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人文精神育人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爱国主义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爱国主义教育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关系到中国梦能否实现。意在通过人教版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屈原《国殇》的课例,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拙见。
关键词:国殇 爱国主义 语文课 渗透
爱国,是一个公民最基本而又最崇高的准则。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内容。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精神品格,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同时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爱国情操。
一、课文价值定位
语文课上说到爱国诗人,首屈一指的就是屈原。《国殇》是屈原为祭祀保卫国土战死的将士所写的祭歌。诗中不仅歌颂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壮烈牺牲的精神,而且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国殇》是一首祭歌,更是一首血泪交并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赞歌。古代流传至今的祭诗、祭文何止千数,但写得如此激动人心、鼓舞斗志的,却绝无仅有。学习《国殇》,可以感受到诗中死而不已的执着精神,树立为实现理想坚定不移的决心,弘扬诗中所歌颂的爱国主义和英雄气概。这是蕴含着熏染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元素。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有责任在教学中渗透这个元素,引导并帮助学生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课文教法定位
因为《国殇》年代遥远,文句深奥,诗中古代战争的描写、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悲壮惨烈而又激动人心的雄浑画面是学生突破学习难点、感受爱国主义情怀的症结所在。我在教学中积极创设情景,回归到鉴赏最为根本的方法——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在学生自评互评和老师的点评当中穿插对个别诗句甚至是个别字词的深入理解,带动学生由整体到细节的层层把握,最终让学生感受诗中悲壮惨烈的画面和英雄人物的爱国精神。
三、课文学法探究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把握诗中情感,我引导学生交流、分享阅读感悟。他们会谈及楚国将士的雄姿,视死如归的无畏精神,悲壮浓烈的战场气氛,作者沉痛的悼念之情和崇敬之情……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把握到全诗的主旨,在接受优秀文化熏陶的同时,完成一次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
四、课外拓展延伸
为拉近学生与古代巨作的距离,了解当今社会学习《国殇》的意义,我让学生谈谈他们查找到的赞颂英雄的诗文。他们解读了郭沫若为纪念赵一曼而写的诗“蜀中巾帼富英雄,石柱犹存良玉踪。四海今歌赵一曼,万民永忆女英雄。”分析了蒋光鼐在悼念“一·二八”阵亡将士时的奋书一联:自卫乃天赋人权,三万众慷慨登陴,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石烂海枯犹此志;相约以血湔国耻,四十日见危授命,吾率君等出,不率其入,椒浆桂酒有余哀,等等。
我会借此引导学生:“自卫乃天赋人权”,捍卫祖国领土、捍卫祖国尊严是将士们理应担当的责任。那我们青少年呢?从《国殇》中体会到了屈原浓烈的自卫情怀、炽热的爱国热忱后,又该承担怎样的国家责任?引起学生深思。
在知识的拓展延伸方面,我从他们最为熟悉的英雄谈起。同学们都知道,晚清近百年的屈辱史中,冯子材领导的镇南关大捷是中國人最为扬眉吐气的亮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作曲者——田汉曾经为我们钦州的两位民族英雄冯子材、刘永福写下“近百年来多痛史,论人应不失冯刘”的赞诗。令同学们感到骄傲的是,我们钦州一中正是冯子材创办的百年老校。建校127年来,一代又一代的钦州一中人在英雄的感召下奋发。“家国情怀,山海品性”是学校的育人目标,更是一中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学生熟知冯子材的故事,课堂上讲冯子材,会让他们敬佩英雄、向往英雄,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就会一直在他们的内心激荡。
概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既要重视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又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在轻松愉悦、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中学习爱国主义精神,既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必能燃烧学子心中的热情:执殳前驱兮,报国甘效命!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一首悲壮动人的祭歌——屈原《国殇》赏析.
[4]冯子材旧居宣传资料:谒冯子材墓.
[5]冯绣娟.冯子材的故事.1995.
关键词:国殇 爱国主义 语文课 渗透
爱国,是一个公民最基本而又最崇高的准则。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内容。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精神品格,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同时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爱国情操。
一、课文价值定位
语文课上说到爱国诗人,首屈一指的就是屈原。《国殇》是屈原为祭祀保卫国土战死的将士所写的祭歌。诗中不仅歌颂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壮烈牺牲的精神,而且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国殇》是一首祭歌,更是一首血泪交并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赞歌。古代流传至今的祭诗、祭文何止千数,但写得如此激动人心、鼓舞斗志的,却绝无仅有。学习《国殇》,可以感受到诗中死而不已的执着精神,树立为实现理想坚定不移的决心,弘扬诗中所歌颂的爱国主义和英雄气概。这是蕴含着熏染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元素。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有责任在教学中渗透这个元素,引导并帮助学生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课文教法定位
因为《国殇》年代遥远,文句深奥,诗中古代战争的描写、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悲壮惨烈而又激动人心的雄浑画面是学生突破学习难点、感受爱国主义情怀的症结所在。我在教学中积极创设情景,回归到鉴赏最为根本的方法——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在学生自评互评和老师的点评当中穿插对个别诗句甚至是个别字词的深入理解,带动学生由整体到细节的层层把握,最终让学生感受诗中悲壮惨烈的画面和英雄人物的爱国精神。
三、课文学法探究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把握诗中情感,我引导学生交流、分享阅读感悟。他们会谈及楚国将士的雄姿,视死如归的无畏精神,悲壮浓烈的战场气氛,作者沉痛的悼念之情和崇敬之情……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把握到全诗的主旨,在接受优秀文化熏陶的同时,完成一次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
四、课外拓展延伸
为拉近学生与古代巨作的距离,了解当今社会学习《国殇》的意义,我让学生谈谈他们查找到的赞颂英雄的诗文。他们解读了郭沫若为纪念赵一曼而写的诗“蜀中巾帼富英雄,石柱犹存良玉踪。四海今歌赵一曼,万民永忆女英雄。”分析了蒋光鼐在悼念“一·二八”阵亡将士时的奋书一联:自卫乃天赋人权,三万众慷慨登陴,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石烂海枯犹此志;相约以血湔国耻,四十日见危授命,吾率君等出,不率其入,椒浆桂酒有余哀,等等。
我会借此引导学生:“自卫乃天赋人权”,捍卫祖国领土、捍卫祖国尊严是将士们理应担当的责任。那我们青少年呢?从《国殇》中体会到了屈原浓烈的自卫情怀、炽热的爱国热忱后,又该承担怎样的国家责任?引起学生深思。
在知识的拓展延伸方面,我从他们最为熟悉的英雄谈起。同学们都知道,晚清近百年的屈辱史中,冯子材领导的镇南关大捷是中國人最为扬眉吐气的亮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作曲者——田汉曾经为我们钦州的两位民族英雄冯子材、刘永福写下“近百年来多痛史,论人应不失冯刘”的赞诗。令同学们感到骄傲的是,我们钦州一中正是冯子材创办的百年老校。建校127年来,一代又一代的钦州一中人在英雄的感召下奋发。“家国情怀,山海品性”是学校的育人目标,更是一中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学生熟知冯子材的故事,课堂上讲冯子材,会让他们敬佩英雄、向往英雄,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就会一直在他们的内心激荡。
概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既要重视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又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在轻松愉悦、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中学习爱国主义精神,既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必能燃烧学子心中的热情:执殳前驱兮,报国甘效命!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一首悲壮动人的祭歌——屈原《国殇》赏析.
[4]冯子材旧居宣传资料:谒冯子材墓.
[5]冯绣娟.冯子材的故事.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