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精粹 元代遗韵

来源 :人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liao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博物院1974年收藏了一批元俑雕砖,这批雕砖出土于焦作西冯封村元代墓葬,雕砖俑共26件,除了个别仆侍俑外,绝大部分是杂剧俑,主要有说唱俑、吹口哨俑、吹笛俑、打节板俑和击鼓俑等,这批砖俑形象生动活泼,造型百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具有代表性的乐舞俑,舞姿优美,栩栩如生,神态活灵活现。这批雕砖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再现了元代杂剧表演的具体情景,为研究宋元杂剧及中国戏曲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元代乐舞俑雕砖
  扛旗舞俑
  此俑高33厘米,圆胖的脸庞,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梁,肩上斜背一旗形物,戴双总髻假大头,上身穿窄袖齐腰短衫,有垫肩,腹裹绣花兜,腰系布带,下着短裙,足穿布袜,圆口鞋,右肩扛旗,左手抚旗穗,扭动身躯,奔跑起舞。形象生动,引人入胜。
  负瓜舞俑
  此俑高31厘米,椭圆形的脸庞,浓眉大眼,鼻梁高挺,眼睛向右后斜视,肩负长瓜,戴双总髻假大头,上身赤露,以彩带缠绕,打结于胸前。下着短裙,腰系布带,足穿布袜,软靴,挥臂奔跑起舞。
  击鼓舞俑
  此俑高35.5厘米,圆圆的脸庞,浓眉大眼,鼻梁高挺,嘴微张,头上扎双总髻,赤露上身,左肩斜披长彩巾,打结于腰间右侧,腰系蝴蝶结长带,下着花边短裙,足穿圆口鞋,左臂挟鼓于腰间,右手击鼓,双脚一前一后,表情专注,伴随鼓点,翩翩起舞,其造型优美,童趣盎然。
  吹笛舞俑
  此俑高35厘米,戴双总髻假大头,上身穿齐胸短袖上衣,挽袖。身披十字彩带,胸前打结,腰系长带,下着短裙,足蹬软靴,双手持横笛,做吹奏状,仿佛在随着音乐跳跃起舞,人物形态自然生动,栩栩如生。其人物的服饰和乐器带有明显北方民族的特色,此为民间游行舞队表演中的山神童子的形象。
  打节板舞俑
  此俑高39厘米,椭圆形的脸庞,丰润饱满,高鼻梁,两眼大而突,嘴微抿,后脑两侧分绾双髻,颈戴项圈,身穿窄袖长袍,袍服底边有漂亮的花边纹饰,腰系彩带随风飘动,膝下露足,腳穿软靴,左手托节板于胸前,右手打板,两脚似乎边行走,作演奏状。其造型优美,童趣十足。
  扛牌舞俑
  此俑高37厘米,椭圆形的脸庞,丰润饱满,鼻梁高挺,浓眉大眼,面带笑容。头梳双髻,颈戴项圈,上穿裹肚状绣花短袍,外罩窄袖齐胸开襟小褂,袍下缘至膝,腰系彩带,足着布袜,圆口鞋,左肩扛牌,双手戴镯,作挥臂奔跑起舞状。其造型生动优美,栩栩如生,童趣奕奕。
  扛伞舞俑
  此俑高31厘米,头扎双总髻,上身穿短袖开襟小褂,胸前打蝴蝶结,腹部露脐,下围绣花短裙,腰系布带,左肩扛荷叶长柄伞,左手握伞柄,右手扯彩带,左腿翘起,右腿后蹬,全身做跳跃姿势,形象极为生动。
  舞蹈僧俑
  此俑高36厘米,国字脸,鼻梁高挺,大耳朵,两眼炯炯有神,光头,颈戴一串佛珠,身着僧服,腰系布带,下穿百褶短裙,膝下露足,右手握拳向前勾,左手向后甩,两腿呈马步,足蹬软靴,咧嘴瞪眼,手舞足蹈。此为元代民间舞队表演中的“大头和尚”形象。
  这8件乐舞俑雕砖均镶嵌在墓室壁间拱眼内,表现出极其生动的艺术形象,大大的脑袋与不谐调的身躯,活泼优美的舞姿与呆板木讷的面部表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有趣。这些乐舞俑大都前额顶和头顶剃光,脑后梳发辫,盘成或单或双的发髻。他们有的身穿短衫短裙、开襟小褂及绣花肚兜;有的则穿窄袖右衽袍服,或长或短,领口或圆或方;还有的衣袍下摆塞于腰间,短裙软靴,腰系彩带。他们的发型与服饰具有鲜明的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风格,融合了元代蒙汉文化。从雕塑水平上来看,并不算十分精致,但描绘人物特征和神气十分逼真,刻画出元代乐舞俑的动态美。这组乐舞俑表现的是元代民间流行的街头流行舞队,进行文艺表演的情景。据文献记载,早在宋代就世代相传的民间业余舞队,每逢节日,便在街头边游行边表演,这8件大头舞俑,可能就是当时民间舞队表演中的“大头和尚”和戴彩绘假大头的“山神童子”的形象。这批乐舞杂剧雕砖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元代杂剧的表演情况。
  元代杂剧的兴盛
  杂剧,就是百戏杂陈,从内容到形式都五花八门,纷繁杂沓。元代杂剧是在前代戏曲艺术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汲取了唱赚、诸宫调、鼓子词等民间音乐,融合曲词、音乐、说唱、歌舞、杂戏表演等为一体的新型艺术形式。蒙古王朝称元以后,杂剧体制逐步完备、成熟并开始兴盛起来。到了成宗元贞、大德年间,杂剧的创作和演出进入鼎盛时期。元代杂剧出现并风靡城乡之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奇特现象,据不完全统计,在元代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有资料可考的杂剧名目约有六七百种,有名可考的剧作家将近二百人,如剧作名家关汉卿、王实甫等,关汉卿一生写了六十六个剧本。演艺人才辈出,《青桥集》记载元代大都的著名女演员就有四十多人,如:天然秀、燕山秀、珠帘秀等都是著名杂剧演员。据史料记载,在当时的晋南一带,几乎村村都有戏台。由此可见杂剧在这一时期的繁盛程度。元代是杂剧发展最盛的时期,是天子、百官、商人、学者,乃至普通百姓都喜爱的戏曲,在文学史上,元代杂剧获得了和唐诗、宋词并称的地位。
  元代杂剧俑雕砖的随葬
  元代杂剧俑是镶嵌于仿木结构砖室墓壁的杂剧、散乐以及民间社火节目的雕砖(有的是模印)人物。此种杂剧、散乐雕砖,在中原一带,始于北宋,盛行于金,元代仍颇流行,并逐渐成为时尚。杂剧砖雕就是依照当时戏曲表演的图像来雕塑创作的,它真实反映了元代杂剧普遍流行和空前繁荣的社会景象。杂剧砖雕俑具有陪葬和装饰墓室的双重意义,这也是元代时期葬俗的一个新特点。在中原出土的众多散乐杂剧砖雕中,均留下了这一时期活跃在各社会层面中戏曲潮流的印记。如河南禹县白沙宋墓杂剧砖雕、河南温县宋墓杂剧砖雕浮砖雕刻、河南偃师酒流沟北宋墓杂剧砖雕以及河南焦作西冯封村元墓所出土的杂剧砖雕俑等,这些墓的墓室壁间都嵌有杂剧砖雕刻和浅浮砖雕,这些雕塑尤其注重人物的细部刻画和神态表现,其刻画精细、动态优美、立体感强,线条流畅,堪称宋元时期砖雕艺术的代表作品。
  元代杂剧的兴盛与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在民间商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在市民阶层日益壮大的情况下得以发展,这是中国古代戏剧艺术发展的社会基础。这些有戏剧雕刻的墓葬所在地,都是当时工商业繁盛的地区,这些地方不但手工业日益发达,而且商业也很繁荣,平阳还是当时的文化中心,焦作市西郊濒临晋东南,与平阳地区接壤,那里的经济、文化当时都较其他地区发达,也是杂剧艺术较为繁荣的地方。元墓中陪葬以杂剧为内容的雕砖,无疑表明杂剧艺术在元代已深入人心和广泛流传。这批雕砖为研究我国古代戏曲和雕塑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其他文献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它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是一种专门行业的工作用语。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
脑震荡是一种常见的轻度脑外伤,定义为一种精神状态的创伤性改变,这种改变可能与头部、面部、颈部或身体受到的直接打击或是冲击传递到头部有关。建立良好康复评定机制对研究
为了明确棉花综合品质与主要生态地质地球化学因子的关系,采用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法,研究河北省棉花纤维品质指标、棉花综合品质指数与各个主要土壤生态地球化学因素的关系。
为了紧跟新课标改革的热潮,教师要落实新课标的教学目标,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改变教学策略,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在为 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提高
本文以云南大理璞真扎染博物馆为例,阐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理白族扎染所展现出的时代特色、民族文化传承及产业化现状,分析民族文化的产业化内生动力与外部条件以及大理扎
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对老年肺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7年10月到2018年10月收治的80例老年肺癌患者,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健康教育结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无线应用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这些电气设备一旦出现故障,就会对人们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且对经济造成严重的损失,为此
:小学数学教学是关乎一个学生一生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在整个教育层次应当重视到其中的作用。在近几年的小学数学改革中,教育界提出了在情境教学模式下,结合真教授提出的计
学界对于古希腊同性恋的研究多集中于男同性恋,对女同性恋研究则较少,而这对于探索还原古希腊社会是不利的。实际上,尽管古希腊社会女性受到束缚和压制,极少参与公共领域的政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哮喘)儿童对家庭的影响,为临床干预和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运用儿童生存质量量表体系(PedsQTM)的家庭影响模块对哮喘儿童主要照顾者进行问卷调查,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