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怎样上好小学体育课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tong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2020年春季学期,因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而打乱了节奏,为加强疫情防控工作,最大限度阻断病毒传播扩散渠道,各地各类学校纷纷按照教育部要求,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推迟开学。经过数十天上下一心的不懈努力,当前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多地开始陆续返校复课。不论是延迟开学期间的“停课不停学”,还是返校复课后的一手抓防疫一手抓教学,都让教师的教学工作面临着新的内容,迎来了新的挑战。对体育教师而言,如何为尚未开学的学生制订合理有效的居家锻炼计划?如何让返回课堂的学生逐渐恢复体能、技能?如何在大规模复课后在保证防疫安全的前提下上好体育课?都是值得思考,又迫在眉睫的问题。许多一线教师、专家、学者近一段时间对这些问题进行研讨、探索和实践,本刊本期刊发相关文章,为特殊时期的体育教学工作开阔思路,助推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进入2020年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一直牵动着人们的神经。随着武汉市4月8日起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的管控,意味着作为中国疫情最严重的地区,武汉结束了76天的“封城”,开学也有了盼头。但防疫工作并没有结束,如果开学,在教室内上课还可以戴口罩,可是上体育课呢?戴口罩进行运动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摄氧量,造成气促等现象,特别是小学生身体发育尚未完善,这样上体育课显然不利于学生身体健康。由此可见,疫情后上好体育课确实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作为一名武汉的体育教师,笔者认为应该从加强疫情防控知识的学习、悉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建立错峰上课的机制、精心设计教学“体系”几方面着手,才能上好疫情后的小学体育课。
  一、加强学习疫情防控知识
  疫情前,为了上好课,体育教师的学习内容主要是熟悉教材教法、了解学生、研究《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并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疫情后,体育教师除了要坚持原有的学习内容外,还需要紧跟防疫形势,不断增加疫情防控知识。因为在一段时间内,体育课首要任务仍是“防控疫情”,其次才是“传道授业”。全球疫情形势瞬息万变,体育教师除了要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主要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及消毒方法,还需要通过主流媒体等正规渠道了解疫情的最新资讯。
  体育教师学习和掌握这些疫情防控知识,对疫情后上好体育课有很多帮助。首先,有利于精准制定教学目标。摸清疫情期间学生缺乏运动体重“飙升”,长期在家懒散导致复学后学生组织纪律性“缺失”,长时间上网课引起学生视力减退等问题,体育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其次,有利于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针对疫情后学生的身体状况,体育课应以小强度,恢复体力为主,所以复学后应该先以练习队列(三面转、原地踏步)、技巧(横叉、纵叉)、跑(原地30s跑、原地高抬腿)、跳跃(立定跳远、跳短绳)、投掷(各种方式抛接、掷准)、游戏(说反话、跳跳虎)等为教学内容。再其次,有利于体育教师科学地调配消毒剂,及时为体育器材和场馆消毒,为疫情后的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卫生的学习环境。此外,有利于体育教师对学生突发的病情进行“精准判断”,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隔离和救治。
  二、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
  疫情前,体育教师主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努力构建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在强调体育学科特点的同时,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知识。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发展体能,逐步形成健康和安全的意识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地发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让人们更加认识到健康体魄的重要性,好的身体是抵御病毒的一道随身屏障。由于没有特效药,患者康复也在一定程度依赖于人体自身免疫力。要想拥有健康体魄,离不开良好的生活習惯,充足睡眠、合理饮食、多做运动。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控进程,也是公众公共卫生素养的提高过程,教师应该不断对学生强化有关专家建议的不食用野味,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打喷嚏时用肘部捂住口鼻,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等卫生防疫常识,改正以往的卫生陋习,让良好的卫生行为固化下来、养成习惯。疫情后,体育教师要利用室内(外)的体育课,对学生进行卫生常识的科普,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建议教师在复学后安排1~3节卫生常识课,讲授新型冠状病毒的危害与预防、提高免疫力的必要性、有效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等。教会学生防范病毒的知识,针对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可以通过新闻、视频、幻灯片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地学习。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最佳时期,体育教师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有计划地实施“健康卫生”方案,要有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尽量在每节体育课都有渗透。教育学生们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每天做起。
  三、建立错峰上体育课的机制
  疫情前,体育教师上课更多地考虑《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上规定的必修和选修教学内容,认真地制定全年计划、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每天完成课表上的体育课即可。疫情后,体育教师需要团结一致,统一安排,错峰上课。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中小学校新冠肺炎防控技术方案》的要求,室外体育课可以不戴口罩,但要减少聚集,增加学生与学生的间隔距离,最好是1.5~2m。这样一来,每班上室外课就需要更大的场地区域。学校操场原本就拥挤,因此,各校体育组应利用每周教研活动时间,针对体育教师所授教学内容等,合理分配操场、体育馆和教室等授课场所,建立错峰上课机制。这是安全上好疫情后体育课的必要保障。
  如,笔者所在学校3200余名学生,18名体育教师,周长300m的操场。如果不建立错峰上课的机制,根本无法达到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中小学校新冠肺炎防控技术方案》中要求的上课条件,如果学生在操场上聚集上课,虽然是室外环境通风良好,但人员密度过大也容易增加感染病毒的风险。
  建议教师们在操场上课要提前检查上课区域是否安全,器材是否消毒;在教室上课要提前准备好PPT和教学视频,开窗通风,提前消毒教具,佩戴好口罩;在场馆上课,要提前消毒,清除路途的障碍,促进复课后,学校各班体育课有序开展,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杜绝踩踏事件的发生。   四、建立规范的上课“体系”
  疫情前,体育教师只需按照《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并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完成制定的教学任务即可。疫情后,体育教师面临各种突增的防控工作,很可能力不从心。因此,必须构建一种新的上课“体系”,才能破解这种困境,轻松上好疫情后的体育课。
  1.提前“备课”
  疫情前,每位体育教师只需按学校常规要求,每周提前预备几节课的教案。疫情后,体育教师要考虑疫情变化,关注天气变化,分析执教学生的实际运动水平和认知水平,在已预备好的教案基础上进行多次备课,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并将调整后的教学内容提前一天分享到“班级QQ群”。多次调整的教案会让体育教师授课时更顺畅、更轻松,方便家长为孩子合理增减衣物,提前准备好隔汗巾、饮用水、运动鞋等,减少第二天上课时小学生的脱衣率和生病率。教师反复调整的教案,会更有针对性,如疫情后,初上课可以多安排一些强度小的教学内容和趣味性强的游戏。提醒家长为身体不适的学生提前请假,方便教师备注,并为身体不适学生单开“运动处方”。
  2.提前“培训”
  疫情前,体育教师通常会选1名体育委员,6~8名小组长协助授课。疫情后,体育教师面对繁重的防控工作,需要与各班体育委员和组长抱团,构建一个新的“管理层”。可以在班上挑选2名体育委员和12名组长协助教师管理班级(表1)。体育教师要在课前进行系统培训,不仅让学生知道各自的分工、各自的职责,上岗前还要参加考核才能挂牌上岗。这种健全的班级“管理层”,为上好疫情后的体育课奠定了良好基础。
  体育教师指导学生从小担当管理班级的任务,培养责任感和服务精神,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协助体育教师做好课前准备。如,“器材准备组”要提前和体育教师一起将上课所需器材进行消毒,检查上课场所是否安全等。此外,还可以为体育教师分担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如有学生受伤,“急救护送组”会根据情况判断“小伤员”是去校医务室简单救治还是送班主任办公室联系家长。
  3.提前“候课”
  疫情前,为了学生的安全,体育教师只会到一年级班上带学生到操场授课,其他年级的学生由体育委员直接带到操场上课。疫情后,小学生们经历了超长假期,个个像被压在“五指山”下多年的“孙悟空”,重回校园难免会“大闹天空”,体育教师很可能会面对“大乱”的课堂。有的学生过度兴奋,追逐打闹;有的学生过度焦虑紧张,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還有的学生过度懈怠,不愿意上体育课……这些都给体育教师上好疫情后的体育课设置了“障碍”,不利于课堂组织管理。建议体育教师根据疫情后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变化和需求,做一名“唐僧”,提前5分钟进教室,对学生进行温馨提示:洗手、上厕所、脱衣服、带好器材;宣讲上体育课的规矩和注意事项;在黑板上画出本节课的活动示意图和分组游戏活动区域;提前筛查身体不适的学生;排队有序进入操场或体育馆。
  这样可以减少疫情后学生在课堂上追逐打闹和随意请假,减少学生上课后上厕所、穿脱衣服的次数,减少教师上课时调度队伍浪费时间,让学生可以快速找到小组练习和游戏的区域,减少碰撞事件的发生。
  4.提前“下课”
  疫情前,体育教师必须准时上课,准时下课,保证40分钟教学,否则按“教学事故”处理。疫情后,根据新冠病毒防控的需要,建议体育教师提前2分钟结束教学内容,留出时间让本班3名“卫生监管组”人员分发免洗手消毒凝胶或免洗洗手液,并负责检查洗手情况,提示学生及时收好脱下的衣服,收拾好器材并消毒。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学生手部细菌的数量,避免用脏手揉眼睛感染病毒的概率,让家长们更加放心。
  笔者所在的武汉市是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国内传播最严重的地区,是第一个“封城”最后一个“解封”的城市。如果问笔者疫情过后最想做什么?笔者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想带着学生,迎着骄阳,在操场上奔跑和游戏。”但即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教师也必须做好完备的预案,在保证学生绝对安全的前提下上好体育课,让家长放心地把孩子送回校园。
其他文献
实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版)》],如何构建体能模块的教学内容并进行有效的实施,依据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体验,进行归纳总结,与广大同仁分享。  一、体能模块教学内容构建的基础  构建高中体能模块的教学内容,需要一定的认识基础,现从概念的认识与理解、构建的学理基础两个方面进行陈述。  (一)对体能概念的认识与理解  《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
在体育教学中,体能练习的安全性和趣味性是时常困扰体育教师的一个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尝试在体能练习时引入红布带,结合多种练习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练习兴趣,提高安全性。通过练习,学生的力量、速度、灵敏、柔韧等体能素质得到有效增强。  一、快频率练习  练习目标:发展双腿交换的速度。  练习方法:把布带放在地上,练习者半蹲于布带后方,听到教师指令后,以腰腹带动双腿依次在布带上向前向后快速跨越(图1)
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全国第十四届冬季运动会”的临近,冰雪运动在中国正蓬勃发展,更是内蒙古进一步普及和发展冰雪运动的一次重要契机。下面就内蒙古近两年来开展校园冰雪运动工作情况和大家作一简要分享与交流。  一、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认真落实各项工作部署  2018年自治区教育厅与自治区体育局联合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体育局关于认真组织实施〈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计
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在新时代改革开放新征程上奋勇前进的豪迈宣言。改革开放以来,面对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江苏省广大体育教师勇敢地面对挑战,发挥敢为人先的精神,紧抓课程改革机遇,开创出一片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新天地。作为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的一名体育教研员,笔者深切地感受到:“课程改革使江苏体育教研充满活力。”  一、明确教研宗旨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地发展学生体能,如何依据不同的运动项目和学情优化体能教学,以及体能发展过程中如何培养体育品德等现实问题是摆在体育教师面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依据《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理念、结合《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精神,落实“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单元构建的思路,特别是体能在单元构建的地位和作用,强化体能教学,提升学生的运动能
一、案例背景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体育与健康教学中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逐渐改善,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多维目标也逐渐彰显。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将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质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青少年肥胖率偏高,饮食结构不合理,运动时间较少,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了解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不断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掌握科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吹响了新时代“兴国必先强师”的号角。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1]
编者按: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市举行的第30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上,中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以22金、13银、8铜的成绩列金牌榜第3位,成绩的取得反映出我国在过去30多年坚持开展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本刊本期对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主席奥列格·马迪钦,中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执行团长、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副主席薛彦青,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刘波和西南大学体育学院院长郭立亚进行了专访,并将他们对高水平运动
迎面接力游戏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体育游戏活动,它富有挑战性、竞技性,符合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以往课堂上迎面接力的规则是各队人数相等,两队面对面站立,发令后第一名学生手持接力棒快速跑到对面队后将接力棒传给对面的同伴,直到最后一棒的学生跑到终点,游戏结束。但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在迎面接力跑游戏中,学生实力分配不均、上一次的接力比赛失败经历等,都可能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特别是班级的“小胖
一、课堂教学“勤练”三策略  1.趣味性练习促“勤练”  增添练习的趣味性,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能、提高体能。如,长跑等内容单一、枯燥的练习项目,如果只是让学生们围着操场跑圈,那么他们很可能会厌烦和懈怠,若在长跑过程中增添一些趣味,如追逐跑、设置“长征”路线的情境跑,则学生们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长跑的锻炼效果也会得到提升。  2.挑战性练习促“勤练”  课堂练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