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行动方式的核心要义
朴素,即不华丽,不奢侈。这两个义项圈定了我在阅读上不追求运动式的轰轰烈烈,只把阅读看成生活的一部分,保证它每天自然而然地存在。稳定,即不在形式上做眼花缭乱的折腾,认准一个方式——不易不已。在指导读书上,我追求的境界如同丰子恺先生的那幅画——“草草杯盏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无需挑拣时日,也没有前期轰轰烈烈的大操大办,居家过日子的三两碟,看似家常,却最是隽永。无需奢华展板,一些花花绿绿的小木夹,三两根塑料绳,就在教室走廊一拉,读书小报一挂,简单,却牵扯着学生长长的视线;无需辉煌的舞台,每天只将讲台让出,将喜欢的书“说来听听”;无需兴师动众,每天午间书场,只围绕一本书,学生们轮番联播,惊险处戛然而止,让学生对明天的同一时间充满期待……如此,低成本投入的日常阅读生活,在我的教室每天自然而然发生。
二、行动方式的背景理念
1.基于对阅读的理解
有一个空间,把自己静静安放,与书晤对,字里行间任我行,这是我心目中的真阅读。这样的阅读,不是用来装点脸面的,它是每天必需的心灵投靠。这样的阅读,需要安静与闲适,禁不起太多的商业吆喝与功利干扰。这样的阅读强调的是“小步走,不停走”的习惯,追求的是“水浸木头湿”的过程,而不是盲目追求篇目多多益善和速度上的快马加鞭。
2.基于对过去的追问
追问,能让我们逼近事物的本质。我们不妨追问一下:阅读朝纵深推进,我们究竟缺什么?
有人说:缺书。真正深入到家长中间,你不得不感叹:我们小时候那个为一本小人书撒谎、挨打、卖破烂、求爹娘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如今,用家长的话说,“不怕孩子说买书,就怕孩子不说买”。如果硬说缺的話,孩子们真正缺的是对书的“饥饿感”。
有人说:缺活动。活动很重要,可以点燃学生的热情,让他们有“啊,书的世界真是美妙无比”的激情与冲动。但,静下心来想想,我们缺少活动吗?作家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五彩缤纷的校园读书节等等。在一次次活动中,学生的阅读激情被点燃。可是,点燃之后,我们继续关注多少呢?字典里藏着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字典第一个音节是“ɑ”,收尾的音节是“zuo”。这是不是在说:有“啊”的激情,更要有“做”的勤勉,“做”的不知疲倦,把内心的期待和向往落实到具体的地方、具体的细节、具体的时间上。我们缺的正是如何让学生将热情投入到旷日持久的行动中。
有人说:缺精妙的高招。低下头来想想我们曾做过的,在指导学生读书活动中,我们是不是或多或少地用过一些金点子。但,往往只是一时之用,然后便弃之脑后。
追问中,我们逼近问题的本源:在读书推进的路上,我们不缺激情,缺的是以安静的心绪日不间断;我们不缺活动一年一个样的换新,缺的是努力坚守“保留节目”,在反复坚持中形成稳定的节奏;我们不缺意识,缺的是坚持的品质。
3.基于对常识的尊重
其一,道不远人。现实中离我们最近的总成了最远的。一次次追慕绚烂、华丽,却忘记最朴素的做法是对学生最有用的做法。朴者无敌,素者至美!
其二,“简洁才能专注”,苹果公司乔布斯如是说。因为每天都要做,方式必须是简洁朴素的。
三、行动方式下的具体策略
稳定就意味着要少一些干扰与控制,少一些自上而下的任务闹腾,留一些空间给学生自己经营,让每一个教室拥有《第56号教室》的自由空间。
1.一个式子
在推进阅读中,我始终坚持一个式子——1 X。
“1”代表读书保底篇目,“X”则代表上不封顶的篇目。目标留有弹性,师生才有可能从容惬意、不慌不忙,按自己的节奏走。
“1”代表一种集体行为,“X”则代表个人行为。通向读书的路千万条,允许个性,师生可以选择自己的脚步,他们乐此不疲,醉在其中。校园也因为他们的丰富多彩而洋溢着勃勃生机。
“1”代表我们的教材,“X”则是以教材为根,自主开发的阅读小课程。“以教材中课文为根的小古文课程”“融课文于其中的绘本整合课程”在我班正悄悄兴起。更让人惊喜的是,歌词也走进我的阅读小课程视野。学了课文,再由课文引申出一些内容相关的歌曲听听、唱唱。读书声、歌声,声声入耳,字字入心。
因为有集体朝向的引领、有底线外的空间拓展、有个性化操作的存在,我班的读书活动呈现出丰富的安静:看起来静悄悄,走进去却发现丰富多彩。我们在保底中,选择自己的脚步,做着适合自己和学生的自由舞蹈。
“1 X”这个模式,给想有所为的学生空间,但不可否认,也给了一些学生偷懒钻空的机会,那就启用“两句话”吧。
2.两句话
(1)以微能量召唤正能量。见或不见,在我们的身边一定存在阅读或推广阅读的自觉前行者。虽说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个体,但我们用对了,一定能显现出令人惊叹的微力量。少一些空洞的口号和吆喝,睁大我们的眼睛,发现身边的榜样,扶植他们,在班上宣讲他们,将点点星火放大,再放大,微能量就能逐渐汇聚成一股正能量,推着一群人往前走。于是,你看到积极的集体朝向之路上出现了一群人。
(2)以坚持邀约坚持。信与不信,我们的身边一定不乏一些热情的上路者,可是,走着走着,他们的脚步便会停在某个时间。因此,自始至终的行为坚持,远比振臂高呼重要。每期班报上开辟固定栏目——亲子导读,每两周一次的经典导读大课堂——崇明讲坛,每周必推的方式——每周一读……固定时间,固定栏目,每周一点点,每月一点点,日不间断,水滴石穿。就这样一点一点,将阅读融入学生的生命,形成了良好习惯。在这些朴素的行为驯养下,师生共同拿出“方向不易,行动不已”的“恒”力,尝试开拓一些小栏目,利用一些小时间,让学生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形成一种稳定的阅读节奏。
3. 一个现场会
不需豪华的场地,不要辉煌的舞台,不用隆重的仪式,只请同学科或者同年级的老师利用短暂的时间,走进班里看、听,当场或说或议,给学生方向和鼓励。
阅读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但不是唯一重要的。面对固定的时间常数,此消彼长是一定的。如果站在狭隘的角度无限放大阅读的功能,将无序无根的阅读一股脑儿塞给儿童,一定会遮蔽儿童的其他重要事。以安静的心绪看待阅读,便会少些盲目追风的疲惫;以朴素的方式经营阅读生活,便会多一份自由自在的从容惬意。少些眼花缭乱的读书运动,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刻写出教室的阅读保留节目吧!
(作者单位:江苏句容市崇明小学文昌校区)
责任编辑 杨壮琴
朴素,即不华丽,不奢侈。这两个义项圈定了我在阅读上不追求运动式的轰轰烈烈,只把阅读看成生活的一部分,保证它每天自然而然地存在。稳定,即不在形式上做眼花缭乱的折腾,认准一个方式——不易不已。在指导读书上,我追求的境界如同丰子恺先生的那幅画——“草草杯盏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无需挑拣时日,也没有前期轰轰烈烈的大操大办,居家过日子的三两碟,看似家常,却最是隽永。无需奢华展板,一些花花绿绿的小木夹,三两根塑料绳,就在教室走廊一拉,读书小报一挂,简单,却牵扯着学生长长的视线;无需辉煌的舞台,每天只将讲台让出,将喜欢的书“说来听听”;无需兴师动众,每天午间书场,只围绕一本书,学生们轮番联播,惊险处戛然而止,让学生对明天的同一时间充满期待……如此,低成本投入的日常阅读生活,在我的教室每天自然而然发生。
二、行动方式的背景理念
1.基于对阅读的理解
有一个空间,把自己静静安放,与书晤对,字里行间任我行,这是我心目中的真阅读。这样的阅读,不是用来装点脸面的,它是每天必需的心灵投靠。这样的阅读,需要安静与闲适,禁不起太多的商业吆喝与功利干扰。这样的阅读强调的是“小步走,不停走”的习惯,追求的是“水浸木头湿”的过程,而不是盲目追求篇目多多益善和速度上的快马加鞭。
2.基于对过去的追问
追问,能让我们逼近事物的本质。我们不妨追问一下:阅读朝纵深推进,我们究竟缺什么?
有人说:缺书。真正深入到家长中间,你不得不感叹:我们小时候那个为一本小人书撒谎、挨打、卖破烂、求爹娘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如今,用家长的话说,“不怕孩子说买书,就怕孩子不说买”。如果硬说缺的話,孩子们真正缺的是对书的“饥饿感”。
有人说:缺活动。活动很重要,可以点燃学生的热情,让他们有“啊,书的世界真是美妙无比”的激情与冲动。但,静下心来想想,我们缺少活动吗?作家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五彩缤纷的校园读书节等等。在一次次活动中,学生的阅读激情被点燃。可是,点燃之后,我们继续关注多少呢?字典里藏着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字典第一个音节是“ɑ”,收尾的音节是“zuo”。这是不是在说:有“啊”的激情,更要有“做”的勤勉,“做”的不知疲倦,把内心的期待和向往落实到具体的地方、具体的细节、具体的时间上。我们缺的正是如何让学生将热情投入到旷日持久的行动中。
有人说:缺精妙的高招。低下头来想想我们曾做过的,在指导学生读书活动中,我们是不是或多或少地用过一些金点子。但,往往只是一时之用,然后便弃之脑后。
追问中,我们逼近问题的本源:在读书推进的路上,我们不缺激情,缺的是以安静的心绪日不间断;我们不缺活动一年一个样的换新,缺的是努力坚守“保留节目”,在反复坚持中形成稳定的节奏;我们不缺意识,缺的是坚持的品质。
3.基于对常识的尊重
其一,道不远人。现实中离我们最近的总成了最远的。一次次追慕绚烂、华丽,却忘记最朴素的做法是对学生最有用的做法。朴者无敌,素者至美!
其二,“简洁才能专注”,苹果公司乔布斯如是说。因为每天都要做,方式必须是简洁朴素的。
三、行动方式下的具体策略
稳定就意味着要少一些干扰与控制,少一些自上而下的任务闹腾,留一些空间给学生自己经营,让每一个教室拥有《第56号教室》的自由空间。
1.一个式子
在推进阅读中,我始终坚持一个式子——1 X。
“1”代表读书保底篇目,“X”则代表上不封顶的篇目。目标留有弹性,师生才有可能从容惬意、不慌不忙,按自己的节奏走。
“1”代表一种集体行为,“X”则代表个人行为。通向读书的路千万条,允许个性,师生可以选择自己的脚步,他们乐此不疲,醉在其中。校园也因为他们的丰富多彩而洋溢着勃勃生机。
“1”代表我们的教材,“X”则是以教材为根,自主开发的阅读小课程。“以教材中课文为根的小古文课程”“融课文于其中的绘本整合课程”在我班正悄悄兴起。更让人惊喜的是,歌词也走进我的阅读小课程视野。学了课文,再由课文引申出一些内容相关的歌曲听听、唱唱。读书声、歌声,声声入耳,字字入心。
因为有集体朝向的引领、有底线外的空间拓展、有个性化操作的存在,我班的读书活动呈现出丰富的安静:看起来静悄悄,走进去却发现丰富多彩。我们在保底中,选择自己的脚步,做着适合自己和学生的自由舞蹈。
“1 X”这个模式,给想有所为的学生空间,但不可否认,也给了一些学生偷懒钻空的机会,那就启用“两句话”吧。
2.两句话
(1)以微能量召唤正能量。见或不见,在我们的身边一定存在阅读或推广阅读的自觉前行者。虽说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个体,但我们用对了,一定能显现出令人惊叹的微力量。少一些空洞的口号和吆喝,睁大我们的眼睛,发现身边的榜样,扶植他们,在班上宣讲他们,将点点星火放大,再放大,微能量就能逐渐汇聚成一股正能量,推着一群人往前走。于是,你看到积极的集体朝向之路上出现了一群人。
(2)以坚持邀约坚持。信与不信,我们的身边一定不乏一些热情的上路者,可是,走着走着,他们的脚步便会停在某个时间。因此,自始至终的行为坚持,远比振臂高呼重要。每期班报上开辟固定栏目——亲子导读,每两周一次的经典导读大课堂——崇明讲坛,每周必推的方式——每周一读……固定时间,固定栏目,每周一点点,每月一点点,日不间断,水滴石穿。就这样一点一点,将阅读融入学生的生命,形成了良好习惯。在这些朴素的行为驯养下,师生共同拿出“方向不易,行动不已”的“恒”力,尝试开拓一些小栏目,利用一些小时间,让学生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形成一种稳定的阅读节奏。
3. 一个现场会
不需豪华的场地,不要辉煌的舞台,不用隆重的仪式,只请同学科或者同年级的老师利用短暂的时间,走进班里看、听,当场或说或议,给学生方向和鼓励。
阅读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但不是唯一重要的。面对固定的时间常数,此消彼长是一定的。如果站在狭隘的角度无限放大阅读的功能,将无序无根的阅读一股脑儿塞给儿童,一定会遮蔽儿童的其他重要事。以安静的心绪看待阅读,便会少些盲目追风的疲惫;以朴素的方式经营阅读生活,便会多一份自由自在的从容惬意。少些眼花缭乱的读书运动,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刻写出教室的阅读保留节目吧!
(作者单位:江苏句容市崇明小学文昌校区)
责任编辑 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