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宏观来看,而今中国画不同于以往的最大特点,莫过于中西艺术间的碰撞与融合。“融”在此指的是画家对古今中西传统在观念乃至技法方面的取法,“变”则指画家作品风格的演变,具体表现为笔墨形态的嬗变。李可染笔墨的“融变”,呈现了李可染从绘画观念至技法实践的一个嬗变姿态。
关键词:融变 中西艺术 笔墨
一、李可染笔墨融变内因分析
在《谈学山水画》这篇文章中,李可染指出,绘画的基本功至少有三个方面,第一是一般的造型能力,第二是专业的基本功,第三是掌握绘画工具性能的基本功。李可染明确提出,素描或者造型能力对中国画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素描是提高造型能力的重要手段。
李可染通过对景写生来提高国画的表现力,这显然来自西方写生观念而不是来自中国师造化传统的。无论李可染在以后如何借用“师造化”这样的古典概念,其写生的实质仍与之相去甚远。写生与师造化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对于细致入微的观察的强调,抛开一切预见的成见,寻找自我与自然的关联,开启新的面貌。
李可染山水画“融合西画”是非常明显的。李可染从意匠的角度理解笔墨,而并非从本体的角度理解笔墨。在一系列的借鉴与融合之后,如何保持国画特质,不仅在于笔墨,还在于意境。虽然李可染在画法上基本取法于西画,但在经营位置上,则没有采用“焦点透视”中国画的传统精华,经营位置是沟通西法与意境的桥梁。
二、李可染笔墨融变外因分析
李可染艺术成长的关键时刻,得到了张眺的热心帮助,两个人合租岳坟附近的尼姑庵,相处也十分融洽。张眺对李可染的影响大致有三个方面:接受唯物主义、俄罗斯革命文艺理论、参加一八艺社。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作为重要的外因,政治和经济在这一时期同时对李可染产生了影响,而且李可染也要有所选择,因此,这两个外因也显示出一定的矛盾,而李可染画坛地位的形成,并非来自政治力量的推动,而是来自他所处的位置。因此可以说,与油画拼表现力,这是李可染国画改造的动力,也因此形成了山水画的独特风貌。但其后最重要的原因,除了大环境之外,就是李可染个人生活和生存的压力,我们不妨归为经济压力——曾经作为油画研究生的李可染,在四川期间改画中国画,也是来自经济压力。可以认为经济压力在改变李可染的绘画创作轨迹方面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经济压力两次改变了李可染的创作轨迹。
三、李可染山水画笔墨融变实践分析
李可染在36岁的时候应陈之佛邀请,任重庆国立艺专中国画讲师。这期间,他深入研究中国画,提出“用最大的力气打进去”,即他要深入研究传统,而研习传统的有效方法就是临摹。李可染晚年经常提到的几位老师,是齐白石、黄宾虹、林风眠。
李可染对传统学习注重个人的分析和判断,他对传统学习的临摹带有明显的理性判断。意境好的就记下整个构图,自己特别喜欢的就临摹全幅,李可染在临摹学画的过程中强调个人兴趣,他个性意识較强。李可染重视对传统学习的积累,反对所谓的在创作中去学习,这是中国画的属性决定的,中国画的学习主要在于积累,在于不同时期的切实领悟,不依赖于一蹴而就的灵感,当然也不排除顿悟。李可染深刻地指出,基本功是创作的基础,但不是创作。李可染认为掌握基本功,就是掌握了艺术表现的基本规律,能为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些规律是历代大家在实践中积累出来的,如何掌握这些规律,如何练就扎实的基本功,要通过临摹学习去总结。
李可染的写生总体属于新法写生,与传统写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他说,写生观察景物时,要把临摹前任得来的一套方法放下,要从对象中去挖掘新的表现方法。当然,这不包括他放弃一切临摹经验,毕竟在写生中有相应的意匠加工,而意匠加工的方法很多来源于传统。李可染的写生直接面对自然,通过观察、体验,达到物我相融的境地,尽可能地具体摹写,让感情深入地渗透到客观物象中去,最大限度地表达意境。李可染在写生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积墨技法,他提炼概括了单纯而凝聚、浑穆又沉厚的山水意象。他的写生注重对山水性格的把握,当然,在写生内容的选择上,有他本人心境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可染.谈学山水画[J].美术研究,1979(01).
[2]佚名.世纪可染·纪念李可染诞辰100周年作品集[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
[3]佚名.李可染论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4]宗白华.意境[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5]卜灯科.北李南陆——李可染与陆俨少山水画比较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144.
[6]王琢.李可染画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7]孙美兰.李可染研究[M].南京:竞速美术出版社,1991.
[8]中国画研究院.李可染论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王磊,女,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当代绘画理论与实践)(责任编辑 张云逸)
关键词:融变 中西艺术 笔墨
一、李可染笔墨融变内因分析
在《谈学山水画》这篇文章中,李可染指出,绘画的基本功至少有三个方面,第一是一般的造型能力,第二是专业的基本功,第三是掌握绘画工具性能的基本功。李可染明确提出,素描或者造型能力对中国画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素描是提高造型能力的重要手段。
李可染通过对景写生来提高国画的表现力,这显然来自西方写生观念而不是来自中国师造化传统的。无论李可染在以后如何借用“师造化”这样的古典概念,其写生的实质仍与之相去甚远。写生与师造化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对于细致入微的观察的强调,抛开一切预见的成见,寻找自我与自然的关联,开启新的面貌。
李可染山水画“融合西画”是非常明显的。李可染从意匠的角度理解笔墨,而并非从本体的角度理解笔墨。在一系列的借鉴与融合之后,如何保持国画特质,不仅在于笔墨,还在于意境。虽然李可染在画法上基本取法于西画,但在经营位置上,则没有采用“焦点透视”中国画的传统精华,经营位置是沟通西法与意境的桥梁。
二、李可染笔墨融变外因分析
李可染艺术成长的关键时刻,得到了张眺的热心帮助,两个人合租岳坟附近的尼姑庵,相处也十分融洽。张眺对李可染的影响大致有三个方面:接受唯物主义、俄罗斯革命文艺理论、参加一八艺社。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作为重要的外因,政治和经济在这一时期同时对李可染产生了影响,而且李可染也要有所选择,因此,这两个外因也显示出一定的矛盾,而李可染画坛地位的形成,并非来自政治力量的推动,而是来自他所处的位置。因此可以说,与油画拼表现力,这是李可染国画改造的动力,也因此形成了山水画的独特风貌。但其后最重要的原因,除了大环境之外,就是李可染个人生活和生存的压力,我们不妨归为经济压力——曾经作为油画研究生的李可染,在四川期间改画中国画,也是来自经济压力。可以认为经济压力在改变李可染的绘画创作轨迹方面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经济压力两次改变了李可染的创作轨迹。
三、李可染山水画笔墨融变实践分析
李可染在36岁的时候应陈之佛邀请,任重庆国立艺专中国画讲师。这期间,他深入研究中国画,提出“用最大的力气打进去”,即他要深入研究传统,而研习传统的有效方法就是临摹。李可染晚年经常提到的几位老师,是齐白石、黄宾虹、林风眠。
李可染对传统学习注重个人的分析和判断,他对传统学习的临摹带有明显的理性判断。意境好的就记下整个构图,自己特别喜欢的就临摹全幅,李可染在临摹学画的过程中强调个人兴趣,他个性意识較强。李可染重视对传统学习的积累,反对所谓的在创作中去学习,这是中国画的属性决定的,中国画的学习主要在于积累,在于不同时期的切实领悟,不依赖于一蹴而就的灵感,当然也不排除顿悟。李可染深刻地指出,基本功是创作的基础,但不是创作。李可染认为掌握基本功,就是掌握了艺术表现的基本规律,能为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些规律是历代大家在实践中积累出来的,如何掌握这些规律,如何练就扎实的基本功,要通过临摹学习去总结。
李可染的写生总体属于新法写生,与传统写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他说,写生观察景物时,要把临摹前任得来的一套方法放下,要从对象中去挖掘新的表现方法。当然,这不包括他放弃一切临摹经验,毕竟在写生中有相应的意匠加工,而意匠加工的方法很多来源于传统。李可染的写生直接面对自然,通过观察、体验,达到物我相融的境地,尽可能地具体摹写,让感情深入地渗透到客观物象中去,最大限度地表达意境。李可染在写生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积墨技法,他提炼概括了单纯而凝聚、浑穆又沉厚的山水意象。他的写生注重对山水性格的把握,当然,在写生内容的选择上,有他本人心境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可染.谈学山水画[J].美术研究,1979(01).
[2]佚名.世纪可染·纪念李可染诞辰100周年作品集[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
[3]佚名.李可染论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4]宗白华.意境[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5]卜灯科.北李南陆——李可染与陆俨少山水画比较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144.
[6]王琢.李可染画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7]孙美兰.李可染研究[M].南京:竞速美术出版社,1991.
[8]中国画研究院.李可染论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王磊,女,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当代绘画理论与实践)(责任编辑 张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