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体合作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实现高等工程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高校的校企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具体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主要就校企合作模式,我校生物工程(啤酒)专业与企业合作经历,谈谈校企深层合作的瓶颈及保障机制。
[关键词]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运行机制
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显著特点之一,就是要建立校企合作的良好渠道和培养机制,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高等工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造就工业界需要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师[1]。实现这样目标,校企合作是一个重要途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通过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使高等学校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生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大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增强了学校办学活力,培养能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2]。但校体合作的具体模式、组织、监控、运行及保障机制,直接影响校体合作的效果。本文就校企合作模式、我校校企合作经验,谈谈校企深层合作的瓶颈及保障机制。
一、现代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校企合作方式,就目前国内学者研究报道,校企合作虽然形式多样,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间接的校企合作模式[2]:这种合作学校不直接与企业接触,而是通过社会各种实训机构,学生首先在实训机构接受专业技能强化训练,再送到与实训机构合作的企业进行岗前试用,试用期满合格学生才能被企业留用。
(二)直接的校企合作模式:学校与企业直接合作、相互渗透,将学校的智力因素与企业的生要素紧密结合,实现“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合作机制。校体直接合作又可以分为三种模[3]。
1.“企业配合”模式:这种模式中,企业处于“配合”的辅助地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主要由学校制定,企业只是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办学条件,主要采取提供教育资源的方式,例如投入设备和资金帮助学校建立校内培训基地,利用企业资源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企业请专家兼任学校教师,设立奖学金等。
2.“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实行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人才。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 而且承担部分培养任务(主要是实践中的知识运用方面的)。这种模式也已经于近几年开始在部分高校中试点。
3.“校企实体合作”模式:这种模式中,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成为了企业的一部分任务,企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参与是全方位的参与和深层次参与,管理上也实行一体化管理。企业可以以资金、设备、技术等多种形式向高校注入股份,进行合作办学,从而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过程和学校人才培养,不仅可以为自己培养人才,还可以分享办学效益。
二、我校生物工程(啤酒)专业与企业合作模式及发展趋势
大连工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是在发酵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依托发酵工程省重点学科建立的,具有着鲜明的行业特色。2007年为进一步突出专业特色,提高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强化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开始组建啤酒专业改革试点班工作。2008年与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充分利用较好的专业基础和办学条件,同时发挥知名企业的优势,对啤酒专业学生采取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的模式,以自愿原则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组建啤酒专业班,进行啤酒专业技能的强化训练。专业课程由学校老师、啤酒企业的高级技术管理人员和校外啤酒行业专家共同完成。华润雪花啤酒集团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在大学四年级,由华润啤酒集团根据学生人数,提供其下属企业供学生学习实践。企业负责对学生进行培训,同时进行考察,对考察合格者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
试点班改革初期,就是以这种“企业配合”模式,进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在这5年的校企合作发展中,生物工程(啤酒)专业获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经过5年的校企合作实践不断总结探索,生物工程(啤酒)专业与企业也进入了深层次的合作,既由初期阶段进入到“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这期间又先后与四平金士佰啤酒有限公司、百威英博啤酒(中国)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扩大了合作企业范围,促进了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校企联合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完成学生在企业的实践实训,实行“教师-工程师”有机结合的新机制,共同完成学生在企业的毕业环节等。今后的发展趋势在双方合作成熟的基础上,吸纳企业的资金、设备及技术,进行校体联办二级学院的深层次合作。
三、校体深层合作的保障机制
(一)校企深层合作面临的问题:校企合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校企合作的运行过程中却出现了许多问题,制约了校企的深层次合作。笔者调研发现,虽然许多学校与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但真正按协议操作的却不多。我校生物工程(啤酒)专业在与企业的合作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1.校企合作动力不平衡问题: 校企合作的基础应是双赢,既企业与学校都从合作中受益。当企业在出现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企业本身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冲突时,既认为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收益不大时,企业参与学校培养人才的内部动力就非常微弱。这就必然形成这样一种不平衡局面,学校一方进行校企结合的积极性较高,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找企业合作;而企业一方动力不足。如我校生物工程(啤酒)专业校企合作中期就是这样,企业用人数量的减少,市场人才供大于求的矛盾,造成合作双方动力不平衡,使得合作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2.校企合作参与人员水平不高:师资队伍是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主导力量。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存在着教师工程实践背景缺乏问题,教师到企业锻炼的人数和实习的时间都不多。我校啤酒专业曾拥有过一批国内酒类著名学者,但随着一批老专业教师的退休,而有些教师虽然具有工科背景,又长期没有从事这方面工作,专业教师师资力量也显现出薄弱的趋势。这几年我们注重引进具有工科或工程实践背景人才,但短时间内无法完全解决这个问题。从校企合作实践中发现,企业工程师有解决企业技术问题和项目开发研究经验。但要让企业工程师指出学校教学计划的弊病,说明具体删、补的内容以及知识链、技能链等问题,许多企业工程师也还很茫然。因此,要进行校企深层次合作,参与校企深层次合作的教师和企业人员的水平有待提高。 3.校企合作共担风险机制不健全:校企合作是一种经济投资活动,收益与风险是并存的。我们在与企业合作实践过程中,也经常遇到类似的问题。如企业担心学生实习的安全、企业技术专利的泄露、学生参观学习影响企业正常工作、学生顶岗实习造成产品质量下降、学生培养后不能到自己企业或来了之后又跳槽等问题。实际上,校企合作的风险性贯穿于合作的全过程,但由于缺乏制度的约束和保障,任何一方都可以在不需要付出太大代价的情况下随意退出合作,给对方造成损失。风险共担机制不健全,校企合作是极为脆弱的合作[4]。
4.校企合作运行系统与保障机制不健全:校企合作缺乏一个健全的管理机构,虽然签署了合作协议,但对如何落实协议,没有有效的运行机制,企业也没有把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当作企业的一项任务来运作。学校缺乏一个统一规划,各个专业各行其事,无法达到理想效果。
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不完善,如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机制。学生在企业实践的资金问题,短时间的实践学校是可以解决的,类似半年或半年以上长期的实践教育,仅仅依靠学校难以完全解决。企业不了解学生在企业实践的国家相关政策或有些政策就没有,校企合作的评价、奖励、监督的具体政策、措施还不完善等等,这些都制约了校企的合作发展。
(二)校企深层合作的保障机制:校企合作是实现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校企合作是否能够深入进行下去,直接关系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的成果。
1.建立校企共同发展的长效运行机制:校企合作的基础是共赢,企业需要学校输送合格的人才,帮助、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及员工培训等。学校需要企业接收毕业生就业,为学生实践、专业改革和课程建设提供设施、基地。为促使校企合作长期进行下去,双方必需不断寻找利益平衡点,使合作产生最大效益。这就需要建立一整套的制度体系,从制度层面规范和推进校企合作。如校企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形成双方共识的文件,从不同角度对校企合作进行规范,为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国家、政府相关部门也应该认识到,学校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本质能力是有限的,无法保证在合作中企业的利益,以学校为中心的校企合作关系中,仅靠学校与企业单线联系有很多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国家、政府相关部门应出台或完善学生企业实训、实践相关政策,建立法律法规,明确政府、学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各自的责任。同时学校也应该选择国内外大型企业进行合作,并且与多个企业进行合作,以保证校企合作稳定、健康的发展。
2.建立校企合作管理组织机构:学校和二级学院院成立相应的校企合作指导和管理机构,完善制度建设,形成校企工作网络,在校级层面指导和管理各专业与企业的合作,做好校企合作规划与资源优化。建立完善具体校体合作工作平台,借助工作平台,实现高校教学实践与企业的对接,统一协调解决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建立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学校与企业都要投入一定比例的经费,鼓励教师、学生参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支持行业、企业吸收学生进行“工厂实习”和引进高校优质智力资源。国家也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来调动企业参与高校工程实践教育的积极性。
3.建立校企合作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为促进校企合作质量的全面提高,必须建立以学校为主体、校企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综合评价系统,建立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标准,企业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质量监控。课程评价标准将教育标准、企业标准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黄绍平,李靖.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培养高质量工程人才.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18-20.
[2]李红卫,封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电子科技.2010.23(6):97-102.
[3]陈乃启.独立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成才就业.2011.(5):21-22.
[4]李瑜芳.福建信息产业高职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机制研究.教育与职业.2008.(15):22-24.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生物工程学院 辽宁大连)
[关键词]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运行机制
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显著特点之一,就是要建立校企合作的良好渠道和培养机制,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高等工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造就工业界需要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师[1]。实现这样目标,校企合作是一个重要途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通过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使高等学校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生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大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增强了学校办学活力,培养能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2]。但校体合作的具体模式、组织、监控、运行及保障机制,直接影响校体合作的效果。本文就校企合作模式、我校校企合作经验,谈谈校企深层合作的瓶颈及保障机制。
一、现代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校企合作方式,就目前国内学者研究报道,校企合作虽然形式多样,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间接的校企合作模式[2]:这种合作学校不直接与企业接触,而是通过社会各种实训机构,学生首先在实训机构接受专业技能强化训练,再送到与实训机构合作的企业进行岗前试用,试用期满合格学生才能被企业留用。
(二)直接的校企合作模式:学校与企业直接合作、相互渗透,将学校的智力因素与企业的生要素紧密结合,实现“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合作机制。校体直接合作又可以分为三种模[3]。
1.“企业配合”模式:这种模式中,企业处于“配合”的辅助地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主要由学校制定,企业只是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办学条件,主要采取提供教育资源的方式,例如投入设备和资金帮助学校建立校内培训基地,利用企业资源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企业请专家兼任学校教师,设立奖学金等。
2.“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实行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人才。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 而且承担部分培养任务(主要是实践中的知识运用方面的)。这种模式也已经于近几年开始在部分高校中试点。
3.“校企实体合作”模式:这种模式中,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成为了企业的一部分任务,企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参与是全方位的参与和深层次参与,管理上也实行一体化管理。企业可以以资金、设备、技术等多种形式向高校注入股份,进行合作办学,从而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过程和学校人才培养,不仅可以为自己培养人才,还可以分享办学效益。
二、我校生物工程(啤酒)专业与企业合作模式及发展趋势
大连工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是在发酵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依托发酵工程省重点学科建立的,具有着鲜明的行业特色。2007年为进一步突出专业特色,提高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强化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开始组建啤酒专业改革试点班工作。2008年与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充分利用较好的专业基础和办学条件,同时发挥知名企业的优势,对啤酒专业学生采取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的模式,以自愿原则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组建啤酒专业班,进行啤酒专业技能的强化训练。专业课程由学校老师、啤酒企业的高级技术管理人员和校外啤酒行业专家共同完成。华润雪花啤酒集团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在大学四年级,由华润啤酒集团根据学生人数,提供其下属企业供学生学习实践。企业负责对学生进行培训,同时进行考察,对考察合格者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
试点班改革初期,就是以这种“企业配合”模式,进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在这5年的校企合作发展中,生物工程(啤酒)专业获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经过5年的校企合作实践不断总结探索,生物工程(啤酒)专业与企业也进入了深层次的合作,既由初期阶段进入到“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这期间又先后与四平金士佰啤酒有限公司、百威英博啤酒(中国)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扩大了合作企业范围,促进了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校企联合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完成学生在企业的实践实训,实行“教师-工程师”有机结合的新机制,共同完成学生在企业的毕业环节等。今后的发展趋势在双方合作成熟的基础上,吸纳企业的资金、设备及技术,进行校体联办二级学院的深层次合作。
三、校体深层合作的保障机制
(一)校企深层合作面临的问题:校企合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校企合作的运行过程中却出现了许多问题,制约了校企的深层次合作。笔者调研发现,虽然许多学校与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但真正按协议操作的却不多。我校生物工程(啤酒)专业在与企业的合作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1.校企合作动力不平衡问题: 校企合作的基础应是双赢,既企业与学校都从合作中受益。当企业在出现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企业本身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冲突时,既认为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收益不大时,企业参与学校培养人才的内部动力就非常微弱。这就必然形成这样一种不平衡局面,学校一方进行校企结合的积极性较高,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找企业合作;而企业一方动力不足。如我校生物工程(啤酒)专业校企合作中期就是这样,企业用人数量的减少,市场人才供大于求的矛盾,造成合作双方动力不平衡,使得合作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2.校企合作参与人员水平不高:师资队伍是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主导力量。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存在着教师工程实践背景缺乏问题,教师到企业锻炼的人数和实习的时间都不多。我校啤酒专业曾拥有过一批国内酒类著名学者,但随着一批老专业教师的退休,而有些教师虽然具有工科背景,又长期没有从事这方面工作,专业教师师资力量也显现出薄弱的趋势。这几年我们注重引进具有工科或工程实践背景人才,但短时间内无法完全解决这个问题。从校企合作实践中发现,企业工程师有解决企业技术问题和项目开发研究经验。但要让企业工程师指出学校教学计划的弊病,说明具体删、补的内容以及知识链、技能链等问题,许多企业工程师也还很茫然。因此,要进行校企深层次合作,参与校企深层次合作的教师和企业人员的水平有待提高。 3.校企合作共担风险机制不健全:校企合作是一种经济投资活动,收益与风险是并存的。我们在与企业合作实践过程中,也经常遇到类似的问题。如企业担心学生实习的安全、企业技术专利的泄露、学生参观学习影响企业正常工作、学生顶岗实习造成产品质量下降、学生培养后不能到自己企业或来了之后又跳槽等问题。实际上,校企合作的风险性贯穿于合作的全过程,但由于缺乏制度的约束和保障,任何一方都可以在不需要付出太大代价的情况下随意退出合作,给对方造成损失。风险共担机制不健全,校企合作是极为脆弱的合作[4]。
4.校企合作运行系统与保障机制不健全:校企合作缺乏一个健全的管理机构,虽然签署了合作协议,但对如何落实协议,没有有效的运行机制,企业也没有把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当作企业的一项任务来运作。学校缺乏一个统一规划,各个专业各行其事,无法达到理想效果。
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不完善,如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机制。学生在企业实践的资金问题,短时间的实践学校是可以解决的,类似半年或半年以上长期的实践教育,仅仅依靠学校难以完全解决。企业不了解学生在企业实践的国家相关政策或有些政策就没有,校企合作的评价、奖励、监督的具体政策、措施还不完善等等,这些都制约了校企的合作发展。
(二)校企深层合作的保障机制:校企合作是实现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校企合作是否能够深入进行下去,直接关系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的成果。
1.建立校企共同发展的长效运行机制:校企合作的基础是共赢,企业需要学校输送合格的人才,帮助、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及员工培训等。学校需要企业接收毕业生就业,为学生实践、专业改革和课程建设提供设施、基地。为促使校企合作长期进行下去,双方必需不断寻找利益平衡点,使合作产生最大效益。这就需要建立一整套的制度体系,从制度层面规范和推进校企合作。如校企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形成双方共识的文件,从不同角度对校企合作进行规范,为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国家、政府相关部门也应该认识到,学校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本质能力是有限的,无法保证在合作中企业的利益,以学校为中心的校企合作关系中,仅靠学校与企业单线联系有很多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国家、政府相关部门应出台或完善学生企业实训、实践相关政策,建立法律法规,明确政府、学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各自的责任。同时学校也应该选择国内外大型企业进行合作,并且与多个企业进行合作,以保证校企合作稳定、健康的发展。
2.建立校企合作管理组织机构:学校和二级学院院成立相应的校企合作指导和管理机构,完善制度建设,形成校企工作网络,在校级层面指导和管理各专业与企业的合作,做好校企合作规划与资源优化。建立完善具体校体合作工作平台,借助工作平台,实现高校教学实践与企业的对接,统一协调解决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建立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学校与企业都要投入一定比例的经费,鼓励教师、学生参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支持行业、企业吸收学生进行“工厂实习”和引进高校优质智力资源。国家也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来调动企业参与高校工程实践教育的积极性。
3.建立校企合作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为促进校企合作质量的全面提高,必须建立以学校为主体、校企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综合评价系统,建立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标准,企业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质量监控。课程评价标准将教育标准、企业标准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黄绍平,李靖.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培养高质量工程人才.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18-20.
[2]李红卫,封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电子科技.2010.23(6):97-102.
[3]陈乃启.独立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成才就业.2011.(5):21-22.
[4]李瑜芳.福建信息产业高职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机制研究.教育与职业.2008.(15):22-24.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生物工程学院 辽宁大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