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技术变革裹挟各种创新理念而来,金融业在过去数年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金融科技的竞赛上,中国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就。
2006年5月28日,宜信成立,业内将其作为中国金融科技或互联网金融史的开篇之一。而在此后虽有BATJ陆续借助场景优势和获客优势强力介入,革新着金融科技市场的版图,但在历年诸多“金融科技百强”的榜单中,宜信仍然能牢牢地和BATJ一起占据着上游梯队,靠的正是不断地强化自身可持续创新能力。在如今宜信公司的整体战略中,科技能力与国际化能力、投资能力一起被定位为“面向未来的三件事”。
现在的宜信,已经发展成为一家从事普惠金融和财富管理事业的金融科技企业,拥有反欺诈决策平台“致诚阿福”和面向各类客户的智能理财、智能保险等技术产品,而类似大数据风控系统“宜人蜂巢”等的不少技术应用亦向行业内外输出,并受到高度肯定。
作为中国金融科技行业元老级的玩家,宜信在如何拥抱移动互联、发挥大数据风控的绝对优势、AI智能时代的发力等科技赋能金融的探索过程,也代表了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历程。“有金融的底蕴,有对科技的敏感性,有创新的方法论。”当谈及宜信12年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时,宜信公司创始人、CEO唐宁给出了这三个答案。
當以BATJ为代表的公司都在“去金融化”、强调“科技公司”性质的时候,宜信却坚持自己的金融基因、金融底蕴。
多年前,传统金融机构不善于做“中小微弱”的基因,使得中国金融服务的受众市场结构,在个人和小微金融领域留下空白与机会。在2006年,唐宁从美国华尔街归来,创建宜信公司,深耕于覆盖传统金融难以覆盖到的群体,即普惠金融业务。
在宜信成立之初的年代,并没有“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大洋彼岸的Lending Club也在刚起步的阶段。宜信当时信贷的核心业务仍依靠人力,与互联网的唯一关系,仅限于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导流获客。宜信12年来的发展路径,折射中国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
“创业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判断,就是中国未来一定是信用社会,个人信贷应该是以信用而不是抵押担保为风控手段。”唐宁表示。
2007年11月,宜信借鉴国内外信用行业的先进技术和经验,研发出符合现阶段中国信用环境现状的个人信用评分系统工具。当时的个人信用评分系统,并非像现在基于大数据的风控系统,更多是一种专家性质的信用评分卡;而宜信技术团队已经在当时的技术负责人、现任首席战略官陈欢的带领下,着手进行一系列后台系统和贷后系统的开发。依靠这些系统,宜信积累多年的客户信用数据,为后来的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宜信公司科技赋能金融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2012年宜人贷的成立。2011年前后,移动互联时代到来,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始影响许多行业,包括金融领域。P2P网络借贷也迎来了创立和发展的一轮热潮。当许多新入场的玩家在忙于给投资人讲故事时,宜信果断拥抱移动互联网。
“当时我们有一个预见,移动互联的到来,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获取数据、 服务客户、把握风险,也可以让我们的所有客户、借款人和理财者都能更好地获取金融服务。”唐宁说。
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宜信开始不断推动组织的重塑,把最前沿的科技力量,与其五六年间所积累的中国信用人群数据和风控服务体系结合起来。2011年,唐宁请来了当时在美国上市公司IAC/Ask.com任职副总裁的方以涵,负责宜信互联网部的发展。2012年宜信互联网部进入发展新阶段,以宜人贷为全新品牌开始独立运营。
“宜信互联网化的第一步,是将线下的产品展示到线上;第二步是将借贷流程线上化;第三步,则是在大数据和算法的支持下实现线上极速批核。”宜人贷首席运营官兼首席技术官曹阳将宜信的移动互联总结为三步走。
2013年9月,宜人贷推出国内首款信用借款全流程操作的手机APP“宜人贷借款”,2014年,旋即上线“极速模式”。在实现线上全流程化和极速批核的同时,宜人贷的风控系统也全面升级。宜人贷所搭建的风控系统“宜人蜂巢”,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毫秒级抓取、秒级解析以及对新用户提交资料的实时抓取、流式处理、离线查询,并基于实时监控系统,将数据处理的时效从小时级提升到分钟级。
移动互联和大数据风控技术,解放了人力,为宜人贷带来了长足发展。根据其最新年报,2017年全年,宜人贷服务的借款人达65万,72.9%的借款人通过线上渠道获取,这些行为全部通过移动端完成;出借人达到60万,出借行为100%通过公司的线上平台完成,其中87%通过移动端完成。
2015年,宜人贷是行业里领先与银行进行第三方资金存管合作的企业。当时,监管还没有要求全行业进行资金存管,行业里也没有几家这样做。宜人贷系统对接银行,又是一项十分考验技术能力的事情。
面向白领、工薪阶层的网贷业务以宜人贷为载体发展之后,宜信面向小微客群的产品和服务,如商通贷、翼启云服,由陈欢负责的大数据中心负责。
“小微企业客群的风控,相比个人借贷的风控要复杂得多,但也依托于宜信积累的个人借贷审批风控的经验基础。”陈欢表示。
“从宜信的角度来说,早期的发展是技术创新,当金融逻辑与科技得到融合之后,在发展模式上就是技术驱动创新,就会有一些跳跃式的模式创新出现。”曹阳说道。
2015年以来,行业进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而宜信科技能力的提升,也在这时候迈出更高的台阶,科技酷品迭出。而宜信也早已在多元金融服务领域布局,并明确定位为“一家从事普惠金融和财富管理事业的金融科技企业,在支付、网贷、众筹、智能理财、智能保险、区块链等前沿领域积极布局,通过业务孵化和产业投资参与全球金融科技创新”。宜信多个业务条线或者部门在进行金融科技领域的探索。 “宜信的科技,一方面是要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另一方面是要为业务人员在风险判断、客户服务、营销推广等工作上赋能。”陈欢告诉记者。
宜人贷理财升级为宜人财富,进入全面资产配置。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实现KYC(Know Your client)与KYP(Know Your Product),为客户进行信息流展示与智能化匹配推荐。
投米RA利用智能理财技术,是宜信在投资领域对普惠金融的探索。投米RA面对为数众多还没有迈入高净值门槛的新中产来说,投资额多在10万美元上下,因其产生的经济价值较低,传统的财富管理服务机构不愿意服务于这类投资人群,即破局“10万美元困境”。
而面对可投资产小于10万美元的新锐中产客群,指旺财富通过科技的手段,帮助这些刚刚踏入职场的高潜力人群,建立正确的投资观念。指旺财富打造的财商课程,将传统上只服务于“富人”的财富规划专家的专业知识转化成用户能与之互动的体验。
AI+FOF人工智能平台,是由宜信财富自主研发的参与母基金投资管理全流程的人工智能平台,该系统目前覆盖中国2万家投资机构、3万只基金主体、上百万家融资企业。AI+FOF平台具有“一键尽调”功能,可提供有关一只基金60多个维度数据的详尽报告,大大提升了前期的基金筛选效率,方便母基金的管理者们投资决策。
宜信博诚保险依托人工智能的方式对整个寿险产品体系进行重新的分析、重组,同时,充分研究消费者的需求,以求达到能够把最合适的产品匹配给客户。
致诚阿福,致力于用智能科技赋能普惠金融业务风控,基于宜信12年风控经验、结合自身优势评分建模、反欺诈能力,为机构提供覆盖信贷业务全周期、全面且“智慧”的信贷全流程解决方案,包括阿福智能风控云平台和针对多场景的咨询服务。其中阿福智能风控云平台经过多年实战不断升级,形成了贷前贷中一站式风控决策系统“群星”和贷后智能催收、资产管理系统“天迹”两大系统,并拥有多项市场高度认可的明星产品,如全方位防范欺诈的“欺诈甄别”,以及运用人工智能交互的在线评测产品“星探”。
致诚信用,作为服务于企业征信的第三方专业机构,通过大数据采集、加工技术、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算法,进行多场景的企业知识图谱技术和应用开发,帮助机构利用数据获得更多价值。在企业信贷服务上,可结合信贷规则和风险模型综合判断企业偿债能力。在投资风险审核上,可通过复杂的企业、股东间关系图谱综合分析投资风险。
此外,宜信还在2016年成立了区块链实验室,并通过区块链技术,帮助一家小微企业客户,解决实际场景中的多方信任难题,在数据基础上达到最终的商业成果。
金融科技的赢家应该长成什么样子?在唐宁的思考中,首先要特别懂金融,有对于风控、合规、以及金融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敬畏之心;其次是要有对科技变革的洞察与敏感,了解最前沿的科技在哪里、以及如何能够为金融所用。
对于科技的敏感度,是使科技能够为金融所用的基础。在这一点上,唐宁等宜信公司的管理团队,对自己有着极高的自信。
“我们经常造访硅谷,那边有很多最新的idea,在还没有融资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了。”曹阳告诉记者,“在这里可以看到未来五年、甚至十年可能有哪些有意思的事情。”
唐宁本人就是一个“空中飞人”,可以经常看到他在全球各地往来不停歇。唐宁曾说,保持对科技的敏感,这样当下一个技术风口来临的时候,宜信已经看懂它了,可以快速准备。
另一个保持敏感的途径,是宜信通过新金融产业基金、私募股权母基金等进行科技领域的投资,带来国际化的视角和新鲜事物、新鲜想法。
“我们不仅仅是科技的使用者,也是科技的推动者。”唐宁说。
2013年成立的宜信财富私募股权母基金,目前已超过200亿元人民币的管理规模,累计投资超过200只行业领先的投资基金,从而间接覆盖了境内外共计超过4000个高成长企业,其中有40多个行业“独角兽”。
宜信的这只母基金,致力于给国内外的一线创投机构提供长期、耐心、有价值的钱,让它们投入到原创、原生的科技创新企业。“在投资回报的要求上,该基金并不是固定收益逻辑,而往往是高风险的、几年甚至是十几年的成长回报逻辑。”唐宁介绍。
宜信新金融产业基金由宜信在2016年2月发起成立,规模达60亿元,这是一只双币种基金,包含30亿元规模的人民币基金和5亿美元的美元基金,主要投资于国内外金融产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等领域结合孕育的新机会。
2016年该项产业基金联合多家机构完成了对全球采购和供应商互联平台公司Tradeshift的D轮投资;2017年1月,又参与了国内汽车金融服务平台第1车贷的B轮融资;还有智能催收平台trueaccord等。
用唐宁的话说,“成立这只基金,宜信希望跟国内外最顶级投资机构和主流企业形成很好的联盟,去投资于下一个金融科技明星,挖掘下一个宜信。”
在宜信的戰略中,这些基金投资科技发展,是财务投资而非战略投资,并不强调一定“为我所用”,但能够让其一直保持对前沿科技发展的敏感。
“技术可能在联合国科技创新大会的演讲里,在硅谷的某个公司里,在中科院的某个实验室里,如果没有对技术敏感、又对金融客户需求有洞见的人去对接,那就没有行业的发展。”唐宁说。
唐宁坚定地认为,判断技术的价值,不是它在实验室里表现如何,而是能否规模化地去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将科技应用于金融的方法论,也非常重要。
金融科技领域,正呈现百花齐放的场面。宜信是一类金融科技的原生企业;以BATJ为代表的科技企业,又具有场景优势与获客优势,一直是金融科技领域强有力的存在;另一方面,以银行、证券等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也越发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投入。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对于领先的金融科技公司,保持可持续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
曹阳表示,宜信公司在五个维度上来保持其持续创新能力:一是有产业基金投资前沿科技;二是对硅谷等全球科创中心的密切关注;三是在内部营造良好的创新孵化机制;四是发力IP运营,营建强大的专利驱动机制;五是持续技术驱动,对产品进行迭代升级。
在这样的机制基础上,宜信吸引了诸多技术人才。宜信青睐什么样的人才?陈欢与曹阳不约而同提到“跨界人才”,而他们本人也是跨界人才。
现任宜信公司首席战略官陈欢,曾是早期宜信技术部门的负责人,他招募并组建了宜信最早的技术团队。在来到宜信之前,陈欢是奇虎360公司的产品经理,更早时候,他在一家券商工作。金融与科技的双重背景,让他对于金融科技的相互赋能,充满兴趣。
宜人贷现任COO兼CTO曹阳,2016年加入宜信之前,是美国移动广告公司xAd亚太区总经理。常年美国生活经历所培养的“财商”,让他对于金融需求和服务体验有自己的认识。
宜信的产品往往是金融团队与技术团队协作的结果,在宜信内部有着Team of Two的机制,要实现1+1>2的成果,就需要金融人员懂技术、更需要技术人员懂金融。
宜信大数据中心在指旺理财的打造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地和宜信财富的金融团队形成Team of Two,互联网背景为主的技术团队成员也不断通过系统化的学习,去成为“二级”金融专家。为此,大数据创新中心创造了系统性的学习环境。包括每周都会有《投资学》的自学课,还定期邀请公募基金、保险、量化策略等各个方面有深刻造诣的同事来给团队做公开课等。但面对金融科技领域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宜信要如何筑建护城河,保持其先发优势?
“相比起筑建护城河,宜信更想将金融科技的体验做好。”曹阳告诉记者,“宜信始终不变的宗旨,是坚持科技让金融更美好,让客户获取金融服务的体验更好。”很难有机构可以做到全面发展,不同机构会找到自己的优势领域,未来,合作机会会更多。事实上,为解决金融科技领域目前的许多痛点问题,宜信越来越强调“共享”的力量。
宜人贷的金融科技能力共享平台YEP(Yirendai Enabling Platform)是通过强大的金融数据能力、反欺诈智能和线上客户获取服务能力,向金融科技企业输出科技、风控和获客能力的金融科技共享平台。
该平台目前已经向行业开放,种类不同的金融平台可以进驻,共享宜人贷品牌流量。一方面,能为客户提供更丰富的选择。另一方面,对于非宜人贷目标用户,YEP共享平台会在合作企业内为用户推荐更为适合的产品,充分提高用户的借款效率。通过这种方式,YEP共享平台将实现更好的客户体验,也有助于为互联网金融行业整体降低获客成本、提高服务能力。
对于宜信这种持续的创新与科技投入,资本市场也给出了正面回馈。早在2016年,知名互联网投研平臺爱分析发布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估值排行榜”,调研了数十位企业创始人、专业投资人以及资深行业专家,在金服集团、消费金融、财富管理、征信等领域,宜信公司以507亿元人民币估值位列第三。
而创世伙伴资本 (CCV) 创始主管合伙人,前后挖掘出宜信、京东金融等金融科技独角兽的原KPCB中国基金主管合伙人周炜此前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宜信整个公司实际上是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冠军,它只拿一个很小的部分(宜人贷)去上市,光这个小部分市值已经很高了,所以它是业内冠军。”
2006年5月28日,宜信成立,业内将其作为中国金融科技或互联网金融史的开篇之一。而在此后虽有BATJ陆续借助场景优势和获客优势强力介入,革新着金融科技市场的版图,但在历年诸多“金融科技百强”的榜单中,宜信仍然能牢牢地和BATJ一起占据着上游梯队,靠的正是不断地强化自身可持续创新能力。在如今宜信公司的整体战略中,科技能力与国际化能力、投资能力一起被定位为“面向未来的三件事”。
现在的宜信,已经发展成为一家从事普惠金融和财富管理事业的金融科技企业,拥有反欺诈决策平台“致诚阿福”和面向各类客户的智能理财、智能保险等技术产品,而类似大数据风控系统“宜人蜂巢”等的不少技术应用亦向行业内外输出,并受到高度肯定。
作为中国金融科技行业元老级的玩家,宜信在如何拥抱移动互联、发挥大数据风控的绝对优势、AI智能时代的发力等科技赋能金融的探索过程,也代表了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历程。“有金融的底蕴,有对科技的敏感性,有创新的方法论。”当谈及宜信12年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时,宜信公司创始人、CEO唐宁给出了这三个答案。
金融科技先行者
當以BATJ为代表的公司都在“去金融化”、强调“科技公司”性质的时候,宜信却坚持自己的金融基因、金融底蕴。
多年前,传统金融机构不善于做“中小微弱”的基因,使得中国金融服务的受众市场结构,在个人和小微金融领域留下空白与机会。在2006年,唐宁从美国华尔街归来,创建宜信公司,深耕于覆盖传统金融难以覆盖到的群体,即普惠金融业务。
在宜信成立之初的年代,并没有“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大洋彼岸的Lending Club也在刚起步的阶段。宜信当时信贷的核心业务仍依靠人力,与互联网的唯一关系,仅限于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导流获客。宜信12年来的发展路径,折射中国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
“创业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判断,就是中国未来一定是信用社会,个人信贷应该是以信用而不是抵押担保为风控手段。”唐宁表示。
2007年11月,宜信借鉴国内外信用行业的先进技术和经验,研发出符合现阶段中国信用环境现状的个人信用评分系统工具。当时的个人信用评分系统,并非像现在基于大数据的风控系统,更多是一种专家性质的信用评分卡;而宜信技术团队已经在当时的技术负责人、现任首席战略官陈欢的带领下,着手进行一系列后台系统和贷后系统的开发。依靠这些系统,宜信积累多年的客户信用数据,为后来的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宜信公司科技赋能金融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2012年宜人贷的成立。2011年前后,移动互联时代到来,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始影响许多行业,包括金融领域。P2P网络借贷也迎来了创立和发展的一轮热潮。当许多新入场的玩家在忙于给投资人讲故事时,宜信果断拥抱移动互联网。
“当时我们有一个预见,移动互联的到来,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获取数据、 服务客户、把握风险,也可以让我们的所有客户、借款人和理财者都能更好地获取金融服务。”唐宁说。
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宜信开始不断推动组织的重塑,把最前沿的科技力量,与其五六年间所积累的中国信用人群数据和风控服务体系结合起来。2011年,唐宁请来了当时在美国上市公司IAC/Ask.com任职副总裁的方以涵,负责宜信互联网部的发展。2012年宜信互联网部进入发展新阶段,以宜人贷为全新品牌开始独立运营。
“宜信互联网化的第一步,是将线下的产品展示到线上;第二步是将借贷流程线上化;第三步,则是在大数据和算法的支持下实现线上极速批核。”宜人贷首席运营官兼首席技术官曹阳将宜信的移动互联总结为三步走。
2013年9月,宜人贷推出国内首款信用借款全流程操作的手机APP“宜人贷借款”,2014年,旋即上线“极速模式”。在实现线上全流程化和极速批核的同时,宜人贷的风控系统也全面升级。宜人贷所搭建的风控系统“宜人蜂巢”,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毫秒级抓取、秒级解析以及对新用户提交资料的实时抓取、流式处理、离线查询,并基于实时监控系统,将数据处理的时效从小时级提升到分钟级。
移动互联和大数据风控技术,解放了人力,为宜人贷带来了长足发展。根据其最新年报,2017年全年,宜人贷服务的借款人达65万,72.9%的借款人通过线上渠道获取,这些行为全部通过移动端完成;出借人达到60万,出借行为100%通过公司的线上平台完成,其中87%通过移动端完成。
2015年,宜人贷是行业里领先与银行进行第三方资金存管合作的企业。当时,监管还没有要求全行业进行资金存管,行业里也没有几家这样做。宜人贷系统对接银行,又是一项十分考验技术能力的事情。
面向白领、工薪阶层的网贷业务以宜人贷为载体发展之后,宜信面向小微客群的产品和服务,如商通贷、翼启云服,由陈欢负责的大数据中心负责。
“小微企业客群的风控,相比个人借贷的风控要复杂得多,但也依托于宜信积累的个人借贷审批风控的经验基础。”陈欢表示。
跳跃式创新
“从宜信的角度来说,早期的发展是技术创新,当金融逻辑与科技得到融合之后,在发展模式上就是技术驱动创新,就会有一些跳跃式的模式创新出现。”曹阳说道。
2015年以来,行业进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而宜信科技能力的提升,也在这时候迈出更高的台阶,科技酷品迭出。而宜信也早已在多元金融服务领域布局,并明确定位为“一家从事普惠金融和财富管理事业的金融科技企业,在支付、网贷、众筹、智能理财、智能保险、区块链等前沿领域积极布局,通过业务孵化和产业投资参与全球金融科技创新”。宜信多个业务条线或者部门在进行金融科技领域的探索。 “宜信的科技,一方面是要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另一方面是要为业务人员在风险判断、客户服务、营销推广等工作上赋能。”陈欢告诉记者。
宜人贷理财升级为宜人财富,进入全面资产配置。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实现KYC(Know Your client)与KYP(Know Your Product),为客户进行信息流展示与智能化匹配推荐。
投米RA利用智能理财技术,是宜信在投资领域对普惠金融的探索。投米RA面对为数众多还没有迈入高净值门槛的新中产来说,投资额多在10万美元上下,因其产生的经济价值较低,传统的财富管理服务机构不愿意服务于这类投资人群,即破局“10万美元困境”。
而面对可投资产小于10万美元的新锐中产客群,指旺财富通过科技的手段,帮助这些刚刚踏入职场的高潜力人群,建立正确的投资观念。指旺财富打造的财商课程,将传统上只服务于“富人”的财富规划专家的专业知识转化成用户能与之互动的体验。
AI+FOF人工智能平台,是由宜信财富自主研发的参与母基金投资管理全流程的人工智能平台,该系统目前覆盖中国2万家投资机构、3万只基金主体、上百万家融资企业。AI+FOF平台具有“一键尽调”功能,可提供有关一只基金60多个维度数据的详尽报告,大大提升了前期的基金筛选效率,方便母基金的管理者们投资决策。
宜信博诚保险依托人工智能的方式对整个寿险产品体系进行重新的分析、重组,同时,充分研究消费者的需求,以求达到能够把最合适的产品匹配给客户。
致诚阿福,致力于用智能科技赋能普惠金融业务风控,基于宜信12年风控经验、结合自身优势评分建模、反欺诈能力,为机构提供覆盖信贷业务全周期、全面且“智慧”的信贷全流程解决方案,包括阿福智能风控云平台和针对多场景的咨询服务。其中阿福智能风控云平台经过多年实战不断升级,形成了贷前贷中一站式风控决策系统“群星”和贷后智能催收、资产管理系统“天迹”两大系统,并拥有多项市场高度认可的明星产品,如全方位防范欺诈的“欺诈甄别”,以及运用人工智能交互的在线评测产品“星探”。
致诚信用,作为服务于企业征信的第三方专业机构,通过大数据采集、加工技术、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算法,进行多场景的企业知识图谱技术和应用开发,帮助机构利用数据获得更多价值。在企业信贷服务上,可结合信贷规则和风险模型综合判断企业偿债能力。在投资风险审核上,可通过复杂的企业、股东间关系图谱综合分析投资风险。
此外,宜信还在2016年成立了区块链实验室,并通过区块链技术,帮助一家小微企业客户,解决实际场景中的多方信任难题,在数据基础上达到最终的商业成果。
金融科技另类缘分
金融科技的赢家应该长成什么样子?在唐宁的思考中,首先要特别懂金融,有对于风控、合规、以及金融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敬畏之心;其次是要有对科技变革的洞察与敏感,了解最前沿的科技在哪里、以及如何能够为金融所用。
对于科技的敏感度,是使科技能够为金融所用的基础。在这一点上,唐宁等宜信公司的管理团队,对自己有着极高的自信。
“我们经常造访硅谷,那边有很多最新的idea,在还没有融资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了。”曹阳告诉记者,“在这里可以看到未来五年、甚至十年可能有哪些有意思的事情。”
唐宁本人就是一个“空中飞人”,可以经常看到他在全球各地往来不停歇。唐宁曾说,保持对科技的敏感,这样当下一个技术风口来临的时候,宜信已经看懂它了,可以快速准备。
另一个保持敏感的途径,是宜信通过新金融产业基金、私募股权母基金等进行科技领域的投资,带来国际化的视角和新鲜事物、新鲜想法。
“我们不仅仅是科技的使用者,也是科技的推动者。”唐宁说。
2013年成立的宜信财富私募股权母基金,目前已超过200亿元人民币的管理规模,累计投资超过200只行业领先的投资基金,从而间接覆盖了境内外共计超过4000个高成长企业,其中有40多个行业“独角兽”。
宜信的这只母基金,致力于给国内外的一线创投机构提供长期、耐心、有价值的钱,让它们投入到原创、原生的科技创新企业。“在投资回报的要求上,该基金并不是固定收益逻辑,而往往是高风险的、几年甚至是十几年的成长回报逻辑。”唐宁介绍。
宜信新金融产业基金由宜信在2016年2月发起成立,规模达60亿元,这是一只双币种基金,包含30亿元规模的人民币基金和5亿美元的美元基金,主要投资于国内外金融产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等领域结合孕育的新机会。
2016年该项产业基金联合多家机构完成了对全球采购和供应商互联平台公司Tradeshift的D轮投资;2017年1月,又参与了国内汽车金融服务平台第1车贷的B轮融资;还有智能催收平台trueaccord等。
用唐宁的话说,“成立这只基金,宜信希望跟国内外最顶级投资机构和主流企业形成很好的联盟,去投资于下一个金融科技明星,挖掘下一个宜信。”
在宜信的戰略中,这些基金投资科技发展,是财务投资而非战略投资,并不强调一定“为我所用”,但能够让其一直保持对前沿科技发展的敏感。
“技术可能在联合国科技创新大会的演讲里,在硅谷的某个公司里,在中科院的某个实验室里,如果没有对技术敏感、又对金融客户需求有洞见的人去对接,那就没有行业的发展。”唐宁说。
唐宁坚定地认为,判断技术的价值,不是它在实验室里表现如何,而是能否规模化地去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将科技应用于金融的方法论,也非常重要。
持续创新机制
金融科技领域,正呈现百花齐放的场面。宜信是一类金融科技的原生企业;以BATJ为代表的科技企业,又具有场景优势与获客优势,一直是金融科技领域强有力的存在;另一方面,以银行、证券等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也越发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投入。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对于领先的金融科技公司,保持可持续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
曹阳表示,宜信公司在五个维度上来保持其持续创新能力:一是有产业基金投资前沿科技;二是对硅谷等全球科创中心的密切关注;三是在内部营造良好的创新孵化机制;四是发力IP运营,营建强大的专利驱动机制;五是持续技术驱动,对产品进行迭代升级。
在这样的机制基础上,宜信吸引了诸多技术人才。宜信青睐什么样的人才?陈欢与曹阳不约而同提到“跨界人才”,而他们本人也是跨界人才。
现任宜信公司首席战略官陈欢,曾是早期宜信技术部门的负责人,他招募并组建了宜信最早的技术团队。在来到宜信之前,陈欢是奇虎360公司的产品经理,更早时候,他在一家券商工作。金融与科技的双重背景,让他对于金融科技的相互赋能,充满兴趣。
宜人贷现任COO兼CTO曹阳,2016年加入宜信之前,是美国移动广告公司xAd亚太区总经理。常年美国生活经历所培养的“财商”,让他对于金融需求和服务体验有自己的认识。
宜信的产品往往是金融团队与技术团队协作的结果,在宜信内部有着Team of Two的机制,要实现1+1>2的成果,就需要金融人员懂技术、更需要技术人员懂金融。
宜信大数据中心在指旺理财的打造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地和宜信财富的金融团队形成Team of Two,互联网背景为主的技术团队成员也不断通过系统化的学习,去成为“二级”金融专家。为此,大数据创新中心创造了系统性的学习环境。包括每周都会有《投资学》的自学课,还定期邀请公募基金、保险、量化策略等各个方面有深刻造诣的同事来给团队做公开课等。但面对金融科技领域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宜信要如何筑建护城河,保持其先发优势?
“相比起筑建护城河,宜信更想将金融科技的体验做好。”曹阳告诉记者,“宜信始终不变的宗旨,是坚持科技让金融更美好,让客户获取金融服务的体验更好。”很难有机构可以做到全面发展,不同机构会找到自己的优势领域,未来,合作机会会更多。事实上,为解决金融科技领域目前的许多痛点问题,宜信越来越强调“共享”的力量。
宜人贷的金融科技能力共享平台YEP(Yirendai Enabling Platform)是通过强大的金融数据能力、反欺诈智能和线上客户获取服务能力,向金融科技企业输出科技、风控和获客能力的金融科技共享平台。
该平台目前已经向行业开放,种类不同的金融平台可以进驻,共享宜人贷品牌流量。一方面,能为客户提供更丰富的选择。另一方面,对于非宜人贷目标用户,YEP共享平台会在合作企业内为用户推荐更为适合的产品,充分提高用户的借款效率。通过这种方式,YEP共享平台将实现更好的客户体验,也有助于为互联网金融行业整体降低获客成本、提高服务能力。
对于宜信这种持续的创新与科技投入,资本市场也给出了正面回馈。早在2016年,知名互联网投研平臺爱分析发布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估值排行榜”,调研了数十位企业创始人、专业投资人以及资深行业专家,在金服集团、消费金融、财富管理、征信等领域,宜信公司以507亿元人民币估值位列第三。
而创世伙伴资本 (CCV) 创始主管合伙人,前后挖掘出宜信、京东金融等金融科技独角兽的原KPCB中国基金主管合伙人周炜此前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宜信整个公司实际上是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冠军,它只拿一个很小的部分(宜人贷)去上市,光这个小部分市值已经很高了,所以它是业内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