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激趣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970603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总是一板一眼、按部就班地讲解课文,那么在今天的课堂上将会很难赢得学生的认可。对于今天的初中生而言,他们有足够的通道了解到教材文本中的相关知识,比如上网,比如阅读参考书。现在已经不是20年前了,现在已经不是教师仅凭借一本教辅用书就能将学生吸引住的时代了。今天,学生关注的内容更加庞杂,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手段改变这种教学模式,那么学生“身在课堂心在书本外”的现象将不会是个案。
  初中生对于文本关注的不再是概念性的知识,而是其背后的新观点、新思维。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把握初中生这种好奇、好思考的性格特征来教学,注重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激趣。本文就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来谈谈如何针对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和兴趣进行激趣教学。
  一、激趣引发有效关注
  激趣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有效关注。学生对于文本的认识,一般会经历一个感兴趣、阅读了解、丧失兴趣的过程。在如今教辅参考多如牛毛的时代,文本中的一切内容都已经不再是老师独家掌握的机密,学生很容易在课前预习环节就已经通过初读文本,对文本的相关知识内容有了个“囫囵吞枣”式的了解。如果此时教师还是按照这些内容来设计教学,自然会让一部分学生如同嚼蜡,感觉无味无趣,进而在课堂上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或者似听非听的状态。那么,此时教师应该如何应对呢?关键是找准学生新的兴趣点进行激趣。
  比如,笔者在教学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时,考虑到这篇小说中的一些内容,特别是思想内容,一部分学生因为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而不感兴趣,一部分学生因为读过教辅用书上的说明而索然无味,故而在教学设计时,重新设计教学的切入口。
  笔者是这样在课堂上进行导入的:“同学们,最近有一部电视剧比较火,叫《少年包青天》,剧中少年包拯和他的朋友们通过自己的机智,破获了一桩桩谜案,可谓神探,当然类似的神探还有狄仁杰、福尔摩斯,大家都比我熟悉。老师想问大家一下,如果给你们一个机会,你们想不想做一次神探?”学生听到这,一个个都很激动,大声喊:“想!”从他们激动的眼神里,笔者知道他们的心都收回来了,都留在了课堂上。于是,笔者进一步说道:“那好,今天我们就一起侦破一桩谜案,看看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是怎么死的,杀害他的凶手究竟是谁,为什么要杀他,你能找出哪些蛛丝马迹来证明,好不好?”通过这样的导入,将学生的兴趣点和文本教学的相关点进行了有机结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有效关注,学生很快就进入到再次关注文本的教学情境之中。
  二、激趣催生新奇体验
  激趣能够催生学生对文本的新感知、新体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沉迷于教学内容的程序设计和内容设计,却很少在活动设计上下工夫。其实,对于好动的初中生而言,一个好的活动体验将带给他们更新的感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力量来进行教学,而不要自己一个人在课堂上唱“独角戏”,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融入课堂,参与到教学中来。
  比如在《孔乙己》教学中,围绕“谁是杀害孔乙己的凶手”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活动:一场庄严的审判。由学生扮演小说中的各种角色,其中孔乙己是原告,其他角色如丁举人是被告、咸亨酒店老板、小伙计“我”、取笑的店客、“孩子们”等是证人,同时有辩护律师、主诉人,教师自己担任法官,其他学生担任陪审团,以这样的方式来进行同步教学活动。这样新奇的方案,让学生在课下准备得非常仔细和耐心,从他们踌躇满志的眼神中,笔者感觉他们对文本的理解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
  果然在活动中,他们的发挥让人倍感惊喜。孔乙己的强烈控诉,将目光对准了直接凶手、间接凶手等,主诉人也为其提供了更多的佐证,而丁举人及其他证人,一方面将自己所做说了出来,另一方面也在辩护律师的帮助下百般抵赖解释,揭示孔乙己自身的劣根性。其他学生担任的陪审团则很敬业,在笑场鼓励的同时,集中智慧写出了精彩的判决书,而法官只需要控制节奏,引导正确“审判”即可。一堂正义的审判深刻而有趣,学生在新奇体验的同时也掌握了文本深入阅读的正确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三、激趣拓展思考空间
  激趣的目的不仅仅是引发学生关注,关键还是要让学生对文本本身有新的思考、新的理解。初中生受限于自己年龄、阅历,理解能力一般比较弱,往往只能对一些概念进行一些字面上似是而非的解读。那么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的过程当中,如果教师不能掌握科学的方式方法,一味采取发问、追问的方式,就会让学生陷入阅读障碍中去,不敢回答问题,恐惧思考问题,同时也会产生抵触情绪。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大多只能采取直接教授的方式,将一些概念性的内容直接讲解出来,效果自然不会太好。如果采取逐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生成对文本的理解,那么这个生成的过程就需要通过激趣的方式来产生。
  运用激趣方法既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又能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比如,在教学《孔乙己》一课中,学生对“丁举人打折孔乙己双腿”这一情节的理解比较平谈、肤浅,一般学生只是从情节角度思考,人物丁举人只是作为孔乙己的“杀人凶手”之一存在,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不能从鲁迅的写作目的和小说的写作主题上进行思考;还有的学生,在分析这一文本时,回避“丁举人”这一称谓,仅仅从孔乙己仅仅拿了几本书就被其打折双腿这一角度,来说明其狠毒。应该说这一分析是正确的,但是不够深刻。此时,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呢?笔者是这样来激趣引导的:“同学们,鲁迅这个人特别喜欢在名字上做文章。他小说中的名字往往都有象征寓意。比如小说《坟》中的华家、夏家象征华夏民族;比如《祝福》中的祥林嫂,本来寓意‘吉祥如林’、好运不断的,但她却最终家破人亡、自己饿死;再比如《阿Q正传》的阿Q,像不像清朝人头后一根辫子,明显有民族劣根性的象征……甚至他就连自己的笔名都不例外,比如鲁迅、嘎剑生、宴之熬者等”。然后就这些笔名的寓意作了介绍,从学生认真倾听的眼神中,笔者感觉这个激趣点已经引起了学生的深思。于是,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那么大家再想一想,这个情节中,孔乙己名字的来历是什么?丁举人的称谓又说明了什么?两者不同称呼与情节之间有何关系?”这样激趣引导,学生的思维仿佛换了一个新的空间,很容易据此判断孔乙己名字的滑稽是由于沉迷科举落得如此下场,丁举人之所以感如此狠毒凶残也正是因为科举胜利这一护身符,于是其背后象征意味不言而喻,学生理解起来也就很容易了,对这一情节的思考也就更加深入了。
其他文献
高科技是尖端科学知识与高超技术能力的融合。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不断开采会日见匮乏;同时,单一的利用煤炭资源获取利润,投入高效益低、消耗高产出低,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中国正处于一个全面开展城市化建设时期,城乡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展现了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冷静地研判后会发现,中国的城市化在理论、思路、政策和实际操作上都不清晰,有些
新课改的推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加入到教学改革的行列中来,他们努力探寻教学新方法,更新教学理念,研究教学目标的科学合理设置,为构建语文教学高效课堂献计献策。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教学实践的体会,站在促进教改新发展、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的角度,对影响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开展的各类因素进行探究,以期更好地推动语文教学的新发展。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中老年鸟头碱中毒患者急诊急救过程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对36例乌头碱中毒的中老年患者发病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其心理反应特点及服毒原因,及时发现其存在的
目的评价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的冠心病患者60例(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者(对照组)30例采用超声检测双侧颈动
本文以观察台湾地区社会的一般生活,对台湾家庭的宗教信仰、崇敬祖先,台湾法律的规范,台湾民间的生命关怀活动、社会服务的道德体现,与人际互动的利他行为,全人教育与生命教
目的研究并分析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对孤立性肾结石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2009年8月1日至2012年12月1日共收治孤立性肾结石患者286例,运用数字表法对其进行分组处理,对照组143
优秀的抒情散文作品都是经过历代读者长期反复地阅读鉴赏筛选出来的文学精华。这些散文一般都以较为完美的形式充分体现一个民族较为稳定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思想情感,可以说,散文是中国文化的最佳载体。特别是抒情散文,如果你细品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抒情散文,你就会感到其中中国味浓郁,芳香袭人。  一、中国情结  1敦厚的儒家思想  我国古代“尚和”的哲学思想以及儒家的“中庸之道”思想对中国作家的影响极大。“和谐
个人所得税是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税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在征税模式、费用扣除、税率设置以及征税范围等方面尚存在不少问题,还没有很
对目前监理行业遇到的新形势、新特点有个浅显的认识,并对监理企业如何应对提出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