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原传统武术是中原传统体育的杰出代表,它以自身的独特方式,体现着中华民族崇尚人与自然的和序、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身合体的“和合”思想,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内聚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多样性和开放性、包容性和平衡性等文化特质。传统武术文化的生态智慧和生态体育思想,正是构建现代“和谐体育”、“生态体育”文化乃至创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可或缺文化因子。
【关键词】传统武术;生态价值;生态体育;生态文明
中原者,“天下至中的原野”,这一地区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广义的中原地区是指包括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以及河南周围的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南部,陕西省东部及山东省西部各一部分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的中原指的就是河南地区〔1〕。本文的“中原”一词是在狭义的意义上使用的,即河南地区。中原地区武术派系和拳种众多,其中以太极拳和少林拳最具代表性。在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成为“文化遗产”或被逐渐“边缘化”的今天,中原传统武术却依然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据不完全统计,仅太极拳的习练者在全球就达到2亿之巨。中原传统武术之所以有大量的习练人群,备受世人的关注,与其所蕴涵的体育精神,尤其是生态体育精神不无关系。
新时期以来,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治国理念,顺应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要求,河南省提出了“和谐中原,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小康社会、和谐中原、生态文明都离不开“特殊区域”文化建设。由此,河南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弘扬在“和谐中原,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中就具有了关键性的意义。在河南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莫过于传统武术文化,河南传统武术文化不仅是河南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其间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及其生态体育价值取向更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1 中原传统武术文化价值研究述评
目前,国内外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问题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分歧较大。我们认为,传统武术是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方式之一,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武术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蕴含不尽相同,它既是一种悠久的历史现象,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传统武术内涵非常广泛,既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也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特点。近些年来,社会学和体育学的研究者们对传统武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从各自的学科角度对其做出了解释和规定。但是,人们一般局限在心理学、伦理学、文化学、医学层面上探讨传统武术,或者可以说,仅局限在传统体育的社会文化层面上来研究;在研究传统武术的价值时,往往只是强调人文社会领域的价值,诸如怎样运营传统武术的旅游与开发,如何变更传统武术的招式而向现代竞技体育方面转化等;在探研传统武术所涉牵的关系时,只注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的价值;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处理上显得尤其淡漠,且对上述关系进行非整体性研究,缺乏生态性思维,这也正是传统武术研究的缺失所在。其实,传统武术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它与特定的生产条件、社会环境、发展状态和文化变迁等因素密切相关。它既反映传统文化的积淀和主体的内在特质、价值取向,还通过外显的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表现出来。在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发展程度的变化过程中,如果没有新的价值与新的社会时代相适应,传统武术本身就谈不上继承、创新和发展,更谈不上适应生态文明时代精神的要求。
虽然国内外学术界对传统武术的价值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学理性和实践性研究,尤其在传统武术的产生与发展的文化背景、传统武术的道德教化价值、传统武术的政治军事价值、传统武术的文化传承价值、传统武术的医学医疗价值、传统武术的强身健体价值、传统武术的技击价值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但是,学术界关于传统武术的生态价值问题的系统研究并不多见。其实,任何一种体育文化,最终指向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育文化无论是自身发展还是现实发展需要,均要求把价值研究的触角延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事实上,现代体育不仅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还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自然使自然界更好的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服务;不仅要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还要改造人类的内心世界和行为模式、生活方式,使人类适应自然,并与之和谐共生、共存、共容。要想实现体育与自然、体育与社会、体育与人自身的整体协调发展,树立体育生态意识,充分挖掘中原传统武术的生态智慧既是填补传统武术价值研究的缺失,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与时代使命。2 传统武术文化的生态价值关涉
2.1 生态体育的表征
生态体育是运用生态学和体育学的相关知识,综合研究体育、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相互关怀、共生共融、共同发展所构建的关系或联系的体育活动,即通过在自然—社会生态环境中开展的体育运动,来展示人类的健康体格和人格,体现人类在体育运动中对自然—社会这一生态环境的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倡导健康、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维护世界的和谐与发展〔2〕。
生态体育的基本立场,就是主张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肉体与精神的关系纳入体育活动的思考范畴,反映的是人的精神、人的身体、社会、体育、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的关系。生态体育中的“生态”不能单纯的理解为生态学意义上的“生态”,而应理解为以生态学的思维方式和整体动态的模式来解读体育的社会学意义的“生态”,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整体性。即以整体化的思维方式思考体育。体育不是孤立的社会现象,它与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其它文化现象构成一个整体。
二是系统性。体育是“人—社会—自然”复合而成的巨型生态系统。这个巨型生态系统由无数个子系统按照一定的层次、规律的而组成有序网络。
三是多元性。体育不是某个特定民族的强势体育文化的一元化,而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体育文化的多元并存,强调的是体育文化的丰富多样性而不是单一性。
四是开放性。体育的各子系统应保持对其它系统的开放,保持物质能量、信息等的交流。 五是动态平衡性。在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的基础上,强调彼此之间关系的和谐,强调在和谐基础上的动态平衡。
作为独具中原特色的两大武术流派——少林拳和太极拳,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下的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间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表现着现代生态体育的基本特质、内涵和价值取向。
2.2 传统武术文化的生态价值承载
现代生态伦理观念认为,“自然—人—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相互联系的整体。人类的存在不仅与社会与他人相互依赖,而且与自然相互依存。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3〕。中原传统武术充分继承了中国古典自然哲学的思想,把“天人合一”思想贯穿始终,视自然、人和人类社会为一体,并崇尚它们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2.2.1 人与自然相的和序
国学大师钱穆晚年曾以天启之感澈悟道:“天人合一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并“深信中国文化对世界人类未来生存之贡献,主要亦即在此。”〔4〕明朝“心学”大师王阳明提出的“仁者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泛爱万物思想,即是人对天地万物应有强烈责任意识高度概括,也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表达,对中国武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武术最高的理论指导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则是武术的终极目标之一,与生态伦理学所倡导的用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对待大自然的行为,敬畏生命,遵循自然规律有着共同之处。
在“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下的少林拳和太极拳,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涵上无不体现追求“和谐自然”之境界。在外形习练要求上,太极拳在习练过程中要求身心自然放松、肩肘自然下垂、动作自然圆活,不可出现“僵劲”;少林拳体系中的易筋经、洗髓经,同样要求人要宁静自然、呼吸均匀、放松周身。这种柔和自然的习拳方式实现了人体与自然同呼吸、共节律,与自然浑然一体。在武术动作的命名上,借用自然万物之象命名武术动作的一招一式。如太极拳中的野马分鬃、白鹤亮翅、海底翻花、风扫梅花等等;少林洪拳中的猿猴缩身、狮子大张口、冲天炮蝎子尾、饿虎扑食等。单从这些名称中我们实难看出它们是武术招式还是自然界的“众生相”。在武术的内涵上,少林拳以“禅”为主要修行方式,以“禅武合一”为归旨。而“禅”者,“心性”也。心性在佛家思想中则是万物之本体,因此,“禅武合一”就是“物我一体”,“心物一体”,它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特殊表达方式。太极拳则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追求“道法自然”,讲究“刚柔相济”、“动静相宜”、“行意相一”,以意导体,以体引意,从而获得人与自身、人与万物融为一体的最高境界。
2.2.2 人与社会的和谐
武术的实质是以武为形式,以“德”的最终实现为目的。中原武术之所以历经千年而经久不衰,除了其精妙的技法和深厚的哲学基础以外,更重要的是它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伦理思想,体现着中华儿女纯真的道德情怀,践行着仁、义、礼、智、信、忠、勇等高尚的道德信条,遵循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之道。正因为如此,中原传统武术,在个体的修为上,提倡礼在武先、恭敬谦让、刚正不阿、坚毅勇敢的君子人格;在社会角色的塑造上,强调忠诚守信、舍生取义、为仁己任、忧国忧民的“大丈夫”情怀。
隋末唐初,天下大乱,各地诸侯自立为王,而占据洛阳自称“郑王”的王世充,和占据河北的窦建德两股势力合流,这对李唐王朝来说是一场生死决战,李世民亲率大军到虎牢关迎战窦建德。在危急时刻,少林寺十三名僧人决定出手帮助李世民,他们夜入城内生擒活捉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则,迫使王世充投降。少林僧兵为李唐王朝平定王世充的叛乱,立下了汗马功劳,这就是历史典故中所谓的“十三棍僧助唐军”的故事。明代少林寺以“保邦靖世即传灯”为制寺理念,在“倭寇”侵扰我东南沿海时,少林寺派出武僧千里奔袭进行抗击,在一次作战中少林武僧全部壮烈牺牲,为明朝抵御异族侵略,维护社会安定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原的武术家们,在保家卫国的人生经历中不断的追求着“武德一体”的实现,把报国为民的理想贯穿于武术理论的始终。中原传统武术的“武德一体”理念,不仅是“天人同德”思想的具体体现,更是“和谐万邦”精神的具体落实,其间所体现出的为解救劳苦大众于水火的仁爱情怀,为新型社会的建立而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为保家卫民而除暴安良的勇敢品性,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安定、和平和协调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2.2.3 人与自身的和体
体育运动的本质应该是人性、人格、人体的多重育化,追求建立一套由心理到生理协同发展的系统。在天人合一思想体系中,“人”居于主体地位,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自身的高度和谐。
少林拳和太极拳之所以作为一种有别于一般体育的运动项目,其产生的坚实基础还在于它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精髓,并使之形成了一套自身独有的科学运动理论体系,即谓之曰:“拳起于易,理成于医”。传统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作为宇宙万物的一部分,必须符合万物的运行规律和法则,所以起居行要顺应四时、顺应节气,心态要平和自然,体内各个脏腑器官要达到阴阳平衡才能常保健康。因此,无论是太极拳还是少林武术,在个体和谐的追求上,要求习练者习拳时做到呼吸自然、神态平和、周身一体、精神内守、内外合一、拳神合一,其节律要符合宇宙运行之规律。中原传统武术以其独特的运动特点,通过练习套路动作,达到强身、健体、平衡心理的统一效果。
3 传统武术文化的生态价值特性
少林拳和太极拳在其诞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生态体育的整体性、系统性、开放性、多元性和动态平衡性等特质。
3.1 整体性和系统性
中原传统武术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质具体体现在习武者的实践过程中。太极拳的拳理借用了五行八卦的模式排列其手法及步法,要求习练者在习练时“守一”。周身合一是习练太极拳基本要求。外“合”身体,内“合”心智,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运动整体。在运动中追求身心内外合一,反映了太极拳以整体的思维方式构造主客体。 中国武术的特点是“尚劲不尚力”。力是肢体的某一局部通过神经传导和肌肉收缩产生的作用力,而劲是整体劲在一点上的发放,因此,太极拳的“劲”强调是整劲,发劲时要求起根在脚,主宰于腰,即由足蹬地产生与大地的反作用力,这种力又由足传递至腰,由腰向上传递至身体的各个部分,而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可以发劲,“全身无处不是拳”就是这种整劲的典型表述。少林拳虽然在体系上与太极拳不同,但同样要求整体劲的发放。少林拳在习练过程中,将整个人体分为三节,即:手肘为梢节、腰腹为中节、足腿为根节,发劲时,同样要求节节贯穿,其习练原则也是把人体看作一个系统,一个整体。
中原武术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生态体育特质不仅体现在个体的习练实践中,而且在其理论体系中也可窥见一斑。太极拳把道家“抱负阴阳,冲气以为和”的阴阳理论作为拳理,少林拳把佛家的“由缘而生”整体观作为指导思想。这些思想与现代生命科学中“人体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耗散结构,人的整体功能状态是人体系统存在的标志,功能状态是亚稳态,即不是固定的而是可调的,可以从一种亚稳态传入另一种亚稳态〔5〕”的认识,在理论上是相通的。
3.2 多元性和开放性
大自然具有多样性,譬如环境多样性、地质地貌多样性、生物种群多样性等。中原传统武术也同样蕴含着多元性。这种多元性至少体现在同一拳种的体系多元化和同一套拳的习练方法、方式的多元化两个方面。
体系多元化是指拳术的类型、风格、门派多元化。诞生于河南温县的太极拳,就有许多类型,譬如陈式太极拳、忽雷太极拳、赵堡太极拳、南冷太极拳等,而陈式太极拳又分为大架和小架,老架和新架,一路和二路等等。少林拳的种类分为单练和对练两种。单练套路有各路洪拳、罗汉拳、昭阳拳、梅花拳、七星拳等;对练套路有扳手六合、咬手六合、耳把六合、踢打六合等。少林拳除上述拳种外,还有易筋经、小武功、混元阴阳气功等配合习拳的功法。
少林拳和太极拳在同一个套路里有不同的习练方式,适用于不同人群、不同体质的人练习。以太极拳为例,太极拳的架子有高有低,架子高可以练气,祛病养生,益寿延年,适合体弱者和老年人习练;架子低可以练劲,增强体力,强身健体,是体壮者和青年人的首选。
开放性是中原传统武术最重要的品格之一。太极和少林这两种拳术,就是在兼容并蓄了不同形式、不同派别、不同理论的各种武术拳种的基础上形成的。陈式太极拳是在柔和了戚继光的武学思想、一百零八式长拳,以及道家的阴阳五行学说而创编的。“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武术更是在汲取大量的军事战争实践经验和民间武术之精华的前提下而成就自己的伟业的。很难想像,不经历包容—吸纳—开放—创新过程的武术流派,能成为经久不衰、为世人所称道的优秀武术流派。
3.3 动态平衡性
动态平衡性是中原传统武术的又一基本特征。这种动态平衡主要体现在习武者(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自身的平衡中。其基本表征不是在绝对静止的状态下寻求生存,而是在运动的过程中谋求发展。
中原武术把人体动作看作动态的系统,在对抗时注重在运动中寻找对手的弱点,充分利用距离差、空间差、时间差、位移差等击倒对手。在实战中灵活机动的利用自然所提供的一切有利于自身的条件,战胜对手。动态平衡特性在太极拳的习练原则上表现的尤为突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中言曰:“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6〕”又言到:“立如秤准,活如车轮……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7〕”从《太极拳论》中的习拳原则在要求自己与敌人对抗过程中,守阴与阳、动与静、顺与背、快与慢、粘与走等辩证统一之理,维持自身平衡,迫使对手失衡。
中原传统武术动态平衡性还体现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少林拳和太极拳从产生之日起,在人类的文化历史长河中不断的汲取文化营养,修正自身的发展理念。同时,在拳术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和其它门派相互切磋,取长补短。正因为如此,少林拳和太极拳在众多的武术流派中鹤立鸡群,而未被历史所淘汰。
太极拳和少林拳作为中原传统体育的杰出代表,受到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和佛家文化思想的综合影响,以“天人合一”的理念追求人与自然相和谐;以“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思想,追求人与人的社会和谐;以“外练形体和内修心性”相结合的方式追求肉体与精神的和谐。中原传统武术所蕴涵的生态伦理智慧和思想,以整体性、系统性、多元性、开放性和动态和谐性等基本特性得以展现。在现代体育走生态化道路的今天,充分挖掘和弘扬中原传统武术生态思想,意义非凡。
参考文献
〔1〕吴圣刚.中原文化生态及其特征〔J〕中州学刊.2006(1):155.
〔2〕http://baike.baidu.com/view/2079261.htm.
〔3〕王正平.环境哲学——环境伦理的跨学科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36.
〔4〕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J〕.中国文化,1991(4):93.
〔5〕冉学东.论太极拳的自然和谐理念〔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7):29-30.
〔6〕〔7〕杨丽等.太极拳词典〔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53-54.
(责任编辑:赵 环)
【关键词】传统武术;生态价值;生态体育;生态文明
中原者,“天下至中的原野”,这一地区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广义的中原地区是指包括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以及河南周围的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南部,陕西省东部及山东省西部各一部分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的中原指的就是河南地区〔1〕。本文的“中原”一词是在狭义的意义上使用的,即河南地区。中原地区武术派系和拳种众多,其中以太极拳和少林拳最具代表性。在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成为“文化遗产”或被逐渐“边缘化”的今天,中原传统武术却依然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据不完全统计,仅太极拳的习练者在全球就达到2亿之巨。中原传统武术之所以有大量的习练人群,备受世人的关注,与其所蕴涵的体育精神,尤其是生态体育精神不无关系。
新时期以来,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治国理念,顺应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要求,河南省提出了“和谐中原,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小康社会、和谐中原、生态文明都离不开“特殊区域”文化建设。由此,河南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弘扬在“和谐中原,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中就具有了关键性的意义。在河南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莫过于传统武术文化,河南传统武术文化不仅是河南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其间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及其生态体育价值取向更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1 中原传统武术文化价值研究述评
目前,国内外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问题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分歧较大。我们认为,传统武术是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方式之一,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武术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蕴含不尽相同,它既是一种悠久的历史现象,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传统武术内涵非常广泛,既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也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特点。近些年来,社会学和体育学的研究者们对传统武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从各自的学科角度对其做出了解释和规定。但是,人们一般局限在心理学、伦理学、文化学、医学层面上探讨传统武术,或者可以说,仅局限在传统体育的社会文化层面上来研究;在研究传统武术的价值时,往往只是强调人文社会领域的价值,诸如怎样运营传统武术的旅游与开发,如何变更传统武术的招式而向现代竞技体育方面转化等;在探研传统武术所涉牵的关系时,只注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的价值;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处理上显得尤其淡漠,且对上述关系进行非整体性研究,缺乏生态性思维,这也正是传统武术研究的缺失所在。其实,传统武术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它与特定的生产条件、社会环境、发展状态和文化变迁等因素密切相关。它既反映传统文化的积淀和主体的内在特质、价值取向,还通过外显的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表现出来。在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发展程度的变化过程中,如果没有新的价值与新的社会时代相适应,传统武术本身就谈不上继承、创新和发展,更谈不上适应生态文明时代精神的要求。
虽然国内外学术界对传统武术的价值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学理性和实践性研究,尤其在传统武术的产生与发展的文化背景、传统武术的道德教化价值、传统武术的政治军事价值、传统武术的文化传承价值、传统武术的医学医疗价值、传统武术的强身健体价值、传统武术的技击价值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但是,学术界关于传统武术的生态价值问题的系统研究并不多见。其实,任何一种体育文化,最终指向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育文化无论是自身发展还是现实发展需要,均要求把价值研究的触角延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事实上,现代体育不仅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还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自然使自然界更好的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服务;不仅要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还要改造人类的内心世界和行为模式、生活方式,使人类适应自然,并与之和谐共生、共存、共容。要想实现体育与自然、体育与社会、体育与人自身的整体协调发展,树立体育生态意识,充分挖掘中原传统武术的生态智慧既是填补传统武术价值研究的缺失,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与时代使命。2 传统武术文化的生态价值关涉
2.1 生态体育的表征
生态体育是运用生态学和体育学的相关知识,综合研究体育、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相互关怀、共生共融、共同发展所构建的关系或联系的体育活动,即通过在自然—社会生态环境中开展的体育运动,来展示人类的健康体格和人格,体现人类在体育运动中对自然—社会这一生态环境的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倡导健康、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维护世界的和谐与发展〔2〕。
生态体育的基本立场,就是主张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肉体与精神的关系纳入体育活动的思考范畴,反映的是人的精神、人的身体、社会、体育、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的关系。生态体育中的“生态”不能单纯的理解为生态学意义上的“生态”,而应理解为以生态学的思维方式和整体动态的模式来解读体育的社会学意义的“生态”,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整体性。即以整体化的思维方式思考体育。体育不是孤立的社会现象,它与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其它文化现象构成一个整体。
二是系统性。体育是“人—社会—自然”复合而成的巨型生态系统。这个巨型生态系统由无数个子系统按照一定的层次、规律的而组成有序网络。
三是多元性。体育不是某个特定民族的强势体育文化的一元化,而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体育文化的多元并存,强调的是体育文化的丰富多样性而不是单一性。
四是开放性。体育的各子系统应保持对其它系统的开放,保持物质能量、信息等的交流。 五是动态平衡性。在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的基础上,强调彼此之间关系的和谐,强调在和谐基础上的动态平衡。
作为独具中原特色的两大武术流派——少林拳和太极拳,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下的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间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表现着现代生态体育的基本特质、内涵和价值取向。
2.2 传统武术文化的生态价值承载
现代生态伦理观念认为,“自然—人—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相互联系的整体。人类的存在不仅与社会与他人相互依赖,而且与自然相互依存。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3〕。中原传统武术充分继承了中国古典自然哲学的思想,把“天人合一”思想贯穿始终,视自然、人和人类社会为一体,并崇尚它们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2.2.1 人与自然相的和序
国学大师钱穆晚年曾以天启之感澈悟道:“天人合一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并“深信中国文化对世界人类未来生存之贡献,主要亦即在此。”〔4〕明朝“心学”大师王阳明提出的“仁者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泛爱万物思想,即是人对天地万物应有强烈责任意识高度概括,也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表达,对中国武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武术最高的理论指导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则是武术的终极目标之一,与生态伦理学所倡导的用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对待大自然的行为,敬畏生命,遵循自然规律有着共同之处。
在“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下的少林拳和太极拳,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涵上无不体现追求“和谐自然”之境界。在外形习练要求上,太极拳在习练过程中要求身心自然放松、肩肘自然下垂、动作自然圆活,不可出现“僵劲”;少林拳体系中的易筋经、洗髓经,同样要求人要宁静自然、呼吸均匀、放松周身。这种柔和自然的习拳方式实现了人体与自然同呼吸、共节律,与自然浑然一体。在武术动作的命名上,借用自然万物之象命名武术动作的一招一式。如太极拳中的野马分鬃、白鹤亮翅、海底翻花、风扫梅花等等;少林洪拳中的猿猴缩身、狮子大张口、冲天炮蝎子尾、饿虎扑食等。单从这些名称中我们实难看出它们是武术招式还是自然界的“众生相”。在武术的内涵上,少林拳以“禅”为主要修行方式,以“禅武合一”为归旨。而“禅”者,“心性”也。心性在佛家思想中则是万物之本体,因此,“禅武合一”就是“物我一体”,“心物一体”,它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特殊表达方式。太极拳则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追求“道法自然”,讲究“刚柔相济”、“动静相宜”、“行意相一”,以意导体,以体引意,从而获得人与自身、人与万物融为一体的最高境界。
2.2.2 人与社会的和谐
武术的实质是以武为形式,以“德”的最终实现为目的。中原武术之所以历经千年而经久不衰,除了其精妙的技法和深厚的哲学基础以外,更重要的是它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伦理思想,体现着中华儿女纯真的道德情怀,践行着仁、义、礼、智、信、忠、勇等高尚的道德信条,遵循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之道。正因为如此,中原传统武术,在个体的修为上,提倡礼在武先、恭敬谦让、刚正不阿、坚毅勇敢的君子人格;在社会角色的塑造上,强调忠诚守信、舍生取义、为仁己任、忧国忧民的“大丈夫”情怀。
隋末唐初,天下大乱,各地诸侯自立为王,而占据洛阳自称“郑王”的王世充,和占据河北的窦建德两股势力合流,这对李唐王朝来说是一场生死决战,李世民亲率大军到虎牢关迎战窦建德。在危急时刻,少林寺十三名僧人决定出手帮助李世民,他们夜入城内生擒活捉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则,迫使王世充投降。少林僧兵为李唐王朝平定王世充的叛乱,立下了汗马功劳,这就是历史典故中所谓的“十三棍僧助唐军”的故事。明代少林寺以“保邦靖世即传灯”为制寺理念,在“倭寇”侵扰我东南沿海时,少林寺派出武僧千里奔袭进行抗击,在一次作战中少林武僧全部壮烈牺牲,为明朝抵御异族侵略,维护社会安定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原的武术家们,在保家卫国的人生经历中不断的追求着“武德一体”的实现,把报国为民的理想贯穿于武术理论的始终。中原传统武术的“武德一体”理念,不仅是“天人同德”思想的具体体现,更是“和谐万邦”精神的具体落实,其间所体现出的为解救劳苦大众于水火的仁爱情怀,为新型社会的建立而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为保家卫民而除暴安良的勇敢品性,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安定、和平和协调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2.2.3 人与自身的和体
体育运动的本质应该是人性、人格、人体的多重育化,追求建立一套由心理到生理协同发展的系统。在天人合一思想体系中,“人”居于主体地位,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自身的高度和谐。
少林拳和太极拳之所以作为一种有别于一般体育的运动项目,其产生的坚实基础还在于它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精髓,并使之形成了一套自身独有的科学运动理论体系,即谓之曰:“拳起于易,理成于医”。传统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作为宇宙万物的一部分,必须符合万物的运行规律和法则,所以起居行要顺应四时、顺应节气,心态要平和自然,体内各个脏腑器官要达到阴阳平衡才能常保健康。因此,无论是太极拳还是少林武术,在个体和谐的追求上,要求习练者习拳时做到呼吸自然、神态平和、周身一体、精神内守、内外合一、拳神合一,其节律要符合宇宙运行之规律。中原传统武术以其独特的运动特点,通过练习套路动作,达到强身、健体、平衡心理的统一效果。
3 传统武术文化的生态价值特性
少林拳和太极拳在其诞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生态体育的整体性、系统性、开放性、多元性和动态平衡性等特质。
3.1 整体性和系统性
中原传统武术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质具体体现在习武者的实践过程中。太极拳的拳理借用了五行八卦的模式排列其手法及步法,要求习练者在习练时“守一”。周身合一是习练太极拳基本要求。外“合”身体,内“合”心智,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运动整体。在运动中追求身心内外合一,反映了太极拳以整体的思维方式构造主客体。 中国武术的特点是“尚劲不尚力”。力是肢体的某一局部通过神经传导和肌肉收缩产生的作用力,而劲是整体劲在一点上的发放,因此,太极拳的“劲”强调是整劲,发劲时要求起根在脚,主宰于腰,即由足蹬地产生与大地的反作用力,这种力又由足传递至腰,由腰向上传递至身体的各个部分,而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可以发劲,“全身无处不是拳”就是这种整劲的典型表述。少林拳虽然在体系上与太极拳不同,但同样要求整体劲的发放。少林拳在习练过程中,将整个人体分为三节,即:手肘为梢节、腰腹为中节、足腿为根节,发劲时,同样要求节节贯穿,其习练原则也是把人体看作一个系统,一个整体。
中原武术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生态体育特质不仅体现在个体的习练实践中,而且在其理论体系中也可窥见一斑。太极拳把道家“抱负阴阳,冲气以为和”的阴阳理论作为拳理,少林拳把佛家的“由缘而生”整体观作为指导思想。这些思想与现代生命科学中“人体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耗散结构,人的整体功能状态是人体系统存在的标志,功能状态是亚稳态,即不是固定的而是可调的,可以从一种亚稳态传入另一种亚稳态〔5〕”的认识,在理论上是相通的。
3.2 多元性和开放性
大自然具有多样性,譬如环境多样性、地质地貌多样性、生物种群多样性等。中原传统武术也同样蕴含着多元性。这种多元性至少体现在同一拳种的体系多元化和同一套拳的习练方法、方式的多元化两个方面。
体系多元化是指拳术的类型、风格、门派多元化。诞生于河南温县的太极拳,就有许多类型,譬如陈式太极拳、忽雷太极拳、赵堡太极拳、南冷太极拳等,而陈式太极拳又分为大架和小架,老架和新架,一路和二路等等。少林拳的种类分为单练和对练两种。单练套路有各路洪拳、罗汉拳、昭阳拳、梅花拳、七星拳等;对练套路有扳手六合、咬手六合、耳把六合、踢打六合等。少林拳除上述拳种外,还有易筋经、小武功、混元阴阳气功等配合习拳的功法。
少林拳和太极拳在同一个套路里有不同的习练方式,适用于不同人群、不同体质的人练习。以太极拳为例,太极拳的架子有高有低,架子高可以练气,祛病养生,益寿延年,适合体弱者和老年人习练;架子低可以练劲,增强体力,强身健体,是体壮者和青年人的首选。
开放性是中原传统武术最重要的品格之一。太极和少林这两种拳术,就是在兼容并蓄了不同形式、不同派别、不同理论的各种武术拳种的基础上形成的。陈式太极拳是在柔和了戚继光的武学思想、一百零八式长拳,以及道家的阴阳五行学说而创编的。“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武术更是在汲取大量的军事战争实践经验和民间武术之精华的前提下而成就自己的伟业的。很难想像,不经历包容—吸纳—开放—创新过程的武术流派,能成为经久不衰、为世人所称道的优秀武术流派。
3.3 动态平衡性
动态平衡性是中原传统武术的又一基本特征。这种动态平衡主要体现在习武者(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自身的平衡中。其基本表征不是在绝对静止的状态下寻求生存,而是在运动的过程中谋求发展。
中原武术把人体动作看作动态的系统,在对抗时注重在运动中寻找对手的弱点,充分利用距离差、空间差、时间差、位移差等击倒对手。在实战中灵活机动的利用自然所提供的一切有利于自身的条件,战胜对手。动态平衡特性在太极拳的习练原则上表现的尤为突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中言曰:“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6〕”又言到:“立如秤准,活如车轮……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7〕”从《太极拳论》中的习拳原则在要求自己与敌人对抗过程中,守阴与阳、动与静、顺与背、快与慢、粘与走等辩证统一之理,维持自身平衡,迫使对手失衡。
中原传统武术动态平衡性还体现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少林拳和太极拳从产生之日起,在人类的文化历史长河中不断的汲取文化营养,修正自身的发展理念。同时,在拳术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和其它门派相互切磋,取长补短。正因为如此,少林拳和太极拳在众多的武术流派中鹤立鸡群,而未被历史所淘汰。
太极拳和少林拳作为中原传统体育的杰出代表,受到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和佛家文化思想的综合影响,以“天人合一”的理念追求人与自然相和谐;以“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思想,追求人与人的社会和谐;以“外练形体和内修心性”相结合的方式追求肉体与精神的和谐。中原传统武术所蕴涵的生态伦理智慧和思想,以整体性、系统性、多元性、开放性和动态和谐性等基本特性得以展现。在现代体育走生态化道路的今天,充分挖掘和弘扬中原传统武术生态思想,意义非凡。
参考文献
〔1〕吴圣刚.中原文化生态及其特征〔J〕中州学刊.2006(1):155.
〔2〕http://baike.baidu.com/view/2079261.htm.
〔3〕王正平.环境哲学——环境伦理的跨学科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36.
〔4〕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J〕.中国文化,1991(4):93.
〔5〕冉学东.论太极拳的自然和谐理念〔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7):29-30.
〔6〕〔7〕杨丽等.太极拳词典〔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53-54.
(责任编辑:赵 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