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墨酣笔畅景妍境清——刘维阳山水画品读
刘维阳,一个多才多艺、充满爱心而内心深沉的人。他雷厉风行的作风、桀骜不驯的硬派男儿形象与他内在的亲和、睿智毫不抵触;对父母的孝顺、对妻儿的关切、对朋友的真诚和对艺术的执着亦在他的身上并行不悖。具有山水画学童子功的刘维阳,平素以当地资深摄影师的身份在圈内小有名气;而在山水画方面的探索,却是他自幼既定、不曾更变的艺术方向。
刘维阳是已故山水画大家刘知白幼子,深厚的家学渊源让他从小便吸取了别人无法企及的画学营养。上世纪70年代初,年幼的维阳与哥哥维时随父母下放洗马山区,犹是孩提的他还未谙世事之艰,却在每日随父上山看山写山的经历中获得了与山水亲昵的机会,认识了大自然忽而温馨亲切、忽而疾风骤雨的多变性情,在父亲手不停笔的写山日课中对那一组组奇峰怪石、树色云影产生了感情,也从父亲身上深切地感受到了一个艺术家面对着自然心音之际的激情与活力。
天资聪颖的维阳少年时即喜临砚挥毫,显露出了过人的艺术禀赋;长大后的维阳在父亲每日作画时总是侍立一侧默默用心,并在父亲的指授下对古人山水作了大量临摹。当然,他仍在看山、登山、游山、写山,每年每季,他都会走进山野,在攀越、信步之间一再贴近大自然的心脏。坡上叶红,涧中草碧,嘉果初熟,野卉新发,都被他纳入画中笔下。他像一个细心的采摘者,收掇着大自然的每一个细微呼吸和每一声动人心跳。他珍惜着每一丝画意袭来的时刻,拥紧着每一分不期而至的灵感,在他并不宽敞的书案旁,毗邻着窗外斑驳的阳光或若有若无的月光,轻拈毫管与自己的内心对话。驱笔运墨之际,功力与灵感相生,才思与理法契合,笔墨与造化相偕;一笔笔的勾斫点染中,他自由而沉静。
维阳作山水喜画小景。画幅虽小,却包纳了天地造化间诸多妍丽的景色;状物不多,却蕴含着自然万象中的神气。他的山水小景构图丰富多变,笔墨老辣生动,在古法的严谨之中又透露出画家自己的独到追求。这些尺幅不大的山水小品,从取景布局到用色驱墨,无不意匠独运,老辣精谨,兼有北宗山水的雄奇和南宗山水的气韵。他的构图丰富而多变,匠心自运而毫无雷同,无论山之一角,水之一隅,岩崖掩映,绿树横斜,在他的笔下皆能成可赏之景。尤为可贵的是其写景能简能繁,或寥寥数笔,淡墨轻扫;或重山叠翠,笔繁意永,各有可赏。自宋代郭熙在其画论《林泉高致》中提出“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之法和后来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补充了“阔远”“幽远”“迷远”的山水透视法则以来,各代画家无不力行。刘维阳亦深谙此道,他的画面上灵活地运用古人归纳出的各种透视法则去状景造境,山林相映、山水相接,或平林远岫、或峰险崖陡,或繁或简,气象万千。维阳山水手法多样,不拘一格,既能精谨细腻,高古雅致,亦能若挥若写、点染自如,皆统一在画意的清雅与意境的清远之中。读其画面,便觉其笔法老辣灵动,若树木之交错、山石之叠互、溪流之蜿蜒、云影之缥缈,无不体现出用笔之稳且活与用墨的老练灵动。
色彩运用的丰富自如是刘维阳山水的又一鲜明特征。重染轻渲之间,既继承和发扬了古法,又体现出了贵州当地的风物特色。无论是水天渺远、山色妍好的晴朗天气,抑或云雾缭绕、山色空蒙的雾中景象,还是碧叶带露、岩崖如洗的雨后新容,皆在色彩的清浓、笔意的转折之间彰显着山野中蓬勃的生命气息。方赏罢嫩柳初发、天桃才盛、新篁与春草遍布苍石的绚烂春日;又见溪山明净、万树如染的清秋时节;还有夏山之苍翠与冬山之恬淡,无不从色彩的变化之中见出自然景物的四时风貌。饿尔色宁彩净,画面上万彩齐消而墨华缤纷,自然界的诸般丰采皆在浓淡各异、变化不一墨色之中、从画家心灵深处款款流出,令我们在激赏之余再次惊叹中国水墨的魅力。
当然,维阳的山水作品最为动人之处便是他善于在画面上表现大自然的动态与情态。他将自然的丰姿摄入笔下,其画面所呈现出的景物不是像人们拍照时刻意摆出的动作那样僵硬,更像是高超的摄像师趁其不备时抢抓了对象的动作和神情,在自然景观之多姿、古人法度之严谨中,充分体现出了其山水画中所蕴含的文化气息。他在能工能写的向绘画手法和能放能收的绘画语言之间游刃有余,在古法的严谨和内心的灵动之间怡然自得。几番勾点,数笔泼墨,显露出画家深藏的画学功底;半隐曲径,一座空亭,营造出幽淡出尘的隐者气息。静阅其画,好似在贵州高峻雄奇的大山中徜徉,又似在画家的才思与情绪之中遨游。
在多元文化情境之下传统之法与现代主义并行的当今画坛,刘维阳和一大批中国画家一道力行着中国山水画传统并让中国画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他笔下烟霭中一座座的远山近峰,便像他一样坚守着季节的轮回默然壁立于每一个晨昏;而在他日益精进的画面上,那丛轻曳的春草,那条活泼的溪流,那片飘逸的云彩,那块美丽的墨色,皆是他。
刘维阳,一个多才多艺、充满爱心而内心深沉的人。他雷厉风行的作风、桀骜不驯的硬派男儿形象与他内在的亲和、睿智毫不抵触;对父母的孝顺、对妻儿的关切、对朋友的真诚和对艺术的执着亦在他的身上并行不悖。具有山水画学童子功的刘维阳,平素以当地资深摄影师的身份在圈内小有名气;而在山水画方面的探索,却是他自幼既定、不曾更变的艺术方向。
刘维阳是已故山水画大家刘知白幼子,深厚的家学渊源让他从小便吸取了别人无法企及的画学营养。上世纪70年代初,年幼的维阳与哥哥维时随父母下放洗马山区,犹是孩提的他还未谙世事之艰,却在每日随父上山看山写山的经历中获得了与山水亲昵的机会,认识了大自然忽而温馨亲切、忽而疾风骤雨的多变性情,在父亲手不停笔的写山日课中对那一组组奇峰怪石、树色云影产生了感情,也从父亲身上深切地感受到了一个艺术家面对着自然心音之际的激情与活力。
天资聪颖的维阳少年时即喜临砚挥毫,显露出了过人的艺术禀赋;长大后的维阳在父亲每日作画时总是侍立一侧默默用心,并在父亲的指授下对古人山水作了大量临摹。当然,他仍在看山、登山、游山、写山,每年每季,他都会走进山野,在攀越、信步之间一再贴近大自然的心脏。坡上叶红,涧中草碧,嘉果初熟,野卉新发,都被他纳入画中笔下。他像一个细心的采摘者,收掇着大自然的每一个细微呼吸和每一声动人心跳。他珍惜着每一丝画意袭来的时刻,拥紧着每一分不期而至的灵感,在他并不宽敞的书案旁,毗邻着窗外斑驳的阳光或若有若无的月光,轻拈毫管与自己的内心对话。驱笔运墨之际,功力与灵感相生,才思与理法契合,笔墨与造化相偕;一笔笔的勾斫点染中,他自由而沉静。
维阳作山水喜画小景。画幅虽小,却包纳了天地造化间诸多妍丽的景色;状物不多,却蕴含着自然万象中的神气。他的山水小景构图丰富多变,笔墨老辣生动,在古法的严谨之中又透露出画家自己的独到追求。这些尺幅不大的山水小品,从取景布局到用色驱墨,无不意匠独运,老辣精谨,兼有北宗山水的雄奇和南宗山水的气韵。他的构图丰富而多变,匠心自运而毫无雷同,无论山之一角,水之一隅,岩崖掩映,绿树横斜,在他的笔下皆能成可赏之景。尤为可贵的是其写景能简能繁,或寥寥数笔,淡墨轻扫;或重山叠翠,笔繁意永,各有可赏。自宋代郭熙在其画论《林泉高致》中提出“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之法和后来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补充了“阔远”“幽远”“迷远”的山水透视法则以来,各代画家无不力行。刘维阳亦深谙此道,他的画面上灵活地运用古人归纳出的各种透视法则去状景造境,山林相映、山水相接,或平林远岫、或峰险崖陡,或繁或简,气象万千。维阳山水手法多样,不拘一格,既能精谨细腻,高古雅致,亦能若挥若写、点染自如,皆统一在画意的清雅与意境的清远之中。读其画面,便觉其笔法老辣灵动,若树木之交错、山石之叠互、溪流之蜿蜒、云影之缥缈,无不体现出用笔之稳且活与用墨的老练灵动。
色彩运用的丰富自如是刘维阳山水的又一鲜明特征。重染轻渲之间,既继承和发扬了古法,又体现出了贵州当地的风物特色。无论是水天渺远、山色妍好的晴朗天气,抑或云雾缭绕、山色空蒙的雾中景象,还是碧叶带露、岩崖如洗的雨后新容,皆在色彩的清浓、笔意的转折之间彰显着山野中蓬勃的生命气息。方赏罢嫩柳初发、天桃才盛、新篁与春草遍布苍石的绚烂春日;又见溪山明净、万树如染的清秋时节;还有夏山之苍翠与冬山之恬淡,无不从色彩的变化之中见出自然景物的四时风貌。饿尔色宁彩净,画面上万彩齐消而墨华缤纷,自然界的诸般丰采皆在浓淡各异、变化不一墨色之中、从画家心灵深处款款流出,令我们在激赏之余再次惊叹中国水墨的魅力。
当然,维阳的山水作品最为动人之处便是他善于在画面上表现大自然的动态与情态。他将自然的丰姿摄入笔下,其画面所呈现出的景物不是像人们拍照时刻意摆出的动作那样僵硬,更像是高超的摄像师趁其不备时抢抓了对象的动作和神情,在自然景观之多姿、古人法度之严谨中,充分体现出了其山水画中所蕴含的文化气息。他在能工能写的向绘画手法和能放能收的绘画语言之间游刃有余,在古法的严谨和内心的灵动之间怡然自得。几番勾点,数笔泼墨,显露出画家深藏的画学功底;半隐曲径,一座空亭,营造出幽淡出尘的隐者气息。静阅其画,好似在贵州高峻雄奇的大山中徜徉,又似在画家的才思与情绪之中遨游。
在多元文化情境之下传统之法与现代主义并行的当今画坛,刘维阳和一大批中国画家一道力行着中国山水画传统并让中国画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他笔下烟霭中一座座的远山近峰,便像他一样坚守着季节的轮回默然壁立于每一个晨昏;而在他日益精进的画面上,那丛轻曳的春草,那条活泼的溪流,那片飘逸的云彩,那块美丽的墨色,皆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