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和实现途径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x69638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高职院校应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重视“四史”教育,发挥“四史”教育在立德树人、“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的价值引领作用。把“四史”通过思政课堂、实践课堂、网络课堂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有助于增强思政课本身的历史厚度,加深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仰、信念、信心,使青年学生知史而爱党,知史而爱国,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四史教育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學思践悟中,知史而爱党,知史而爱国。高校应该积极投身到学习“四史”的浪潮中,自觉地把“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中,发挥“四史”教育在立德树人、培养新时代技术技能型综合人才的价值引领作用,增强思政课在高校教学中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
   一、把“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
   (一)重视历史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的优良传统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通过学习和研究历史达到借史明理、借古喻今、古为今用的目的。1939年5月20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知道历史的变迁,才能不像牛马一样无知和愚蠢。毛泽东同志尖锐地批评了“对于自己的历史一点不懂,或懂得甚少,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特别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百年史,真正懂得的很少”的错误现象,并提出要认真动手去研究近百年的经济史、政治史、军事史、文化史[1]。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演中又指出:“现在大家在研究党的历史,这个研究是必须的。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我们要研究哪些是过去的成功和胜利,哪些是失败,前车之覆,后车之鉴。”[2]
   学习和研究历史不仅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还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必修课程。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要学会从党和国家的历史宝库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3]。
   (二)重视历史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内在要求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德”是指个人品行、道德修养,更是指对祖国的忠诚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是当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核心问题之一。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和营养剂,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四史”记录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历程,蕴含着党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不变初心;蕴藏着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理论创新的历史;蕴藏着党不断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总结经验的历程;蕴藏着党和全国人民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一往无前、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是培养青年爱国情操、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的最好素材和载体。从学习“四史”中深刻地理解自身发展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联系,牢牢把握自身与祖国命运相连的前程,增强民族自豪感,厚植爱国情怀,增强投身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重视“四史”教育是驳斥历史虚无主义的锐利武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危害社会的各式各样的错误思潮相继出现,如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普世价值观、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等。其中,历史虚无主义打着“反思历史、重新评价”的旗号,通过裁剪史料、伪造历史,对近现代中国革命史、党史、国史、军史进行恶意歪曲,企图通过否定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来否定“四项基本原则”。历史虚无主义极具欺骗性和迷惑性,对大学生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等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提出批评,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4]
   正视历史,还原历史才能溯本清源。高校必须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四史”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历史思维,使青年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考察历史、评判历史,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自觉抵制拿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做文章来丑化、污蔑、攻击中国共产党的图谋,同时明确时代赋予大学生的使命,树立面向当下和未来的自觉的历史意识。
   二、把“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学理依据
   (一)“四史”教育与思政课在内容上具有相容性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5]“四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史,从历史、实践和时间维度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深刻地契合了思政课“四个选择”“四个自信”“四个意识”的教学目标。因此,“四史”与思政课在内容上具有相容性。
   把“四史”融入思政课教学,重在实现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等课程的融合。首先,“纲要”课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推翻反动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建设新中国和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在内容上与“四史”高度契合。中国近现代以来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充分证明,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其次,近代以来中国命运的变迁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艰苦奋斗的历史,蕴含着革命先辈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不畏艰难、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是“基础”课最好的素材。“基础”课可以联系社会主义发展史和党史讲理想信念问题;联系党史和新中国史讲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联系改革开放史,讲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再次,“概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断寻找救国救民、独立富强真理的过程,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社会主义建设史、改革开放史之中,离开了这些,“概论”课教学是很难展开的。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总结为“三个证明”: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证明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四史”通过丰富的历史事实、生动的历史细节向当代青年传达出“四个坚持”的内涵,激励青年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树立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崇高志向。    (二)“四史”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在目标上具有契合性
   思政课的教学目的决定了其政治属性必然反映国家意志。“四史”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现代中国的发展脉络,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引导学生建立对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历史认同和政治认同。因此,“四史”与思政课在政治引导和价值引领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教师把“四史”中生动感人的历史故事、鲜活立体的历史人物、奋进的历史精神等素材穿插在思政课的教学中,可以为枯燥的理论阐述注入新鲜血液和活的灵魂。学生在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时空对话中,获得情感体验和精神滋养,不但增强了理论课堂趣味性,而且容易引起学生情感认同,提升思政教学的温度,落实育人目标。同时,把“四史”引入思政课堂,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党的革命、建设、改革的艰辛历程,坚决反对抹黑、歪曲和诋毁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错误言论,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享乐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传承党的精神根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三)“四史”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在理论上具有同源性
   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直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四史”教育虽是讲历史,却又不是简单的历史教育,而是和当代中国政治紧密联系,其根本任务在于服务现实,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然和应然,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牢记“四个坚持”、树立“四个意识”。因此,“四史”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理论上具有同源性。
   三、“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途径
   (一)融入思政课教学“第一课堂”
   思政课堂是高校育人最有效的、最重要的阵地,高校要自觉地把“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课堂。把“四史”所展现的革命实践、建设实践、改革实践融入思政课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拓宽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增强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自觉性,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历史教育家叶小兵教授指出:“历史教学的作用和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是在于能够打开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了解和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尤其是掌握认识历史、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即能够全面地、辩证地、客观地、历史地、发展地认识社会事物、认识他人和自我。”[6]如讲授“基础”课有关理想信念相关内容时,融入中国共产党党史,讲述中国共产党如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偏居一隅到执政全国的艰难奋斗历程;以小故事讲大道理的方式,讲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革命前辈面对革命道路如何进行选择的故事;讲述在中国命运前途选择上,共产党人如何始终坚持坚定的理想信念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的,让学生懂得人类美好的理想不可能唾手可得,这离不开革命先烈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道理。讲“概论”课中有关改革开放等相关理论时,融入改革开放史,讲述深圳的成长故事,讲述以习仲勋、袁庚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的特区拼搏精神,启迪青年从中汲取创新的力量,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牢记新时代的使命和责任。
   (二)融入思政课教学“第二课堂”
   实践出真知。高校应主动把“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第二课堂”之中,使青年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实践中了解党情国情,感悟时代发展,激发爱国情感。如高校可以开展体验式红色游学专项实践活动,开展以红色为主题的征文、演讲、画展、讲历史故事、演历史剧、历史知识竞赛等学习实践活动,也可以结合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主题班团日、重大纪念日、节庆日等开展相关主题的“四史”教育活动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好地方红色资源,发挥“红色文化”的重要育人功能,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迹、瞻仰革命文物、聆听红色革命故事,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文化传习、文艺创作等。此外,要充分利用好、发挥好校园门户网站、校报校刊、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宣传栏、LED电子屏幕的宣传功能,营造良好的“四史”育人环境和学习氛围,让“四史”学习教育活起来,真正入眼、入脑、入心,培养青年学生坚定的信仰、信念、信心,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融入思政课教学“第三课堂”
   因其开放性、生动性、交互性、共享性的特点,网络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来说,日益受到师生青睐,成为教育教学的“第三课堂”。很多院校的思政课教学团队也把创建、利用网络媒体平台开展思政课教学作为促进教育教学成效的重要改革方向之一。微信公众号、微博、易班、抖音、云班课等网络新媒体平台逐渐成为传统课堂教学之外的另一种教学载体。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也要用好用活“第三課堂”,构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学习教育模式,增强“四史”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使思政课教学更具生动性,让学生爱听、愿听。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开展红色主题活动,发布红军长征路、红色革命圣地、革命先烈英雄事迹等图文视频资料,让青年学生在线观看,重温峥嵘历史,感悟革命精神;也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开设有奖创作比赛等专栏,鼓励青年学生积极创作,上传短视频、动漫、网络文章等网络文化作品,与同学分享创作心得;其次,依托易班优课、职教云平台推出“四史”学习教育专栏,实现课程共享、动态发布、交流研讨、在线测试;利用校园BBS发布讨论帖,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热烈讨论;再次,积极组织策划“四史”知识线上线下竞赛,引导广大青年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最后,邀请校内外名师名家为青年学生开展线上线下“四史”专题讲座或组织青年党员开展“讲‘四史’,坚定使命勇担当”线上讲座,以青年之声传播历史故事,通过在线学习党课、线上线下讲座,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学习好“四史”、宣传好“四史”、运用好“四史”等。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习近平.习近平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四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2-21.
  [4]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
  [5]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习近平总书记再访西柏坡侧记[N].人民日报,2013-07-14.
  [6]叶小兵.历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摘 要] 新形势下,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组织路线,坚持以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为遵循,以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为指导,促进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提质增效”,对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尤为重要。基于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的重要性、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从充分认识高校基层党支部的特点规律、科学化制定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目标和打造高素质、专兼结合的基层
提高教师职业适合度是培养“乐教、适教、善教”的教师队伍的关键。通过对东部某省51156名来自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进行调查发现,低学段、低职称、短教龄、高学历的教师中,认为自己不适合教师职业的比例更高;知识与能力和岗位不匹配是教师认为自己不适合教师职业的最主要原因;适合程度高的教师拥有明显更好的工作投入、个人效能感和工作满意度以及明显更低的离职倾向;适合程度高的教师所获得的学校支持均明显多于适合程度低的教师。但是,离职倾向最强的不是“非常不适合”的教师,而是“比较不适合”的教师,同时,“比较不适合”的教师所获
[摘 要] 基于探讨翻转课堂联合OSCE模式在“内科护理学”中的应用效果。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2018级护理学专业78名本科学生,采用翻转课堂联合OSCE模式进行教学。与未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的2017级护理学专业76名本科学生进行对比。对实施翻转课堂前后的两组学生自我学习能力问卷情况进行比较,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比较,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
[摘 要] “双一流”战略和“双万计划”的推进给各高校提出了挑战,要求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团队建设密切相关,教学团队建设将对高校的师资和人才培养产生直接影響。新文科背景下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趋势日渐明晰,学生知识和能力重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要求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中全面融入跨学科理念。通过教学团队教师能力提升机制、混合式教学体系重构、营销创新人才培养特色培养模式以及教学资源库建设四个方面,结合课
[摘 要] 为了满足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需求,着力培养学生将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应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符合工程教育认证的专创融合课程教学改革成为教育的大势所趋。团队在车辆工程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融入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方法,以产出为导向调整课程考核方法,并探索课程教学的持续改进机制,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以“汽车构造”为例,对该课程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专
[摘 要] 在中国的教育改革工作中,创新创业教育是重点,也是难点。对研究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使其与当前的经济发展环境相适应,这也是中国走创新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在各个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互联网 ”作为经济发展新动力,在对高校研究生进行创业教育中,需要构建“互联网 ”思维,对于当前研究生创业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解决,构建“互联网 ”高校研究生创业教育体系是
[摘 要] 民族预科生的中华文化认同内生动力,是指民族预科生因自我成长、发展的需要而自发产生的学习、认同中华文化的内在力量。这种自发的学习、认同中华文化的内在力量,是推动民族预科生积极主动融入中华文化、热爱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的源动力。激发民族预科生中华文化认同的内生动力,不断增进民族预科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认同,是凝铸民族预科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预科生大学毕业后全心全意投入中国特色社
[摘 要] 高校的分析测试中心作为一个校级公共测试服务平台,是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为学校的教学、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提供重要保障,同时也为地区的社会服务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内蒙古科技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以突出服务职能为核心,探索管理和运行模式,不断加强测试队伍建设、质量体系建设、管理信息化建设、开放共享平台建设,致力于建设成为全校乃至自治区公共测试服务品牌。  [关键词] 测试队伍;质量体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