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城市还未苏醒,我们已在路上。沿着岁月之河逆流而上,姐姐,我们去乡野阡陌间,找寻那些覆盖于历史风沙之下的红色足印,重温理想与信念的光辉。
经过城南郊区的烈士墓。那时薄雾轻笼,早春的阳光温柔地刺穿肆虐一冬的酷寒,明亮亮地照射下来,如此温暖。
早些年的烈士墓,在县城里面,是一个巨大的黄土堆,四周竖了些青石碑,碑上镌刻着烈士的姓名与事迹。当然,那黄土之下,肯定还掩埋着些青石碑不曾记录下姓名与事迹的革命烈士。念师范学校的时候,学校会在清明节组织我们前去祭扫。由于不时会听闻有热血少年们聚在烈士墓群殴,所以每次参加祭扫,看到日渐残损的墓碑,都会感到格外的荒凉和失望。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烈士墓得以重新迁建。旧时的荒凉破损,才被应有的庄严肃穆所取代。英灵不朽,终于摆脱尘世喧嚣,得以安歇,这也算是一种慰藉。冷寂的空气中,我们迎着庄严的英雄纪念碑拾级而上,内心充满对英雄的无限敬仰。姐姐,每向上迈动一步,我对先辈们在创造历史时所经历的艰辛与苦难就多一重理解,沐浴在他们用鲜血和生命点亮的普天阳光之下,我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了自己对于国家、民族的极度渺小!一种愧疚与责任充斥心间,在高高的英雄纪念碑下,我深深地、虔诚地三鞠躬。
沿着纪念碑旁侧的墓碑走了一圈,除了记住郝世贵等姓名,姐姐。我还无法忘记另一位墓碑上虽记录有事迹却不知晓姓名的烈士。那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外省少年,为了追寻理想与信仰,远离母亲和家园千里万里;为了实现自由和解放,他把如花的生命献给了这苦难的国度、这贫瘠的土地。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力。二十一世纪,那些穿行于盛世繁华之中的“90后”、“00后”们,是否会像这样,也为理想和信仰而甘愿付出全部?
二
姐姐,若是如此,我们有幸了!
我们继续向西,去以古镇的安尔村,有五名红军战士就埋在那里的山岗上。
山路崎岖。车行缓慢,车窗外的一切以散步般的速度向后退去。冬寒未尽,春天的痕迹被冷藏。山是枯黄的,树是干瘦的,路边倔强的野草虽然顶着些绿,看上去也那么凝重。姐姐,若不是车向前,树向后,我几乎就要以为漫长的冬天把时光也冻结了!
进入场坝镇的地界。一户人家的墙壁上有一条红艳艳的标语,闯进了我们的视线,“假使人生八百岁,百年读书又何妨”。这一行在料峭寒风中暖暖招摇的文字,是镇雄全县上下“普九”攻坚的见证,在其他乡镇的岩壁上、公路边,也还能看到许多类似的标语,我们告别落后摆脱桎梏的决心,声势浩大地张贴在每个角落。
这让我想起县城里熙来攘往的建设街墙壁上的“毛主席万岁”几个字。一段历史尘埃满面地悬挂在墙上,注视着那条街道的变迁。在求富图强的道路上,我们步履蹒跚,而这些内容各异的标语,也许正标注了不同历程中同样需要的信心和勇气。
人生若是八百,算是漫长吗?读书若尽百年,算是勤恳吗?姐姐,不知道脚下这片饱受千年农耕文化浸润的土地,要接受现代文明的精致包装,究竟需要耗费多少时间?
“穷县办大教育”,是镇雄特色,这坚定信念以及巨大勇气背后,泛着些无可奈何的心酸,在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征途上,是什么为难了我们?
经过麻园小学,我们停车走进校园。
这个小学的主体建筑,是国民党陆军少将安纯三建于1942年的私人住宅。高大的拱形门洞,俨然伫立的廊柱,黝黑静默的屋瓦,这栋略显西式风格的建筑经受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却也还残留着些旧时威严奢华的气势。
出生于彝族地主家庭的安纯三,从隐藏于深山褶皱间的麻园村出发,走进了云南讲武堂,走进了战火纷飞的中国现代革命,三十多岁便做到了卢汉所部第一方面军第二路军暂编第二十师师长。这个恃才傲物、春风得意的人十分看重自己,在云南解放前夕,即便他曾宣布随卢汉及胞兄安恩溥起义。却又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在红与白的取舍之间,最终选择做了蒋介石的铁杆Fans,祸乱川滇黔边区。
那么,他苦心经营的这些富贵与荣华。是注定要归于尘土的了。负隅顽抗的安纯三。到底是走投无路,只得投案自首,最后病死狱中。他与民为敌的灵魂,还将继续接受历史和正义的拷问。
现在,校园内阳光满地,几只鸟轻捷地掠过天际,教室内响起朗朗书声。姐姐,春天来了,一切都是新的。
三
安尔村有一条街,很小。一个老太太在街边用养蚕用的簸箕摆了个卖面条的摊,拉开了这天乡场的序幕。街上其实再无他人,她站在面摊后的认真与坚守被寂寥冷清的街道放大,我们仿佛走进了专属她一人的世界。
尽管她对于我认为那面条擀制得过于粗糙很有意见,也还是热心地告诉我们,红军坟就在沿街往前不远的地方。
1936年3月,红二、六军团长征途径镇雄、彝良。为了摆脱国民党的重兵堵截围剿,他们在气候恶劣、地形复杂的高山河谷间纵横穿插,与敌人浴血奋战。从3月9日进入镇雄到3月15日的七天时间里,红军经过了花山、安尔洞等126个村庄,并在场坝巴溜村三合头设立贺龙指挥部。取得了哲庄坝伏击战的胜利。
那红军坟里,长眠着红二、六军团的七名烈士。1936年3月14日,红六军团十七师在安尔与敌军郝梦龄部接触,敌机投弹轰炸,就有五名战士牺牲于丫口竹林内;另外两位烈士是因病掉队。而被当地土匪残忍杀害的。
黑色花岗岩的纪念碑高高地耸立在黄土岗上,纪念碑旁的坟茔上刻着“乌蒙徊旋存浩气,青山萦绕护忠魂”的诗句。我默诵良久。姐姐,瞻仰每一座纪念碑,都是一次心痛的仰望。每一座碑后,都铭记着些早陨的生命之星,都凝聚着些血染的故事。
午后阳光正好,附近劳作的人们来来往往。姐姐,浸润于黄土之下的热血,早已灿烂地绽放成花。
四
返回的时候,以萨沟的一些村民正聚在路边,蹲蹲站站,晒太阳,聊天。乡村的生活,就是如此的闲散随意。
长长的以萨沟,默然地安睡了多久?除了多年前有过一些被枪炮声敲碎的宁静夜晚,还有什么能为它带来激情与躁动?纤细的溜沙河,静静地流淌了多久?除它而外,还有谁为这小小的村落歌唱?
在以萨沟小学的操场上,我们,还有村里那些见状兴奋的老老少少围成一个圈,就算作年轻的歌手吴渊与方绍兴的舞台了。许是一路走来,有许多感悟在心,即便场地简陋,音响随意,他们的歌声也深深地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一个杵着拐杖的老奶奶,佝偻着身子听得出神;几个活泼的孩子,跑到菜地里摘了黄灿灿的油菜花。献给让他们心生崇拜的偶像。
黄昏时分,我们返城。离开的时候,我在车窗后深深地回望了一眼这个狭长的山谷。姐姐。我们一同走过的这一天,还有那些我们结伴而行的时光,那些我们一同走过的路。那些路上感动了我们的景观,就从此定格,时时萦绕在我心间了。
城市还未苏醒,我们已在路上。沿着岁月之河逆流而上,姐姐,我们去乡野阡陌间,找寻那些覆盖于历史风沙之下的红色足印,重温理想与信念的光辉。
经过城南郊区的烈士墓。那时薄雾轻笼,早春的阳光温柔地刺穿肆虐一冬的酷寒,明亮亮地照射下来,如此温暖。
早些年的烈士墓,在县城里面,是一个巨大的黄土堆,四周竖了些青石碑,碑上镌刻着烈士的姓名与事迹。当然,那黄土之下,肯定还掩埋着些青石碑不曾记录下姓名与事迹的革命烈士。念师范学校的时候,学校会在清明节组织我们前去祭扫。由于不时会听闻有热血少年们聚在烈士墓群殴,所以每次参加祭扫,看到日渐残损的墓碑,都会感到格外的荒凉和失望。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烈士墓得以重新迁建。旧时的荒凉破损,才被应有的庄严肃穆所取代。英灵不朽,终于摆脱尘世喧嚣,得以安歇,这也算是一种慰藉。冷寂的空气中,我们迎着庄严的英雄纪念碑拾级而上,内心充满对英雄的无限敬仰。姐姐,每向上迈动一步,我对先辈们在创造历史时所经历的艰辛与苦难就多一重理解,沐浴在他们用鲜血和生命点亮的普天阳光之下,我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了自己对于国家、民族的极度渺小!一种愧疚与责任充斥心间,在高高的英雄纪念碑下,我深深地、虔诚地三鞠躬。
沿着纪念碑旁侧的墓碑走了一圈,除了记住郝世贵等姓名,姐姐。我还无法忘记另一位墓碑上虽记录有事迹却不知晓姓名的烈士。那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外省少年,为了追寻理想与信仰,远离母亲和家园千里万里;为了实现自由和解放,他把如花的生命献给了这苦难的国度、这贫瘠的土地。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力。二十一世纪,那些穿行于盛世繁华之中的“90后”、“00后”们,是否会像这样,也为理想和信仰而甘愿付出全部?
二
姐姐,若是如此,我们有幸了!
我们继续向西,去以古镇的安尔村,有五名红军战士就埋在那里的山岗上。
山路崎岖。车行缓慢,车窗外的一切以散步般的速度向后退去。冬寒未尽,春天的痕迹被冷藏。山是枯黄的,树是干瘦的,路边倔强的野草虽然顶着些绿,看上去也那么凝重。姐姐,若不是车向前,树向后,我几乎就要以为漫长的冬天把时光也冻结了!
进入场坝镇的地界。一户人家的墙壁上有一条红艳艳的标语,闯进了我们的视线,“假使人生八百岁,百年读书又何妨”。这一行在料峭寒风中暖暖招摇的文字,是镇雄全县上下“普九”攻坚的见证,在其他乡镇的岩壁上、公路边,也还能看到许多类似的标语,我们告别落后摆脱桎梏的决心,声势浩大地张贴在每个角落。
这让我想起县城里熙来攘往的建设街墙壁上的“毛主席万岁”几个字。一段历史尘埃满面地悬挂在墙上,注视着那条街道的变迁。在求富图强的道路上,我们步履蹒跚,而这些内容各异的标语,也许正标注了不同历程中同样需要的信心和勇气。
人生若是八百,算是漫长吗?读书若尽百年,算是勤恳吗?姐姐,不知道脚下这片饱受千年农耕文化浸润的土地,要接受现代文明的精致包装,究竟需要耗费多少时间?
“穷县办大教育”,是镇雄特色,这坚定信念以及巨大勇气背后,泛着些无可奈何的心酸,在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征途上,是什么为难了我们?
经过麻园小学,我们停车走进校园。
这个小学的主体建筑,是国民党陆军少将安纯三建于1942年的私人住宅。高大的拱形门洞,俨然伫立的廊柱,黝黑静默的屋瓦,这栋略显西式风格的建筑经受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却也还残留着些旧时威严奢华的气势。
出生于彝族地主家庭的安纯三,从隐藏于深山褶皱间的麻园村出发,走进了云南讲武堂,走进了战火纷飞的中国现代革命,三十多岁便做到了卢汉所部第一方面军第二路军暂编第二十师师长。这个恃才傲物、春风得意的人十分看重自己,在云南解放前夕,即便他曾宣布随卢汉及胞兄安恩溥起义。却又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在红与白的取舍之间,最终选择做了蒋介石的铁杆Fans,祸乱川滇黔边区。
那么,他苦心经营的这些富贵与荣华。是注定要归于尘土的了。负隅顽抗的安纯三。到底是走投无路,只得投案自首,最后病死狱中。他与民为敌的灵魂,还将继续接受历史和正义的拷问。
现在,校园内阳光满地,几只鸟轻捷地掠过天际,教室内响起朗朗书声。姐姐,春天来了,一切都是新的。
三
安尔村有一条街,很小。一个老太太在街边用养蚕用的簸箕摆了个卖面条的摊,拉开了这天乡场的序幕。街上其实再无他人,她站在面摊后的认真与坚守被寂寥冷清的街道放大,我们仿佛走进了专属她一人的世界。
尽管她对于我认为那面条擀制得过于粗糙很有意见,也还是热心地告诉我们,红军坟就在沿街往前不远的地方。
1936年3月,红二、六军团长征途径镇雄、彝良。为了摆脱国民党的重兵堵截围剿,他们在气候恶劣、地形复杂的高山河谷间纵横穿插,与敌人浴血奋战。从3月9日进入镇雄到3月15日的七天时间里,红军经过了花山、安尔洞等126个村庄,并在场坝巴溜村三合头设立贺龙指挥部。取得了哲庄坝伏击战的胜利。
那红军坟里,长眠着红二、六军团的七名烈士。1936年3月14日,红六军团十七师在安尔与敌军郝梦龄部接触,敌机投弹轰炸,就有五名战士牺牲于丫口竹林内;另外两位烈士是因病掉队。而被当地土匪残忍杀害的。
黑色花岗岩的纪念碑高高地耸立在黄土岗上,纪念碑旁的坟茔上刻着“乌蒙徊旋存浩气,青山萦绕护忠魂”的诗句。我默诵良久。姐姐,瞻仰每一座纪念碑,都是一次心痛的仰望。每一座碑后,都铭记着些早陨的生命之星,都凝聚着些血染的故事。
午后阳光正好,附近劳作的人们来来往往。姐姐,浸润于黄土之下的热血,早已灿烂地绽放成花。
四
返回的时候,以萨沟的一些村民正聚在路边,蹲蹲站站,晒太阳,聊天。乡村的生活,就是如此的闲散随意。
长长的以萨沟,默然地安睡了多久?除了多年前有过一些被枪炮声敲碎的宁静夜晚,还有什么能为它带来激情与躁动?纤细的溜沙河,静静地流淌了多久?除它而外,还有谁为这小小的村落歌唱?
在以萨沟小学的操场上,我们,还有村里那些见状兴奋的老老少少围成一个圈,就算作年轻的歌手吴渊与方绍兴的舞台了。许是一路走来,有许多感悟在心,即便场地简陋,音响随意,他们的歌声也深深地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一个杵着拐杖的老奶奶,佝偻着身子听得出神;几个活泼的孩子,跑到菜地里摘了黄灿灿的油菜花。献给让他们心生崇拜的偶像。
黄昏时分,我们返城。离开的时候,我在车窗后深深地回望了一眼这个狭长的山谷。姐姐。我们一同走过的这一天,还有那些我们结伴而行的时光,那些我们一同走过的路。那些路上感动了我们的景观,就从此定格,时时萦绕在我心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