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色理论“智脑”沈宝祥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s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严谨为学、谦和为人、淡泊处世,这是记者接触中央党校教授沈宝祥最深的印象。采访中,他畅谈了自己早年的“铁蹄生活”和对当前时政理论的观察与思考。老人睿智的目光透过他那酱油瓶底般的眼镜片,闪烁着特有的光芒;皓首稀发,每一根银发似乎充满着理性和思辨。
  
  刻骨铭心的早年“铁蹄生活”
  
  1932年7月8日,沈宝祥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一个农民家庭。沈宝祥介绍说:“我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父亲除了种地、种粮食,还会木工。我们兄弟共有8个,我是老六。”
  学历史出身的沈宝祥对家乡的历史十分稔熟:三国吴大帝孙权崇尚武功,曾以统一大业为己任,于嘉禾三年(234年)诏复丹徒为武进,取以武而进之意,故名。武进在5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定居,繁衍生息,新石器时代武进已形成原始村落,现在那里有著名的淹城遗址。
  退休后,沈宝祥每年都要回家乡走一走,看一看。在这片吴越文明孕育了几千年的土地上,武进就像一块晶莹的绿宝石镶嵌在长江洪流和太湖碧波之间。沈宝祥说,武进人秉承着先人的勤劳和智慧,用汗水和热血编织着光荣与梦想。让他非常骄傲的是,今天的武进已是长江三角洲最有经济活力的腹地。
  岁月流转,沧海桑田。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在新世纪奏响了中国发展的嘹亮旋律。然而,不堪回首,在抗战岁月里,这块土地却一度被日寇蹂躏着……
  有一次,沈宝祥在姐姐家突然听说日本人来了,只见“大家跑的跑,躲的躲。我躲在姐姐家楼上,很害怕,听到几声枪响,更是惊恐。过了一段时间,说日本人走了。我到姨母家看到,日本人到他们家把东西翻得乱七八糟”。
  童年在沈宝祥的记忆里留下的印象并不多,最深的还是与日本鬼子有关的事。“我们家离奔牛镇很近,驻在奔牛火车站的日本兵过一段时间就要到村里来为害。杀人放火,是日本兵初来时的情况。以后,日本兵进村后,首先是搞东西吃,抓鸡杀鸡,杀猪,日本人是将猪剥皮,不是我们农村那样将猪放血去毛的方法。”
  在抗战岁月里,沈宝祥度过了整整8年铁蹄下的生活,他也从一个幼童成长为一个少年。沈宝祥回忆说:“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那一天,我父亲从奔牛镇上回家,高兴地对我们说,日本人无条件投降了。这正是一个大好消息,大快人心。但在乡下,大家只是内心高兴,相互谈论,也充满希望,并没有热烈的庆祝场面。”
  尽管沈宝祥的父母亲都不识字,但是他们都很支持子女上学。沈宝祥说,因为家庭困难,加上当年战乱,自己小时候没有系统上过学。“1944年春节后,我才正式上学,上的是小学三年级下学期,进入后跟不上班,特别是算术跟不上。不过,我很努力,学习非常刻苦,这个学期结束时,我考得全班第二名。从此,我一直是班上第一名。”
  在小学,沈宝祥读了三年半,六年级考入武进奔牛镇中心小学读书。1947年,小学毕业时,沈宝祥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树人中学,“但我不能上学,因为要学杂费,交不起。有人讲,有一个师范学校不收学费,不收住宿费,供你吃饭,我就报名上师范”。
  尽管当年无锡师范只收90名学生,而有2000多人报名,但是沈宝祥还是脱颖而出,如愿以偿。“农村孩子没有什么理想,小时候,姐姐曾问我,长大了干什么,我说长大了当小学老师。我们那里有尊师重教的风尚,我小时候就有这么一个梦想。”
  是呀,武进拥有悠久执着的人文传统,儒风蔚然,人才辈出。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1546位武进籍的进士,其民风底蕴可见一斑。自然,这与当地尊师重教的风尚紧密相联。沈宝祥没有想到自己日后倒真与教师这个神圣的岗位结缘,不过他教授的不是小学生,而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
  
  “著文只求真”的铁杆网民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由总前委书记邓小平统一指挥第二、第三野战军于同日晨发起渡江战役。在西起湖口、东到江阴的千里战线上,解放军百万雄师强渡长江,国民党苦心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顷刻崩溃。4月23日,沈宝祥的家乡得到解放,国民党政府也由南京逃往广州。这年6月,沈宝祥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当时,有一个同学对我悄悄地讲,说他参加了新青团,问我参不参加。我说,。好。于是,填了表格。入团不久,就放暑假,学校开介绍信给我们到地方参加社会实践。开学后不久,我就成为学校团总支的组织委员。”
  1951年,沈宝祥自无锡洛社乡村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江苏无锡农村做一名“农民业余教育专职教师”,即扫盲干部。“我先是任无锡县东亭区扫盲中心校长,干了两三年,后被提为东亭区文教助理,随后任安镇区文教委员,不久到无锡县委宣传部工作,没多久在县文教部从事科学普通工作。”期间,即1953年,沈宝祥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7年,沈宝祥响应党“鼓励年轻干部考大学”的号召,作为调干生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在校期间,沈宝祥曾任校党支部书记、学生会学习部长和秘书长,并同时出任过校团委统战委员。“平时活动很多,只得周日抓紧时间读书。”
  1961年大学毕业后,沈宝祥进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生班学习。在人民大学的3年里,沈宝祥读了许多书,吴晗、吴玉章的教导对他的影响比较大。
  1965年1月,沈宝祥被分配到了党的最高学府——中共中央党校。在这里,他教书育人,并参与创办了《理论动态》。
  1992年,应沈宝祥的一再要求,中央党校批准刚到60岁的他从《理论动态》主编的位子上退了下来。1999年3月,沈宝祥又参与了全国全党惟一一张专门讲学习的大报——《学习时报》的创办工作,担任筹备小组副组长。同年9月报纸正式创刊,沈宝祥担任《学习时报》高级顾问。
  “休言古稀七十整,沧桑变幻伴我行;如荼往事似成烟,从容自在诚如神。”这是沈宝祥在自己70岁的时候为自己写了一首名为《七十感言》的诗。诗言志,晚年的沈宝祥以读书为乐,笔耕不辍,撰写了一批有分量的评论员文章。
  作为一位学者,除了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外,沈宝祥就经常上网,通过网络收集信息,了解网民关注的时政热点话题。
  互联网,目前正在成为高层决策与民意互动的一个直接平台。沈宝祥指出,互联网是信息时代的主要标志。通过网络,政府官员能够便捷地深入基层,听民意,聚民智,加快决策科学化。沈宝祥称,网上的民意未加筛选修改,有些是正常渠道听不到的,是原汁原味的。这种“原生态”的群众情绪,有助于政府官员掌握下情。“适应互联网政治发展的要求,政府工作要有新的思维,要创新工作模式,最重要的是要敢于增加透明度,直面群众。”
  “先生可尊老,神交称同道;著文只求真,人 格犹为宝。”2008年教师节到来之时,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特地为沈宝祥题词志贺节日。沈宝祥就是这样,以自己全面、丰富、深厚的知识为功底,凭着自己刚正无阿的胆识和严谨深刻的治学态度,大力张扬思想解放的旗帜,高举独立思考的火炬前行,深得人们的崇敬。
  
  以科学的态度研究和宣传中国特色理论
  
  时代在不断前进,社会在不断发展,实践在不断深入,理论也必将不断创新和升华,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纵观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从马克思主义到列宁主义、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理论随着时代的前进、实践的深入也呈现出了不同的阶段和特点,我们可以把所有这些理论都归入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就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来看,沈宝祥提出将我们现在的一套理论命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以后,理论发展了,就是丰富和发展了这个理论,不再命名。他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有上百年的时间,而这只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社会主义的建设要几代、十几代、几十代人的奋斗。可以设想,我们的社会主义在它的歷史进程中必然会出现若干个大的发展阶段。若干年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有可能出现新的大阶段。与之相适应,理论的创新也会呈现出若干个阶段性。这里就有个理论的命名问题。“如果每一个阶段性的理论创新成果都加以命名,并写入党章,将来党的指导思想就会有一大串。从方便后人计,从各方面考虑,这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言及宣传理论阵地还存在一些问题,沈宝祥坦言,目前宣传理论阵地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一种科学的态度。比如,有人把邓小平理论描绘成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足以医治百病的万应灵丹,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描绘成包罗一切、囊括无遗的庞大理论体系。“理论创新很需要,很重要,但也很不容易。可是,我们有的文章,对这个问题采取了很轻率的态度,只要看到有一个新的提法,新的词,或者同一个意思,只是换一个说法,就说是重要理论创新成果。有的实际上并不是新的提法,只是自己不知道前人已说过,就说是理论创新,这样的例子并不难找。”沈宝祥说,这种非科学的态度,概括地说,就是无限拔高,溢美有加,任意解读,热衷于构建体系。他认为,这样的研究和宣传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理论研究和宣传的声誉。
  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发展论,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沈宝祥认为,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发展的科学理论,本身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认真地进行研究,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宣传。沈宝祥说,科学发展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没有什么固定的公式,而是要遵循科学发展观,从各个时期的实际出发,提出具体要求,合理安排。“现在,提出‘又好又快’,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又好又快’,首先是发展观念的调整,要把‘好’置于首位,同时保持适度的‘快’。”
  岁月如水,历史如鉴。如今,国人都认识到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接受采访时,沈宝祥强调,今天的解放思想同改革开放之初的解放思想,已有很大的不同。“那时,不少领导干部的思想处在僵化半僵化的状态,许多人不是那么敢讲话,思想很不解放。现在,我们大多数领导干部的思想比较开放,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也明显增强,政治参与积极性已经大为提高,这是当前推进解放思想极为有利的条件。从另一方面来看,我们面临不少老、大、难问题,又出现了新、大、难问题,而且,不少问题同人们的利益紧密联系,因此,解放思想的难度也增加了。还有,过去解放思想否定的主要是前一个历史时期的东西,相对比较容易;今天,对历史新时期我们自己提出的某些思想理论观点,搞起来的某些东西,要依据新情况加以审视,这往往比较难。这些都是当前思想解放的难点。这就要求我们提高推进解放思想的自觉性,发扬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破旧、勇于创新的精神,做好继续解放思想这篇重头文章。”沈宝祥说,坚持解放思想,必须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历史发展潮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解放思想,就要站在全球高度,勇于并善于借鉴人类文明的成果。”
  
  文字编辑:余玮
其他文献
“团结就是力量。”2008年的汶川地震为团结的威力作出了最好的验证。而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历程也雄辩地证明了只有团结才能保证发展,促进发展。  在我看来,团结可以区分为真团结与假团结。宋朝的欧阳修在《朋党论》中有過精辟的论述,“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始终如
期刊
之四:贺怡与毛泽覃    在得知丈夫业已牺牲,再也见不到牵挂在心的亲人之后,将对丈夫的怀念和对敌人的仇恨,融进全部的感情当中,更加刻苦扎实地工作,是红军留下的女人们的又一鲜明特征。  贺怡与丈夫毛泽覃同时被留在中央苏区,有着不说也明的微妙原因:毛泽东之弟毛泽覃,是一向被“左”倾领导者看不惯的“毛派人物,”掌握着谁走谁留的当权者,从宗派主义出发,留下了一些不想带走或难以带走的人。毛泽覃夫妻就是屬于前
期刊
2008年11月1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原校长周其凤走马上任北京大学校长。就在上任前两个月之内,他连续两次回老家湖南浏阳看望亲友,给家乡的发展献计献策、捐款捐物。其报国之志、故乡之情,无不令人感动。    凤凰涅槃:从穷孩子到中科院院士    1947年,周其凤出生在湖南浏阳市龙伏镇尚埠村。一字不识的母亲吴美华,给孩子取了一个家村并不多见的名字——其凤,期待他今后像只凤凰一样飞出这个穷山窝
期刊
采访林冠成,实属不容易:首先是他的不事张扬;见上林冠成,还是不容易:因为他实在是太忙了;写好林冠成,更是不容易:因为他的“奢华设计”,因为他的试图想要通过“冠成设计”唤起国人对中国设计的需求。    “冠成设计”是对“奢华”的承诺    奢华,是“冠成设计”提供、诠释一种全新设计的理念。  空间设计是追随建筑之后的,如古典主义,欧陆风格,现代主义,实用主义,简约派,山野风情;林林总总,标新立异,也
期刊
策划/李忆敏    任彦申,历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江苏省委副书记、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等职。2008年11月,任彦申受中华儿女荣誉董事会之邀,做客中华儿女美术馆,围绕做人、做事、做官,再结合自己几十年的独特经历,愉快地作了场小型专场讲座。整个讲座议论风生,妙语不断。现整理摘要刊发,以飨读者。  今天,受中华儿女荣誉董事会的邀请,我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做人、做事、做官”这个话题,主要是和大家聊聊关于领
期刊
在浩瀚无际的历史长河中,风云际会,千古风流,曾有多少英雄好汉得以流芳百世?又有多少人才俊杰直到现在仍精神不灭?……在时光飞逝的空隙中,一张张熟悉而又陌生的伟人的面孔浮光掠影般在我眼前一闪而过,顿时,无限的感慨与无比的敬仰之情点燃了我心中隐藏已久的火苗!此时此刻,我的脑海中斩钉截铁地回响着心灵的使命:用画笔留住他们!正是这句肺腑之言给了我无限的热情与高昂的激情,时时刻刻给予我力量和勇气,鼓励、引导、
期刊
地灵人杰,交相辉映。三千年历史文化名城四川乐山,有一张响亮的名片——乐山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简称LRC)。她的三十八载发展之路,是曲折的,是辉煌的。这三十八年,硕果满载,乐无人风雨兼程共同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创业史。  有能力,方敢决胜。在金融风暴中,出口受到冲击的当下,乐山无线电以充满信心的勇者姿态迎头面对。面对危机,董事长潘敏智及时部署了应对措施:降低成本、节能增效;研发产品工艺,生产附加值高
期刊
2008年9月,中组部第八批“博士服务团”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孙东升,结束了自己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农牧厅的一年挂职,回到北京,回到自己熟悉的农业贸易研究领域和工作环境。  “挂职的一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这一年里,有感动、有欣喜、有收获。”在孙东升的回忆中,宁夏的生活在一杯枸杞茶的陪伴下徐徐回放,升腾着浓郁的宁夏的芬芳。    恨不能将所学的知识全都抖落到田里    200
期刊
2008年11月,在西部油田辛勤耕耘了数十年的克拉玛依作家安定一,在退休后的第一年,出版了献给改革开放30周年的文学作品集《圣土集》。  回望42年的创作历程,一路风雨,一路豪歌。    创办全国第一个石油文学刊物    1965年,酷爱文学、品学兼优的安定一因为“地主”成分,无缘大学校门。18岁的他成了一名勘探队员。他白天在沙漠中奔波,晚上回到营地,抓紧时间学习、创作。系统自学了大学中文系的教材
期刊
樊纲是与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一道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经济学家,是这一代经济学家中有一定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说他有代表性,是因为在他身上,比较鲜明地体现着这一代学人的特点——  经历了“上山下乡”,高考恢复后的最初几年考入大学,在思想启蒙和充满热情的改革岁月里完成学业,比较早地接续上中断有年的现代经济学知识谱系,以经济学为工具,参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事业,在国内外经济学界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