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毛之地》看山崎丰子的反战意识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entWoolf_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不毛之地》是日本社会派作家山崎丰子所撰写的“战争三部曲”之一,有别于其他日本战争文学作品的是,《不毛之地》不拘泥于表现战争进行时候的实况,更注重于表现战争结束后人们对战争的看法以及内心的表现。本论文将重点研究《不毛之地》中日本战俘西伯利亚流放生活的内容,围绕壹岐正等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提炼出山崎丰子的反战意识。
  关键词:战争文学;人物形象;反战意识
  作者简介:唐楚辉(1992-),男,汉族,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级日语语言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3-0-02
  1.山崎丰子与《不毛之地》
  1.1山崎丰子简介
  山崎丰子于1924年在大阪出生。1941年,山崎丰子升入京都女子专门学校,学习国文。后来,太平洋战争爆发,山崎丰子被征召为兵工厂的女工,被迫为日本军国主义服务。
  1945年,日本战败。大学毕业后,山崎丰子进入大阪每日新闻报社,在学艺部供职,同时师从副部长井上靖学习新闻写作。不久之后,井上靖获得了芥川文学奖,山崎丰子备受上司鼓舞,也开始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1957年,发表处女作《暖帘》。翌年,出版了第二部作品《花暖帘》,获直木文学奖。
  1.2《不毛之地》内容简介
  《不毛之地》是山崎丰子的“战争三部曲”之一,此书是山崎丰子根据原大本营参谋濑岛龙三的生涯来创作的。
  本书主人公壹岐正是二战时期的日本大本营参谋。在天皇宣布投降后,赴中国东北向关东军宣布停战命令和处理与苏联的停战事宜。壹岐正和当时许多日本军人一样,无法接受战败的事实,甚至在被苏联羁押期间想要自杀。但是受到上司的鼓励,下定决心活下去。在艰苦的俘虏生涯中,壹岐正逐渐地开始正视日本战败的事实,并且对自己的命运有了新的认识。
  2.《不毛之地》的主要人物
  2.1主人公壹岐正——优柔寡断的军国主义者
  主人公壹岐正是一个典型的军国主义分子,起初在山形联队服役,以陆军少尉的身份被推荐去报考陆军大学。随后,在陆军大学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得到了天皇御赐的军刀。随后平步青云,历任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参谋,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升入日本大本营,担任作战参谋。
  起初,壹岐正本人对日本能够获得“大东亚战争”的胜利深信不疑,效忠天皇,是个典型的军国主义者。但是,面对战败,和他的同僚以及上司不一样的是,他并没有果断地自杀“谢罪”,而是在自杀和活下去之间摇摆不定,犹豫不决。同时,他也对自己的军国主义信仰产生了怀疑。
  另外,流放西伯利亚时期,在面对苏联的战犯审讯的时候,被问及天皇是否有战争责任的时候,壹岐正总是极力掩盖天皇有战争责任的事实,但另一方面又拿不出充分的证据来反驳苏联的意见。
  在东京审判的时候,作为苏联证人的壹岐正,一方面不想被苏联利用,去控告自己的上司和天皇,另一方面又因为想念妻儿,而没有像秋津中将那样痛下决心自杀。在坚持自己信仰和选择死亡的时候,总是优柔寡断。
  虽然在小说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壹岐正的遭遇充满了同情,但是,转念一想,壹岐正也是本小说的批判对象。壹岐正作为大本营参谋策划了许多次侵略战争,是个不折不扣的军国主义分子,让亚洲各国人民和日本人民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其在西伯利亚流放期间的悲惨境遇,难道不是罪有应得吗?
  2.2日本军官——逃避现实者和直面现实者
  秋津中将是同壹岐正一起被迫作为苏联方证人接受东京审判的军官之一。秋津中将是一个逃避战败现实,而选择自杀的人。
  看到被战火摧毁称废墟的东京街头,秋津中将就将此归咎于作为军人的自己的责任:“日本的受害状况超乎出我的想象。最后……虽然决定打这场战争的确实是政治家们,但是战败的责任在军人。这让我感到很内疚……”[1]言下之意,日本政府和军部双方都负有战争责任。
  后来,秋津中将因为深深的自责,在东京审判召见苏方证人前自杀了。“因为对他来说站在前辈、同僚被审判的法庭证人席上是件极不荣誉的事情。再加上来到东京后,亲眼目睹了被烧成废墟的东京街头的惨状,强烈的责任感使中将完成了自杀计划。”[2]秋津中将因为自责和内疚选择了自杀,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身为关东军高官的他,难道不也是因为逃避战争责任而畏罪自杀的吗?
  谷川大佐是小说中唯一一个能够直面日本战败,用理性看待现实的角色。正当壹岐正正在因为战败导致人生观、价值观崩塌,内心在生死边缘挣扎的时候,对此,谷川大佐语重心长地说:“……你应该把个人的懊悔和难堪与日本整个国家所遭受的耻辱作比较。现在活下去不是我们个人的愿望,而是作为一个‘国家的人’所接受的最高命令。如果作为一个曾经的关东军参谋和大本营参谋,你感到对国家和军队陷入如此绝境有责任的话,那么,见证关东军官兵的命运,直到最后的一兵一卒才是你履行职责的道路……”[3]
  谷川大佐的这番话言下之意,就是要让壹岐正要正视日本战败的现实,活下去成为历史的证人去见证日本这段耻辱的历史。
  2.3日本士兵战俘群体形象——丧家犬和见风使舵者
  日本士兵战俘是作者体现反战意识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刻画一个个个性鲜活的日本士兵战俘来批判日本的国民劣根性和揭露天皇的战争责任。
  在西伯利亚流放期间,日军战俘和德军战俘被关在同一个劳改营里面。虽然都是战俘,但是两军战俘表现截然不同。面对苏联监工延长劳动时间的无理要求,早已因战败丧失所谓“日本精神”的日军战俘如同丧家之犬般的软弱服从,而没有失去“德意志精神”的德军则奋起反抗,迫使苏联监工就范。
  另外,在西伯利亚民主运动中,许多别有用心的战俘为了早日回国,见风使舵,假装信仰共产主义,向苏联谄媚,展现了人性的丑陋。另外,更有甚者踩踏象征皇室的菊花徽章。从另一方面来说,作者也以此来表现对天皇的战争责任未被清算的强烈不满。   3.山崎丰子的反战意识
  3.1通过日军俘虏之口痛斥日本军部发动侵略战争
  虽然在写到西伯利亚民主运动的时候,山崎丰子对其是批判的态度。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日军战俘所说的这句话:“同志们!这就是法西斯东条的忠实走狗——大本营参谋的嘴脸,是拿我们士兵当炮灰的家伙。”[4]中,透露出了他们对这场自己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的痛恨,其批判的矛头直指以壹岐正为代表的日本军部。因为正是由日本军部策划了侵华战争、太平洋战争才把日本人民拖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这些俘虏当中有许多都是日本的底层人民,当年受到日本政府蛊惑或者强制征召上前线,都是被这场侵略战争摧残了人性,埋没了前途。对此,山崎丰子在小说中直言不讳地说:“这场战败的责任当然归结于军部首脑,归结于壹岐他们这些大本营的参谋。”[5]这场侵略战争不仅对各个被侵略国造成巨大的灾难,对日本自身也是巨大的伤害,但是一切都归结于日本咎由自取。
  3.2通过先抑后扬的手法揭露日本天皇负有战争责任
  以前的战争文学总是对天皇的战争责任避而不谈,但是《不毛之地》这本小说不同,直指昭和天皇的战争责任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山崎丰子在小说开头写天皇的时候,所用的言语词汇都是敬语,比如「聖断」(圣上的裁断)、「大御心」(对天皇心意的敬称)、「御裁許」(天皇的许可)等等。但是写到西伯利亚民主运动,在涉及天皇的部分,其用词则180度大转弯。「天皇の似顔の横に、軍刀と階級章をぶら下げた犬が尻尾を振っている漫画であった。天皇は帝国主義ホテルの番人で、将校はその天皇の番犬というのだろうか。」(上面画着天皇,旁边是一条挎着军刀,戴着军衔,摇头摆尾的狗。这是在说天皇是帝国主义大厦的守门人,军官是天皇的看门狗吗?)同样是写天皇,其文风前后是如此的不一致,山崎丰子采取如此的先扬后抑的写法,不正是对天皇负有战争责任却未被追究而感到不满吗?
  在一次访谈中,山崎丰子则是直接表达了对昭和天皇的战争责任未被追究一事的愤慨地说:“说实在话,天皇虽然免遭起诉,也因为某些原因而没有站在法庭上,我到现在还是无法接受。感觉上,我仍无法接受战争已经结束了。”
  3.3通过日德两军战俘的比较来对日本国民劣根性进行鞭挞
  山崎丰子在写到西伯利亚民主运动的时候,对日本的国民性有了一个一针见血的判断:“在这种环境下有三种活法。一种是像神森桑那样,把旧军人的信念坚持到底。另一种是像以安田藤吉郎为首的那伙民主委员一样,把自己的灵魂出卖给苏联。还有一种就是既不能坚持信念有没有胆量出卖灵魂,为了有一天能回到祖国而任人摆布,干活,吃饭,不在乎是红色还是粉红色,先作出一副被赤化的样子,这是大部分俘虏的活法。如果说这是日本人的国民性,也确实是。苏联人正是抓住了这个要害。”
  除此之外,为了能够更加尖锐地指摘日本国民的劣根性,山崎丰子在故事情节中,将德军战俘和日军战俘做了一个十分鲜明的对比。“这位少校虽然已经当了三年俘虏,但是仍然没有失去‘我是德国人’的强烈的民族意识。而日本官兵被送进苏联仅几个月就像丧家犬一般摇着尾巴,心如死灰。” 同样都是战俘,山崎丰子描写这两国的战俘的时候,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笔者认为,山崎丰子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说明德国战俘拥有坚忍不拔的性格,而是通过德国战俘身上的坚毅来反衬出日本战俘如同丧家之犬般地失去了民族的脊梁骨。
  结论:
  山崎丰子的反战意识与日本其他战争文学作家相同的是,都对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的日本军部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性和非人道性。但与其他作家不同,山崎丰子敢于在小说中大胆地指出天皇对战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并指出了东京审判没有对日本法西斯进行彻底清算。另外,山崎丰子看得更透彻的是,她从战争中看到了日本国民劣根性,并且对此也毫不留情地鞭挞。山崎丰子的批判思想如同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直观地剖析了侵略战争罪恶的内核。
  山崎丰子的《不毛之地》所表现的反战意识比同时代的战争文学作品都要深刻。其反战意识与其他同类作家相比,更为彻底,更为鲜明。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山崎丰子的这本小说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
  参考文献:
  [1]山崎豊子.不毛地帯(一)[M].新潮社.2010年.
  [2]山崎丰子.再也没有比小说更有趣的了[M].林佳蓉译.天下杂志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7月.
  [3]山崎丰子.作家的使命 我的战后[M].王文萱译.天下杂志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7月.
  [4]山崎丰子.不毛之地[M].刘小俊译.青岛出版社.2014年8月.
  [5]山崎豊子.小説ほど面白いものはない[M].新潮社.2009年.
其他文献
摘 要:威廉·莎士比亚是誉满英国文坛的著名剧作家和诗人。他的十四行诗以其丰富的词汇、巧妙的修辞和精美的结构在英国诗歌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宛若悦耳动人的音符响彻在英国诗坛的上空,经久不衰。第二十九首十四行诗描绘了诗人心境的变化——由自怨自艾到精神振奋,从而讴歌了友谊的力量。文章通过分析该诗的结构和语言特点,点明该诗的主旨内涵,从中感悟莎翁诗歌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十四行诗;结构特点;语言特点;
目的:  激光光凝术或玻璃体腔注药术治疗能有效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但会影响其神经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发育,后期也更可能导致屈光不正,尤其是高度近视的发生。本研究对一
摘 要:《简·爱》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特·勃朗宁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该作品讲述了一个自幼便成孤儿的女子简爱在面对各种磨难时不屈不挠,坚持追求独立,最终获得真爱及幸福的故事。女主人公简爱为生存而斗争的自强,为经济独立而奋斗的自立,为理性,平等的爱情观而坚持的自重等女权主义精神贯穿该作品始终。本文通过对简爱性格及其语言的分析,来阐述女权主义的萌芽,产生,发展及其升华。  关键词
目的:本文应用SLO微视野检查技术,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测定,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治疗前后微视野敏感度变化。从而为中浆病的
摘 要:英国著名科幻小说家赫·乔·威尔斯的《时间机器》是他的一部代表作。小说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并巧妙结合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作者的乌托邦思想和物理学的熵增原理,呈现了一个晦暗和濒临灭亡的未来世界,深刻地批判了科技文明的发展所导致的社会弊端和道德危机,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现状与未来的忧虑。小说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把多维空间的无限性引入文学创作,以科幻遐想的方式展示人类的未来。而物理学中的熵增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