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作为治疗颈椎病的新技术,在维持病变节段椎间盘活动度的同时,可避免邻近节段的非正常应力,治疗效果良好。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108例,临床效果满意,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关键词: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护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08例,男68例、女40例,年龄35~55岁。90例慢性起病,病史1~10年。18例因外伤导致急性颈椎间盘脱出。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神经的压迫症状,不完全瘫痪伴大小便功能障碍13例。脊髓型颈椎病5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58例,C3/4患者8例,C4/5患者38例,C5/6患者42例,C6/7患者20例。结果:术后随访6~48个月,患者脊髓功能明显改善。Odom评级95例优,13例良,复查X线片及CT检查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未发生假体偏移或下沉。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颈椎病发病过程缓慢,脊髓和神经受压症状使患者要求解除疼痛,期望可以恢复功能,但患者对该手术效果和成功率持怀疑态度。医护人员向患者介绍本院的技术力量,手术方法,目的,意义。介绍成功病例,让患者与患者之间进行交流,以缓解恐惧心理。
2.1.2 术前准备
2.1.2.1 手术体位 为减轻体位的不适,术前需进行颈部轻度过伸仰卧中立位体位训练。指导患者取仰卧位,颈部垫一薄枕,使颈部稍后伸,但不要过度后伸,以免加重症状,直至坚持1/2~1h。
2.1.2.2 气管推移训练 为适应术中牵拉需要,减少术后咽部刺激症状,颈前路手术术前协助患者做气管、食管推移训练。临床上常用拇指气管推移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用拇指将气管连同喉结一起推向非手术侧并超过中线,持续5-10分钟,然后放松,每天数次,每次10余下,时间延长至每次40-60分钟,以患者难受推拉而无明显疼痛和憋气为宜。拇指较多指推移受力面积小,对颈部刺激小,力量均匀适中易控制。
2.1.2.3 呼吸功能锻炼 术前完善肺功能检查,术前3 d开始指导患者进行缩唇呼吸和有效咳嗽训练。术前两周禁烟,慢性咽喉炎及支气管炎患者应在术前进行相应的治疗。
2.2 术后护理
2.2.1 体位护理 卧床时保持颈椎中立位,颈部垫一薄枕,增加舒适感,头两侧置袋装盐袋。嘱患者采用轴线翻身不可强行自主翻身,避免颈部过度屈伸和旋转,导致颈椎用力不当或扭曲致人工颈椎间盘滑脱和松动。术后第一天可抬高床头30-45°,第二天可佩戴领围坐起,第三天可下床活动,嘱其改变体位时遵守“三部曲”,即平躺30秒,坐起30秒,站立30秒,再行走。
2.2.2 饮食护理 术后6h进食清淡温凉流质,以减少咽喉部充血及水肿,术后2天改为半流质,逐渐过渡到普食,进食时食物从嘴角入口,吞咽速度不宜太快,以免引起呛咳和腹胀,鼓励早进食,少量多餐,餐后及时进行漱口、干刷牙。
2.2.3 早期并发症的观察及预防
2.2.3.1 呼吸抑制 手术中由于气管插管及持续牵拉气管、食管,易使咽喉、气管粘膜水肿,导致呼吸道分泌物明显增加,术后血肿压迫气管及喉头水肿,均可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术后给予持续低浓度低流量氧气吸入,床旁备气管切开包、备吸痰器。给予雾化吸入,2次/d,以稀释痰液,减少炎症渗出。术后24-48小时为水肿高峰期,此期应密切观察面色、呼吸、神志的变化。本组1例患者在即将拔出引流条时,护士巡视病房发现刀口渗液量少,患者颈部明显肿胀并出现呼吸困难、烦躁、发绀等症状,立即报告医师并协助剪开缝线,清除血肿,再次止血,缝合,延迟拔出引流条,症状缓解。
2.2.3.2 脊髓神经根受损 手术中稍有不慎即有可能损伤脊髓或神经根,术后也可能因水肿、血肿压迫脊髓而发生神经系统症状。术后72 h内定期监测双上肢的感觉、运动功能,并与术前比较,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2.3.3 人工頸椎间盘滑脱 人工颈椎间盘滑脱是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及早向患者说明预防滑脱的重要性,告知患者具体注意事项。给予正确的体位护理,指导正确佩戴颈托,佩戴时注意做好颈托受压部位皮肤的护理。单个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患者颈托佩戴时间为45 d左右,多节段置换则为45~60 d左右。
2.2.4 康复指导
2.2.4.1 功能锻炼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最明显的优势在于治疗颈椎病的同时保存了颈椎的活动性,保证近期疗效良好,有效解决了传统颈椎前路融合固定术后颈部活动受限、远期相邻节段退变加速的并发症等问题[2]。早期活动可以增强肌力,调整活动协调性,改善全身机体状态。术后第一天可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四肢功能锻炼,特别是手指的灵活性训练。第二天可在颈托保护下适当坐起,进行主动或被动屈伸旋转肢体各关节.第三天,在颈托保护下下床活动,适度进行颈部向左、右旋转运动,指导患者耸肩、放松运动,活动量以不疲劳为度。给予艾灸大椎、风门、手三里、手五里等穴位,1次/d,每处穴位3-5分钟,同时给予耳穴压豆颈、内分泌、神门等穴位.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以促进神经和肌力的恢复。
2.3 出院指导 按要求佩戴颈托,保持正确的姿势,伏案时间每半小时活动颈部1次;睡眠时枕头高低适宜,位置恰当,防止颈部受凉;继续加强较精细的手部活动练习,6周后可以从事轻度负荷下的活动,3个月后从事较重负荷下的剧烈活动,行多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患者术后3~6个月注意乘车安全,防止颈椎骤然过屈过伸;术后1、3、6个月门诊复查,出现不适及时电话咨询或随时就医。
3.小结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手术方式符合生物力学原理又可最大程度地降低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几率。术前全面、细致、到位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手术后加强体位护理、密切观察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及时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正确的康复锻炼及出院指导等对巩固手术疗效和促进患者康复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田勋燕.术前呼吸训练改善肺减容术后患者呼吸功能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5,20(14):3031.
[2]ANDERSON P A,ROULEAU J P.Intervertebral disarthroplasty[J].Spine,2004,29(23):27792786.
关键词: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护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08例,男68例、女40例,年龄35~55岁。90例慢性起病,病史1~10年。18例因外伤导致急性颈椎间盘脱出。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神经的压迫症状,不完全瘫痪伴大小便功能障碍13例。脊髓型颈椎病5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58例,C3/4患者8例,C4/5患者38例,C5/6患者42例,C6/7患者20例。结果:术后随访6~48个月,患者脊髓功能明显改善。Odom评级95例优,13例良,复查X线片及CT检查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未发生假体偏移或下沉。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颈椎病发病过程缓慢,脊髓和神经受压症状使患者要求解除疼痛,期望可以恢复功能,但患者对该手术效果和成功率持怀疑态度。医护人员向患者介绍本院的技术力量,手术方法,目的,意义。介绍成功病例,让患者与患者之间进行交流,以缓解恐惧心理。
2.1.2 术前准备
2.1.2.1 手术体位 为减轻体位的不适,术前需进行颈部轻度过伸仰卧中立位体位训练。指导患者取仰卧位,颈部垫一薄枕,使颈部稍后伸,但不要过度后伸,以免加重症状,直至坚持1/2~1h。
2.1.2.2 气管推移训练 为适应术中牵拉需要,减少术后咽部刺激症状,颈前路手术术前协助患者做气管、食管推移训练。临床上常用拇指气管推移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用拇指将气管连同喉结一起推向非手术侧并超过中线,持续5-10分钟,然后放松,每天数次,每次10余下,时间延长至每次40-60分钟,以患者难受推拉而无明显疼痛和憋气为宜。拇指较多指推移受力面积小,对颈部刺激小,力量均匀适中易控制。
2.1.2.3 呼吸功能锻炼 术前完善肺功能检查,术前3 d开始指导患者进行缩唇呼吸和有效咳嗽训练。术前两周禁烟,慢性咽喉炎及支气管炎患者应在术前进行相应的治疗。
2.2 术后护理
2.2.1 体位护理 卧床时保持颈椎中立位,颈部垫一薄枕,增加舒适感,头两侧置袋装盐袋。嘱患者采用轴线翻身不可强行自主翻身,避免颈部过度屈伸和旋转,导致颈椎用力不当或扭曲致人工颈椎间盘滑脱和松动。术后第一天可抬高床头30-45°,第二天可佩戴领围坐起,第三天可下床活动,嘱其改变体位时遵守“三部曲”,即平躺30秒,坐起30秒,站立30秒,再行走。
2.2.2 饮食护理 术后6h进食清淡温凉流质,以减少咽喉部充血及水肿,术后2天改为半流质,逐渐过渡到普食,进食时食物从嘴角入口,吞咽速度不宜太快,以免引起呛咳和腹胀,鼓励早进食,少量多餐,餐后及时进行漱口、干刷牙。
2.2.3 早期并发症的观察及预防
2.2.3.1 呼吸抑制 手术中由于气管插管及持续牵拉气管、食管,易使咽喉、气管粘膜水肿,导致呼吸道分泌物明显增加,术后血肿压迫气管及喉头水肿,均可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术后给予持续低浓度低流量氧气吸入,床旁备气管切开包、备吸痰器。给予雾化吸入,2次/d,以稀释痰液,减少炎症渗出。术后24-48小时为水肿高峰期,此期应密切观察面色、呼吸、神志的变化。本组1例患者在即将拔出引流条时,护士巡视病房发现刀口渗液量少,患者颈部明显肿胀并出现呼吸困难、烦躁、发绀等症状,立即报告医师并协助剪开缝线,清除血肿,再次止血,缝合,延迟拔出引流条,症状缓解。
2.2.3.2 脊髓神经根受损 手术中稍有不慎即有可能损伤脊髓或神经根,术后也可能因水肿、血肿压迫脊髓而发生神经系统症状。术后72 h内定期监测双上肢的感觉、运动功能,并与术前比较,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2.3.3 人工頸椎间盘滑脱 人工颈椎间盘滑脱是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及早向患者说明预防滑脱的重要性,告知患者具体注意事项。给予正确的体位护理,指导正确佩戴颈托,佩戴时注意做好颈托受压部位皮肤的护理。单个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患者颈托佩戴时间为45 d左右,多节段置换则为45~60 d左右。
2.2.4 康复指导
2.2.4.1 功能锻炼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最明显的优势在于治疗颈椎病的同时保存了颈椎的活动性,保证近期疗效良好,有效解决了传统颈椎前路融合固定术后颈部活动受限、远期相邻节段退变加速的并发症等问题[2]。早期活动可以增强肌力,调整活动协调性,改善全身机体状态。术后第一天可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四肢功能锻炼,特别是手指的灵活性训练。第二天可在颈托保护下适当坐起,进行主动或被动屈伸旋转肢体各关节.第三天,在颈托保护下下床活动,适度进行颈部向左、右旋转运动,指导患者耸肩、放松运动,活动量以不疲劳为度。给予艾灸大椎、风门、手三里、手五里等穴位,1次/d,每处穴位3-5分钟,同时给予耳穴压豆颈、内分泌、神门等穴位.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以促进神经和肌力的恢复。
2.3 出院指导 按要求佩戴颈托,保持正确的姿势,伏案时间每半小时活动颈部1次;睡眠时枕头高低适宜,位置恰当,防止颈部受凉;继续加强较精细的手部活动练习,6周后可以从事轻度负荷下的活动,3个月后从事较重负荷下的剧烈活动,行多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患者术后3~6个月注意乘车安全,防止颈椎骤然过屈过伸;术后1、3、6个月门诊复查,出现不适及时电话咨询或随时就医。
3.小结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手术方式符合生物力学原理又可最大程度地降低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几率。术前全面、细致、到位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手术后加强体位护理、密切观察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及时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正确的康复锻炼及出院指导等对巩固手术疗效和促进患者康复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田勋燕.术前呼吸训练改善肺减容术后患者呼吸功能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5,20(14):3031.
[2]ANDERSON P A,ROULEAU J P.Intervertebral disarthroplasty[J].Spine,2004,29(23):27792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