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维阳山水画作品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ail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墨酣笔畅景妍境清——刘维阳山水画品读
  刘维阳,一个多才多艺、充满爱心而内心深沉的人。他雷厉风行的作风、桀骜不驯的硬派男儿形象与他内在的亲和、睿智毫不抵触;对父母的孝顺、对妻儿的关切、对朋友的真诚和对艺术的执着亦在他的身上并行不悖。具有山水画学童子功的刘维阳,平素以当地资深摄影师的身份在圈内小有名气;而在山水画方面的探索,却是他自幼既定、不曾更变的艺术方向。
  刘维阳是已故山水画大家刘知白幼子,深厚的家学渊源让他从小便吸取了别人无法企及的画学营养。上世纪70年代初,年幼的维阳与哥哥维时随父母下放洗马山区,犹是孩提的他还未谙世事之艰,却在每日随父上山看山写山的经历中获得了与山水亲昵的机会,认识了大自然忽而温馨亲切、忽而疾风骤雨的多变性情,在父亲手不停笔的写山日课中对那一组组奇峰怪石、树色云影产生了感情,也从父亲身上深切地感受到了一个艺术家面对着自然心音之际的激情与活力。
  天资聪颖的维阳少年时即喜临砚挥毫,显露出了过人的艺术禀赋;长大后的维阳在父亲每日作画时总是侍立一侧默默用心,并在父亲的指授下对古人山水作了大量临摹。当然,他仍在看山、登山、游山、写山,每年每季,他都会走进山野,在攀越、信步之间一再贴近大自然的心脏。坡上叶红,涧中草碧,嘉果初熟,野卉新发,都被他纳入画中笔下。他像一个细心的采摘者,收掇着大自然的每一个细微呼吸和每一声动人心跳。他珍惜着每一丝画意袭来的时刻,拥紧着每一分不期而至的灵感,在他并不宽敞的书案旁,毗邻着窗外斑驳的阳光或若有若无的月光,轻拈毫管与自己的内心对话。驱笔运墨之际,功力与灵感相生,才思与理法契合,笔墨与造化相偕;一笔笔的勾斫点染中,他自由而沉静。
  维阳作山水喜画小景。画幅虽小,却包纳了天地造化间诸多妍丽的景色;状物不多,却蕴含着自然万象中的神气。他的山水小景构图丰富多变,笔墨老辣生动,在古法的严谨之中又透露出画家自己的独到追求。这些尺幅不大的山水小品,从取景布局到用色驱墨,无不意匠独运,老辣精谨,兼有北宗山水的雄奇和南宗山水的气韵。他的构图丰富而多变,匠心自运而毫无雷同,无论山之一角,水之一隅,岩崖掩映,绿树横斜,在他的笔下皆能成可赏之景。尤为可贵的是其写景能简能繁,或寥寥数笔,淡墨轻扫;或重山叠翠,笔繁意永,各有可赏。自宋代郭熙在其画论《林泉高致》中提出“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之法和后来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补充了“阔远”“幽远”“迷远”的山水透视法则以来,各代画家无不力行。刘维阳亦深谙此道,他的画面上灵活地运用古人归纳出的各种透视法则去状景造境,山林相映、山水相接,或平林远岫、或峰险崖陡,或繁或简,气象万千。维阳山水手法多样,不拘一格,既能精谨细腻,高古雅致,亦能若挥若写、点染自如,皆统一在画意的清雅与意境的清远之中。读其画面,便觉其笔法老辣灵动,若树木之交错、山石之叠互、溪流之蜿蜒、云影之缥缈,无不体现出用笔之稳且活与用墨的老练灵动。
  色彩运用的丰富自如是刘维阳山水的又一鲜明特征。重染轻渲之间,既继承和发扬了古法,又体现出了贵州当地的风物特色。无论是水天渺远、山色妍好的晴朗天气,抑或云雾缭绕、山色空蒙的雾中景象,还是碧叶带露、岩崖如洗的雨后新容,皆在色彩的清浓、笔意的转折之间彰显着山野中蓬勃的生命气息。方赏罢嫩柳初发、天桃才盛、新篁与春草遍布苍石的绚烂春日;又见溪山明净、万树如染的清秋时节;还有夏山之苍翠与冬山之恬淡,无不从色彩的变化之中见出自然景物的四时风貌。饿尔色宁彩净,画面上万彩齐消而墨华缤纷,自然界的诸般丰采皆在浓淡各异、变化不一墨色之中、从画家心灵深处款款流出,令我们在激赏之余再次惊叹中国水墨的魅力。
  当然,维阳的山水作品最为动人之处便是他善于在画面上表现大自然的动态与情态。他将自然的丰姿摄入笔下,其画面所呈现出的景物不是像人们拍照时刻意摆出的动作那样僵硬,更像是高超的摄像师趁其不备时抢抓了对象的动作和神情,在自然景观之多姿、古人法度之严谨中,充分体现出了其山水画中所蕴含的文化气息。他在能工能写的向绘画手法和能放能收的绘画语言之间游刃有余,在古法的严谨和内心的灵动之间怡然自得。几番勾点,数笔泼墨,显露出画家深藏的画学功底;半隐曲径,一座空亭,营造出幽淡出尘的隐者气息。静阅其画,好似在贵州高峻雄奇的大山中徜徉,又似在画家的才思与情绪之中遨游。
  在多元文化情境之下传统之法与现代主义并行的当今画坛,刘维阳和一大批中国画家一道力行着中国山水画传统并让中国画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他笔下烟霭中一座座的远山近峰,便像他一样坚守着季节的轮回默然壁立于每一个晨昏;而在他日益精进的画面上,那丛轻曳的春草,那条活泼的溪流,那片飘逸的云彩,那块美丽的墨色,皆是他。
其他文献
刘洪彪先生是当今书界不应该也不可能被忽视的现象之一——无论是在最普及的意义上,还是在最学术的意义上。  第一,洪彪先生是真性情人。如果不穿戎装,不轻言笑,他给人的感觉是既严肃又文弱。然而交往多了,你会发现,这个表象是半对半不对。对的是严肃,不对的是文弱。  他确实严肃。尤其是对书法的学术和艺术问题。我曾经和他一起参加过多次书法展览的研讨会,记忆中每一次他的发言,都有切中肯綮且不乏严厉的批评。老实说
期刊
王国安 别署谷安,室号静斋,1957年2月生于苏州。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苏州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书法作品获“杜康杯”东方书赛妙品奖,全国第二届青少年书法篆刻“神龙”大奖赛青年甲组金奖,江苏省职工书法、美术、摄影展金奖,全国职工书法、美术、摄影展优秀奖,江苏省美术书法展二等奖,入展全国第七届、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第二届全国行草书大展,全国第二届扇面展,全国名家千人千作展,五百家精品展,
期刊
谢建军 1972年生,历史学博士,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师,副教授。  点画的形式美学是书法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现当代书法美学的研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并以点画的美学属性或者审美特征等问题表现出来,而且在汉唐书论中也是重要的內容之一。尽管汉唐书论中关于点画的美学形式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分析体系,也没明确提出“美学”的概念,但是在语言的描述上却处处都体现着对美的追求。关于点画的用笔方法及其美学特征,
期刊
值著名中国画家刘达江先生从艺70周年之际,师生联袂举办画展。这次画展意义非同寻常,呈现当代无锡源自吴观岱、秦古柳先生创启的一派,传承有绪,气势磅礴,传道得法,阵容壮大,犹如烟花三月的盛景,弥漫浩瀚太湖。  达江已届米寿之年,这次展出的30多幅精品,笔力雄辣,气象正大,韵味醇厚,风骨嶙嶙,端然是龙抬头咤叱风云的气概。在人们赞扬他艺臻化境的同时,也感佩他如恩师古柳先生一般的襟怀,爱徒教生,克服语言交流
期刊
庞鸥 1974年生,南京人,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畫专业。现供职于南京博物院古代艺术研究所,南京博物院副研究馆员,国家文物出境鉴定站书畫责任鉴定员,南京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出版《中国畫溯源与流变》《翎羽飞花——陈之佛工笔花鸟畫创作》,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清代是一个古典文化高度成熟的时代。居于文化成熟的制高点,清代的学者多有一种从总体上把握古典文化的意向。在中国畫领域,清代的畫坛,承续了明
期刊
提到天津市中青年书法家,邵佩英先生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以金文为主体,时而高古厚实时而又很具有现代气息的书法作品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因为我也喜欢写点关于书画的文字,邵佩英先生就成为我接触较多的天津书协驻会负责人之一。  多年来,邵佩英先生以金文大篆为主要研究方向,废寝忘食、不舍昼夜,奠定了自己在天津市乃至全国书坛的地位。读邵佩英先生金文作品,感觉到有两个特点非常鲜明:一是书写的高古、庙堂钟鼎
期刊
序言 黄浩然  40多年前,以傅抱石为代表的省国画院的一批画家,曾开展了中国美术史上著名的“两万三千里写生”,由此开创了影响深远的新金陵画派。追溯前人的壮举,更是对创作规律的敬重,和对无锡美术事业长远发展的期望,2013年,无锡美术馆(无锡市书画院)启动“无锡画家‘山河颂’万里采风活动”3年规划。画家们心怀对艺术的敬畏和梦想,行万里路、过万座山,笔耕不止,潜心创作,创作了一批极具生活气息的佳作。这
期刊
沉静的力量——读王亦农书法随想  亦农的书法,有一种沉静的力量。在当代书坛炫人眼目的形式表演中,亦农的书法却传达出特有的沉静和智慧,彰显着一种遗世独立的品格追求。我曾经和亦农戏言,如果将他的作品隐去年代,放置民国时代的文人书法中,定会令人侧目的。在动手写这篇短文时,我也在设想,假如将亦农的书法,和当代那些以形式炫世的书家的作品悬挂在同一个展厅里,会是怎样一种感觉呢?我想借用诗人敬文东的一句话——像
期刊
清则静 静则古  路平这么多年一直潜心书法、篆刻、学术研究。特别是他对传统的理解与把握极为深刻,他智慧地理解运用了具有中国传统人文精神要素,我认为他有3点艺术主张值得总结:第一,气格为上。他的追求是气格为上,他的书法篆刻风格是清逸、静穆、端严。古人讲,清则静,静则古、古则清。应该说“清”是构成他风格的最主要的艺术元素。第二,他是多边结构,文字的造型能力使他的书法篆刻本体精神形成了多彩的艺术魅力。他
期刊
形式可以与内容分裂吗?——读王赫赫的绘画有感  现代艺术教育,多强调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尽管形式与内容这对概念的含义不甚明了,但这动摇不了它们作为中国艺术批评的核心概念的地位。缺乏内容的艺术往往被作为形式主义加以批判,缺乏形式的艺术甚至连艺术的身份都难以获得,而内容与形式不统一的艺术无论如何都不是一种好的艺术。然而,如果我们了解自己的艺术传统,也许没有内容的艺术才是最高境界的艺术。  王国维通过中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