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浩瀚五千年,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当今,需要我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群众文化相融合、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群众文化因人们喜闻乐见又贴近大众生活,让她具有当代价值和永恒的魅力。为此,我们通过群众文化这个载体来充分宣传、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情怀和历史价值,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众文化;传承;发展
一、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何为群众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体现某一具体文化事项的表现形式。至少应具有100年以上的历史,即产生于清代之前,至少要传承三代人,并且是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传统文化事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涵盖范围是指该民族传承文化事项中最为精华的部分,而不是该民族传统文化的事项的全部。大致可界定在:民间文学、表演艺术、传统知识、传统技能、传统节日、传统仪式及民俗活动等文化遗产贮藏相对集中的生产知识、生活知识、文化空间等领域。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群众文化,广义上讲是人类社会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讲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群众文化,是指人们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是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第一、群众文化概括了主体为群众,客体为活动;第二、群众文化内容广泛,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第三、群众文化包含了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工作、群众文化事业、群众文化队伍。群众文化也担负着民族文化的传承,一些所谓的正统文化也是来源于最基层,,然后经过发展而来的,所以群众文化才是基础。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的文化是群众文化活动的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是群众文化活动的表现形式。
千百年来,群众文化凝聚、积淀、总结了众多的优秀、精辟、独特的思想精华,她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中,并为一代代中华儿女所敬仰、认知、学习、保护、传承和弘扬。群众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源泉,是民族的根、民族的魂。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一个民族的衰落或覆灭,则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颓废和民族精神的萎靡为先兆。时代精神强调时代的理性认同,而民族精神却立足于民族的情感认同。现代化呼唤时代精神,民族复兴呼唤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要在全民族中张扬,要靠民族精神的坚实支撑和强力推动,而民族精神又要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重铸,进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现代化的群众文化进程中实现,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的文化也是群众文化活动的表现形式之一。
2.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群众文化的基因和根脉。群众文化传统之所以能薪火相传,就是因为她活在我们的基因里,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中。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文化根脉就在传统文化里,而传统文化又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因和根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基因,从而形成不同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人文性格和文化习惯,不同地域不同的非遗特征和独特的群众文化习俗。
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群众文化的集体记忆、集体呼唤。群众文化之所以能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朝气蓬勃,并不断发展壮大,就因为有如此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此强大的精神支撑。这是一个伟大民族几千年传承着的集体记忆、集体呼唤。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保护、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展示中华群众文化独特魅力的重要载体和手段。。
三、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地群众文化活动中
内江市东兴区位于成渝腹心,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有省级1个、市级4个、区级5个非遗项目。我们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东兴区的群众文化活动中。
1.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非遗知识。开展多种形式宣传,组织机关、学校、企业、乡镇、社区、村民,分期分批举办讲座、培训;组织群众,在广场进行有奖问答、视频播放、悬挂标语、印发资料进行宣传;
2.开展非遗美食活动。组织非遗项目《板板桥的油炸粑》《丝丝香王凉粉》等参加东兴区组织的“博物馆日”和“非遗日”的群众美食活动,参加内江市美食文化节、“龙舟节”,东兴区群众文化活动美食活动;《丝丝香王凉粉》在全国有38个加盟店,参加央视7套内江非遗项目演出,在全国有35个加盟店,不仅传承了美食文化,,而且解决了近2000千人就业问题;创作的歌曲《板板桥的油炸粑》通过教育部的审定,入选四川省中小学音乐教材。
3.将省级非遗项目《沱江船工号子》,编排、打造搬上舞台,参加央视7套演出、世界非遗节在成都的演出、内江市春晚演出、内江市“翰墨巴蜀”文艺晚会演出、“内江.永川.泸州三地市春节文艺演出、巴蜀艺术节演出、东兴区送文化下乡演出、东兴区新春乐演出等共200多场次演出,再现了沱江流域船工风采。《沱江船工号子》通过教育部的审定,入选四川省中小学音乐教材。
参考文献:
[1]郑爽.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关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06).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众文化;传承;发展
一、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何为群众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体现某一具体文化事项的表现形式。至少应具有100年以上的历史,即产生于清代之前,至少要传承三代人,并且是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传统文化事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涵盖范围是指该民族传承文化事项中最为精华的部分,而不是该民族传统文化的事项的全部。大致可界定在:民间文学、表演艺术、传统知识、传统技能、传统节日、传统仪式及民俗活动等文化遗产贮藏相对集中的生产知识、生活知识、文化空间等领域。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群众文化,广义上讲是人类社会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讲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群众文化,是指人们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是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第一、群众文化概括了主体为群众,客体为活动;第二、群众文化内容广泛,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第三、群众文化包含了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工作、群众文化事业、群众文化队伍。群众文化也担负着民族文化的传承,一些所谓的正统文化也是来源于最基层,,然后经过发展而来的,所以群众文化才是基础。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的文化是群众文化活动的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是群众文化活动的表现形式。
千百年来,群众文化凝聚、积淀、总结了众多的优秀、精辟、独特的思想精华,她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中,并为一代代中华儿女所敬仰、认知、学习、保护、传承和弘扬。群众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源泉,是民族的根、民族的魂。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一个民族的衰落或覆灭,则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颓废和民族精神的萎靡为先兆。时代精神强调时代的理性认同,而民族精神却立足于民族的情感认同。现代化呼唤时代精神,民族复兴呼唤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要在全民族中张扬,要靠民族精神的坚实支撑和强力推动,而民族精神又要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重铸,进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现代化的群众文化进程中实现,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的文化也是群众文化活动的表现形式之一。
2.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群众文化的基因和根脉。群众文化传统之所以能薪火相传,就是因为她活在我们的基因里,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中。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文化根脉就在传统文化里,而传统文化又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因和根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基因,从而形成不同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人文性格和文化习惯,不同地域不同的非遗特征和独特的群众文化习俗。
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群众文化的集体记忆、集体呼唤。群众文化之所以能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朝气蓬勃,并不断发展壮大,就因为有如此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此强大的精神支撑。这是一个伟大民族几千年传承着的集体记忆、集体呼唤。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保护、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展示中华群众文化独特魅力的重要载体和手段。。
三、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地群众文化活动中
内江市东兴区位于成渝腹心,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有省级1个、市级4个、区级5个非遗项目。我们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东兴区的群众文化活动中。
1.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非遗知识。开展多种形式宣传,组织机关、学校、企业、乡镇、社区、村民,分期分批举办讲座、培训;组织群众,在广场进行有奖问答、视频播放、悬挂标语、印发资料进行宣传;
2.开展非遗美食活动。组织非遗项目《板板桥的油炸粑》《丝丝香王凉粉》等参加东兴区组织的“博物馆日”和“非遗日”的群众美食活动,参加内江市美食文化节、“龙舟节”,东兴区群众文化活动美食活动;《丝丝香王凉粉》在全国有38个加盟店,参加央视7套内江非遗项目演出,在全国有35个加盟店,不仅传承了美食文化,,而且解决了近2000千人就业问题;创作的歌曲《板板桥的油炸粑》通过教育部的审定,入选四川省中小学音乐教材。
3.将省级非遗项目《沱江船工号子》,编排、打造搬上舞台,参加央视7套演出、世界非遗节在成都的演出、内江市春晚演出、内江市“翰墨巴蜀”文艺晚会演出、“内江.永川.泸州三地市春节文艺演出、巴蜀艺术节演出、东兴区送文化下乡演出、东兴区新春乐演出等共200多场次演出,再现了沱江流域船工风采。《沱江船工号子》通过教育部的审定,入选四川省中小学音乐教材。
参考文献:
[1]郑爽.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关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