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时制宜 促“勤练”有效落实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595166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堂教学“勤练”三策略
  1.趣味性练习促“勤练”
  增添练习的趣味性,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能、提高体能。如,长跑等内容单一、枯燥的练习项目,如果只是让学生们围着操场跑圈,那么他们很可能会厌烦和懈怠,若在长跑过程中增添一些趣味,如追逐跑、设置“长征”路线的情境跑,则学生们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长跑的锻炼效果也会得到提升。
  2.挑战性练习促“勤练”
  课堂练习中,有时会出现以下情况:部分学生因为已熟练掌握动作而练习积极性不高,练习效率下降。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适时采取分层教学,给这部分学生增加练习难度。如,跳山羊教学中,教师把山羊进行改造,升级为“横箱”,让学生进行挑战。难度的提升能激发学生挑战的欲望,既实现了拓展教学,又提高了练习效率。
  3.比赛类练习促“勤练”
  学生喜欢竞争,有不服输的精神。教师应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在练习中安排竞技对抗,从而提高练习强度和质量。如,足球运球技术教学中,学生在掌握基本技术后,教师安排比赛,4人同时运球绕杆前进,先到达终点者获胜。根据比赛名次,要求第2名做原地深蹲2次,第3名做3次,第4名做4次。竞赛能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也能检验学生在紧张情况下运用运球技术的能力,带有奖惩的竞赛更能促使学生“勤练”。
  二、课余体育活动“勤练”两方法
  1.组织程序化
  “两操”是除体育课之外重要的“勤练”途径,是学生必须参加的活动,由于“两操”是全校学生同时参与,体育教师做不到一一兼顾。因此,教师做好科学安排,按照程序组织“两操”显得尤为重要。如,课间操组织,下课铃响音乐起,3min内各班学生先按指定路线跑步到固定位置集合,变换音乐集体跑步5min;再变换音乐,各班带到指定位置按照教师提前的安排进行不同的练习,初一学生练习少年拳第一套,初二学生练习跳绳,初三学生练习足球全场脚内侧运球;10min后集合号响起,各班集合各自点评,然后按指定路线有序带回。整个过程中,体育教师是总指挥,班主任全程参与,德育处全员管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按照流程组织课间操。程序化的组织与管理,既可以保证“勤练”的时间,也能保证“勤练”的质量。
  2.練习团队化
  团队化可以分为集体团队化和个人团队化。集体团队化是由学校发起的校内组织,包括全校集体活动和体育社团活动小组等,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如,课间操全校学生每人1个篮球,同时做原地运球的篮球操练习,整齐的练习氛围感染着每一名学生,共同的步调、共同的节奏促使学生共同“勤练”。个人团队化由个人根据兴趣、爱好和性格等自发地组成篮球、乒乓球、长跑等多个锻炼团队,具有相互监督、相互鼓励的作用。如,假期3~5人组成一个篮球活动团队,共同“约法三章”,每天下午一起练球,先练习两人全场行进间传接球上篮,再进行半场1vs1或2vs2,最后练习罚球,对于迟到、缺勤的予以惩罚。抱团练球可以有效克服个人的惰性。有了伙伴的陪伴,练球逐渐成为学生个人的自觉行为,效率也会得到提高,团队在互相监督与鼓励中做到了“勤练”。教师积极争取学校的支持,定期举办各类体育比赛活动。如,篮球班级联赛、每月校园吉尼斯挑战赛等,比赛既有集体项目,也有个人单项,既设冠亚军,也设进步奖。以赛促练,促使学生自觉参与赛前的团队“勤练”,提高学生团队练习的积极性。
  三、激励“勤练”两结合
  1.体育作业与锻炼打卡相结合
  体育作业要以不增加学生负担为原则,提倡简易化、生活化、科学化,不受器材限制,易被学生及家长接受,学生乐于完成。如1min跳绳、打2遍第一套少年拳,学生可在父母或亲朋好友面前表演,表演就是“勤练”。体育作业也要检查,需要家长的监督执行,可采取每日打卡的形式,也可采取家长录制学生体育锻炼的视频传到班级QQ群或微信群的方式督促学生完成。体育作业与锻炼打卡相结合是学校与家庭的携手合作,能有效落实学生课后的“勤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积极评价与表彰相结合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作出积极评价能给学生心理上带来愉悦,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应积极表扬学生的“勤练”表现,或课堂小结时集中表扬,或课堂外采取随手拍的方式记录学生“勤练”的表现发布在校园网、家长群内给予及时肯定和宣传。学校每学期还要采取不同的形式表彰为学校体育争得荣誉的学生、校园吉尼斯挑战胜利者、进步幅度大的学生等。表彰必须要隆重,要有仪式感,这样更能调动学生“勤练”的积极性。如,运动会开幕式或开学典礼上,让学生身披绶带走上主席台领奖,优秀体育学生担任学校国旗手等。积极评价是指挥棒,表彰是催化剂,二者结合运用,必能促使学生更认真、更用心、更积极地“勤练”。
  ——姜英峰(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葛家中学,264422)整理
其他文献
在倡导改革创新的幼儿教育领域,教育戏剧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逐渐得到关注。本文以绘本《我不知道我是谁》为例,通过绘本故事选择、绘本故事解构、教学模式建构、教学实作研习四个步骤,详细阐述了如何将教育戏剧应用于绘本教学中,同时发挥戏剧与绘本多元的教育功能,通过开放化、实作化的融入学习,发展幼儿的多元智能,为幼儿构建丰富的精神世界。  课程游戏化是当下幼儿教育提倡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幼儿自由
实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版)》],如何构建体能模块的教学内容并进行有效的实施,依据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体验,进行归纳总结,与广大同仁分享。  一、体能模块教学内容构建的基础  构建高中体能模块的教学内容,需要一定的认识基础,现从概念的认识与理解、构建的学理基础两个方面进行陈述。  (一)对体能概念的认识与理解  《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
在体育教学中,体能练习的安全性和趣味性是时常困扰体育教师的一个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尝试在体能练习时引入红布带,结合多种练习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练习兴趣,提高安全性。通过练习,学生的力量、速度、灵敏、柔韧等体能素质得到有效增强。  一、快频率练习  练习目标:发展双腿交换的速度。  练习方法:把布带放在地上,练习者半蹲于布带后方,听到教师指令后,以腰腹带动双腿依次在布带上向前向后快速跨越(图1)
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全国第十四届冬季运动会”的临近,冰雪运动在中国正蓬勃发展,更是内蒙古进一步普及和发展冰雪运动的一次重要契机。下面就内蒙古近两年来开展校园冰雪运动工作情况和大家作一简要分享与交流。  一、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认真落实各项工作部署  2018年自治区教育厅与自治区体育局联合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体育局关于认真组织实施〈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计
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在新时代改革开放新征程上奋勇前进的豪迈宣言。改革开放以来,面对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江苏省广大体育教师勇敢地面对挑战,发挥敢为人先的精神,紧抓课程改革机遇,开创出一片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新天地。作为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的一名体育教研员,笔者深切地感受到:“课程改革使江苏体育教研充满活力。”  一、明确教研宗旨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地发展学生体能,如何依据不同的运动项目和学情优化体能教学,以及体能发展过程中如何培养体育品德等现实问题是摆在体育教师面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依据《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理念、结合《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精神,落实“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单元构建的思路,特别是体能在单元构建的地位和作用,强化体能教学,提升学生的运动能
一、案例背景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体育与健康教学中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逐渐改善,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多维目标也逐渐彰显。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将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质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青少年肥胖率偏高,饮食结构不合理,运动时间较少,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了解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不断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掌握科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吹响了新时代“兴国必先强师”的号角。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1]
编者按: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市举行的第30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上,中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以22金、13银、8铜的成绩列金牌榜第3位,成绩的取得反映出我国在过去30多年坚持开展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本刊本期对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主席奥列格·马迪钦,中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执行团长、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副主席薛彦青,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刘波和西南大学体育学院院长郭立亚进行了专访,并将他们对高水平运动
迎面接力游戏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体育游戏活动,它富有挑战性、竞技性,符合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以往课堂上迎面接力的规则是各队人数相等,两队面对面站立,发令后第一名学生手持接力棒快速跑到对面队后将接力棒传给对面的同伴,直到最后一棒的学生跑到终点,游戏结束。但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在迎面接力跑游戏中,学生实力分配不均、上一次的接力比赛失败经历等,都可能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特别是班级的“小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