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读写练习是英语学习过程中必要的一个环节。但我在教学实践中观察到,不少学生在课后的读写语言活动中不懂得如何高效地做练习。要么盲目地做,不知道哪些练习最适合自己;要么埋头苦做,不知道要做多少才适当,也不知道如何最有效地从练习中消化、理解所学知识,以为多做练习就能掌握知识。时间花了不少,但没能达到预期效果。下面是我的一些看法。
一、重复练习
“重复是学习之母”。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单纯的重复在机械学习中比在有意义学习中起的作用更大。初中的英语学习(尤其是起始阶段的学习)基本上属于机械学习的范畴。在初中低年级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增加重复的机会,加大孤立的、人为的、字面的练习强度。
到了高中,我们就不能单纯地再用这种重复,即用“重复的数量”来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了。高中的英语学习,是需要通过理解的学习,是有意义学习。在有意义学习中,除了重复之外,学生的知识结构中还必须有清晰的、稳定的、可以起固定作用的原有知识,来同化新知识,吸收新知识。但是,这种清晰的、稳定的知识,却是在连续不断的教学中让学生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模糊的、含混不清的知识不能起到同化新知识、吸收新知识的作用。
虽然重复练习在有意义学习中的作用不如在机械学习中那么突出,但是复杂的课题和困难的问题决不是进行一次练习就可以明确理解的,如果还要求稳定地掌握和顺利地迁移,那就更困难了。所以,在有意义的学习阶段中,适当的重复还是非常必要的。例如be obliged to do sth.这个词组是要求学生掌握的重要词组,它在课文中连续出现,如果教师在讲课时有意识地结合课文重复几次,如:We were obliged to pay him heavy taxes./We were obliged to give him everything we had./I was obliged to rise with him too,or I could not have supported him.学生对这个词组就能掌握得比较牢固。又如:Proud as these nobles are,he is afraid to see me这个句型要求学生学会,但是在课文中只出现了一次。如果不设法让这个句型重复几次,学生对它就难以理解,更难以掌握。所以,教师在讲课时必须作为语言点提出来,多举些类似的句子,如:Young as he is./he knows a lot./Strong as he is,he can not lift it./Strange as it may seem,it is true.经过这样的一再重复,学生便可以对这种以“as”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理解得比较透彻。如果再与“though”比较一下,学生的印象就会更深刻了。
二、精心挑选
在学生学完一个单元、一个章节后,教师要为学生精心挑选深浅适度的练习内容。练习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简单。太难会抑制学生学习的兴趣,影响他们求知的积极性;太简单则达不到训练的目的,难以激励他们巩固旧知识、获取新知识的求知欲,“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就会落空。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Ausbel)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是学生学习语言符号所代表的系统知识的主要方式。教师应精心挑选练习为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作很好的铺垫。面对书店里形形色色的练习册、试题集,授课教师首先要做好筛选推介工作,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布置练习,这样做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训练。布置练习针对性要强,可以将练习分为必做部分和选做部分。必做部分主要针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训练,而选做部分可以是综合的,也可以是适当超过所学知识难度的练习。另外,教师还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客观需要选择练习。这样,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学习较好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有效训练。如果学生自己选练习,就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因为老师比较清楚哪些练习编得较好,比较符合学生的实际程度;(2)难易度适中,不要挑选太难、与自己所学内容及实际水平相差太远的材料;(3)多选一些加强基础训练的练习;(4)学习材料本身应包含符合学生认知结构并能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
三、细心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学生在做完练习、核对答案之后,对错题和“侥幸”做对的题目应作细心思考、分析与自评。“学生在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是综合发挥作用的”(章兼中,1988:153)。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知识的“同化”过程。新的知识经过同化后,其结果一方面使新知识被学习者理解,获得心理意义,另一方面使已有认知结构发生改变,为新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只有通过各种思维过程,充分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才能理解和掌握外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下面以一个学生在做选择填空题出错时的思维过程和解决此问题的思维过程为例,对此加以说明:
Do you know when?摇?摇?摇?摇to his hometown?( )
A.does he return B.he returns
C.will be return D.he will return
该生选择的是答案B,他选择B的理由是when和if引导的从句不用将来时态。显而易见,该生将when和if引导状语从句与宾语从句的时态用法混淆了。该生经过思考、查阅、向老师请教,终于搞清楚了在此题中when引导的是宾语从句而不是状语从句,同时也搞清楚了这两种从句不同的时态概念。
教师要告诉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应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先独立思考,查阅工具书,或向同学求助,如还不能解决问题,再去求教老师。这样,一个问题经过反复思考,在脑子里已经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当老师就此题进行分析时,就能跟上老师的思路快速接受老师的解释。一旦出错的原因搞清楚了,就不容易忘记,也就不会出现一错再错现象。反之,如果遇见问题不经思考就问别人,便会出现似懂非懂的现象,在日后的练习或考试中再遇见相似问题,还可能再错。
一、重复练习
“重复是学习之母”。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单纯的重复在机械学习中比在有意义学习中起的作用更大。初中的英语学习(尤其是起始阶段的学习)基本上属于机械学习的范畴。在初中低年级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增加重复的机会,加大孤立的、人为的、字面的练习强度。
到了高中,我们就不能单纯地再用这种重复,即用“重复的数量”来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了。高中的英语学习,是需要通过理解的学习,是有意义学习。在有意义学习中,除了重复之外,学生的知识结构中还必须有清晰的、稳定的、可以起固定作用的原有知识,来同化新知识,吸收新知识。但是,这种清晰的、稳定的知识,却是在连续不断的教学中让学生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模糊的、含混不清的知识不能起到同化新知识、吸收新知识的作用。
虽然重复练习在有意义学习中的作用不如在机械学习中那么突出,但是复杂的课题和困难的问题决不是进行一次练习就可以明确理解的,如果还要求稳定地掌握和顺利地迁移,那就更困难了。所以,在有意义的学习阶段中,适当的重复还是非常必要的。例如be obliged to do sth.这个词组是要求学生掌握的重要词组,它在课文中连续出现,如果教师在讲课时有意识地结合课文重复几次,如:We were obliged to pay him heavy taxes./We were obliged to give him everything we had./I was obliged to rise with him too,or I could not have supported him.学生对这个词组就能掌握得比较牢固。又如:Proud as these nobles are,he is afraid to see me这个句型要求学生学会,但是在课文中只出现了一次。如果不设法让这个句型重复几次,学生对它就难以理解,更难以掌握。所以,教师在讲课时必须作为语言点提出来,多举些类似的句子,如:Young as he is./he knows a lot./Strong as he is,he can not lift it./Strange as it may seem,it is true.经过这样的一再重复,学生便可以对这种以“as”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理解得比较透彻。如果再与“though”比较一下,学生的印象就会更深刻了。
二、精心挑选
在学生学完一个单元、一个章节后,教师要为学生精心挑选深浅适度的练习内容。练习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简单。太难会抑制学生学习的兴趣,影响他们求知的积极性;太简单则达不到训练的目的,难以激励他们巩固旧知识、获取新知识的求知欲,“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就会落空。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Ausbel)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是学生学习语言符号所代表的系统知识的主要方式。教师应精心挑选练习为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作很好的铺垫。面对书店里形形色色的练习册、试题集,授课教师首先要做好筛选推介工作,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布置练习,这样做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训练。布置练习针对性要强,可以将练习分为必做部分和选做部分。必做部分主要针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训练,而选做部分可以是综合的,也可以是适当超过所学知识难度的练习。另外,教师还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客观需要选择练习。这样,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学习较好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有效训练。如果学生自己选练习,就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因为老师比较清楚哪些练习编得较好,比较符合学生的实际程度;(2)难易度适中,不要挑选太难、与自己所学内容及实际水平相差太远的材料;(3)多选一些加强基础训练的练习;(4)学习材料本身应包含符合学生认知结构并能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
三、细心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学生在做完练习、核对答案之后,对错题和“侥幸”做对的题目应作细心思考、分析与自评。“学生在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是综合发挥作用的”(章兼中,1988:153)。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知识的“同化”过程。新的知识经过同化后,其结果一方面使新知识被学习者理解,获得心理意义,另一方面使已有认知结构发生改变,为新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只有通过各种思维过程,充分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才能理解和掌握外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下面以一个学生在做选择填空题出错时的思维过程和解决此问题的思维过程为例,对此加以说明:
Do you know when?摇?摇?摇?摇to his hometown?( )
A.does he return B.he returns
C.will be return D.he will return
该生选择的是答案B,他选择B的理由是when和if引导的从句不用将来时态。显而易见,该生将when和if引导状语从句与宾语从句的时态用法混淆了。该生经过思考、查阅、向老师请教,终于搞清楚了在此题中when引导的是宾语从句而不是状语从句,同时也搞清楚了这两种从句不同的时态概念。
教师要告诉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应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先独立思考,查阅工具书,或向同学求助,如还不能解决问题,再去求教老师。这样,一个问题经过反复思考,在脑子里已经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当老师就此题进行分析时,就能跟上老师的思路快速接受老师的解释。一旦出错的原因搞清楚了,就不容易忘记,也就不会出现一错再错现象。反之,如果遇见问题不经思考就问别人,便会出现似懂非懂的现象,在日后的练习或考试中再遇见相似问题,还可能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