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特别是对煤矿能源更是供不应求。由于在开采过程中的许多原因,发生安全事故也是无法避免的,因此,在加强煤矿开采方面的安全问题就成为采矿业的重要问题,并且相关营理部门也要加强对采矿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排除,只有安全问题解决了,才能保证采矿过程的顺利。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非煤地下矿山严峻的安全形势, 并从采矿工程事故产生的原因及采取的技术手段和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非煤矿;采矿工程;事故产生;原因分析;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TD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30-0073-01
1.前言
我国既是消耗资源的大国,也是开采资源的大国,矿山安全问题是采矿工业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保证矿山安全工作,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从矿山的角度来看,搞好安全工作,也是对提高矿山经济效益和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非煤矿采矿中发生安全事故的原因
导致事故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往往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矿山事故的发生原因,需要从多个方面来综合考虑。例如:2004年,我国由于违反操作规程或劳动纪律造成的事故有8ll起,死亡919人,由于生产场所环境不良造成的事故有660起、死亡796人,由于安全设施缺少或有缺陷造成的事故有206起、死亡3l7人。这3种原因造成的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2004年非煤矿山事故总起数和总死亡人数的74.6%和75.3%,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非煤矿采矿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
2.1 人为的因素
人在生产过程占主体地位,由于人的行为上的失误,技术能力方面的缺陷缺都可能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在以往的矿山事故中,由于技术操作不当或者违反纪律而导致的伤亡事故达到了半数以上。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人员流动性大,安全培训工作跟不上,从而使技术人员得不到应有的培训教育,连最起码的安全知识都比较匮乏。并且自我保护意识很差,违章操作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2.2 环境因素
由于环境因素或者突然发生变化的时候,这样容易引起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也能够引起工具和设备的缺陷,这成为采矿业灾害的直接诱因。由于地下采矿是非常复杂的,并且生产环节很多,环境阴暗潮湿,工作条件很差。生产场地状况不良是造成矿山企业伤亡事故第二个因素。
2.3 矿山自身方面的原因
由于非煤矿山企业安全投入资金不足,这样会导致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普遍下降,并且开采的技术含量低,安全管理层次也较低,再加上安全生产条件差,工艺也比较落后,职工教育培训不够,从业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差。导致在危险源的监控,隐患的治理上存在很多问题。
2.4 采空区的失稳引起的塌陷。
目前,我国地下矿山的空场采矿法是非常普遍的,由于空场采矿不断扩大和累积的地下采空区及其引发的塌陷等,给我国地下矿山的安全生产带来了重大损失。由于空区的突发性的崩塌,还会产生巨大灾害。
2.5 采场冒顶
冒顶事故是在地下矿山中是最为普遍,也是发生频率最高的灾害之一,主要是由于采矿和地质结构而引起的各种崩塌。尤其是矿岩稳定性差并且难采矿体及软弱夹层,易发生较大规模的塌落,从而引起采场冒顶事故。
2.6 地下水灾害引起的矿山事故。
矿山水灾主要是指流入矿井内的水量超过矿山正常排水量而造成的被水淹没的灾害。地下水灾害主要表现为突水淹井、海水入侵、破坏水资源、产生井下泥石流、引起地面塌陷等,给采矿安全带来危害,更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矿山的生存。
3.采取措施及其技术分析
3.1 加大安全宣传力度
由于煤矿的开采环境十分复杂,存在的安全隐患也是非常多,所以要加大安全生产宣传力度,如果人工缺乏安全意识,那么就不能按照安全的方式进行开采,许多事故的发生主要是员工对一些采矿的基本安全常识的缺乏,再加上管理水平存在回题,因此,加大安全生产的宣传,提高他们的安全知识,能有效减少一些不由于不规范的操作引发的事故,另外还要加强对培训、考核、持证上岗情况的检查,严肃处理不培训、不开和、无证上岗的现象发生。同事也需要与生产技术进步相适应,因此对非煤矿开采的类别进行适当调整,以解决由于矿山特种作业人员面过宽,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问题。
3.2 安全技术方面因素
(1)主要加强该矿山的安全知识培训。首先要从安全心理学出发,因为受过安全心理培训的地下矿工在井下作业的时候会提高敏感度,,当真的有事故发生的时候,他们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和集体的力量,在良好的安全心理作用下,积极采取自救措施,努力控制和缩小事故范围及其危害程度,把损失最大限度的降低。
(2)当灾害事故发生时,井下矿工不能按避灾路线及时升井时,可以进入避难室安全的等待救援。因此要确保避难室的安全系数高,这样才能够进一步加强我国矿山本身安全的保障能力。
(3)最主要的是要建立井下合理的避灾路线。当灾害或事故发生的时候,有一条合理并且正确的避灾路线可以保证井下矿工安全,能够使他们迅速的撤离危险区,另外地面救援队可以沿着避灾路线及时进行井下救援。
3.3 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解决安全管理问题
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生产中各个环节的安全性或危险性进行检测,并且对其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然后再进行综合系统的评价,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安全措施,用来调整工艺设备、操作、管理、生产周期和费用投资等因素,使这个系统中发生的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使其达到最安全的状态。
3.4 采用合理和科学的采矿方法
在设计采矿方案之前应该先了解采矿的场地的显著特点及采场地压的活动规律,并且结结合矿体的开采条件,来进行类比分析并找出安全可靠的开采方法。另外,对于壁式体系的开采,我们必须要進行工程类比,及时的找出规律,并按相应的内容对地压进行控制:顶板初次来压步距在初次来压期间必须对工作面进行检测,并进行压力预测预报,以掌握来压的周期。对于房柱式开采体系,由于上覆岩层的重量转移,会使矿山中的压力增加,形成支撑压力,这样矿柱的表面很有可能发生片帮、压裂等现象。所以,我们应该首先确定合理的矿柱尺寸,并及时处理采空区,加固顶板,控制地压,保证采矿工作能够正常进行。
3.5 微震监测系统的应用
我国矿山微震监测技术的应用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在国外已进入了广泛应用阶段,我国国内有少数矿山已经投入使用,微震监测设备正朝高集成性、小体积通道、提高探头灵敏性等方向发展,目前已有十六通道、三十二通道、四十八通道和六十四通道的设备投入使用之中。
3.6 重视专业技术人才资源的开发
由于矿业是我国的工业提供原材料的能源,也是我国工业发展的基础,并且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在我国的地质、矿业领域已形成10年的人才断档现象,人才的短缺已严重制约我国采矿工业的发展。因此,当前国家已充分认识到矿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现状,从事故的原因进行逐条分析,并且从资源整合、监管执法程序、专业人力资源的开发、矿山安全生产的关键性技术等多个方面对提高非煤矿山安全水平进行了详细论述。从而得出结论:只要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回采顺序。思想上高度重视,并且从技术上和管理上把好安全关,仔细研究矿山实际状况,认真观察矿山的结构,切实落实好各种预防措施,那么矿山事故就一定能够得到控制。
参考文献
[1] 张景林.崔国璋.安全系统工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
[2] 李志宪.非煤矿山矿长和管理人员安全培训手册[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2.
[3] 路东尚.矿山事故分析及系统安全管理[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4.
[4] 李志宪.非煤矿山矿长和管理人员安全培训手册[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2.
[关键词]非煤矿;采矿工程;事故产生;原因分析;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TD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30-0073-01
1.前言
我国既是消耗资源的大国,也是开采资源的大国,矿山安全问题是采矿工业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保证矿山安全工作,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从矿山的角度来看,搞好安全工作,也是对提高矿山经济效益和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非煤矿采矿中发生安全事故的原因
导致事故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往往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矿山事故的发生原因,需要从多个方面来综合考虑。例如:2004年,我国由于违反操作规程或劳动纪律造成的事故有8ll起,死亡919人,由于生产场所环境不良造成的事故有660起、死亡796人,由于安全设施缺少或有缺陷造成的事故有206起、死亡3l7人。这3种原因造成的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2004年非煤矿山事故总起数和总死亡人数的74.6%和75.3%,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非煤矿采矿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
2.1 人为的因素
人在生产过程占主体地位,由于人的行为上的失误,技术能力方面的缺陷缺都可能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在以往的矿山事故中,由于技术操作不当或者违反纪律而导致的伤亡事故达到了半数以上。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人员流动性大,安全培训工作跟不上,从而使技术人员得不到应有的培训教育,连最起码的安全知识都比较匮乏。并且自我保护意识很差,违章操作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2.2 环境因素
由于环境因素或者突然发生变化的时候,这样容易引起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也能够引起工具和设备的缺陷,这成为采矿业灾害的直接诱因。由于地下采矿是非常复杂的,并且生产环节很多,环境阴暗潮湿,工作条件很差。生产场地状况不良是造成矿山企业伤亡事故第二个因素。
2.3 矿山自身方面的原因
由于非煤矿山企业安全投入资金不足,这样会导致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普遍下降,并且开采的技术含量低,安全管理层次也较低,再加上安全生产条件差,工艺也比较落后,职工教育培训不够,从业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差。导致在危险源的监控,隐患的治理上存在很多问题。
2.4 采空区的失稳引起的塌陷。
目前,我国地下矿山的空场采矿法是非常普遍的,由于空场采矿不断扩大和累积的地下采空区及其引发的塌陷等,给我国地下矿山的安全生产带来了重大损失。由于空区的突发性的崩塌,还会产生巨大灾害。
2.5 采场冒顶
冒顶事故是在地下矿山中是最为普遍,也是发生频率最高的灾害之一,主要是由于采矿和地质结构而引起的各种崩塌。尤其是矿岩稳定性差并且难采矿体及软弱夹层,易发生较大规模的塌落,从而引起采场冒顶事故。
2.6 地下水灾害引起的矿山事故。
矿山水灾主要是指流入矿井内的水量超过矿山正常排水量而造成的被水淹没的灾害。地下水灾害主要表现为突水淹井、海水入侵、破坏水资源、产生井下泥石流、引起地面塌陷等,给采矿安全带来危害,更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矿山的生存。
3.采取措施及其技术分析
3.1 加大安全宣传力度
由于煤矿的开采环境十分复杂,存在的安全隐患也是非常多,所以要加大安全生产宣传力度,如果人工缺乏安全意识,那么就不能按照安全的方式进行开采,许多事故的发生主要是员工对一些采矿的基本安全常识的缺乏,再加上管理水平存在回题,因此,加大安全生产的宣传,提高他们的安全知识,能有效减少一些不由于不规范的操作引发的事故,另外还要加强对培训、考核、持证上岗情况的检查,严肃处理不培训、不开和、无证上岗的现象发生。同事也需要与生产技术进步相适应,因此对非煤矿开采的类别进行适当调整,以解决由于矿山特种作业人员面过宽,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问题。
3.2 安全技术方面因素
(1)主要加强该矿山的安全知识培训。首先要从安全心理学出发,因为受过安全心理培训的地下矿工在井下作业的时候会提高敏感度,,当真的有事故发生的时候,他们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和集体的力量,在良好的安全心理作用下,积极采取自救措施,努力控制和缩小事故范围及其危害程度,把损失最大限度的降低。
(2)当灾害事故发生时,井下矿工不能按避灾路线及时升井时,可以进入避难室安全的等待救援。因此要确保避难室的安全系数高,这样才能够进一步加强我国矿山本身安全的保障能力。
(3)最主要的是要建立井下合理的避灾路线。当灾害或事故发生的时候,有一条合理并且正确的避灾路线可以保证井下矿工安全,能够使他们迅速的撤离危险区,另外地面救援队可以沿着避灾路线及时进行井下救援。
3.3 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解决安全管理问题
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生产中各个环节的安全性或危险性进行检测,并且对其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然后再进行综合系统的评价,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安全措施,用来调整工艺设备、操作、管理、生产周期和费用投资等因素,使这个系统中发生的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使其达到最安全的状态。
3.4 采用合理和科学的采矿方法
在设计采矿方案之前应该先了解采矿的场地的显著特点及采场地压的活动规律,并且结结合矿体的开采条件,来进行类比分析并找出安全可靠的开采方法。另外,对于壁式体系的开采,我们必须要進行工程类比,及时的找出规律,并按相应的内容对地压进行控制:顶板初次来压步距在初次来压期间必须对工作面进行检测,并进行压力预测预报,以掌握来压的周期。对于房柱式开采体系,由于上覆岩层的重量转移,会使矿山中的压力增加,形成支撑压力,这样矿柱的表面很有可能发生片帮、压裂等现象。所以,我们应该首先确定合理的矿柱尺寸,并及时处理采空区,加固顶板,控制地压,保证采矿工作能够正常进行。
3.5 微震监测系统的应用
我国矿山微震监测技术的应用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在国外已进入了广泛应用阶段,我国国内有少数矿山已经投入使用,微震监测设备正朝高集成性、小体积通道、提高探头灵敏性等方向发展,目前已有十六通道、三十二通道、四十八通道和六十四通道的设备投入使用之中。
3.6 重视专业技术人才资源的开发
由于矿业是我国的工业提供原材料的能源,也是我国工业发展的基础,并且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在我国的地质、矿业领域已形成10年的人才断档现象,人才的短缺已严重制约我国采矿工业的发展。因此,当前国家已充分认识到矿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现状,从事故的原因进行逐条分析,并且从资源整合、监管执法程序、专业人力资源的开发、矿山安全生产的关键性技术等多个方面对提高非煤矿山安全水平进行了详细论述。从而得出结论:只要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回采顺序。思想上高度重视,并且从技术上和管理上把好安全关,仔细研究矿山实际状况,认真观察矿山的结构,切实落实好各种预防措施,那么矿山事故就一定能够得到控制。
参考文献
[1] 张景林.崔国璋.安全系统工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
[2] 李志宪.非煤矿山矿长和管理人员安全培训手册[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2.
[3] 路东尚.矿山事故分析及系统安全管理[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4.
[4] 李志宪.非煤矿山矿长和管理人员安全培训手册[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