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几年“商会”这个词在媒体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它在今天的中国有什么作用?未来会怎样发展?我认为它对未来的市场经济、社会环境和制度变化都非常重要。
中国商人的起源时间比较晚,像有名的范蠡,他当官、做生意,后来把西施给拐走了,最后死在山东即墨。但是他在当时只是偶然现象,不是社会的主流。大家公认的中国商业萌芽是在明代,到了明清之际,商人逐步多起来,于是出现了商人聚合的形式。在描写晋商的电视剧《钱庄票号》里可以看到,最早是以家族、宗族为纽带发展出商业联系,利用这种宗族力量控制商业资源,扩大自己的地盘。
在山西,钱庄不大用外村人,因为中国长期是农业社会,一个村的人住久了,就有道德约束,在这个小范围内,唾沫星子都淹死人,一旦道德上出问题,几代人都翻不了身。商业联系的开始是用熟人、亲缘的方式。有的还通过大户之间结亲家,比如《乔家大院》。这样商人之间的利益稳定起来,逐步进行一些行业垄断,彼此之间可以互相支持,还可以跟官府发生关系。
但是它的活动范围是有限的,随着战乱、流动和市场生意规模的扩大,有时候发展到外地就受到局限。所以亲缘之后发展出地缘,就是一个地区的商人经常在一起混,在外地发展出会馆。商人会馆集合跨地区的地方商人,大家在会馆里面聊天,还可以住宿。大家合作谈事情,维护共同的利益和声誉,同时也做点好人好事,比如陕西和山西是一个商帮,在北京有山陕会馆。
商人会馆是以地缘来结盟的一种商人组织,但是随着事业发展,生意越来越大,逐渐超出了本地人范围。
中国在清末和民国初年这一段,因为本土经济发展,还有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义和团八国联军、辛亥革命等等,使中国的大门不断开放,外国人和中国人做生意越来越多,把外国商人之间联系的方法也给传过来了。1902年中国上海有了第一个商会组织,它有五个董事、七十五个会员。
从这之后,清朝专门颁布了一个法律鼓励大家成立商会,上千个商会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了。它已经摆脱了传统会馆的影响,逐步出现了现代商业组织的一些形态,特别是跟外国人做生意的、留洋过的、当买办出身的这些人,开始学会按西方或者日本的方式组建现代商会。从1902年起到1911年辛亥革命,虽然中国还没有进入现代社会,但是已经有了很复杂的商会组织。
中国长期是农耕社会,人们固定居住,不是游牧,因此认祖宗、讲面子。游牧民族的祖宗则不大容易找。比如在外蒙古如果突然有亲人去世了,大家很快就地埋了,戈壁滩上找坟头很难再找到。他们就拿些石头摆在那儿,拉一些经幡,有首歌叫《敖包相会》就是在那里。这是唯一能识别的标志。在中国本土农耕民族一代一代传承,修庙、敬祖宗,岁数大的族长德高望重,祖宗非常重要。另外很讲面子,给别人面子就是尊重别人、降低自己、委屈自己。
商会的公断和私了是同时存在的。比如俩人吵架了,商会大佬叫出来一起喝喝茶,和和稀泥事情就完了,又像公断,也像私了,但是一定有第三方出来。这种风格传承到今天也还有。比如在房地产行业,早几年我们一起去爬山,中间有一个人突然去世了。王石建议说几个大哥把当事人都叫来,每人出一些钱,把事情解决了,这其中也有不同意见,最后大家认为大哥说这么办就这么办吧。这就是中国的传统。我们房地产行业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
商会内的公断都带有历史的中国私了和给面子的性质,所以商会在中国历史上来看,聚焦起来是三大功能,第一联络、结商情;第二建立游戏规则,包括行业的游戏规则和商人之间的规则,不管是潜规则还是直接的规则,约束很大;第三维护商人权益,与政府沟通,形成对商人有利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和法律环境。这是商会存在最重要的意义,也是继中国一百多年以来沉淀下来的商会应有之义,也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商会普遍做的事情。
中国商人的起源时间比较晚,像有名的范蠡,他当官、做生意,后来把西施给拐走了,最后死在山东即墨。但是他在当时只是偶然现象,不是社会的主流。大家公认的中国商业萌芽是在明代,到了明清之际,商人逐步多起来,于是出现了商人聚合的形式。在描写晋商的电视剧《钱庄票号》里可以看到,最早是以家族、宗族为纽带发展出商业联系,利用这种宗族力量控制商业资源,扩大自己的地盘。
在山西,钱庄不大用外村人,因为中国长期是农业社会,一个村的人住久了,就有道德约束,在这个小范围内,唾沫星子都淹死人,一旦道德上出问题,几代人都翻不了身。商业联系的开始是用熟人、亲缘的方式。有的还通过大户之间结亲家,比如《乔家大院》。这样商人之间的利益稳定起来,逐步进行一些行业垄断,彼此之间可以互相支持,还可以跟官府发生关系。
但是它的活动范围是有限的,随着战乱、流动和市场生意规模的扩大,有时候发展到外地就受到局限。所以亲缘之后发展出地缘,就是一个地区的商人经常在一起混,在外地发展出会馆。商人会馆集合跨地区的地方商人,大家在会馆里面聊天,还可以住宿。大家合作谈事情,维护共同的利益和声誉,同时也做点好人好事,比如陕西和山西是一个商帮,在北京有山陕会馆。
商人会馆是以地缘来结盟的一种商人组织,但是随着事业发展,生意越来越大,逐渐超出了本地人范围。
中国在清末和民国初年这一段,因为本土经济发展,还有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义和团八国联军、辛亥革命等等,使中国的大门不断开放,外国人和中国人做生意越来越多,把外国商人之间联系的方法也给传过来了。1902年中国上海有了第一个商会组织,它有五个董事、七十五个会员。
从这之后,清朝专门颁布了一个法律鼓励大家成立商会,上千个商会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了。它已经摆脱了传统会馆的影响,逐步出现了现代商业组织的一些形态,特别是跟外国人做生意的、留洋过的、当买办出身的这些人,开始学会按西方或者日本的方式组建现代商会。从1902年起到1911年辛亥革命,虽然中国还没有进入现代社会,但是已经有了很复杂的商会组织。
中国长期是农耕社会,人们固定居住,不是游牧,因此认祖宗、讲面子。游牧民族的祖宗则不大容易找。比如在外蒙古如果突然有亲人去世了,大家很快就地埋了,戈壁滩上找坟头很难再找到。他们就拿些石头摆在那儿,拉一些经幡,有首歌叫《敖包相会》就是在那里。这是唯一能识别的标志。在中国本土农耕民族一代一代传承,修庙、敬祖宗,岁数大的族长德高望重,祖宗非常重要。另外很讲面子,给别人面子就是尊重别人、降低自己、委屈自己。
商会的公断和私了是同时存在的。比如俩人吵架了,商会大佬叫出来一起喝喝茶,和和稀泥事情就完了,又像公断,也像私了,但是一定有第三方出来。这种风格传承到今天也还有。比如在房地产行业,早几年我们一起去爬山,中间有一个人突然去世了。王石建议说几个大哥把当事人都叫来,每人出一些钱,把事情解决了,这其中也有不同意见,最后大家认为大哥说这么办就这么办吧。这就是中国的传统。我们房地产行业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
商会内的公断都带有历史的中国私了和给面子的性质,所以商会在中国历史上来看,聚焦起来是三大功能,第一联络、结商情;第二建立游戏规则,包括行业的游戏规则和商人之间的规则,不管是潜规则还是直接的规则,约束很大;第三维护商人权益,与政府沟通,形成对商人有利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和法律环境。这是商会存在最重要的意义,也是继中国一百多年以来沉淀下来的商会应有之义,也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商会普遍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