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二十一世纪初,《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高等教育界因此掀起了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关注,然而时至今日,十多年过去了,在一些高校里,大学语文课程并不很受欢迎,课程或者被取消,或者背负着质疑艰难维持。目前,大学生沟通与表达能力不足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学语文的困境和教学对策也随之成了高等教育界关注的话题。
关键词:大学语文;困境;教学对策
1大学语文人文教育的误区
1.1大而无当的教育目的
(1)过度重视能力培养是商业社会背景中的功利性表现;(2)能力论是唯科学主义和技术至上的教育观;(3)语文教育的能力培养在基础教育阶段已经完成;(4)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远胜于能力培养。人文教育是必须的教学实践,但大学语文课程如果抽去能力培养,即阅读、思考、分析、表达等母语运用能力的培养,富有智性的功用就会被淹没,大学语文教育与道德教育就会有同质化倾向。德育是思政课程的专门功能,也是其他课程的潜功能,非语文课程独有,只片面强调人文教育,忽视能力培养,大学语文就会陷入大而无当的困境。
1.2过犹不及的经典教育
近年出现了文史哲融合自然科学、经济学等跨学科思路的教材。大多数教材编写者的出发点是传诵经典,提高人文素养。经典成为大学语文主要的教学载体。
經典中还富含民族文化心理取向的叙述方式,即以景物抒情或言志,这种方式体现着东方文化温柔敦厚的美学意味,也是现代人所需的叙述方式之一。但是,大学语文课堂的现实情境是教师对经典情有独钟,学生却兴致索然。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育者缺乏批判性思维,过度重视经典的教化作用,唯经典为大,忽视经典和现代之间的距离。文学表现的是其所在社会的内部肌理。古代经典产生于君主专制下的小农经济社会,其思维逻辑和价值取向体系与当代社会之间有一定的区别。如果不能理性地对待经典,势必陷入教与学相悖的困境,弱化经典的作用。
1.3亟待补足的能力培养
现在很多大学生母语运用能力不足,已成不争之事实。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要求就业者具备信息输入、提炼、分析、加工、输出的能力,即有效地阅读、思维和表达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恰恰是很多大学生的短板,大部分学生要到职场中接受再训练才能应付职场所需。常年开展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调查业务的麦可思公司,在历次报告中均把“说服他人、有效的口头沟通、谈判、写作”等与语文学科相关的能力作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主要内容。
由于长期浸润于网络文化中,学生习惯直接快捷的表达方式,缺乏深入阅读、思考、表达的兴趣和习惯。基础教育的写作训练多停留在应试层面,学生习惯于关注语言和修辞,缺乏开放的写作视野及深层次的逻辑思维能力。目前大多数高校不开设专门的写作课程,部分高校得以留存的大学语文课程,周课时大多为2~3节,这样的课时无论是用于人文教育还是能力培养都不充分。
2大学语文教学对策
2.1教学设计的改进
第一,教学目标综合性和隐形性结合。“教学目标直接决定教学活动水平的高低。综合性指:‘语文学习的目标不局限于知识能力的体现,应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6]隐形性是指:“学生通过大学语文课程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其教学目标自然达成。”[7]隐形的目标依据不同专业的学生来设定,教师的教学目标应具体化。
第二,教学内容具有人文性、思想性和趣味性。教学的内容除教材知识外,应该拓展学生的人文情怀,在讲授《诗经》部分时,除学生常见的爱情诗外,应通过不同的诗歌告诉学生诗经的内容不仅仅包含爱情,还有农事、燕飨、怨刺、战争徭役等类型的诗歌;再如,小说及其鉴赏章节,通过剖析经典文学作品《红楼梦》《三国演义》的思想内涵和人文情怀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蕴;戏曲部分,通过名段赏析,进一步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如国粹京剧的认识、对昆曲发源的了解、对元杂剧体例结构的掌握,通过这些片段赏析诠释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写照。
2.2加强对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视
在大学阶段开设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语文这门课程的人文性和民族性的作用。它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观念,帮助学生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学习语文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感悟能力等,有助于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因此,各大高校必须要重视大学语文的教学,增加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课时,提高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改进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模式,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大学语文的学习中。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从而提高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4]。切记不能够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以免使学生失去对大学语文课堂学习的兴趣。
2.3创新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
很多高校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其教学方式枯燥无味,教学内容也比较单一。因此,学习必须要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提升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例如,针对学生社会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进行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的融入口语训练、演讲比赛等。而针对学生对人文知识的积累,在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入对古今中外名著的鉴赏等,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适当地使用多媒体进行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适当使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同时,在课后学生也可以在网上登入课程平台查找资料,对于课堂上不明白的问题提出疑问,或者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提出意见等。
2.4将创新意识融入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创新性人才。因此,在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融入创新意识是极其必要的,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能够使学生更容易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在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及对所学知识的拓展延伸。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遇到事情的时候才能够随机应变。因此,在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文章所体现的思想和情感进行分析,还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尝试着让学生独自进行文章内容的分析,多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能够充分地感受到母语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7]。除此之外,在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还可以组织各种课外实践活动,例如,组织一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这些活动中,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充分体现出中国语言文化的价值。
总之,大学语文的学习丰富了大学生的学科知识、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高校的大学语文的确在诸多方面对语文教学是一次重大的挑战,结合教材的设计特点,无论是从理论上的探究还是实践中的不断尝试和反思,都是一个充满艰辛的追求过程。相信我们每一位语文人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总结经验教训,丰富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克服眼前的种种困难,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大学语文,在不久的将来,大学语文会给语文教育带来崭新的气象。
参考文献:
[1]王楠.浅析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与改革路径[J].求知导刊,2016,9(11).
[2]赵美红.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与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6,13(2).
关键词:大学语文;困境;教学对策
1大学语文人文教育的误区
1.1大而无当的教育目的
(1)过度重视能力培养是商业社会背景中的功利性表现;(2)能力论是唯科学主义和技术至上的教育观;(3)语文教育的能力培养在基础教育阶段已经完成;(4)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远胜于能力培养。人文教育是必须的教学实践,但大学语文课程如果抽去能力培养,即阅读、思考、分析、表达等母语运用能力的培养,富有智性的功用就会被淹没,大学语文教育与道德教育就会有同质化倾向。德育是思政课程的专门功能,也是其他课程的潜功能,非语文课程独有,只片面强调人文教育,忽视能力培养,大学语文就会陷入大而无当的困境。
1.2过犹不及的经典教育
近年出现了文史哲融合自然科学、经济学等跨学科思路的教材。大多数教材编写者的出发点是传诵经典,提高人文素养。经典成为大学语文主要的教学载体。
經典中还富含民族文化心理取向的叙述方式,即以景物抒情或言志,这种方式体现着东方文化温柔敦厚的美学意味,也是现代人所需的叙述方式之一。但是,大学语文课堂的现实情境是教师对经典情有独钟,学生却兴致索然。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育者缺乏批判性思维,过度重视经典的教化作用,唯经典为大,忽视经典和现代之间的距离。文学表现的是其所在社会的内部肌理。古代经典产生于君主专制下的小农经济社会,其思维逻辑和价值取向体系与当代社会之间有一定的区别。如果不能理性地对待经典,势必陷入教与学相悖的困境,弱化经典的作用。
1.3亟待补足的能力培养
现在很多大学生母语运用能力不足,已成不争之事实。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要求就业者具备信息输入、提炼、分析、加工、输出的能力,即有效地阅读、思维和表达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恰恰是很多大学生的短板,大部分学生要到职场中接受再训练才能应付职场所需。常年开展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调查业务的麦可思公司,在历次报告中均把“说服他人、有效的口头沟通、谈判、写作”等与语文学科相关的能力作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主要内容。
由于长期浸润于网络文化中,学生习惯直接快捷的表达方式,缺乏深入阅读、思考、表达的兴趣和习惯。基础教育的写作训练多停留在应试层面,学生习惯于关注语言和修辞,缺乏开放的写作视野及深层次的逻辑思维能力。目前大多数高校不开设专门的写作课程,部分高校得以留存的大学语文课程,周课时大多为2~3节,这样的课时无论是用于人文教育还是能力培养都不充分。
2大学语文教学对策
2.1教学设计的改进
第一,教学目标综合性和隐形性结合。“教学目标直接决定教学活动水平的高低。综合性指:‘语文学习的目标不局限于知识能力的体现,应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6]隐形性是指:“学生通过大学语文课程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其教学目标自然达成。”[7]隐形的目标依据不同专业的学生来设定,教师的教学目标应具体化。
第二,教学内容具有人文性、思想性和趣味性。教学的内容除教材知识外,应该拓展学生的人文情怀,在讲授《诗经》部分时,除学生常见的爱情诗外,应通过不同的诗歌告诉学生诗经的内容不仅仅包含爱情,还有农事、燕飨、怨刺、战争徭役等类型的诗歌;再如,小说及其鉴赏章节,通过剖析经典文学作品《红楼梦》《三国演义》的思想内涵和人文情怀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蕴;戏曲部分,通过名段赏析,进一步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如国粹京剧的认识、对昆曲发源的了解、对元杂剧体例结构的掌握,通过这些片段赏析诠释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写照。
2.2加强对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视
在大学阶段开设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语文这门课程的人文性和民族性的作用。它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观念,帮助学生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学习语文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感悟能力等,有助于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因此,各大高校必须要重视大学语文的教学,增加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课时,提高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改进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模式,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大学语文的学习中。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从而提高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4]。切记不能够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以免使学生失去对大学语文课堂学习的兴趣。
2.3创新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
很多高校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其教学方式枯燥无味,教学内容也比较单一。因此,学习必须要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提升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例如,针对学生社会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进行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的融入口语训练、演讲比赛等。而针对学生对人文知识的积累,在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入对古今中外名著的鉴赏等,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适当地使用多媒体进行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适当使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同时,在课后学生也可以在网上登入课程平台查找资料,对于课堂上不明白的问题提出疑问,或者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提出意见等。
2.4将创新意识融入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创新性人才。因此,在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融入创新意识是极其必要的,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能够使学生更容易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在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及对所学知识的拓展延伸。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遇到事情的时候才能够随机应变。因此,在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文章所体现的思想和情感进行分析,还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尝试着让学生独自进行文章内容的分析,多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能够充分地感受到母语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7]。除此之外,在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还可以组织各种课外实践活动,例如,组织一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这些活动中,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充分体现出中国语言文化的价值。
总之,大学语文的学习丰富了大学生的学科知识、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高校的大学语文的确在诸多方面对语文教学是一次重大的挑战,结合教材的设计特点,无论是从理论上的探究还是实践中的不断尝试和反思,都是一个充满艰辛的追求过程。相信我们每一位语文人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总结经验教训,丰富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克服眼前的种种困难,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大学语文,在不久的将来,大学语文会给语文教育带来崭新的气象。
参考文献:
[1]王楠.浅析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与改革路径[J].求知导刊,2016,9(11).
[2]赵美红.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与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6,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