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教材有着活泼有趣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语句和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因此,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质疑解难、独立思考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从而实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温馨的课堂氛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原来的许多教育观念已经不适应新课标的需求。思想品德课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一位学生,这就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氛围的民主、平等、和谐化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它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师生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只有走下讲台,和学生进行近距离的沟通交流,才有可能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应。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新课程“需要课堂与教学一体化”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师生的互动、平等关系,倡导学生主动多样的学习方式,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交融,尊重每一个学生,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创造一种平等、尊重、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思考、辨析和探究,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提高学生主动交往的积极性,使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者。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拓学生思维,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努力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对提高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效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就会表现出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利用它设计出仿真直观情境,能把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抽象的理论和原理用直观的视频或音频的形式表现出来,为学生创造学习知识的实际情境,通过声、形、色、画来刺激学生的感官,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充分调动起学生全面参与学习的热情。所以教师应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运用录音、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教学“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时,通过多媒体播放歌曲《爱的奉献》,让学生一起唱,使学生从“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中懂得献爱心、学会负责任,在承担责任中健康成长,缔造幸福的人生,实现生命的价值。
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时,要注重时事材料与客观事例相结合,通过动画、图形、文字、声音的演示把真实的情景传达给学生,使他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自觉地获取新知。如:在讲述“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时,播放影视剪辑:孔繁森在大雪天把自己的棉衣脱下给90岁的老奶奶穿上和他几次卖血抚养两个藏族孤儿的感人事迹。在观看优美感人的影像中,学生们心潮澎湃,对孔繁森同志肃然起敬,增强了学生的正义感。在讲述“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先组织学生观看录像片《神州吟中不平衡的`舞台》片段,使学生看到了广大山区生产力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状况。在学生看完录像的基础上,教师再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整个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探究、发现、总结的过程。
因此,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要求,把教材的知识点、事例制成电脑课件。一套高质量的课件,不仅使教学内容丰富翔实,也能使教师“如虎添翼”,学生“如鱼得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也可通过利用网上的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弥补过去把黑板、粉笔作为教具的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实现教学模式从注入式向启发式的根本性转变,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增强知识的应用性
思想品德课教学强调加强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为此,我们要在学生掌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明确、具体的行为实践要求,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在学习了“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义务”后,可让学生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培养学生的尊老意识和动手能力。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误区,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学会运用这些要求和规范来观察人与社会的现象,着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使学生增强学习兴趣,加深课堂知识的理解,接受思想教育,培养政治敏感能力,要把思想品德课的知识传授和品德教育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践性。如教师要鼓励学生坚持收看《新闻联播》,浏览报纸杂志,从关心国内外大事以及发生在身边的大小事情入手,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观察分析到的社会现象和教材上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时事,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如在教学“毒品的危害”时,可及时组织学生参观禁毒展,目睹一个个被毒品吞噬的生命、一个个支离破碎的家庭后,学生的心灵会受到强烈震撼,对毒品的危害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从而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明白正确的行为要求。在教学“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时,让学生对自己生活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展开调查,在大量获取材料的基础上写出调查材料,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进行交流;同时,鼓励学生提出治理环境污染的合理化建议,有助于学生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环保能力。这样,课堂上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不仅顺利地完成了教材知识的教学,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思想修养,增强了知识的应用性,体现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践性。
四、创设愉悦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善于创造愉悦的问题情境,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通过运用模拟表演型、故事型、漫画型等多种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一种愉快的学习情境,巧妙运用教材事例,在对教材事例分析的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的激情,达到启发学生思考、质疑、创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坚强意志的力量”时,讲述张海迪的感人事迹,使学生明白:所有对人类有较大贡献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有“坚强的意志”。在讲述“战胜挫折的方法”时,通过《死里逃生的驴子》和《沙漠里的女人》的故事来说明:挫折带来的不同后果完全取决于面对挫折的不同态度,我们应该选择坚强的人生态度去战胜挫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引思,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适时开展讨论,组织学生争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允许不同意见、观点的交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就容易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思维形成的氛围。如在教学“灿烂的中华文化”时,可通过多媒体播放我国古典音乐,演示“万里长城”、“故宫”、“编钟”、“方块字”等相关图片,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思考并讨论:提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你知道它们的来历吗?你是怎样品味这些文化情趣的?你认为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人物有哪些?他们的主要成就是什么?为什么他们最能代表中华文化?这样不仅使学生了解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而且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没有问题就没有紧张的思维活动,更谈不上创造性思维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教材知识去分析现实问题,对学生思想认识上带倾向性的热点问题,在课堂上适时展开讨论,把国内外的重大时事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适时地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来,引导学生观看《新闻联播》、《今日说法》、《法治在线》、《焦点访谈》等节目,适时地开展社会小调查,撰写小论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尽量找出闪光点,并给予肯定,创设情景问题讨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关于“党的基本路线”时,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并和学生们一起跟着唱,由此让学生了解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的结果。这样的设计激活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的热血在高昂的歌声中沸腾起来,给学生创设了“我要尽快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
五、组织课堂讨论,引发学生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课堂讨论,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前精心拟定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质疑。如在教学“坚强意志的表现”时,让学生思考:《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的作者是谁?冼星海是凭着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进行音乐创作,谱写出经久不衰的音乐作品的?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在拟定讨论的问题时,首先,题目要有较强的针对性:既要很好地挖掘教材内容,又要联系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社会生活实际,最好是绝大多数学生都感兴趣的热点问题,或者比较符合学生实际的、便于联系社会实际的问题,或是那些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知识交接点部分。其次,题目难易要适中并且具有启发性:对于难度有些大的题目,教师可以增设一定的台阶,化繁为简,将大问题化成小问题,做到由难到易、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教师根据课前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去思考,去质疑,以激发学生好奇求知,唤起学生求疑兴趣,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到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学习“善于用法律保护自己”时,让学生搜集“当我们遭遇意外伤害时,应该采取哪些方法保护自己”的相关资料找到解决的办法;寻找校园中,身边的同学或自己身上有哪些不良的行为,并分析这些行为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然后教师进行点评,使学生体验不良行为的危害,从感情动机上避免不良行为。这样既能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恰当地运用于生活实际,又能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总之,真正的教育就是要唤醒学生心中沉睡的巨人,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极大地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学生自主和谐全面地发展。
(责任编辑袁妮)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温馨的课堂氛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原来的许多教育观念已经不适应新课标的需求。思想品德课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一位学生,这就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氛围的民主、平等、和谐化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它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师生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只有走下讲台,和学生进行近距离的沟通交流,才有可能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应。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新课程“需要课堂与教学一体化”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师生的互动、平等关系,倡导学生主动多样的学习方式,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交融,尊重每一个学生,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创造一种平等、尊重、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思考、辨析和探究,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提高学生主动交往的积极性,使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者。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拓学生思维,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努力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对提高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效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就会表现出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利用它设计出仿真直观情境,能把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抽象的理论和原理用直观的视频或音频的形式表现出来,为学生创造学习知识的实际情境,通过声、形、色、画来刺激学生的感官,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充分调动起学生全面参与学习的热情。所以教师应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运用录音、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教学“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时,通过多媒体播放歌曲《爱的奉献》,让学生一起唱,使学生从“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中懂得献爱心、学会负责任,在承担责任中健康成长,缔造幸福的人生,实现生命的价值。
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时,要注重时事材料与客观事例相结合,通过动画、图形、文字、声音的演示把真实的情景传达给学生,使他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自觉地获取新知。如:在讲述“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时,播放影视剪辑:孔繁森在大雪天把自己的棉衣脱下给90岁的老奶奶穿上和他几次卖血抚养两个藏族孤儿的感人事迹。在观看优美感人的影像中,学生们心潮澎湃,对孔繁森同志肃然起敬,增强了学生的正义感。在讲述“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先组织学生观看录像片《神州吟中不平衡的`舞台》片段,使学生看到了广大山区生产力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状况。在学生看完录像的基础上,教师再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整个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探究、发现、总结的过程。
因此,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要求,把教材的知识点、事例制成电脑课件。一套高质量的课件,不仅使教学内容丰富翔实,也能使教师“如虎添翼”,学生“如鱼得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也可通过利用网上的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弥补过去把黑板、粉笔作为教具的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实现教学模式从注入式向启发式的根本性转变,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增强知识的应用性
思想品德课教学强调加强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为此,我们要在学生掌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明确、具体的行为实践要求,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在学习了“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义务”后,可让学生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培养学生的尊老意识和动手能力。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误区,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学会运用这些要求和规范来观察人与社会的现象,着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使学生增强学习兴趣,加深课堂知识的理解,接受思想教育,培养政治敏感能力,要把思想品德课的知识传授和品德教育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践性。如教师要鼓励学生坚持收看《新闻联播》,浏览报纸杂志,从关心国内外大事以及发生在身边的大小事情入手,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观察分析到的社会现象和教材上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时事,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如在教学“毒品的危害”时,可及时组织学生参观禁毒展,目睹一个个被毒品吞噬的生命、一个个支离破碎的家庭后,学生的心灵会受到强烈震撼,对毒品的危害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从而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明白正确的行为要求。在教学“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时,让学生对自己生活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展开调查,在大量获取材料的基础上写出调查材料,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进行交流;同时,鼓励学生提出治理环境污染的合理化建议,有助于学生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环保能力。这样,课堂上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不仅顺利地完成了教材知识的教学,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思想修养,增强了知识的应用性,体现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践性。
四、创设愉悦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善于创造愉悦的问题情境,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通过运用模拟表演型、故事型、漫画型等多种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一种愉快的学习情境,巧妙运用教材事例,在对教材事例分析的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的激情,达到启发学生思考、质疑、创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坚强意志的力量”时,讲述张海迪的感人事迹,使学生明白:所有对人类有较大贡献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有“坚强的意志”。在讲述“战胜挫折的方法”时,通过《死里逃生的驴子》和《沙漠里的女人》的故事来说明:挫折带来的不同后果完全取决于面对挫折的不同态度,我们应该选择坚强的人生态度去战胜挫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引思,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适时开展讨论,组织学生争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允许不同意见、观点的交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就容易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思维形成的氛围。如在教学“灿烂的中华文化”时,可通过多媒体播放我国古典音乐,演示“万里长城”、“故宫”、“编钟”、“方块字”等相关图片,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思考并讨论:提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你知道它们的来历吗?你是怎样品味这些文化情趣的?你认为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人物有哪些?他们的主要成就是什么?为什么他们最能代表中华文化?这样不仅使学生了解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而且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没有问题就没有紧张的思维活动,更谈不上创造性思维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教材知识去分析现实问题,对学生思想认识上带倾向性的热点问题,在课堂上适时展开讨论,把国内外的重大时事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适时地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来,引导学生观看《新闻联播》、《今日说法》、《法治在线》、《焦点访谈》等节目,适时地开展社会小调查,撰写小论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尽量找出闪光点,并给予肯定,创设情景问题讨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关于“党的基本路线”时,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并和学生们一起跟着唱,由此让学生了解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的结果。这样的设计激活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的热血在高昂的歌声中沸腾起来,给学生创设了“我要尽快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
五、组织课堂讨论,引发学生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课堂讨论,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前精心拟定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质疑。如在教学“坚强意志的表现”时,让学生思考:《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的作者是谁?冼星海是凭着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进行音乐创作,谱写出经久不衰的音乐作品的?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在拟定讨论的问题时,首先,题目要有较强的针对性:既要很好地挖掘教材内容,又要联系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社会生活实际,最好是绝大多数学生都感兴趣的热点问题,或者比较符合学生实际的、便于联系社会实际的问题,或是那些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知识交接点部分。其次,题目难易要适中并且具有启发性:对于难度有些大的题目,教师可以增设一定的台阶,化繁为简,将大问题化成小问题,做到由难到易、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教师根据课前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去思考,去质疑,以激发学生好奇求知,唤起学生求疑兴趣,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到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学习“善于用法律保护自己”时,让学生搜集“当我们遭遇意外伤害时,应该采取哪些方法保护自己”的相关资料找到解决的办法;寻找校园中,身边的同学或自己身上有哪些不良的行为,并分析这些行为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然后教师进行点评,使学生体验不良行为的危害,从感情动机上避免不良行为。这样既能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恰当地运用于生活实际,又能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总之,真正的教育就是要唤醒学生心中沉睡的巨人,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极大地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学生自主和谐全面地发展。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