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放:战“疫”火线的勇士

来源 :雷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yanfang19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疫”线有两个地方,讓人闻之色变,也让人肃然起敬。一个是重症监护室;另一个是“红区”(感染风险最高的病区)。而重症监护室的“红区”,堪称战“疫”火线。
  自除夕夜紧急驰援武汉以来,李文放坚守的阵地只有一个——重症监护室的“红区”。这位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专家,担任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副主任。在患者眼中,这位急救医生不仅是生命的“守护者”,更是无畏的勇士。
  进驻汉口医院重症监护室收治患者第一天,医护人员就见证了这位重症医学专家的血性胆气——

  由于当时条件所限,这里的重症监护室暂时没有负压环境,为患者进行插拔抢救时,飞沫很容易喷射到脸上。那天,12名危重患者转运到这里,一名患者心脏骤停。李文放快步上前,手握人工球囊,插稳鼻导管,在距离患者不到20厘米的地方,及时将氧气一点点打进患者的肺里……
  谁也没想到,他们到武汉的第一仗,就是一场危险的遭遇战。
  汉口医院,是武汉最早接收新冠肺炎患者的3家定点医院之一。李文放和战友们抵达这里时,地方同行们已与新冠病毒激烈“交火”。此刻,摆在李文放和战友们面前的是异常严峻的形势,他立即投入工作。
  防疫标准不够。临危受命,李文放带领战友们连夜在“火线”完善防疫布局,梳理优化感染控制程序、诊治程序和救治方案,重新布置重症监护室隔离病房。
  床位不够。李文放果断决定压缩部分缓冲区,增设2个床位。3天后,18个床位全部开放,尽最大努力抢救危重症病人。对于传染病房来说,缓冲区是一道关键的隔离防护屏障。压缩缓冲区,意味着感染风险增加。尽管同事们都被李文放的建议吓了一跳,但都毫不犹豫地选择相信他、无条件地支持他。
  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资源调配、力量编组和流程考核,李文放和战友们很快全面接管汉口医院重症监护室,全力救治危重患者。
  插满管子的病人、医生护士急促的脚步、各种监控仪器的“滴滴”声……这是治疗新冠肺炎患者最前线的重症监护室“红区”的真实场景,也是李文放和战友们的战“疫”常态。
  “这是一条生死火线,我们只有冲上去,才能把生命抢回来。”在李文放看来,重症监护室历来是打硬仗的地方。在这里战斗,是巨大挑战,更是如山重任,“这是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需要我们的地方”。
其他文献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在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宁波军创驿站理事会迎来了发展的重要节点——《雷锋》杂志宁波工作站启动暨军创驿站理事会首届甬城军创博览会论坛举行。50余位各界领导、理事会工作人员和企业家出席活动。  出席活动的领导和志愿者有:宁波军分区政委朱宝定,《雷锋》杂志首席记者、原南京军区某部大校政委窦芒,奉化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方国波,奉化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及奉化区团委领导,宁波市军创驿
期刊
“如果雷锋还活着,他已经是79岁的老人了。在生命时空未曾经历的地方,我们很难想象,雷锋作为一个79岁的老人会是什么样子。但是,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中,他始终是生命定格之前的模样:年轻、阳光、亲和、坚强。”  2019年9月28日,在雷锋学院新址的报告大厅,解放军报社原副总编辑、雷锋杂志社总编辑陶克为新址开班带来了第一堂课——《中国出了个雷锋》。  随着这段开场白,学员们很快被陶克的讲述带进一个鲜活的雷
期刊
1996年成立于青岛西海岸的黄海学院,至今已经走过了23个年头。  23年来,学院由最初的中职培训班组规模,发展为开设60多个本专科专业,拥有在校师生两万多人的全日制民办高校。  23年来,学院秉承“知行合一”的校训和“惟德惟能,止于至善”的校风,坚持“学习雷锋,传承红色基因”,坚持“学雷锋,创品牌,优化育人环境”,把雷锋精神贯穿到学院建设和学生成长成才的各个环节,收到良好的教育和社会效果。一次免
期刊
2020年伊始,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华夏大地,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疫情发生后,在党中央、习主席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众志成城、风雨同舟,凝聚一切力量,汇集全国资源,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措施,打响了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  在这惊心动魄的非常时期,其中有这样一支院士团队,他们不顾安危、逆行而上,奔赴一线、昼夜奋战,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
期刊
钟南山,汉族,福建厦门人,1936年10月出生于南京,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领军人物。  2020年1月20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召开发布会,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任专家组组长。当晚,他通过央视新闻发声:“目前可以肯定,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存在‘人传人’现象。”  斩钉截铁的话语,使全国人民知道了病毒的严重和形势的严峻。春节期间走亲串友的计划搁置,全民防控疫
期刊
让五星红旗在山口飘扬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伴随着雄壮的军歌,西藏军区昌都军分区边防某团四连巡逻小分队,再次踏上被称为“死亡巡逻线”的漫漫长路。  走过这条道路的官兵都知道,巡逻途中全是难啃的骨头:“十八弯”“绝望坡”“乱石堆”“千层梯”……往返一趟需要6天5夜。  凌晨6点,晨曦初露,指挥员一声令下,巡逻分队踏上征程。与以往不同的是,送行队伍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退伍老兵。
期刊
2019年9月18日晚,一个刚刚下班的人影,匆匆来到位于黄岩区劳动南路的义工之家。等待他的是区义工协会每晚7时的“文明我接力、志愿1小时”志愿服务活动。  这个人正是黄岩义务工作者协会会长叶琦。  13年来,735次身体力行,3000余小时的甘于奉献。在叶琦和他的团队的带领下,黄岩义工协会成功策划实施了“托起明天的太阳”助学行动、“1+1”为老服务行动、“文明志愿1小时”行动等一系列公益项目,协助
期刊
雷锋把关爱他人当作最大的幸福,把无私奉献当作毕生追求,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他说:“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人民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我是主人,是广大劳苦大众的一员,我能帮助人民克服困难,是最幸福的。”《雷锋日记》中写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在新中国成立不久、人民生
期刊
黄璐琦,汉族,1968年生于江西婺源,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  2020年1月25日,黄璐琦率领第一支国家中医医疗队来到武汉,进驻金银潭医院,成为第一个接管重症病区的中医医疗队。他带领医疗团隊对一批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在临床救治初期,他就嘱咐后方,做好新药研发的准备工作,一旦确定有效药方,即启动研发。  随着对新冠肺炎了解的逐步深入,医疗队根据疾
期刊
日前,我国发布《新冠肺炎疫情信息、推进疫情防控国际合作纪事》,从其“时间轴”清晰显示,中国的抗疫努力为国际科技界共同应对疫情铺平了道路。  在“创纪录短的时间内”甄别出病原体  2020年1月2日,接到湖北省送检的病例标本,中国疾控中心生物安全首席专家武桂珍和病毒所的谭文杰团队、赵翔团队等,迅即投入一场接力赛。提取核酸、基因测序、比对分析……连续奋战30多个小时,病毒的遗传密码终于在第一时间被破译
期刊