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李叔同是我国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他创作的乐歌为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和新音乐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李权同的一生都怀揣爱国主义情怀,从开始的实践民主救国,到艺术教育救国,再到决心念佛救国,始终以爱国、富国、兴国为崇高理想。文章从李叔同的学堂乐歌创作背景出发,具体论述他爱国主义情怀的体现。
关键词:李叔同;学堂乐歌,爱国主义
第一次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政府长达200多年闭关锁国的局面, 面对战争的失败,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人,如林则徐、魏源等人,他们开始探索民族救亡的新道路,主动向西方学习军事和工业技术,走“师夷长技以制秀”的强兵富国之路。之后甲午中日战争的落败,不仅加剧了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也日益严重。但先驱们不懈努力和探索,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清醒,他们掀起了洋务运动的浪潮,在政治、文化、经济、教育等多方面向西方学习,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专业人才,这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之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反对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提倡“兴学校,废八股”的主张,认为不能只学习四书五经,《论语》的课程内容,应增添算术、音乐、历史等综合课程。他们积极宣场音乐对思想的启发作用,指出学校必须把音乐科目列入普通课程当中,这为我国的音乐教育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和重要场所,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学堂乐歌的产生。
一、李叔同学堂乐歌的创作
学堂乐歌发展初期,一批在日本学习音乐的有识之士,如沈心工、曾志闵等人,他们抱着音乐教育救国的理念回国后,开展各类音乐教育活动,为我国20世纪音乐创作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李权同在上海求学期间,在“沪学会”参加了沈心工的音乐补习课,正是在这里李叔同第一次接触西方音乐教育,并激发了他音乐创作的兴趣。当时为了抵制日货、美货需要一些弘扬爱国主义的音乐作品,李叔同便创作了《祖国歌》,这首歌极大提升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反抗入侵者的坚决斗志,同时也奠定了李叔同在学堂乐歌中的重要地位与历史影响力。
李叔同的乐歌创作代表了那个时代较高的水平,他运用了不同的歌曲体裁,如摇篮曲、进行曲、童谣等多种演唱形式。李教同开创性地运用多声部合唱方式,创作了许多合唱音乐作品,为之后的音乐创作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李叔同学堂乐歌中爱国主义的体现
从李叔同学堂乐歌的表现内容来看,主要分为三类:爱国歌曲、抒情歌曲、哲学歌曲。其中,爱国歌曲有《大中华》 《我的国》 《出军歌》 《满江红》 《喝火令》《哀祖国》《祖国歌》 《隋堤柳》等。
(一)、歌颂祖国,激扬赞歌
我国地大物博,从古至今有许多通过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来抒发自己对祖国热爱的音乐作品。李叔同的部分乐歌以“国”为题,抒发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比如他的第一首作品——《祖国歌》,从宏观的角度歌颂我国的幅员辽阔,表达了白强不息的精神。
《祖国歌》的旋律来自民间曲调《老六板》,原曲以八分音符和附点音符为主,李叔同将全曲改为以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为主,一字对一音。这种单一的曲式结构使整个乐曲旋律宽广悠长、歌词大气磅礴,表达了李叔同内心无限的爱国豪情。漫画家丰子恺曾回忆:“这首歌创作于1905年,当时红遍全国,就连日本都有听到此歌的传唱。后来许多学校还把这首歌曲作为音乐教材,供学生演唱和学习。”可见此歌影响之深远,当中运用的民族调式,也让李叔同成为运用民族音乐写歌的首创者。
此外,这类作品还有《我的国》 《大中华》等,这些作品通过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返歌,表达了对祖国难以言表的赞美之情。《大中华》选用意大利的英雄主义歌剧《诺尔玛》中的插曲,四四拍节奏,整首曲谱的附点节奏直观表现出进行曲风格。歌词主要从地理、人文两个方面入手,歌颂我国的美好河山,赞扬中华民族英雄的不朽光辉,展现中国人民新风貌,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祖国的美好祝愿。
(二)感时忧国,慷慨悲歌
学堂乐歌产生在中国内外优患的社会环境下,一批忧園之士不怕牺牲,毅然投身于救国的浪潮中,李权同就是其中一位。他提倡乐歌教育,试图唤醒国人对当前命运的清楚认识,通过作品来抒发他的优国之思。
我国第一首仿宋词乐敬——《隋堤柳》,1906年收录于李权同主编的《音乐小杂志》。清场帝疏国运河,在修筑御道为堤,播柳成行,世称漸堤。《隋堤柳》后成为诗人们吟咏风景,感慨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作品。李权同创作的《隋堤柳》是表达自己内心沉五的“杜胎啥血笑神州”的优国之思。李权同1905年东渡日本,看到了日本通过明治淮新改革之后的繁荣和崛起,想到自己祖国却是内憂外患,李叔同心中充满了忧伤与愤潜,于是创作了这首《隋堤柳》。歌词充满了古体诗词的流风遗韵,读起来有沉郁深途、情词慷慨之风。旋律部分来自于美国作曲家哈里·达克雷的作品《黑茜·贝尔》,其原本是一首开朗轻快的圖舞曲。李叔同根据曲调大胆填词,最终变成一首凄凉哀婉的抒情作品。
辛亥革命胜利后,李叔同从日本归国,看到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喜报此起彼伏地传来。此时,李叔同心中充满了喜悦,满怀革命豪情地写下了一首《满江红》。这首词的原题是《满江红· 民国肇造,填此志威》,选用岳飞的词《满江红》为题表达悲壮慷慨之情。这首歌旋律选用传统曲调,虽然整首歌词长短不一,处处紧扣革命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李叔同向往民主自由、向往共和新政的爱国主义思想。字里行间无不透着热血男儿、有为之士的豪气,感情热烈真挚,极具感染力。
(三)、自强报国,豪情乐歌
学乐歌的初衷是呼吁中国人民抵御外辱,宗旨是富国强兵。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形势下,当务之急就是练兵,兵不强不足以卫国,而兵强最基本就是拥有强壮的体魄。体育也成为每个中学的基本课程,从而也影响到了音乐教育,进一步影响了乐歌创作的内容,一首首尚武精神的乐歌不断涌现出来,如《春郊赛跑》,《厦门市运动大会会歌》。
《春郊塞跑》是李叔同1906年在日本创作的一首乐歌,曲河选自于德国近代作曲家卡尔·G·赫林的《木马》,该曲迥轻快、活泼、富有儿童气息,因而非常符合《春郊赛跑》的艺术气质。《春郊塞跑》开创了我国音乐启蒙的先河,用乐歌的形式把体育精神传达出来。虽然该乐歌歌词简单易懂,内容多是描写塞跑的场景,但其蕴含着民族救亡的意义:在国难面前,需要把重点放在塑造全新的国民和新一代的少年,少年爱则国强。
三、李叔同爱国主义音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回顾李叔同的人生,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李权同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的全过程,他的学堂乐歌以爱国主义作品开头,也以爱国主义作品结尾。可以说,学堂乐歌是李叔同爱国主义音乐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有人说:“教育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而教育的关键在于思想与理念。李叔同作为教师,具备同时代其他教师所不具备的先进思想,他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教育的改革者。
李叔同通过音乐教育的途径,将他对国家、对民族、对音乐教育的执着和信念,毫无保留地传承给了学生。虽然他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长存于心。如今,我国已经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才能使中国永葆雄风。不管是在过去还是未来,李权同的爱国主义音乐教育思想都将永远影响和激励着我们。
参考文献:
[1]杨和平,先觉者的足迹——李叔同及其弟子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2]企释,培安.李叔同——弘一法师歌曲全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0.
[3]陈燕.学堂乐歌声乐作品微探[J].韶关学院学报,2010(11).
关键词:李叔同;学堂乐歌,爱国主义
第一次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政府长达200多年闭关锁国的局面, 面对战争的失败,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人,如林则徐、魏源等人,他们开始探索民族救亡的新道路,主动向西方学习军事和工业技术,走“师夷长技以制秀”的强兵富国之路。之后甲午中日战争的落败,不仅加剧了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也日益严重。但先驱们不懈努力和探索,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清醒,他们掀起了洋务运动的浪潮,在政治、文化、经济、教育等多方面向西方学习,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专业人才,这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之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反对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提倡“兴学校,废八股”的主张,认为不能只学习四书五经,《论语》的课程内容,应增添算术、音乐、历史等综合课程。他们积极宣场音乐对思想的启发作用,指出学校必须把音乐科目列入普通课程当中,这为我国的音乐教育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和重要场所,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学堂乐歌的产生。
一、李叔同学堂乐歌的创作
学堂乐歌发展初期,一批在日本学习音乐的有识之士,如沈心工、曾志闵等人,他们抱着音乐教育救国的理念回国后,开展各类音乐教育活动,为我国20世纪音乐创作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李权同在上海求学期间,在“沪学会”参加了沈心工的音乐补习课,正是在这里李叔同第一次接触西方音乐教育,并激发了他音乐创作的兴趣。当时为了抵制日货、美货需要一些弘扬爱国主义的音乐作品,李叔同便创作了《祖国歌》,这首歌极大提升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反抗入侵者的坚决斗志,同时也奠定了李叔同在学堂乐歌中的重要地位与历史影响力。
李叔同的乐歌创作代表了那个时代较高的水平,他运用了不同的歌曲体裁,如摇篮曲、进行曲、童谣等多种演唱形式。李教同开创性地运用多声部合唱方式,创作了许多合唱音乐作品,为之后的音乐创作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李叔同学堂乐歌中爱国主义的体现
从李叔同学堂乐歌的表现内容来看,主要分为三类:爱国歌曲、抒情歌曲、哲学歌曲。其中,爱国歌曲有《大中华》 《我的国》 《出军歌》 《满江红》 《喝火令》《哀祖国》《祖国歌》 《隋堤柳》等。
(一)、歌颂祖国,激扬赞歌
我国地大物博,从古至今有许多通过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来抒发自己对祖国热爱的音乐作品。李叔同的部分乐歌以“国”为题,抒发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比如他的第一首作品——《祖国歌》,从宏观的角度歌颂我国的幅员辽阔,表达了白强不息的精神。
《祖国歌》的旋律来自民间曲调《老六板》,原曲以八分音符和附点音符为主,李叔同将全曲改为以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为主,一字对一音。这种单一的曲式结构使整个乐曲旋律宽广悠长、歌词大气磅礴,表达了李叔同内心无限的爱国豪情。漫画家丰子恺曾回忆:“这首歌创作于1905年,当时红遍全国,就连日本都有听到此歌的传唱。后来许多学校还把这首歌曲作为音乐教材,供学生演唱和学习。”可见此歌影响之深远,当中运用的民族调式,也让李叔同成为运用民族音乐写歌的首创者。
此外,这类作品还有《我的国》 《大中华》等,这些作品通过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返歌,表达了对祖国难以言表的赞美之情。《大中华》选用意大利的英雄主义歌剧《诺尔玛》中的插曲,四四拍节奏,整首曲谱的附点节奏直观表现出进行曲风格。歌词主要从地理、人文两个方面入手,歌颂我国的美好河山,赞扬中华民族英雄的不朽光辉,展现中国人民新风貌,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祖国的美好祝愿。
(二)感时忧国,慷慨悲歌
学堂乐歌产生在中国内外优患的社会环境下,一批忧園之士不怕牺牲,毅然投身于救国的浪潮中,李权同就是其中一位。他提倡乐歌教育,试图唤醒国人对当前命运的清楚认识,通过作品来抒发他的优国之思。
我国第一首仿宋词乐敬——《隋堤柳》,1906年收录于李权同主编的《音乐小杂志》。清场帝疏国运河,在修筑御道为堤,播柳成行,世称漸堤。《隋堤柳》后成为诗人们吟咏风景,感慨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作品。李权同创作的《隋堤柳》是表达自己内心沉五的“杜胎啥血笑神州”的优国之思。李权同1905年东渡日本,看到了日本通过明治淮新改革之后的繁荣和崛起,想到自己祖国却是内憂外患,李叔同心中充满了忧伤与愤潜,于是创作了这首《隋堤柳》。歌词充满了古体诗词的流风遗韵,读起来有沉郁深途、情词慷慨之风。旋律部分来自于美国作曲家哈里·达克雷的作品《黑茜·贝尔》,其原本是一首开朗轻快的圖舞曲。李叔同根据曲调大胆填词,最终变成一首凄凉哀婉的抒情作品。
辛亥革命胜利后,李叔同从日本归国,看到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喜报此起彼伏地传来。此时,李叔同心中充满了喜悦,满怀革命豪情地写下了一首《满江红》。这首词的原题是《满江红· 民国肇造,填此志威》,选用岳飞的词《满江红》为题表达悲壮慷慨之情。这首歌旋律选用传统曲调,虽然整首歌词长短不一,处处紧扣革命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李叔同向往民主自由、向往共和新政的爱国主义思想。字里行间无不透着热血男儿、有为之士的豪气,感情热烈真挚,极具感染力。
(三)、自强报国,豪情乐歌
学乐歌的初衷是呼吁中国人民抵御外辱,宗旨是富国强兵。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形势下,当务之急就是练兵,兵不强不足以卫国,而兵强最基本就是拥有强壮的体魄。体育也成为每个中学的基本课程,从而也影响到了音乐教育,进一步影响了乐歌创作的内容,一首首尚武精神的乐歌不断涌现出来,如《春郊赛跑》,《厦门市运动大会会歌》。
《春郊塞跑》是李叔同1906年在日本创作的一首乐歌,曲河选自于德国近代作曲家卡尔·G·赫林的《木马》,该曲迥轻快、活泼、富有儿童气息,因而非常符合《春郊赛跑》的艺术气质。《春郊塞跑》开创了我国音乐启蒙的先河,用乐歌的形式把体育精神传达出来。虽然该乐歌歌词简单易懂,内容多是描写塞跑的场景,但其蕴含着民族救亡的意义:在国难面前,需要把重点放在塑造全新的国民和新一代的少年,少年爱则国强。
三、李叔同爱国主义音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回顾李叔同的人生,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李权同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的全过程,他的学堂乐歌以爱国主义作品开头,也以爱国主义作品结尾。可以说,学堂乐歌是李叔同爱国主义音乐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有人说:“教育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而教育的关键在于思想与理念。李叔同作为教师,具备同时代其他教师所不具备的先进思想,他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教育的改革者。
李叔同通过音乐教育的途径,将他对国家、对民族、对音乐教育的执着和信念,毫无保留地传承给了学生。虽然他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长存于心。如今,我国已经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才能使中国永葆雄风。不管是在过去还是未来,李权同的爱国主义音乐教育思想都将永远影响和激励着我们。
参考文献:
[1]杨和平,先觉者的足迹——李叔同及其弟子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2]企释,培安.李叔同——弘一法师歌曲全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0.
[3]陈燕.学堂乐歌声乐作品微探[J].韶关学院学报,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