忘不了那个多雪的冬日。那天,他的长子小约翰差点出了严重的交通事故,当时他的驾龄还不到一年。自从儿子学会开车,老约翰就多了一份紧张。  那次险情过后还没几天,小约翰就告诉父亲他准备出去一趟。  “好的,开车小心点!”老约翰提醒他。  小约翰面带怒色转向父亲说道,“你为什么总是说这些?您似乎不信任我的驾驶技术。”  “不,儿子,我不是那个意思。”老约翰解
期刊
支招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事实上,对“草莓族”的关注并不是从近年来才有的,一直可以追溯到对独生子女问题的大探讨,这代人的诞生本就伴随着一片忧患声,甚至可以说“外表光鲜,一压就烂”是社会矛盾心理的产物:一方面怜悯他们的孤独处境过度保护,另一方面又对他们的异端缺乏承受力和应变态度。许多成年的“80后”对“草莓族”的指摘提出抗议,认为自己生而无罪,是媒体夸大了代际差异引发事端。但保持头脑冷静,采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